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与“革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在当代西方的研究现状

2017-01-25 16:13李媛媛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阶级革新

李媛媛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坚持与“革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在当代西方的研究现状

李媛媛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阶级的内涵、阶级划分的方法及依据、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及其命运、阶级意识、阶级斗争、中间阶级的地位及作用等。在研究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中,部分西方学者呈现出坚持与肯定的态度,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试图“补充”“修正”“革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西方学者;阶级;阶级斗争;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系统论述了阶级的产生与消亡、阶级划分、阶级关系等,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进而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深刻影响着人类历史进程。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研究视野宽阔、细致入微,然而,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态度上显得较为纷繁复杂。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主张要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但也有一部分学者持否定、批判的态度,甚至打着“革新”的旗号歪曲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梳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在当代西方的研究现状,对于客观把握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当代发展和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有重要意义。

一、阶级的界定与阶级划分

马克思有没有给阶级明确的定义?应当怎样划分阶级?阶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西方学者展开了深入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一)阶级的定义

国外学者在阶级的具体定义问题上,观点存在较大的分歧。有的学者坚持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已经给阶级下了明确的定义,所以,要沿用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定义。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则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界定阶级的内涵,所以,他们的使命之一,就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对阶级的内涵加以界定。

1.坚持马克思的阶级定义。雅典国家技术大学副教授约翰·米罗斯认为,“社会阶级”的概念已经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著作中被明确地定义了。他称赞马克思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级观点,并认为马克思恰到好处地把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阶级观点相结合,从而得出资产阶级剥削工人阶级的理论。[1]米罗斯认同马克思的阶级定义,并加以继承和发展。

2.从社会地位角度定义阶级。加拿大学者大卫·加姆菲尔德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定义什么是阶级。他指出,在众多的关于阶级定义的版本中,圣克鲁伊的阐述最为准确,即阶级是“剥削”这种事实的集中的社会表达。在此基础上,加姆菲尔德进一步阐述了他的阶级观,“阶级是某一地区的一个群体,通过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的地位进行区分。”[2]在他看来,阶级是一种对地位的区分,而区分的标准主要是人们之间的拥有和控制关系,如对于生产条件的控制和拥有。

3.从剥削的角度定义阶级。美国左翼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耶鲁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约翰·罗默提出了以剥削为中心的阶级定义。他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剥削的出现,即一些人的生产资料被不平等地占有。市场的作用和对初始财产的分配催生了阶级的形成。他给阶级的定义是:“阶级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以相同的方式与劳动市场相联系。”[3]

4.从生产关系角度定义阶级。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反对将经济因素视为研究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唯一因素,认为早期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是一种经济决定论。他试图将政治、文化因素纳入阶级理论研究的视域。他把阶级看作是由生产关系、文化和政治因素共同塑造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统治方式。[4]由于社会不断发展,阶级也将处于动态的过程。

5.从功能主义角度界定阶级。匈牙利哲学家阿格尼丝·赫勒主张修正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她认为,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她在阐发民主自由理论的基础上,重新解释了马克思的阶级概念,试图“恢复”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主体向度,并为当前的激进政治提供理论依据。她认为:“社会阶级是一个人类社会总体,通过目的性活动本质上能够自觉引发社会变革,满足自身利益和需要。”[5]

(二)阶级划分的方法与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来划分阶级。即在生产过程中,一部分人能够占有生产资料,而另一部分人却不断地失去生产资料。这种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决定了人们经济地位的差别。这是从阶级产生的经济根源进行的划分。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阶级划分方法受到一些西方学者的质疑,尤其是他们把科学知识、技术等要素看作资本的时候,阶级划分就变得更为复杂。

1.依据多元标准划分阶级。德国社会学家马科斯·韦伯依据经济、政治、社会的三维综合标准,将阶级界定为共同体内部权力分配的现象。他认为:“阶级是这样一种东西,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某一种构成生存机会的因素是共同的;这种因素是通过利益的占有和获得来实现的;它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6]他是以经济领域的收入标准、政治领域的政治派别标准、社会领域的地位和声望标准进行的阶级划分。

