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如军(江苏省戒毒管理局局长)
司法行政戒毒工作自觉践行治本安全观的思考
高如军(江苏省戒毒管理局局长)
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是打赢禁毒人民战争的重要一环,是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具体实践,是政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5月,司法部部长、党组书记张军在部党组会议研究深化监狱体制改革工作时,提出监狱工作要从底线安全观向治本安全观转变,为社会输送“合格产品”;7月中旬召开的全国司法厅(局)长座谈会上,张军部长强调司法行政戒毒场所也要按照治本安全观的要求做好戒毒工作。治本安全观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宏大背景下,运用社会视角和人本理念,通过系统思维和辩证方法,对戒毒场所安全工作进行了重新定位,对戒毒工作发展方向作出了价值判断,是推进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改革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遵循。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治本安全观,对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治本安全观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科学的发展思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重大现实意义,只有充分把握内涵实质、价值本源,才能从思想上实现从底线安全观的根本转变,增强践行治本安全观的行动自觉。
(一)治本安全观是全面整体的场所安全观,为戒毒场所安全治理重构了实践路径。场所安全是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将安全工作重点放在“不跑人、不出事、不添乱”上,实质是一种严防死守下的“保安全”,这也是过去场所基础设施不够健全、队伍素质不够专业的历史背景下的必然结果。治本安全观的提出,突出的是主动进攻、整体防范,是系统推进中的“创安全”,这是当前基础保障逐步到位、民警素质不断提升的现实条件下的必然要求。治本安全观,强调的是规范有序的安全,要求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标准体系,形成一套严格规范的管理机制,探索一套有效管用的措施方法,以制度落实、技术提升、机制健全不断提高安全防范水平;强调的是常态长效的安全,要求在解决危及场所安全稳定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深刻把握场所安全的规律性,着力研究并落实根本性、长远性的安全工作措施,努力实现场所的持续安全稳定;强调的是全面整体的安全,统筹做好医疗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辖区安全、队伍安全等各项安全工作,从而推动场所各项工作的全面协调推进。
(二)治本安全观是以人为本的主体安全观,为戒毒工作转型发展理清了价值定位。安全的基础是人的安全,只有人的安全才能实现本质安全。治本安全观的提出,紧扣“人”这一决定性因素,提出要向社会输出更多“合格产品”,最大限度地修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司法行政戒毒工作转型发展明确了价值目标和评判标尺。治本安全观,要求把教育戒治戒毒人员作为根本任务,将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类资源向教育戒治工作投入,使工作重心、工作热情、工作精力向教育戒治工作汇聚,进一步凸显教育戒治工作的主业地位;要求把提高教育戒治质量作为目标导向,立足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将教育好、戒治好戒毒人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准确把握戒毒人员“违法者、受害者、特殊病人”的三重属性特质,综合应用生理、心理、物理、医学等戒治手段,丰富完善多元化、差别化、个别化的戒治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戒治实际成效;要求把提高戒断率、降低复吸率作为评价标准,通过统计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法,建立系统、全面、高效的评估体系,为不断加强和改进教育戒治工作提供科学的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治本安全观是开放共治的社会安全观,为戒毒机关履行职能提供了宏观视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治本安全观的提出,要求戒毒场所主动融入社会综合治理,积极主动作为,全面履行职责,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治本安全观,体现的是大局观念,要求强化系统思维和全局视角,自觉将戒毒工作放在创新社会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