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

2017-01-25 10:32
中国财政年鉴 2017年0期

2016年,天津市实现生产总值17885.4亿元,比上年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29.2亿元,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35.8亿元,增长7.2%;外贸进出口总额1026.5亿美元,下降10.2%。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涨幅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74元,增长8.9%。全市新增就业48.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23亿元,完成预算100.3%,考虑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减收因素,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0%。加上中央税收返还202亿元和转移支付288亿元,一般债券350亿元,调入资金等118亿元,上年结余152亿元,预算总收入为3833亿元。当年支出3701亿元,完成预算94.8%,比上年增长6.3%。预算总收入3833亿元,减去当年支出3701亿元,当年结余132亿元,全部为结转项目资金,包括地方建设项目107亿元,中央转移支付25亿元。

中央对天津市转移支付288亿元,比上年增加9亿元,包括由地方统筹使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158亿元,按规定专款专用的专项转移支付130亿元。市对区转移支付259亿元,比上年增加4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209亿元,包括社会保障和就业50亿元,工资性补助40亿元,体制性补助36亿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25亿元,均衡性补助23亿元,教育19亿元,节能环保7亿元,科学技术5亿元,农林水2亿元等;专项转移支付50亿元,包括城乡社区10亿元,农林水5亿元,资源勘探电力5亿元,国土资源气象5亿元,商业服务业4亿元,科学技术4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3亿元,节能环保3亿元,教育2亿元,文化体育与传媒2亿元,交通运输2亿元等。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919亿元,完成预算140.7%,比上年增长25.9%,其中土地出让收入879亿元,增长27.9%。加上中央转移支付9亿元,专项债券14亿元,上年结余196亿元,减去调出资金等160亿元,预算总收入为978亿元。当年支出697亿元,完成预算80.7%,比上年下降1.6%。当年结余281亿元,全部为结转项目资金。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172亿元,完成预算106.6%,比上年增长22.7%。其中,保险费收入875亿元;财政补贴收入265亿元;利息收入15亿元。当年支出1075亿元,完成预算99.3%,比上年增长26.2%。当年结余97亿元,滚存结余935亿元。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全市收入14.2亿元,完成预算98.1%,比上年下降13.1%,包括利润12.2亿元、股利股息1.7亿元、其他收入0.3亿元。加上上年结余0.1亿元,预算总收入为14.3亿元。当年支出14.3亿元,完成预算98.7%,比上年下降12.1%,包括融资平台公司资本金5.4亿元,一般企业资本金3.9亿元,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补贴2.4亿元,滨海新区国有企业改制和重点民生项目2.3亿元,国有企业解困资金等0.3亿元。

一、财政政策全面落实,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钢铁行业去产能,妥善处置不良债务,安置分流职工1万人,推进天铁集团剥离企业社会职能。支持房地产业去库存,实施空置楼宇财政扶持政策,完善载体功能,累计盘活440万平方米。支持国有企业去杠杆,加强企业债务管控,实行账户集中管理,严格新增债务审批和对外担保,加大企业上市奖励力度,83家企业挂牌上市融资。支持实体经济降成本,落实税收优惠,清理涉企收费,降低社保缴费,置换高息贷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支持困难群体补短板,提高城乡低保和优抚救济补助标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社区农村延伸,对500个困难村开展重点帮扶。

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15万家企业实现转型升级,56家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更新设备。发挥服务业扶持资金引导作用,支持培育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第三方物流等新增长点,拓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功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支持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一减三增”面积超过80万亩,建设19家畜牧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开展4.7万亩水产养殖池塘改造,新建10个农业物联网试验基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1亿元,推动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城市建设,持续加强“五控”治理,淘汰老旧车16.5万辆,改燃供热锅炉和工业锅炉366座,全面完成农村散煤治理,支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二、国家战略扎实推进,发展动力明显增强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安排10亿元设立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通过参股子基金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跟进投入,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加快发展。完善产业转移税收分享机制和企业注销迁转办法,推进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未来科技城、国家大学创新园区等承接平台建设,京冀两地在津投资项目占全市利用内资总额比重超过40%。京秦高速天津段建成通车,京唐铁路开工建设,交通领域互联互通取得突破。开展京津冀税务合作,加快建立统一的纳税服务平台,实现资质互认、征管互助和信息互通。推动建立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拓展区开工建设,印尼聚龙产业园获批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支持天津自贸区建设,推进离境退税、口岸进境免税店和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完善12项“e网办税”便利化措施,汽车平行进口规模占全国80%以上。支持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落实“6+4”先行先试政策,建立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决策尽职免责制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收益分配不再审批备案。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并购和担保基金,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比例,放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全市科技型企业8.8万家、众创空间139家。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支持“千人计划”、“千企万人”计划、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和人才“绿卡”政策。

