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基于苏联解体视角的分析

2017-01-25 16:13曹晓辉李安增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苏联马克思主义

曹晓辉 李安增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基于苏联解体视角的分析

曹晓辉 李安增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随着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苏联解体是苏共领导人对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背弃、对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的放弃、新闻舆论媒体的倒戈与西方“和平演变”合力作用的结果。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警示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加强领导层的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必须牢牢掌握舆论宣传工具,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加强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苏联解体;领导权;理论创新

意识形态崩溃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越来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告诫我们,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一、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全球化冲击主流意识形态

全球化是当代历史的发展趋势,核心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伴随着无处不在的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渗透。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1]因此,就实质而言,经济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在经济全球化中必然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西方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第一,向社会主义国家抛出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通过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意识形态终结论”和“普世价值”等观点,试图模糊意识形态对立的界限、淡化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诋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作用,降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第二,西方国家通过诸如“美国之音”“英国BBC”等大众传媒和一些文化产品,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输出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致使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严重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年轻一代人中的影响力。

(二)西方国家企图瓦解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信息网络化的势头已经势不可挡,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调查中心的调查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2]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人类社会的交往范围和方式得到极大的延伸,人们的生产、工作与生活方式不断改变,思想价值观念不断更新。同时,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开放性、自主性与不可控性,加之人们在这种虚拟社区里缺乏反思与批判精神,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上的挑战愈加严峻。

1.网络信息不断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据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抽样监测显示,2011年有近5万个境外IP地址作为木马或僵尸网络控制服务器,参与控制了我国境内近890万台主机,其中有超过99.4%的被控主机,源头在美国。而仿冒我国境内银行网站站点的IP也有将近四分之三来自美国。[3]从中可以看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信息网络技术上的优势对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不断加强。

2.网络信息霸权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造成严重威胁。现代互联网技术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他们支配着世界上绝大部分信息资源。有数据统计,在全球13台顶级域名服务器中,有10台分布在美国;同时,美国还控制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并且几乎独揽了国际互联网规则的制定权。[4]美国为了加强对其他国家的网络监管,甚至不惜拨出专款,利用网络不断向我国传播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诋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西方国家正是凭借其在信息网络化里的垄断地位,企图瓦解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网络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广大青少年,在西方价值观以及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刚刚树立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容易被改变,愈发排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

(三)社会转型深刻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不仅造就了当代中国社会复杂多变的历史进程,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利益格局,促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5]利益作为主体的自我需要,如果利益分化过度,必然会引发利益矛盾和冲突,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影响人们的社会意识,进而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深刻影响。

1.社会利益分化削弱了我国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6]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原有的社会结构被大大改变,变化程度十分显著。自由职业者、企业经营者等新兴阶层代替了“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这些新兴阶层代表各自的利益诉求,降低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此外,代表不同阶层利益诉求的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和民粹主义思潮等在现代社会沉渣泛起。这些社会思潮的出现,使整个社会面临着不同意识形态的冲突,对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构成实质性的影响。

2.社会利益分化削弱了我国意识形态的利益整合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深入发展,多元化利益主体不断出现,导致人们思想活动及经济利益更加独立、自主和差异。为了解决利益诉求的多样化,这就要求党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要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但是,一项新的政策的制定,要想做到面面俱到,兼顾每一阶层的利益要求是很难的。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社会阶层分化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和层次性,使我国意识形态整合功能面临诸多挑战。”[7]因此,意识形态协调多元化利益主体的需求方面的困境加大,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意识形态的能力遭到削弱。

二、苏联解体的意识形态因素分析

(一)苏共领导人对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背弃

1.片面批判苏共领导人。1956年,在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赫鲁晓夫片面批判斯大林的举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第一,直接造成了苏联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政治思想的严重混乱,对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前所未有的动摇和怀疑。同时引发了波匈事件、中苏论战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第二,西方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则利用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言论,大肆宣传、污蔑社会主义“不人道”、是“极权统治”,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反共、反社会主义制度的高潮。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员首次出现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危机”。

2.“发达的社会主义”目标脱离了苏联民众的实际生活。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提出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一目标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下来的大量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是“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虚报统计数据、编造发展成就的现象从基层开始,层层向上泛滥,造成太平盛世、一片光明的盲目乐观和虚假繁荣。”[8]同时,在这一时期,官僚特权阶层的贪污腐败现象在苏联社会蔓延。因此,苏联民众对苏共的不信任程度日渐加深,苏共党员和苏联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充满怀疑,理想信念模糊,出现社会信仰危机。