大局中去定位、来谋划、抓落实;彰显的是社会责任,要求强化担当精神和整体意识,既要立足于维护戒毒场所一时一域的安全,更要着眼于服务经济社会常态长效的和谐;秉持的是开放思想,要求强化包容理念和协作意识,摒弃“关门办戒毒”的固定思维,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的平台和机制,完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指导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体系和路径,逐步建立资源集成、力量集中、优势集聚的“大戒毒”工作模式,不断完善责任共担、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大戒毒”工作格局。
治本安全观是戒毒工作的理念变革和实践创新。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应当全面审视已有的发展基础,在确保戒毒场所规范有序、常态长效、全面整体安全的基础上,以提高教育戒治质量为根本,进一步明确推进落实治本安全观的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推动戒毒工作改革发展。
(一)紧扣精细精准,着力构建科学的分管分戒体系。分管分戒是做好戒毒人员管理、教育、戒治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江苏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大力实施“分区管理、分类戒治、分级处遇”,设立了未成年、艾滋病戒毒人员单独管理区,探索推进分别编队、分类管理等针对性措施,有效地维护了场所安全稳定、促进了教育戒治质量提升。今后一个时期,要在原有基础上作出新的探索和完善。要深化分区管理。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探索实施,一方面,根据各戒毒所现有收治容量、地域范围,按照吸食毒品的种类等对戒毒人员实行所际分流、区域管理,为分类戒治提供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依托各戒毒所现有戒毒医院,稳步实施医疗专管区域增容扩容,增设疾病防治监测中心,实现精神类疾病和严重病患人员统一集中收治、专门管控。同时,根据戒毒工作流程和目标需求,重点完善“四区五中心”工作内容、运行流程和评价标准,强化分别分期分级管理考核评估,有效实现区域隔离,为管控风险、约束行为、激励戒治提供有力支撑。要强化分类矫治。在科学分析戒毒人员吸食种类、成瘾程度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戒毒人员的文化程度、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戒毒人员分别编队、分类矫治,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教育、分类教育、特色教育、个别教育。坚持个性与整体、动态与静态、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原则,应用好现代心理矫治技术、体能康复训练、个别教育、重点转化等方法手段,推动戒毒人员心理成长、身体康复,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最大限度消除影响场所安全的心理因素和行为隐患。要细化分级处遇。结合戒毒人员在不同戒治期的戒治效果和现实表现,科学确定等级评定标准和晋降级条件,实行动态管理,落实差别化处遇激励手段,不断提高戒毒人员戒治积极性。坚持人文化、差别化、渐进性、公平性的原则,加快推进戒毒人员各期管理等级评估考核体系建设和评估工具开发,科学评定戒毒人员戒毒动机、抗毒意志、现实表现,为实施差别化处遇提供科学有效的评价依据。
(二)注重实用实效,着力构建系统的教育矫正体系。坚持把教育矫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做好传统教育矫治工作的前提下,本着帮助戒毒人员矫正恶习、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目标,进一步创新教育内容,健全完善教育矫正工作体系,不断提高矫正教育的实效性。要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内容。着眼戒毒人员社会损坏修复,以帮助戒毒人员学会做人、做事为目的,推动道德、法治、心理健康等基础教育内容的创新拓展,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完善思想道德教育,重点加强公民基本道德和行为规则,以及感恩教育、生命教育、责任教育等,帮助戒毒人员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促进社会价值观念归正;完善法律常识教育,重点加强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治安管理、民事法律法规教育,帮助戒毒人员掌握基本法律规范,增强法治意识,学会依法维权;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不良心理倾向引导,帮助戒毒人员树立健康心态,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修复方式和习惯。