三、民生投入持续增加,公共服务不断提升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2586亿元,增长7.5%。教育支出507亿元,实施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和扩大城区学前教育资源奖补项目,对201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给予财政扶持,将民办义务教育纳入“两免一补”范围,对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支持中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能力,启动“十三五”高校综合投资规划。文体传媒支出57亿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10万张文化惠民卡顺利发行,全运会场馆基本竣工,全民健身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支出206亿元,支持卫生资源布局调整,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城乡居民医保补助由年人均670元提高到730元,提升儿童和孕产妇诊疗能力。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78亿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二连增,新增就业48.9万人,建成保障房5.5万套,向13.7万户困难家庭发放租房补贴。

城乡社区支出1212亿元。团静、喜邦、港静等公路新建扩建工程全面启动,大北环铁路、西南环线基本建成,蓟汕联络线具备通车条件,地铁6号线首开段通车试运营,外环线改造路面工程基本完成。实施公交提升“八大工程”,新增更新节能环保公交车500辆,新开调整公交线路95条。实施迎全运城市综合整治,开展净化亮化、园林绿化改造提升工程,整修54条道路沿线建筑,新建提升绿化面积2250万平方米,推进解放南路和中新生态城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加大安全天津和防汛减灾投入,支持重大危险源监控、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增加中心城区防汛抢险物资储备,建立外调水筹资机制,保障城市用水安全。

四、预算体系趋于健全,财税改革逐步深化

全面贯彻预算法和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全口径预算管理不断规范,政府预决算、转移支付、“三公”经费和政府债务公开内容更加具体,市级部门预决算公开范围扩大到117个。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力度,5项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融资平台公司和一般企业收缴比例分别达到30%和15%。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基金缴费费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总体费率下降2.4个百分点,切实减轻企业缴费负担。

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改革范围扩大到建筑、房地产、金融和生活服务业,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实现增值税对货物和劳务的全覆盖。全市“营改增”试点纳税人28.5万户,新增试点行业实现总体税负只减不增,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176亿元。全面落实调整中央与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过渡方案,将营业税100%地方留成、增值税中央与地方75∶25分成,统一调整为增值税中央与地方50∶50分成。制定出台调整市和区增值税收入划分过渡方案,将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市和区分成比例调整为50∶50,支持各区发展实体经济和培植财源。

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按照清费立税、税费平移的原则,对矿泉水、地热、石灰石和粘土开征资源税,对海盐实行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启动62项具体工作任务,金税三期顺利上线,建立银税互动信息共享机制,推行国地税“进一家门、办两家事”,实现税务登记、发票办理和税款申报等7大类205个涉税事项同城通办。盘活存量资金,收回部门结转两年以上的专项资金,统筹用于重点民生项目。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公开资金目录、管理办法和申报流程,引入第三方评审,资金分配使用更加规范。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44个公共服务事项交由社会力量承担。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津沧高速公路改造项目完成社会资本遴选。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新老体制实现平稳过渡。

五、资金监管切实加强,财政风险有效防范

强化预算约束,严禁超预算、无预算安排支出。健全财政支出动态监控机制,803家市级单位纳入监管范围,强制止付违规拨款624笔。强化“三公”经费管理,全市重点公务支出实行预算单独批复、公务卡强制结算,“三公”经费下降28.6%。开展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全面推行以目标为导向的绩效预算管理。完善投资评审和公开招标制度,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推进产权登记,制定配置标准,规范处置行为。协助市人大常委会建立预算审查监督网络系统,认真整改审计问题,完善长效监管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审计监督。

制发深化政府性债务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规范政府债务举债融资机制,实行规模控制、限额管理,分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组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667亿元,平均利率3%,融资成本降低50%。制发防控全市融资平台债务风险16项工作措施,对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建立“动态监控、预警提示、帮扶指导、风险化解”机制,到期债务按期偿还,债务风险总体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