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课题组
创建中国特色和内陆特点强局研究
贵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课题组
2013年9月4日—5日,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贵州调研考察时,要求贵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强自身建设,服务地方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内陆特点的强局之路。近年来,贵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一手抓业务、一手抓队伍,强局之路初见成效。但贵州地处西部内陆腹地,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对外贸易体量不大,检验检疫强局建设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面向未来,如何准确把握世情、国情、省情、局情的新变化新趋势,如何更好抓住贵州国家脱贫攻坚重点地区、西部大开发重点实施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四区叠加”机遇,如何充分对接贵州“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如何综合发挥贵州自然生态优美、人文环境独特、发展后劲有力的优势,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和内陆特点的强局之路,需要不断努力。
贵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紧盯“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内陆特点的强局之路”目标,进行了“四局四有”的实践探索。
一是坚持业务立局,做到监管有序。业务种类比较丰富,强局建设的业务抓手较多。2016年,全局共检验检疫出入境货物3120批次,货值8.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8.8%和10.3%;检出不合格货物228批次,同比增长72.7%;检疫查验集装箱3141个,同比增长91.8%;检验监管出口危险货物211批次,货值3447.7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2.9%和6.8%;检验危险货物包装195.3万件。分别创建1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出口工业品质量安全示范企业。2016年,贵阳机场口岸国际航线持续增多,已累计开通国际航线20多条,涉及韩国、日本、泰国、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以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着力点,增加有效供给,突出质量效益,努力把黔货打造成“农产品中的茅台”。2016年已有国家级示范区8个(2017年增至15个),省级示范区21个,涵盖茶叶、猕猴桃、马铃薯、薏仁米、刺梨、竹笋、皱椒、竹荪等贵州优质特色农产品。
二是坚持文化领局,做到保障有力。新一届党组成立以来,以文化建设为着力点、以融入地方为切入点、以改革创新为突破点,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不断践行核心价值理念,形成了“崇德向善、悟道向心、聚力向上”贵州检验检疫精神,呈现出“包容、进取、创新、卓越”的良好生动局面。努力打造学习型机关,开展了“日读一文、周思一题、月研一书、季讲一课、年修一品”的“五个一”读书工程。
三是坚持科技兴局,做到服务有效。高起点配置检测仪器设备,不断增加技术储备,国家辣料及其制品检测重点实验室(贵阳)通过核查验收,填补了国家级检测重点实验室的空白。目前开展进出口产品检验检测项目达43类1364项,口岸传染病防控及出入境人员监测体检项目达240多项,可以满足全省所有进出口产品及口岸卫生检疫的检测需求。参与全省推进“互联网+”行动厅际联席会议,明确了11项“互联网+检验检疫”行动计划。国家果蔬检测重点实验室(六盘水)基础装修和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仪器设备和技术人员已配备到位。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已搭建完成并上线运行。口岸传染病信息采集及共享系统初步建立,口岸履行国门安全职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是坚持人才强局,做到发展有劲。确定了年轻干部尽快提拔使用、处级干部择优遴选使用、年龄较大干部合理安排使用的干部“三个使用”原则。2016年共选拔任用20名科级以上领导及非领导干部,“一报告两评议”中选人用人满意度测评持续上升。深化人才强检战略,提高专业人才素质及数量。全局人才总量达到93%,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84人,占职工总数的94.3%。“十二五”期间共组织、参加各类培训班615期,培训各级干部5873人次,人均受训30次,极大地提升了干部职工综合素质。
把脉贵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实际,叩问强局建设的因应之策,与新形势和新任务相比,与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总体部署相比,还存在着亟须深入解剖、开展对症施治的症结。只有正视现实,切实加以解决,才能实现弯道超车,构筑内陆强局建设的新高地。
一是信息化建设如何借船出海。贵州省正在实施“大生态”“大扶贫”“大数据”发展战略,如何深度融入,增强服务发展能力。特别是利用“大数据”建设实现一体化通关的跃升,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监管效益倍增,通关效率大幅提升。配合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探索检验检疫大数据在贵州发展的新模式。积极推进贵州“单一窗口”“跨境电商”等电子口岸平台建设,达到全国领先,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标准。
二是如何集聚有限的资源,在关键节点上发力。集中优势资源,聚焦重点,打造行政执法稽查数据支撑平台,建立跨部门、跨地区执法协作机制,通过“黑名单”制度和信息通报发布等机制,打击进出口假冒伪劣商品,开展检验检疫执法稽查制度前瞻性研究。
