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红岭
习近平生态思想研究
——从绿色浙江到美丽中国
□ 张红岭
丰富的地方从政经验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源头活水,研究和梳理习近平主政浙江的实践思考,对于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习近平在浙江期间,作出了“绿色浙江”战略部署,他不仅率先在浙江阐释了著名的“两山论”思想,而且对生态意识觉醒、生态价值选择、生态发展道路、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综合治理、生态文明等系列问题展开实践反思。因而,从绿色浙江到美丽中国,贯穿了习近平生态思想的精髓。系统梳理和总结贯穿于绿色浙江到美丽中国之中的习近平生态思想,不仅有益于深入理解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精神内涵,而且有助于把握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战略、新实践。
习近平;生态思想;绿色浙江;美丽中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与其丰富的地方从政经验密不可分,在某种意义上,把握习近平主政地方时期的实践思考,对于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来源大有助益!本文从考察习近平主政浙江的生态思想与其治国理政中所阐发生态思想之间的内在一致关系出发,对习近平生态思想所呈现出来的多维理论和实践内涵加以探讨和总结,揭示从绿色浙江到美丽中国所贯穿的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基本要义。
众所周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恶化逐渐加剧,生态问题日益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对于中国东部先发省份浙江而言,在发展中也遇到了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瓶颈突出等问题。再加之,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改革开放后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布局,使浙江面临突出的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的压力。
习近平2002年10月来浙江工作,同年11月任浙江省委书记,开始全面主政浙江这个东部沿海省份。浙江发展的生态困境和压力日益突显,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诉求日益增强,生态问题成为制约浙江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重点。2003年1月,浙江获得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习近平结合“生态省”试点,提出了“绿色浙江”发展战略。在工作落实上,习近平自2003年至2006年连续四年亲自主持召开全省“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总结“生态省”建设成就和经验,部署“生态省”建设的基本任务。从习近平历年“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来看,他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思考也越来越深入。
此外,从2004-2007年,他每年都就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部署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发表讲话。同时,他在各地调研考察谈话中,在各种会见会议中,以及在省内外各大媒体譬如《求是》、《浙江日报》等刊物上,或专题或分别阐述了他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这些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工作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可谓一脉相承、相得益彰,值得我们进行专题性总结和研究。
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不仅提出了著名的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两山论”,而且从多重维度对生态意识觉醒、生态价值选择、生态发展道路、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综合治理、生态文明等系列问题展开阐述。这些生态思想不仅实践上推动了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而且在习近平任总书记后均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因而,从绿色浙江到美丽中国之中所蕴含的习近平生态思想,需要我们加以系统阐释和深入把握。下面,我们主要从八个方面领会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具体内容和丰富内涵。
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立足实践思考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实就是要树立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准确把握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即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问题。因而,我们认为,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为“两山论”*习近平:《从“两山论”看生态环境》,《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页。)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用形象语言集中表达的生态观。到中央工作后,特别是任党的总书记后,他仍然经常在国内调研、重要会议、出国访问等不同场合反复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得到社会各界和海外舆论的普遍接受和好评。
“两山论”内蕴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和反思,是习近平生态观的核心内容。从其产生的理论和实践背景来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对环境持续恶化、资源消耗加剧、生态承载力日益脆弱的发展困境的反思,是对原来牺牲绿水青山的发展模式的改弦更张,也是对原有的片面发展观的批判和反思。因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是来自于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来自于实践发展中的困境。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两山论”的提出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识发展规律。
“两山论”思想是习近平从哲学角度思考生态问题的思想成果,“两山论”包涵了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生态观的基本精神要义,也是习近平任总书记后反复提的观点,也是他主政浙江期间的最有价值而且具有标识性的著名观点,已经成为指导美丽中国建设的思想指南,并在十九大上写入了党章,成为我党长期坚持的生态文明思想。
我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正如习近平所说:“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彰显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新华社,2016年01月19日。。只有感觉到了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的稀缺,我们才开始反思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才感觉到干净的水和清洁的空气的宝贵。
在浙江期间,习近平用我们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态度,总结了人类认识生态问题的过程。他说:“像所有的认知过程一样,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认识,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自然自发到自觉自发的过程”*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他认为,我们对生态观念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认识阶段是,“‘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只要经济,只重发展,不考虑环境,不考虑长远,‘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而不自知,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在这个阶段,追求经济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在意识上对生态环境存在盲区、处于无知状态,生态环保意识处于无觉无知阶段。
第二认识阶段是,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经显现,开始“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只考虑自己的小环境、小家园而不顾他人,以邻为壑,有的甚至将自己的经济利益建立在对他人环境的损害上”*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在这个阶段,生态环境意识已经开始自发产生,但仍然没有放弃原来的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发展路子,或者局限于小利益,要自己的“绿水青山”,不顾他人的“绿水青山”。在这个阶段生态环保意识是自发的、局限的、狭隘的。