2.依据社会分层标准划分阶级。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家、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埃里克·奥林·赖特综合分析了三种划分阶级的方法:第一,社会分层研究所采纳的以个人属性和物质生活条件为划分标准的方法。第二,韦伯主义的基于“机会囤积”来划分阶级的方法。第三,与马克思主义传统相联系的依据支配和剥削机制来划分阶级的方法。[7]据此,赖特试图建构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框架。他将阶级放在社会关系中来考察,通过运用统计学和社会学的实证方法,将阶级分析方法与阶层分析方法相结合。赖特依据财产关系、技术专长、权力等级等,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划分为两个大类和十二个阶层。

3.依据资产和行为标准划分阶级。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乔恩·埃尔斯特对以下四种划分阶级的标准进行详细论述并加以批判:财产、剥削的地位、市场行为和权力。他认为,以上四种划分阶级的标准分开来使用都不能准确分析阶级状况。[8]所以,他把四种标准综合起来考虑,借助于行为(出卖劳动力、出租土地、借出资本、发出指令等)和财产(有形的资产、无形的技能等)来划分阶级。埃尔斯特认为,这种阶级划分方法能够明确地重构马克思的阶级定义。

4.依据权力标准划分阶级。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工人阶级生活研究中心”教授米歇尔·茨维格指出,不应当从财富、收入或者生活习惯的角度来理解阶级,而应当从权力这个方面来理解。只有从权力角度理解阶级,才可以将阶级视为一种动态关系,也可以把阶级与种族、性别有机联系在一起。茨维格认为,要改变美国关于阶级的传统思维方式。他注意到资本家和工人的区分,将美国社会中的阶级划分为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9]

5.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法国学者奎恩·迪劳内认为,社会实践的发展,使得马克思的“社会阶级”概念不断被“社会群体”“社会地位”等概念所取代,马克思的“以阶级划分社会”的思想正在被反马克思主义利益集团妖魔化。[10]同时,社会分化与流动的加快,催生了中产阶级的广泛存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方法受到质疑的原因之一。通过比较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与其他阶级分析方法,奎恩·迪劳内试图重新展示马克思思想的精髓。他系统批驳了当时盛行的否定阶级和阶级划分的理论观点,并充分论证了坚持阶级存在以及阶级分析的重要性。

二、工人阶级的变化及其命运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工人阶级的内部构成、生活状况、社会地位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与此相适应,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也发生较大变化。如何看待工人阶级?这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之一。

(一)工人阶级的现状、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传统工人阶级的数量没有较大变化,但存在消极发展态势。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认为,工人阶级将不会以传统的形式产生。但是,在当前形势下,工业领域中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阶级人数不会减少。他指出,现在的工人阶级存在着三种消极的发展态势:第一,仇外心理,导致工人运动的保守性。第二,工作的临时性、不固定性,使得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可能性极小。第三,新的社会等级标准,扩大了人们之间的鸿沟。由有教养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大多数穷苦的老百姓结成的相对永久性的政治联盟是很困难的事。[11]

2.传统工人阶级越来越被边缘化。斯洛文尼亚学者、社会批判家斯拉沃热·齐泽克在接受访谈时指出,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种种冲突和问题,都暴露了资本主义的缺陷;新社会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弊端的暴露,呼唤左翼的参与。但是,左翼在许多社会运动中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12]齐泽克也承认,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已不再拥有传统的工人阶级。所以,他提出要复兴左翼运动、重振左翼。

3.工人阶级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新工人阶级表现得较为活跃。辛匡容(音译)指出,韩国的工人阶级结构自20世纪80年代起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兴起。韩国的工人阶级队伍被分划为规范就业的正式工和非规范就业的非正式工两个群体。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被削弱、传统工人阶级队伍日益零碎化。而非正式工作为一个被社会边缘化了的群体,其人数不断扩大。他们为维护生存权(提高工资待遇等)和发展权(增加闲暇时间)而进行的斗争,得到了社会运动的广泛支持。也呈现出社会运动和非正式工并肩战斗、联合行动的趋势。辛匡容(音译)认为,“培育和发展社会运动型的工会运动将是振兴韩国工会运动比较理想的选择。”[13]