3.“改革新思维”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颠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打出了改革的旗帜,这顺应了苏联社会的要求,但他把“新思维”确定为改造苏联社会的指导思想是错误的。在“新思维”的指导下,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政治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将政权从垄断掌握它的共产党手里转交到依据宪法应该拥有它的人们手里,即通过自由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组成的苏维埃手里。”[9]为此,戈尔巴乔夫取消了规定苏共领导地位的宪法第六条,彻底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取消宪法第六条,开放党禁的直接后果是各种政党随意组建,其中绝大多数政党直接促使了苏联的亡党亡国。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化”“公开性”的改革口号,彻底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抛弃了科学社会主义,苏共意识形态全面崩溃。

(二)苏共放弃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1.否定苏共历史。1986年11月,戈尔巴乔夫在全苏社会科学教研室主任会议上,对当时历史科学的研究状况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在苏联的历史教科书中存在着严重的公式主义、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等问题。因此,要求苏联社会科学教研室必须“重新编写历史教科书”。1987年2月,戈尔巴乔夫在全国宣传工作领导人会议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在苏联的“历史和文学中都不应有被忘却的名字和空白点”,提出要对苏共和苏联历史进行重新审视。此后,苏联教育主管部门还决定取消中小学历史课的考试,销毁苏联历史课本,甚至取消大学和其他高等院校的马列主义课程。毫无疑问,他们的这些主张对苏联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产生了巨大影响,影响了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方向。

根据戈尔巴乔夫的指示,苏联史学界出现了“填补史学空白点”和“史学改革”的浪潮。一时间,一些史学家以激进的观点反思苏联历史和苏联史学史,他们认为“苏联史学的实质是与极权国家融为一体并为其思想政治需要服务的一种特殊的科学政治现象。”[10]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关于沙皇时期的宫廷秘史、野史以及艳史被大量出版,否定苏联历史、丑化苏共领导人的著作也纷纷出版。一些历史学家更是无奈地说道:“整个70年苏联历史都逐渐被迅速蔓延开来的污点所覆盖,许多历史画面简直就是一幅幅讽刺性漫画。”[11]因此,那些所谓的翻案史学、复辟史学,在苏联解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恶劣作用。在这种社会现实下,苏联人民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充满怀疑,对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消失殆尽,进而对苏联的现实和未来充满困惑和迷茫。

2.否定社会主义实践。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新思维”,倡导“社会政治思想界要来一个急剧转变”,同样“历史科学也要来一个根本的改革”,因此,要求毫无保留地暴露苏联历史和现实的“阴暗面”。这股否定苏联历史的思潮,一方面从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入手,进而演变为对十月革命、列宁主义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过分夸大实际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将苏联历史上一些政策措施的失误归结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因,抹黑苏共十月革命以来取得的成果,全盘否定苏共历史和整个社会主义实践,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而打出向资本主义方向“改革”的旗号。

(三)新闻舆论媒体的倒戈与西方的“和平演变”

1.苏共领导人对新闻舆论媒体领导权的放弃。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实行“民主化”“公开性”“多元性”方针,放弃了对新闻出版等舆论领域的领导权,思想文化领域舆论阵地轰然倒戈。苏共中央最重要的理论刊物《共产党人》的主编被解除职务,《星火》杂志沦为为西方资产阶级服务的杂志,成为反共反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锋。一些主要大型文学杂志的主编被更换,代之而起的是一大批主张西化的编辑记者。苏共的很多中央报刊成为自由派宣传价值观念的工具,各种反马克思、反社会主义的思想在中央报刊上大行其道。

2.舆论自由化加速了反共反社会主义言论的传播。苏联国家电视台煽风点火,言辞激烈。各类反共、反社会主义分子走上电视屏幕,抹黑苏联历史,为反共反社会主义大造舆论。特别是1990年6月,最高苏维埃通过了《新闻出版法》,宣布实行“新闻自由”“自由办报”“舆论不受检查”等各项法律措施。随着《新闻出版法》的实施,苏联的舆论工具脱离了国家的控制,实现了所谓舆论“自由化”,苏联的官方报刊《论据与事实》《莫斯科新闻》等纷纷宣布“自主办报”。据统计,“到苏联解体前,苏共掌握的报刊仅占1.5%。”[12]这种情况下,国内外资本控制苏联的主要媒体,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竭力筹划颠覆社会主义制度。没有了舆论限制,人们想写什么、想说什么都没有过错,以致各种反共反社会主义思想的言论铺天盖地。