要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确立“面向社会、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培训方针,依托职业学校、社会企业等机构,加强职业观、劳动观教育,开设符合戒毒人员自身特点、适应就业需求的职业技术教育,加大新技能、新技术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就业指导、就业推介活动,进一步建好培训学校、实习基地、就业安置基地,提高戒毒人员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坚持统筹兼顾、项目优先,在电工、烹饪、美容、插花、计算机操作培训等传统培训项目的基础上,探索开办网络知识、电商业务、投资理财等特色技能知识辅导,满足不同文化层次戒毒人员的就业需求。坚持试点先行、探索推进,力争将戒毒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义务教育纳入国家整体规划。要进一步深化戒毒文化建设。坚持以文化“毒”,部署开展新一轮戒毒文化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文化的熏陶和浸润功能。积极挖掘场所文化载体,充分利用戒毒人员生活、学习、劳动、康复等场所,规范戒毒文化标识,悬挂、张贴富有思想哲理和教育意义的警世名言、宣传标语,营造清新怡人、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底蕴的矫治环境。巩固“书香戒毒所”建设成果,充分利用现有教育矫治资源,用好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室、教育矫治内部网站等舆论阵地,引导和培养戒毒人员读书明志,不断弘扬教育矫治工作主旋律。
(三)突出创新创优,着力构建专业的科学戒毒体系。实施科学戒毒,既是戒毒工作的重要原则、方法和手段,也是践行治本安全观的内在要求。要在创新戒治方法上求“实”。总结和把握教育戒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深化落实“5+1+1”教育管理模式,推动“四三二”戒毒模式实质化规范化运行,打造江苏特色科学戒治模式,为戒毒人员彻底戒断毒瘾奠定良好基础。依据戒毒人员吸毒种类、涉毒轻重、戒治意愿,大力创新循证戒毒方法载体,突出“一所一品牌、一院一特色”建设,巩固扩大艺术戒治、内观治疗、唤醒式戒治、意志力训练、经颅磁刺激等戒治项目实践研究和应用试点,探索推进中医药干预等手段,着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戒治品牌项目。注重循证戒治项目总结提炼,逐步形成覆盖全部戒毒场所、适用不同戒毒人员的循证戒治项目体系,促进戒毒人员改善认知、戒除毒瘾、回归社会。要在强化康复训练上唯 “专”。联合江苏省人民医院等省内康复医疗研究机构,制定出台戒毒人员康复训练指导意见,规范康复训练内容、方法、考核标准,不断提高康复训练的专业化水平。遵循戒毒人员身心特点和体能素质,科学运用身体康复与体质训练相关原理,组织戒毒人员开展各类运动康复训练、劳动康复,帮助戒毒人员改善体质健康。积极探索运用积极心理学、康复心理学等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开展认知康复、精神康复、认知神经功能康复训练,不断推进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在教育戒治工作中的实践应用,强化心理测验结果运用,注重心理咨询实效,推动心理康复训练由帮助戒毒人员生理脱毒向实现心理脱毒的目标转变和提升。要在规范戒毒医疗上从“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阿片类药物依赖诊断治疗指导原则》和《苯丙胺类药物依赖诊断治疗指导原则》,探索科学有效的脱毒技术手段,选用中药、西医、心理学及物理疗法,对急性脱毒人员进行生理和心理脱瘾治疗,帮助戒毒人员减轻和消除戒断症状与反应,确保戒毒人员安全度过急性脱毒期。严格疾病诊疗救治,落实疾病双排查制度、重点病患跟踪管控制度,完善突发疾病应急处置预案,确保场所医疗安全。积极购买医疗服务,联合地方医疗机构开展戒毒医疗合作、戒毒技术科研攻关,建立特殊病区或病房,完善快速就诊通道,不断提高戒毒场所医疗救治能力和科学戒毒水平。积极协调省卫生、财政等部门,争取扶持戒毒医疗工作的政策措施,力争把戒毒医疗纳入全省医疗卫生工作总体规划,把戒毒人员医疗纳入社会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四)着眼公平公正,着力构建规范的戒毒执法体系。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戒毒工作的生命线。同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正能量还能够引导戒毒人员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判断,激励戒毒人员树立戒治信心,积极参加戒治。要进一步健全执法机制。优化执法工作机制,完善计分考核、探视探访等执法制度,进一步规范提前解除、保护性约束措施、单独管理、所外就医、延长期限等执法审批流程,推进执法全程留痕管理,畅通戒毒人员申诉救济渠道,切实保障戒毒人员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规范执法水平。扎实推进诊断评估机制建设,联合公安、卫生等部门联合制订诊断评估办法和细则,建立包括成瘾性诊断、生理脱毒、心理脱瘾、体能康复以及社会适应性等项目的评估指标体系,增强诊断评估的规范性、科学性。