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娟
(青海省大通县新庄镇新庄乡畜牧兽医站青海西宁810102)
反刍动物蓝舌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林淑娟
(青海省大通县新庄镇新庄乡畜牧兽医站青海西宁810102)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Blue tongue vires,BTV)引起的反刍动物的一种急热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病畜口鼻、胃肠道黏膜出现溃疡性炎症变化。该病可导致胎儿畸形、幼畜发育不良甚至死亡,给反刍养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基于此,笔者结合实践经验,阐述了反刍动物蓝舌病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本病的病原为蓝舌病病毒(BTV),BT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是一种由杂斑库蠓传播的环状病毒。BTV可存在于奶牛脏器和血液中,亦可在康复的奶牛体内存活长达4个月,在干燥的血清中以及腐败的肉中能够长期存活。BTV对胰酶敏感,对0.1%去氧胆酸钠、氯仿和乙醚有耐受力,3%氢氧化钠和过氧乙酸能够将其灭活。
本病以幼龄绵羊最易感染,牛、山羊等动物的易感性相对较低,一般不表现任何症状,多为隐性感染。病畜和带毒畜是蓝舌病的主要传染源,BTV能够在生物传媒库蠓体内大量增殖并长期生存,且能够在昆虫幼虫中越冬,也可作为一种重要传染源。
本病主要通过库蠓和伊蚊叮咬传播,具有非接触性传播的特点;健康畜同病畜直接接触不会被传染,然而在母畜子宫内的胎儿能够被直接感染,经胎盘感染胎儿;感染的公牛精液内带有病毒,能够通过人工授精或交配传染给母牛。
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同库蠓的生活史、习性和分布密切相关,并具有显著的季节性,以闷热、潮湿的夏秋时节多发。
大部分牛感染蓝舌病病毒后呈隐性感染,无临床症状。患病初期,病畜体温大于41℃,呈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口腔黏膜和舌头充血,鼻镜有水疱性变化,外观呈烧伤样,且伴有皮肤干裂与脱落;严重病例舌头发绀,口腔、舌黏膜等部出现糜烂,导致吞咽困难,随着病情发展,病牛唇部肿胀、流涎,蹄冠、蹄叶发生炎症,呈不同程度的跛行或卧地不起;妊娠病畜能够出现流产、胎儿积水性无脑畸形等,感染的公牛出现暂时性不育。
鉴于BTV有24个血清型,血清型众多,并且不同血清型之间没有交互免疫力,因此感染BTV的病畜在临床上症状差异较大。总之,本病的临床症状以病畜发热、后躯肿胀发绀、白细胞减少以及鼻腔、胃肠道黏膜出现溃疡性炎症变化为主要特征。
对病死牛剖检可见病变主要集中于空腔、皮肤、肌肉、瘤胃和蹄部。口腔黏膜糜烂或溃疡,有出血点,舌体发绀;皮下组织充血及胶样浸润;肌肉出血,肌纤维变性,肌间有浆液和胶冻样浸润;心肌、心外膜和心内膜有点状出血;瘤胃溃疡糜烂,其表面上皮有空泡变性和坏死;蹄部出现蹄叶炎变化。
5.1 实验室检查
本病可通过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确诊。采集全血及病畜的淋巴结、肾脏、脾脏、肝脏和精液作为病料,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50%抑制为判定值;免疫荧光试验,在荧光镜下,BTV可见细胞胞浆着染,呈现星状绿色颗粒;中和试验能够用于区别血清型,补体结合试验能够用于疫病的监测和检疫。
5.2 鉴别诊断
本病在临床上与牛病毒性腹泻、牛口蹄疫、牛恶性卡他热及牛茨城病等病较为相似,要注意加以鉴别诊断。牛病毒性腹泻的特征性症状是病畜腹泻,排灰色水样粪液,腥臭味;牛口蹄疫传播迅速,为接触性传染病,口黏膜由水疱转为糜烂,蹄水泡破溃,不发生蹄叶炎;牛恶性卡他热以散发为主,口鼻流出黏脓性鼻液,眼结膜角膜发炎,角膜混浊;牛茨城病和蓝舌病在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等方面极其相似,可根据病原与血清学特征进行鉴别诊断。
1)对于蓝舌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一旦确诊本病后,应及时隔离病牛,给予优质青干草,控制精料,用温和的消毒液对病牛的口腔和蹄部进行冲洗;对出现麻痹症状的病牛,应加强补液强心,补给营养,采用磺胺药或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对病死畜进行无害化处理,并采用70%酒精、2%过氧乙酸和3%福尔马林等消毒剂进行环境卫生消毒。
2)严禁从蓝舌病易发地区进行引种,在引种时一定要严格引种调运程序,对引出地畜种的疫病流行状况进行调查,确定是否做好相关免疫程序,方可引种;严禁使用带毒精液进行人工授精。
3)蓝舌病由库蠓和伊蚊叮咬传播引起,因此预防本病的重点工作是灭库蠓和伊蚊,要避免在昆虫媒介活跃时间以及低洼潮湿地区放牧;在湿热夏秋时节,采用0.2%除虫菊酯煤油溶液对牛舍喷雾一次,或采用0.5%蝇毒磷对畜体喷淋,能够有效消灭库蠓和伊蚊,切断传播途径,预防本病的发生。
4)加强免疫接种工作,可选用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等进行预防。在进行免疫接种前,要明确当地流行的病毒血清型,选用相应的血清型疫苗,以确保免疫效果;另外,当地流行多种病毒血清型时,则应选用二价或多价疫苗,或使用几种不同血清型的单价疫苗相继进行多次免疫接种,可有效防控蓝舌病的发生和流行。■
10.3969/j.issn.1008-4754.2017.0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