4.金融资本主义的发展,致使工人阶级的处境更为艰难。意大利学者里卡多·贝罗菲奥雷和澳大利亚学者约瑟夫·哈利维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资本主义转向金融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使得工人阶级被迫以投资人、债务人的身份被纳入金融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中的有效需求问题,但更大的影响是解构了劳动。工人将面临低工资、不稳定就业、低社会保障等问题,经济形势也将随之低迷、不稳定和不可持续。他们指出,这种情况正在从发达国家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蔓延。[14]

(二)工人阶级的地位与作用

1.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没有变。英国学者迈克·海恩斯用大量数据概述了城市中的社会组织形式状况。通过探讨全球城市化的模式、城市的发展方式、城市生活的本质、城市的社会组织以及工人阶级在全球的分布情况,得出结论:阶级没有消失,当今世界上的工人阶级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人数都要多,且已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各种阶级中占绝大多数的阶级。[15]英国学者菲尔·赫斯认为,工人阶级的地位和社会作用没有变,工会、工人阶级的斗争,仍然是实行对资本主义长期对抗战略的核心。工人阶级依然是有能力影响“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6]的唯一社会力量,尽管当前工人阶级的运动、斗争乃至关注的议题都相当分散。

2.工人阶级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较为明显。英国左翼学者戈兰·瑟伯恩对全球的阶级现状及变革作了概括。他认为,属于工人阶级的20世纪虽已结束,但它留下了不朽的遗产。[17]他对工人阶级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他认为资本主义不平等的扩大及其全球扩张,将促使工人阶级始终处于21世纪的政治议程之中。

(三)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

1.阶级意识淡化。费尔·赫斯以美国工人阶级以及国际工人阶级结构的变化为切入点,指出全球化塑造了一个新型的、全球性的工人阶级。但是,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主体性危机,即工人意识不到自己是工人阶级的一员,也无法意识到工人阶级有自己的阶级利益。这就是工人阶级意识下降的表现。费尔·赫斯认为,工人阶级意识下降的原因在于:第一,发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失败,使得工人阶级的斗志被削弱,工人对本阶级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集体行动逐渐丧失了信心。第二,工人阶级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下降。第三,工人承受着来自外部的压迫。第四,大众的思想总体后退。[18]通过对英国和国际上工人阶级结构变化的分析,赫斯认为,社会主义者当前的核心任务是不断发展、强化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为此,要提高工人阶级的组织化水平、建立一个大联盟(由社会主义活动家、工会和地方工人运动构成)。

2.应当依据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美国学者瑞克·范塔西对赫斯关于阶级意识的研究方法提出质疑。他指出,问卷调查法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现状,因为美国社会学者们对阶级意识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诸如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方法,且调查结果容易受到研究者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倾向于对阶级形成的概念研究上,且试图将阶级意识研究建立在文化、集体行动、社会组织基础上。他认为,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从理论上关注行动、政治动员和组织能力是十分必要的。[19]

三、阶级斗争

国外学者在阶级斗争的形式、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有的学者依据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提出阶级斗争需要改善斗争形式,有的学者坚持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阶级斗争的地位。

(一)阶级斗争的形式

1.工人阶级斗争应走国际性的联合之路。美国学者福斯特认为,阶级斗争有三种可能的形式:一是公开的、彼此都承认的斗争。二是客观存在的、彼此不愿承认的阶级冲突。这表现为,虽然客观存在着阶级利益的分歧,但不同的阶级利益是通过第三方的、非意向性的机制获得的,因此,没有哪一个阶级会主动去压迫另一个阶级。三是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潜在的阶级斗争,它是一种中间状态。[20]这种全球范围内的两极分化现象,既加重了北方国家与南方国家的矛盾,也扩大了它们各自内部的阶级差异。因此,工人阶级的唯一的出路,在于走国际性的联合之路。