第三个认识阶段是,“真正认识到生态问题无边界,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生态建设成为自觉行动”*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在这个阶段,人们已经完全认识到生态问题的性质以及解决生态问题的出路,就是必须从人类共同家园的角度看待“绿水青山”,从全人类共同责任角度承担保护“绿水青山”的责任。在这个阶段,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真正从自发走向自觉,生态意识已经觉醒,并找到了真正解决人类生态问题的出路。
习近平也曾用“两山论”分析过我们对生态意识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三个阶段既是生态意识觉醒的过程,也是发展理念提升的过程。
习近平对生态自觉的思考,既把握了生态环保意识发展的规律,也透析了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同时也提出要普及群众的环保意识,“缩短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把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在广大群众普遍认同和自觉自为的基础之上,“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扎根”*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同时,习近平所提的生态意识的觉醒,还包括我们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内在一体的关系。主持浙江生态省建设期间,习近平多次提出:每个人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习近平在浙江“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浙江通讯,2003年7月。。
在习近平看来,推进生态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必须使这一战略思想和部署转化为每一个人、每个部门、每个单位的内在自觉和外在约束,在全省上下形成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的共识,使生态文明的思想和行为落小、落细、落实,真正入脑入心,转化成实际行动。他深刻指出:“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备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86页。。使全社会形成这样的一种共识,“使大家都做到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决不把遗憾留给历史,决不把遗憾留给子孙后代”*《习近平在浙江“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浙江通讯,2003年7月。。从这些表述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习近平将生态问题归结为内在于我们生存本身的东西,像“自己的眼睛”和“生命”,这是对人与自然之密不可分关系的形象理解,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思考和责任担当。这是最为重要的生态意识觉醒,也是马克思主义正确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观点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特别强调生态价值,他的生态价值选择论包涵着对生态价值以及生态价值选择的思考。在他看来,“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书写老区振兴时代荣光、打造生态文明的江西样板: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侧记》,《江西日报》2015年03月07日,第1版。,他多次指出,“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这其实都是在生态价值的角度思考生态问题。而且他也认为,生态没有替代品,犹如空气,“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这更体现了他对生态价值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生态环境的价值在习近平的“两山论”中具有多重的涵义。其一,生态是最大民生。在他看来,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条件,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就是人民群众最大的民生。其二,生态是发展的基础,是源源不断的发展资源。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枯竭了,生态承载力也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更是无本之木。因而,生态是发展条件和基础。其三,生态是生产力。习近平多次指出,生态环境具有生产力的价值,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绿水青山”就是发展生产力,要用“绿水青山”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因而,生态环境不仅具有“最大民生”的价值,还具有“发展基础和条件”的价值,更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
明确了生态的价值,我们就懂得了如何选择。习近平曾说过:“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懂得机会成本,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页。。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出现两难矛盾、不能兼得时,他认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发展不能断送了子孙的后路”*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针对以往的生态欠账如何还的价值选择,他认为:“欠账还钱,天经地义。生态环境方面欠的债迟还不如早还,早还早主动,否则没法向后人交代”,“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要不惜用真金白银来还债”*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页。。
在对生态价值选择的时候,最好是“既要GDP,又要绿色GDP”*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这是最佳的价值选择。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就需要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习近平“两山论”中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价值选择论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既着眼于当前、更着眼于长远,既立足当代,更考虑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并明确了其价值选择的原则和方向。习近平将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价值选择论统一起来思考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习近平对生态发展道路的阐述,构成了他主政浙江期间提出的重要思想即发展道路论的主要内容。习近平的“两山论”明确提出了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路。这条生态发展之路,就是使“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对立性消除、矛盾性两难得以化解,使“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达到高度的契合和统一。
在处理“绿色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中,存在三种发展道路。其一,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换取金山银山,这种发展道路是要经济,不要生态,最终将面临生态危机,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其二,只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守住了绿水青山,但经济不发展,没有金山银山。这种发展留住了良好的绿水青山,但是经济落后,老百姓生活贫困,守着好山水、过着穷日子。其三,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用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这种发展道路就是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这三种发展道路,第一种是经济发展、生态恶化,第二种是生态良好、经济落后,第三种是既经济发展又生态良好。显然,第三种发展道路才是我们的价值导向和目标追求。这条发展之路,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就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化”发展之路,就是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两难”困境转变为“双赢”的发展之路。这是习近平对生态发展道路反思的最终结论。