三是如何着力服务绿色发展,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以促进贵州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加强绿色生态产品供给为目标,技术机构布局更加适应产业、区域发展需求,实验室布局基本覆盖贵州主要进出口产品和产区,实验室装备水平达到质检总局实验室能力建设基本条件要求。围绕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推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全项目检测能力,风险防控和风险预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围绕“互联网+实验室”建设,加速推进技术机构信息化建设,实现管理数字化、无纸化。
四是如何弘扬红色文化,突出红色基因。贵州是中国革命的福地,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在危险时期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在强局建设中,应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突出红色基因,增强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信心。
建设强局既是方法路径,也是奋斗目标。通过强局建设,力争到“十三五”末,实现“四有”(“监管有序、保障有力、服务有效、发展有劲”)目标,积极推动贵州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创新,全面提升疫情疫病及质量安全控制能力,着力改善省域检验检疫一体化水平,大幅提高国际贸易便利化程度,显著带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有效促进检验检疫事业实现新跨越,全力助推贵州建设质量高地、品牌高地和内陆开放高地。
一是聚焦监管有序,推动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创新取得突破。充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手段,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和诚信管理的运用力度,对条件成熟的产品种类推行“负面清单+风险监测+企业评分”的监管新模式,从批次查验改为监管企业,全面扩大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的范围,试行事中零等待放行改革,显著提升贵州地区检验检疫把关服务效率。
二是聚焦保障有力,推动全省贸易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充分依托贵州机场等对外开放口岸,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建设符合要求的粮食、肉类、活动物、种苗、冰鲜水产品等类型的动植物进境指定口岸,形成1~2处业务类型全覆盖的指定口岸,进一步拓展内陆地区口岸功能,服务开放型经济更好发展。深化检验检疫一体化改革和信息化改造,全省范围内普遍实施“通报、通检、通放”。与周边省份和沿海地区检验检疫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加快实现“进口直通、出口直放”。通过与口岸部门加强“三互”等合作,推动贵州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面落地实施。
三是聚焦服务有效,推动特色外贸产业实现转型发展。加大对具有贵州特色的农产品出口帮扶力度,创建贵州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模式,创新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共治模式,加强检验检测技术咨询服务,显著提升出口食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强原产地标记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建设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推动茶叶、猕猴桃、刺梨、竹荪等贵州优质特色农产品更好“走出去”。增加有效供给,突出质量效益,努力把黔货打造成“农产品中的茅台”。
四是聚焦发展有劲,推动检验检疫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加强机场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境口岸疫情疫病防控和处置能力。全省国检机构布局、人力资源编配更加科学合理,检验检测技术、行政执法能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弘扬“崇德向善、悟道向心、聚力向上”的贵州检验检疫精神,践行“包容、进取、创新、卓越”的核心价值观,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建设取得显著进步。
一是检验检疫风险管理大数据平台。利用贵州的大数据产业优势,向质检总局申请,牵头建设全系统检验检疫风险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全系统检验检疫风险大数据的呼叫中心、预警和审单中心、汇总分析处理中心和运行维护中心。通过平台的建设、运行和维护,锻造一批检验检疫风险管理领域的专家团队。建立检验检疫业务风险数据挖掘、动态判断、定期报送机制,与调查研究、技术攻关结合,形成高质量、创新性的分析报告和服务质量发展的建议,分别报送贵州省委、省政府、质检总局的领导和有关部门,为顶层决策提供参考。
二是检验检疫特色产业扶贫开发示范区平台。着眼“精准扶贫”,着力推动食品农产品扩大出口。推进创建贵州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以现有15个国家级、21个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为基础,争取质检总局更大、更多的政策支持,持续深化监管模式、制度创新,适时协调省委省政府,推进创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用好政策红利,积极推进生态原产地和国家地理标志认定工作,提升农产品国际认可度、优先采购清单、绿色通道、享受关税优惠等方面竞争优势,推动贵州优质特色农产品更好“走出去”。加强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和应对,全面收集国外标准,及时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服务,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积极宣贯、指导落实中韩、中澳等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优惠政策,降低出口成本和贸易风险。加强技术支持,充分发挥检验检疫实验室优势,加强检测咨询服务,为贫困地区农产品提供农药和重金属残留等安全卫生项目检测,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是贵州(双龙)国检试验区平台。