2.工人阶级斗争应坚持劳工运动和社会运动的结盟。在工人运动方面,辛匡容(音译)认为,传统上的韩国工人阶级在争取民主斗争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挥组织领导作用,由正式工组成的经济斗争型工会运动日趋衰落,而由非正式工组成的维权斗争正在兴起。这表明韩国劳工运动正在走向一条有正面影响的新的道路,即劳工运动和社会运动的结盟。[21]洛伦·戈尔德纳赞同这一观点,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会正在走向没落,因此,工人阶级要想作为一个整体而前进,工人斗争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必须剥夺资产者的生产手段,组建包括斗争积极分子在内的广泛的阶级组织。[22]

(二)阶级斗争的地位和作用

1.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变,但需要发挥政党、革命性政治组织和工会的协同作用。美国学者萨伦·史密斯指出,30多年来,新自由主义政策体系给全球工人阶级带来了痛苦,其目的在于摧毁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而工会的阶级斗争是工人捍卫自身生活水平的唯一方法。但是,工会不能成为革命的政治组织,需要政党和专门的革命政治组织领导。[23]因而,工会应当注重改革,发挥好活动载体作用,从而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

2.阶级斗争的作用被削弱,目的不具有根本性、深刻性。斯拉沃热·齐泽克认为,与传统资本主义相比,后工业资本主义的经营与谋利模式发生了改变。近年来,在欧洲、美国、阿拉伯地区等地爆发“反资本主义”的抗议活动,实际上是底层的工薪资产阶级的抗议,而不是无产阶级的抗争。[24]他们的抗议或者是脱离工人和农民的活动,或者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受教育机会,或者是为了得到就业机会。总之,他们反抗的根本原因,在于害怕失去他们的特权,害怕沦为无产阶级。

3.阶级斗争的作用要靠工人运动的实践来体现。日本学者渡边雅男从阶级变化和社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日本政治。他认为不同的阶级以及不同阶级间的利益关系构成政治过程的内容。受全球化竞争和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日本的执政党已经无法调节和缓和其国内的阶级矛盾,这导致弥漫整个日本社会的闭塞感和失落感盛行。[25]渡边雅男认为,全球竞争的激化、工人阶级的分化、弱势群体的固化、对政治的焦虑、国内产业的空洞化、旧中产阶级的消逝等问题,将会加剧日本社会内部的政治压力。他主张要以强烈的危机感来时刻关注日本政治的未来。

四、中间阶级的地位与作用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科技的日新月异、管理的现代化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催生了庞大的中间阶级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它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一)中间阶级的历史定位

中间阶级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关系如何?如何给中间阶级定位?这些问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解释当前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时需要迫切回答的。西方学者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1.中间阶级仍然属于被剥削的范畴,它本质上更接近于传统的无产阶级。哈里·布雷弗曼试图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重新解释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现象。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结构的分析跟不上时代的迅速变革。[26]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中间存在着一个中产阶级,它的底层部分处于无产阶级化过程中。在无产阶级内部也存在着一个中间阶级,它将无产阶级从内部分化为完全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

2.中间阶级是一个新的独立阶级,它没有受到资产阶级的剥削。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尼科斯·普兰查斯认为,新中间阶级的绝大多数成员并没有受剥削,他们因而不能再算是工人阶级,他们已经从工人阶级队伍中完全脱离出来了。

3.中间阶级之所以被界定为一个中间的范畴,因为它拥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双重性质,因而它既是被剥削者又是剥削者。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赖特,将介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中间阶级用一个新的概念——“矛盾的阶级定位”[27]来表述。赖特认为,中间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具有无产阶级的性质;但是,它能够控制生产资本、使资本增值,因而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

(二)对中国新兴社会阶层的研究

西尔维·德姆希尔等人通过建构数学解析模型,分析了中国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收入差距。他指出,二者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如,受到职业分布、收入和工时结构、人口效应、工作部门等的影响。受户籍政策的影响,中国的农民工人数迅猛增长,带来农民工群体和城市居民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激烈的局面。他们认为,就收入而言,在城市中非正式部门就业的居民并不比农民工收入多。事实上,收入差距的真正根源在于人口结构的差异,即城市居民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受教育机会比农民工更多。[28]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较为年轻、缺乏经验、受教育程度较低,在未进入市场前,他们与城市居民的差异就很明显,因而在参与市场竞争时,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工会受到歧视,收入也会明显低于城市居民。为了减小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差距,德姆希尔等人建议,在制定政策时,应当加强公共政策向农村地区的倾斜。