要进一步创新执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大力推进人性化执法、说理式执法,寓法于理、融情于理,引导戒毒人员讲道理、明是非,帮助戒毒人员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筑牢文明执法理念,规范民警执法用语,坚决杜绝执法态度生硬、方法简单、方式粗暴等问题,坚决杜绝打骂体罚虐待或变相打骂体罚虐待行为。改进执法服务方式,深入开展执法窗口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行网上远程视频会见,最大限度地方便戒毒人员亲属探访,积极构建服务社会民生的桥梁纽带。要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继续探索完善戒毒执法检察监督制度,推动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深化所务公开,应用内外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执法窗口等媒介,依法及时公开执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促廉洁。完善案件评查机制和执法监督机制,主动把戒毒执法置于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和戒毒人员亲属监督之下,提升执法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五)强化协同协作,着力构建开放的戒毒工作体系。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是时代主题。践行治本安全观,做好新形势下戒毒工作,必须牢固树立融合发展理念,强化使命担当、协同协作,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局,在开放格局中、系统视野下维护场所安全、服务社会和谐。要强化安全治理的内外协同。一方面,立足“内防”强化源头防范,健全安全目标、管理、保障、责任等安全机制,推进安防基础设施建设、安防力量整合,加强隐患排查整治、所情戒情分析研判、矛盾调处化解等措施落实,建设更长周期、更广领域、更强实效的安全治理体系。另一方面,着眼“外防”纵深推进所地联动,按照全面安全的要求,积极与检察、公安、消防、环保、应急等部门联系,争取建立信息共享、协调配合、反应迅速的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置机制,提高整体安全水平。要强化戒治资源的统筹运用。深化教育戒治工作的社会联动,争取社会各界特别是法律、教育、医疗、心理、职业培训、就业指导等行业工作者参与教育戒治工作,进一步发挥好戒毒人员亲属、戒毒宣传公益大使、戒毒工作志愿者、戒毒成功人士等作用,构建“场所主导、家庭协助、社会参与”的立体教育格局,通过专业治疗、社会帮教、亲情激励、典型引导、就业帮扶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教育戒治的整体成效。要强化后续照管的精准实施。戒毒人员解戒后是否融入家庭和社会、摆脱毒友圈拉拢引诱,对其能否彻底摆脱毒瘾、保持操守至关重要。全省司法行政戒毒场所瞄准这一重要时段,对江苏籍解戒人员实行为期一年的后续照管,在向社会输出“合格产品”的同时最大限度延长“产品质保期”,就是我们从确保场所安全的底线安全观向服务社会和谐的治本安全观转变提升的生动实践,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被省司法厅确定为司法行政系统惠民十五件实事之一。下一步,要以后续照管纳入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体系和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为主线,着力在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工作机制、提升运行质效、扩大社会影响上下功夫,进一步让照管对象个人安定、家属满意、社会认可,使后续照管真正成为社会综合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强化戒毒康复的服务质效。戒毒康复是司法行政戒毒场所服务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向社会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产品。今年全国司法厅(局)长座谈会明确提出,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总揽、以改革为主线的发展思路,这为我们加强太湖戒毒康复所建设、发挥戒毒康复职能作用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总的设想是,以太湖戒毒康复所为基地,以提升戒毒医疗水平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人员配备,为自愿戒毒人员提供专业化、市场化、可选择、公益性的戒毒康复服务,并不断增强其面向全省的辐射作用,努力将戒毒康复打造成为服务自愿戒毒人员、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拳头产品。