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场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的思想。习近平这一思想着重从社会革命角度理解生态文明,并指出中国,特别是作为资源小省的浙江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习近平从社会革命的角度理解生态文明着重突出了如下几个观点:第一、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他指出“人类社会在生产力落后、物质生活贫困的时期,由于对生态系统没有大的破坏,人类社会延续了几千年。而从工业文明开始到现在仅三百多年,人类社会巨大的生产力创造了少数发达国家的西方式现代化,但已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生物的延续”*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由此可见,工业文明特别是西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是今日生态危机的根源。第二、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绝不能步西方发达国家之后尘。在习近平看来,“西方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的基础上;当大多数人都像少数人那样生活,人类文明就将崩溃”;“当今世界都在追求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是不能实现的,它是人类的一个陷阱”*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这是一个走不通的社会道路。因而,对于中国社会而言,绝不能走西方社会发展的老路。第三、对于中国特别是浙江只能走资源节约型社会这条道路。习近平在浙江期间牢牢把握浙江作为资源小省、经济大省的省情,提出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既是浙江的迫切选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将生态资源环境危机的发生机理,归结为工业化和西方式现代化发展模式,深刻反思了生态问题内在的社会根源,这包涵其生态社会论的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西方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社会运行机制,决定了生态危机的发生。要想跳出西方的老路,必须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路;其二,在中国,要解决生态问题,必须从社会层面,进行一场社会革命,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发展道路,才是必然选择。总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变革的层面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包涵着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意涵,也包涵着在全社会推进生态社会建设的指向。
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视生态文化建设,多次提出“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扎根”*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的思想。
在习近平看来,推进生态省建设,既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因而生态文化建设对于生态省建设非常重要和必要。他认为:“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必须建立在广大群众普遍认同和自觉自为的基础上”*《习近平在浙江“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讲话》,浙江通讯,2003-2006年。,只有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缩短其从“环保自发”到“环保自为”的过程,才能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齐心协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习近平看来,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在全社会确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使生态环保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自觉体现在人民群众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民生态环保理念的培育、人民日常环保行为的养成,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譬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明确包括“绿色”的发展理念,这也是在生态文化、生态理念层面继续和发展了习近平在浙江期间提出的“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扎根”的思想。
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和双赢,是一个复杂的工作。为此,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要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在认识论上要有辩证统一的思想,在方法论上要学会统筹兼顾,在具体工作中要学会‘十指弹琴’”*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在他看来,要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之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用“统筹兼顾”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加以谋划解决。这就是习近平“两山论”包涵的生态治理的方法论基础。
针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习近平提出生态综合治理的思想。在他看来,治理生态问题,就“好比我们在治理一种社会生态病,这种病是一种综合征,病源很复杂,有的来自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的来自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的来自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环境污染带来的‘外伤’,又有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的‘神经性症状’,还有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体力透支’。总之,它是一种疑难杂症,这种病一天两天不能治愈,一副两副药也不能治愈,它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长期努力,精心调养”*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
通过这个比喻,习近平阐述了生态综合治理的思想。同时,他也多次指出,生态治理要形成合力,各个部门“分工不分家、实际上也难以分家;群力群策、形成合力”,才能实现生态治理改善、构建系统的生态治理体系和形成有效的生态治理制度体系。
习近平任总书记之后,在阐述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时,更加注重运用统筹兼顾的辩证法,更加注重从区域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等角度审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格局。譬如,习近平针对长江上游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脆弱问题,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日报》2016年1月19日,第1版。。总之,统筹兼顾的辩证法是习近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基础,也是生态综合治理的方法论基础。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经常从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待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他专门在《求是》杂志撰文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要论断*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求是》,2003年第13期。。
习近平从人类发展角度看待生态文明。他认为人类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人类从属于自然,畏惧和崇拜自然,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开发能力有限,人类匍匐于大自然之下;第二个阶段,是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自然,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人类面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我们现在处于人类对环境和生态认识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人类真正认识到生态问题无边界,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生态建设成为自觉行动*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求是》,2003年第13期。。