3.“改革新思维”迎合了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西方国家公开表示欢迎和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以政治和经济援助为诱饵,千方百计地利用新闻媒介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如美国之音广播电台、自由欧洲广播电台、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广播公司、德意志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介迅速建立。这些新闻媒介每天用数十种语言,昼夜不停地向社会主义国家宣传西方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和反共意识形态。此外,一些被西方培植起来的新闻工作者进入苏联的新闻界工作,同时西方国家还“设立各种基金和组织在苏东国家协助反对派建立新闻媒介并从资金和设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撑。”[13]历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和苏联放弃思想舆论界的合力,加速了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对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警示

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从亲身经验中学习,从本身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14]中国的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吸取苏联改革失败的教训,对于中国共产党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具有的深刻意义。

(一)必须加强领导层的理想信念教育

1.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意识形态的一元指导地位。第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是领导干部抵御一切诱惑的决定性因素。”[15]领导干部如果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腐败、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第二,对各种错误思潮敢于亮剑。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当前,社会主义思想阵营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领导层的理想信念坚定与否,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巩固与否,关系到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巩固与否。

2.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16]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将来先进,必须要“加强科学理论武装和指导,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17]领导干部不仅要真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而且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锤炼坚定的理想信念,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二)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欲灭其国,先去其史。从戈尔巴乔夫领导苏联政治体制改革所引发的史学危机观之,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旗帜鲜明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无产阶级掌握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就可以“把各种不同的社会团体团结在一种新的世界观之下,从而完成夺取政治领导权最重要的准备工作。”[18]当然,取得政治领导权之后,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仍然不能放松。刘爽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遇到巨大困难的攻坚时期,一定要强调意识形态的凝聚功能。”[19]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只有牢固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才能使党的意识形态始终保持先进性、科学性、群众性,才能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导向和凝聚功能,这既是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提,也是巩固执政党执政地位的需要。

1.要学习历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总结和运用党的历史经验,有助于在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第一,要学习中国历史。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历史,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第二,要学习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近代以来的历史是一部反侵略、反封建、独立自强的历史,通过对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国情的认识,加深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载体。第一,党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等措施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党员干部要自觉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塑造高尚人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召群众、教育群众。第三,要不断健全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融合,吸引群众广泛参与。

(三)必须坚守舆论阵地,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1.要掌握好舆论宣传工具。习近平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20]社会主义国家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要把各种舆论工具牢牢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必须体现党的意志、反应党的主张,维护党的团结、维护中央权威。

2.要坚持正面宣传。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方针,主动出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通过学习典型,增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教育、鼓舞人们在点滴中完善自己,在小事小节上修炼自己,以激发人们的精神力量,提高精神境界,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3.开拓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空间,占领网络传播的新阵地。第一,加强对网络的正面引导,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空间。第二,要坚持改进创新,选拔和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不断提高党媒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为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4.高度警惕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将会以更加巧妙的方式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美国的政治霸权、经济霸权、文化霸权会更加无孔不入,以此弱化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力。面对这种情况,第一,必须时刻牢记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差异,及时揭露西方敌对势力的各种思想渗透活动。第二,必须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民众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增强自觉抵制西方价值观的能力。

(四)必须加强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

实践证明,理论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

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以中国实际为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展开,着重回答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中国化,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运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依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也是实践。实践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在中国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接受实践的检验。为此,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致力于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22]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8月)[EB/ 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08-03.

[3]孙宏超.“审查”思科[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2(22).

[4]戴焰军,李英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M].北京:党建读物出社,2005:233.

[5]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2: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

[7]宋广强,章凤红.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思想理论导刊,2015(05).

[8]徐海燕.步入歧途—苏联解体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蜕变[J].政治学研究,2010(03).

[9]戈尔巴乔夫.生平与改革[M].莫斯科:莫斯科新闻出版社,1995:423.

[10]陈启能等.马克思主义史学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1999:293.

[11]利西奇金,谢列平.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78.

[12]李慎明.苏共亡党亡国20年祭(上)—俄罗斯人在诉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03).

[13]马岩.意识形态与苏联解体[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03).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25.

[15]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N].学习时报,2008-05-26.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4.

[17]鲁彩荣.论“三严三实”的主要思想内涵[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02).

[18]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4.

[19]刘爽.从“史学危机”看苏联解体的意识形态原因[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09).

[20][2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94、33.

[2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6-07-01.

责任编辑:罗添仁

D 261.1

A

1671-2994(2017)03-0088-05

2017-02-24

曹晓辉(1994-),女,山东临朐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李安增(1962-),男,山东青州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苏联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