践行治本安全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的重要任务。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推进治本安全观在全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的深入贯彻落实。
(一)加强体制机制规范化建设。着眼纯化戒毒工作职能,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把戒毒工作目标定位在教育人、挽救人、戒治人上。健全领导责任机制,推动各级领导和广大民警把主要精力、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戒治质量、实现治本安全上来,努力在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和工作举措上实现新的转变。健全激励考核机制,科学研究并制定教育戒治工作的考核激励政策,不断扩大教育戒治工作在年度绩效考核中的比重,常态化开展戒治标兵、戒治能手评比表彰,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民警做好教育戒治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协调财政部门推动戒毒经费全面足额保障和动态调整,及时调整和合理分配教育戒治、生活卫生、医疗康复等教育戒治经费支出使用,确保教育经费规范使用、足额使用。健全企业管理机制,协调落实“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等任务,彻底剥离戒毒场所办社会职能,进一步纯化戒毒工作职能。
(二)推进戒毒工作标准化建设。坚持以戒毒工作规范化建设为引领,着力在标准化建设上下功夫,以标准化推动规范化,以规范化促进精细化,确保治本安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建立业务标准体系,系统分析场所安全治理、戒毒执法、教育戒治、习艺劳动、设施建设、技术装备、警务保障等各条线业务的现状及需求,按业务领域形成标准体系框架,按项目、有重点、分步骤编制各项业务工作标准,逐步形成覆盖戒毒场所主责主业的标准体系,争取有部分单项标准成为地方标准,并积极为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编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提供重要参考。加强标准贯彻实施,借助质检等职能部门的专业力量,强化全员标准化专项培训,增强全员标准化意识,促进遵守标准、执行标准、维护标准成为自觉行动和良好风尚。注重标准评估完善,建立标准实施运行动态评估机制,推动各类标准不断完善、与时俱进,推动戒毒场所规范、有序、高效运行。
(三)加快戒毒场所信息化建设。主动顺应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推进“1+3+1”智慧戒毒大平台在全系统的实践运用,推动工作决策由经验主导向信息主导转变、工作格局由单打独斗向协同联动转变、工作机制由行政推动向实战引领转变,推动戒毒整体工作不断提质增效。深化智慧戒治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不同戒治期各类教育、戒治模块链接,强化功能深层次融合和业务流程化管理,在横向上实现业务综合集成与智能处理,纵向上实现数据自动流转与智能评估,为戒治工作提供一体化、流程化的智慧解决方案。加快教育戒治数据库建设,拓展后续照管平台功能应用,尽快形成全省联网、统一管理的戒毒人员信息资料库和解戒人员“综合表现信息资料库”,实现教育工作管理信息化。加大数字化教育应用力度,充分发挥电化教学形象、直观、生动、快捷的作用,不断增强教育教学实际效果。
(四)深化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建立一支业务精通的专业化队伍是落实教育戒治根本任务、践行治本安全观的根本保障。要加强专业人才引进,通过公务员招录、特殊职位单独招录、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争取政策开展警务辅助人员招录等途径,重点引进法学、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高层次专业人才,不断优化专业人才结构。探索民警分类管理,根据民警年龄、专业、学历、特长等因素,按照所政管理、教育戒治、生产组织、综合管理等类别进行分类管理,设定相应的岗位职责、岗位待遇、考核标准和职业规划,推动民警专业化发展。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推进民警分类培训,强化岗位实战练兵,突出多元考核激励,重点在安全防范、教育矫治、心理矫治、戒毒医疗、康复训练、职业培训等方面培养和造就一批行家里手。深化戒毒理论研究,以治本安全观为引领,重点围绕司法行政戒毒工作五项改革任务,开展理论调研,推进实践探索,形成一批高质量、有实效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更好地推动治本安全观在戒毒场所的贯彻落实。
总之,践行治本安全观是一项新课题、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在认真学习领会的基础上,深刻把握内涵要义、找准主攻方向、落实关键举措,坚决确保场所安全,努力提高戒治质量,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张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