习近平从总结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的角度,阐述了生态文明之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得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要结论,并从这个角度指明了人类面对“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必须走“资源节约、生态平衡、集约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生态危机的真正解决还是需要靠全人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从全人类共同责任出发探索解决人类生态文明发展难题,这才是真正的解决生态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延续了从人类文明和人类整体的角度思考生态文明建设,他提出了“全球生态治理”、“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12页。的思想。这些思想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思想一脉相承。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抽象的、外在的、与人相脱离的自然,我们所说的自然、生态都是内化于人类生活的自然和生态。习近平提出的“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我们同自然和生态之间的内在一体关系。十八大之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既继承了这一思想,同时更加突出了从“家园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出发,思考生态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课题。十九大报告更对此有专门论述并将相关内容写入党章,成为长期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
习近平在浙工作期间提出的生态思想,既是他解答浙江如何走生态文明之路的战略思考,也是他从实践出发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新探索。这些思想,不仅在实践上推动了生态浙江、绿色浙江的发展,而且在他到中央工作后特别是任总书记后得到继承和新发展。因而,我们认为:从绿色浙江到美丽中国,是一条一脉相承的思想主线,这条思想主线既从实践层面理清了习近平生态思想的时代源泉和实践基础,又理论层面解答了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精神实质。因而,系统梳理和总结习近平在浙工作期间的生态思想,具有理论、实践和历史等多重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生态思想的理论价值
问题是时代声音。无论是主政浙江期间提出“绿色浙江”的发展战略,还是主持中央工作后对“美丽中国”建设进行战略部署,习近平的生态思想是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生态资源环境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生态文明实践的理论反思,也是对后发现代化国家如何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实现绿色化发展目标的理论构想。习近平生态思想从理论层面全面审视了在遇到生态与经济社会发生尖锐冲突和矛盾的时候,我们如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和双赢发展、如何唤醒民众和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如何进行合理的生态价值选择、如何走好生态发展道路、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何构建和培育生态文化、如何实现生态的综合治理、以及如何实现作为一种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如此等等理论创建,构成习近平从浙江到中央贯穿其中的一条生态思想的发展之路。因此,习近平的生态思想是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反思,具有鲜明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实践价值
一个思想得以实现的程度,取决于这一思想满足实践需要的程度。习近平的生态思想立足实践,切合实践发展的需要,发挥了十分显著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成效。2003年浙江启动“生态省”试点,作出“绿色浙江”战略部署,由此浙江找准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路径,逐步遏制了生态恶化的趋势,为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开辟了道路,使浙江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浙江”中占据了主动。十八大以来,浙江秉持习近平生态思想,突出抓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抓“五水共治”,推出“河长制”,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浙江样本。
对于全国而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思想立足国情,面向世界,进一步深化了对生态实践问题的认识,对国家生态治理进行新的理论升华,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要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和始终,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在制度改革方面,突出构建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生态治理能力的战略任务,把构建系统完整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生态领域改革发展的目标。在发展理念上,突出了“绿色化”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在区域生态治理层面,优化了对长江上游、京津冀区域生态治理体制。同时,中国立足全球命运共同体观念,勇于承担世界生态责任,批准加入了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全面参与全球生态治理。这些新的实践举措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三)习近平生态思想的时代价值
从绿色浙江到美丽中国,贯穿着习近平生态思想发展的主线。习近平生态思想根植于浙江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阶段,是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反思,对于中国、发展中国家、世界均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首先,对于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使生态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面临生态意识的觉醒和生态价值的突显。同时,生态保护和治理面临着碎片化、片面化困境,生态治理缺乏系统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生态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备、不完整,生态管控和执法偏松偏软等系列问题。习近平生态思想正是对这些问题提出的破解之道,正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正确选择和理性思考,具有长期指导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其次,习近平的生态思想,不仅针对中国具有时代意义,而且对于发展中国家反思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发意义。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发展中遇到的生态难题,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会遇到。习近平生态思想对于发展中国家系统反思生态治理模式和探索生态治理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再次,习近平生态思想本身就包涵着立足全球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思想,因而其全球生态治理观体现了“同属一个地球”理念,体现了要解决全球生态困境需要各国各地区共同参与,加强全球生态治理的协调和合作的基本要义。因而,对于全球生态治理而言,习近平的生态思想以中国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反思,提供了加强全球生态治理能力建设和构建全球生态治理体系的中国声音、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石洪斌)
B0-0
A
1007-9092(2017)06-0028-008
2017-05-30
张红岭,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浙江省“文化发展理论与文化浙江”研究中心副教授,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生。
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习近平生态思想研究”(编号:15LLXC26YB)、“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方法论和体系的总体性特征研究”(编号:14MKSZ03ZD-1YB)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