综上分析,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研究内容全面、视角多元、观点多样,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照与现实启示。第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分析阶级状况的主要依据,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把利器,阶级斗争依然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合法利益的重要武器,应当客观、全面、辩证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应结合其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分析,不能断章取义、脱离实际、作纯学术化的研究。第二,随着时代的发展,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阶级呈现出新的特征,但阶级的本质没有变,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没有过时。坚持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可以将阶级分析方法和“阶层分析”[29]相结合,可合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有关阶级理论的创新理念。

[1]John Milios.Social Classes in Classical and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J].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2000(2):283.

[2]David Camfield.Re-Orienting Class Analysis:Working Classes as Historical Formations[J].Science Society.2005(4):421-422.

[3]约翰·罗默.段忠桥等译.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80.

[4]E.P.汤普森.钱乘旦等译.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

[5]FerencFeher&AgnesHeller.EasternLeft,WesternLeft:totalitarianism,freedom and democracy[M].Cambridge:Polity Press.1986:202.

[6][德]马克斯·韦伯.杭聪译.经济与社会.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47.

[7][美]埃里克·欧林·赖特.刘磊,吕梁山译.阶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

[8][美]乔恩·埃尔斯特.何怀远译.理解马克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13.

[9][美]迈克尔·茨维格.丁晓钦译.阶级六论[J].海派经济学,2007(06).

[10][法]奎恩·迪劳内.丁晓钦译.当今法国的社会阶级:有关理论与实践的争论[J].海派经济学,2007(09).

[11]张春颖,张卫红.霍布斯鲍姆论当前世界趋势[J].国外理论动态,2012(04).

[12][荷]哈西卜·艾哈迈德.杜敏,李泉译.占领运动、左翼复兴和今日马克思主义:对话齐泽克[J].国外理论动态,2013(01).

[13][21][韩]辛匡容.郭懋安译.全球化与劳动的非正式化—韩国工会运动与社会运动[J].国外理论动态,2011(05).

[14][意]里卡多·贝罗菲奥雷,[澳]约瑟夫·哈利维.车艳秋,广顺译.解构劳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点(上)[J].国外理论动态,2009(11).

[15][英]克·海恩斯.吴晓梅,冯雅静译.21世纪的全球城市和全球工人[J].国外理论动态,2012(03).

[16][英]菲尔·赫斯.罗丽平译.“自在”还是“自为”: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瓦解了吗[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0).

[17][英]戈兰·瑟伯恩.付小红译.论21世纪的工人阶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08).

[18][英]费尔·赫斯.徐孝千译.全球化与工人阶级主体危机[J].国外理论动态,2011(05).

[19][美]瑞克·范塔西亚.刘建洲译.从阶级意识到文化、行动与社会组织[J].国外理论动态,2012(03).

[20][美]J·B福斯特等.张慧鹏译.全球劳动后备军与新帝国主义[J].国外理论动态,2012(06).

[22][美]洛伦·戈尔德纳.郭懋安译.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会的危机[J].国外理论动态,2012(03).

[23][美]萨伦·史密斯.资本主义危机再次打开工人运动的大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2).

[24][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王晓群译.工薪资产阶级的反抗[J].国外理论动态,2012(08).

[25][日]渡边雅男.陈哲译.日本社会结构的变化及民主党政权的未来[J].国外理论动态,2012(08).

[26]哈里·布雷弗曼.方生等译.劳动与垄断资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362.

[27][英]埃里克·奥林·赖特.陈雪琴译.理解阶级:建构一个综合性分析框架[J].国外理论动态,2011(10).

[28][法]西尔维·德姆希尔等.李贵苍摘译.农民工是中国城市的二等工人吗?[J].国外理论动态,2009(08).

[29]于晓静.关于阶级定义问题的思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01).

责任编辑:许如江

D 046

A

1671-2994(2017)03-0010-05

2017-03-19

李媛媛(1985-),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国外社会主义,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阶级革新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复旧运转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