创新检验检疫监管制度,试行检验检疫“负面清单”、事中零等待放行改革、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创新诚信管理机制、全面加强事后管理、创新跨境电商监管模式;大力提升通关贸易便利化,深化检验检疫一体化改革、深化口岸单位“三互”合作、简化检验放行程序,着力打造检验检疫快进、快出服务平台;完善进境指定口岸建设,进一步拓展、延伸指定口岸功能、延伸口岸查验场地,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以指定口岸为依托,发挥区域联动作用,突破贵州对外开放口岸数量少,对外开放发展的瓶颈限制;全面夯实质量基础设施,提升检疫检测基础、支持绿色产品出口、推动认证示范创建,支持地方政府在区内建立绿色产品认证示范区、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示范区和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
一是善作善成,增强服务发展能力。协助重点试点项目建设,以“三个平台”建设为抓手,帮助贵州加快建立国检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1+7”开放平台等重点试点项目建设。突出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职能,针对烟酒茶等贵州大宗农产品出口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构建贵州大宗商品技术性贸易措施基地,完成贵州绿茶、白酒技术性贸易措施评议基地建设。突出推进贸易便利化,进一步优化检验检疫工作流程,提高检验检疫监管效率,改善营商环境,在前期“压缩通关时长三分之一”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升级任务,力争实现“压缩通关时长二分之一”。突出改善质量供给,加强国家级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打好质量提升的“组合拳”。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帮助贵州企业出口产品上质量、上档次、上水平。提升检测技术实力,建立国家果蔬检测重点实验室,为贵州快速增长的特色食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二是坚守底线,提升国门把关能力。加强口岸核心能力动态管理和口岸疫情防控,完善口岸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监督、国际旅行健康服务、核生化反恐等体系建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和内陆特点的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体系,建立口岸核心能力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口岸公共卫生技术能力、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和检验检疫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口岸检疫防线,建立输入性重大传染病检疫“关口前移”新模式,完善口岸卫生检疫查验模式,协助地方政府推进贵阳龙洞堡机场创建国际卫生机场。
三是以人为本,强化人才素质能力。建立岗位资质识别系统,找出人员能力的缺失点,通过调整岗位或强化培训等方式更好地改进工作,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调配合理性和科学性。建立特色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形成具有贵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特色的教材库、试题库和师资库。建立涵盖动植检、卫检、科技、认证监管、文秘、财务管理等检验检疫各个方面的“黔检专业人才库”,深入推进“金字塔”人才培养计划,在科研立项、重大课题研究方面,向入选人员重点倾斜。
四是开拓进取,激发科技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激励机制,以绩效目标考核为抓手,设立创新奖励基金,对有突破性、贡献性和创新性的项目进行奖励。扶持重点创新项目。加强检测技术攻关,积极参加国内外权威机构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提升检测技术实力。搭建创新交流平台,通过开展“科技创新创意大赛”“科技大讲堂”等活动,在全局范围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研究、崇尚创新的科技文化氛围。
五是善思善谋,深挖政策研究能力。作为贵州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依法治省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重大改革事项,及时提炼经验、提供决策依据。积极与质检总局相关业务司局对接,主动参与全局性质检业务改革,进一步深化贵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法检制度改革。紧紧围绕质检总局复制推广的自贸区创新举措、国检试验区的成功经验,同时立足贵州省情,出台具有内陆特色的创新举措。
六是凝心聚力,发挥文化凝聚能力。始终保持事业发展信心,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政府职能如何转变,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出口商品实施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对出入境人员、运输设备及包裹邮件等进行卫生检疫,对进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包括其运输工具和包装材料的检疫监管不会动摇。有力推进党建品牌建设,持续做强黔检文化品牌,以“崇德向善、悟道向心、聚力向上”的贵州检验检疫精神和“包容、进取、创新、卓越”的贵州检验检疫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推进机关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体系,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良好政务环境。持续丰富机关文化内涵,赋予“五个一”读书工程更多内涵和形式,增强全局职工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提升工作品质,打造黔检文化特色品牌。持续争创全国文明单位,激发全局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