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2017-01-25 04:04朱天明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区域

朱天明

(1.河海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2.合肥学院 经济系,安徽 合肥 230601)

一、引言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设想。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东盟国家期间,提出中国与东盟国家加强海洋伙伴合作关系,并首次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设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全面系统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路径:“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2014年11月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了第八次会议,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明确将“一带一路”战略作为经济发展新动力,2015年3月“一带一路”战略国家规划《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出台。“十三五”规划纲要更是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机制等:“秉持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开展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正如《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所述:中国发起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与此同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大趋势相适应的,是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强化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的客观要求。“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一项重大政策,过去较长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从地域来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但也应看到,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多边的开放格局日益成为进一步开放的迫切需要;“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寻觅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实现从“引进来”到“引进来”“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的政策,中国不再纯粹地处于“世界走向中国”的阶段,而是更多地进入了“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相互交融的阶段。并且,“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中国欠发达的中部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东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度。

正因为如此,有学者评价“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密切经贸合作,进一步激发各参与国经济增长的潜能,由此促进地区经济繁荣稳定。”“经济全球化语境下,‘一带一路’将会对本区域内的经济增长起到决定性作用,为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提供超强驱动力,并为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新时期开放政策的国家战略,协调沿线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共同促进“一带一路”发展,实现沿线国家分享中国发展的成果,与沿线国家形成互利、互惠、友好、互助的新型国家间经济联系。“一带一路”建设在国家战略指引下,组建符合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特点、行业优势、区域特点的支撑点,形成全国协同推进“一带一路”发展的良好局面。“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我国各地区要抢抓机遇,发挥各地区经济特点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形成完备的“一带一路”建设体系。在全国各地协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在避免恶意竞争的前提下,共创“一带一路”的建设辉煌。

二、“一带一路”建设迫切需要区域协调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形成了全新的贸易版图。“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单纯地为了发展贸易,即简单发展同沿线国家贸易往来,而是全面融入沿线国家的经济建设,形成良性互动的经济合作形式。“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为国际经济往来注入了新的活动内容,同时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进而实现政策通、文化通、资金通,人员往来更便捷,货物运输更通畅,促进沿线国家更高水平的合作。

我国作为“一带一路”发起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全国各地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一带一路”发展,带动亚洲国家经济水平提高,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参与和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沿线省区积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源、参与项目。国内多地开行中欧专列,增加对欧洲出口;各地针对沿线国家经济特点,积极开发外贸市场,促进沿线外贸发展;积极参与沿线国家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立更高水平的商贸平台。随着我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地区、企业、部门不断增多,在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建设“一带一路”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需要建立健全国内区域协调机制来协调国内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地区、企业、部门,使各参与主体合理有序的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

(一)“一带一路”建设带来区域协调发展新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东部地区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来扩大市场,获得更好地对接传统对外经贸活动中较少联系的中亚、西亚等地区的机会,且可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向内地实现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则将迎来产业升级与扩大开放的新机遇。

1.“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新的交通大动脉。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升级传统的中欧铁路势在必行。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将搭乘中欧铁路的高速列车走上快车道。目前已经开通由中国开往欧洲的快速货物班列,并且形成西线、中线、东线3条通道的中欧班列运行线,主要适合装运集装箱的货运编组列车。西部通道由我国中西部经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西班牙;中部通道由我国华北地区经二连浩特出境,到达俄罗斯莫斯科;东部通道由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经满洲里(绥芬河)出境,途经俄罗斯、白俄罗斯至波兰。开通中欧班列的城市,除义乌和苏州外,重庆、郑州、成都、合肥、武汉、长沙均位于中西部地区。中欧班列的开行,进一步拓宽了中西部地区的开放空间。

2.“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当“一带一路”建设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信息采集成本和交易成本均可降低,众多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区外企业和邻国企业形成复杂的产业内和产业间集聚群不仅集中了市场信息,也降低了供求双方的市场交易费用,同时,产业集聚群还有助于降低企业间协议谈判、制定、实施以及仲裁争议等契约成本。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沿线省区,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本地区产业优势,形成对接“一带一路”的优势产业,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争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提升自身的经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

3.“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新的产品市场。“中国走向世界”形成了新的市场组织格局。“一带一路”建设形成了更大空间的产品市场。“一带一路”横跨亚欧,空间广阔,市场前景巨大。以服装为例,不同国家的地区特点不同、民族传统不同,服装特点差异巨大。因此,在市场开发中要有针对性产品。各地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不断总结,提供满足不同国家需求的产品。在满足不同产品需求的过程中扩大市场占有率。

4.“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巨大的建设与开发市场需求。“一带一路”建设中改造和建设任务繁重,但部分沿线国家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供给能力,这为我国提供劳务输出和技术输出提供了条件。沿线国家的铁路建设、高速铁路建设、公路建设和高速公路建设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城市建设中路网建设、给排水管网、电力设施、通信设施等基础建设领域市场空间巨大。

(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区域协调发展

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差异化需求需要供给多样化。沿线国家差异化需求与本国供给多样化不足的矛盾,这需要国内企业提升供给多样化能力来因应不同国家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与传统单一市场贸易相比,“一带一路”建设可以通过区域间协调来满足沿线国家的差异化需求,尤其是与国内区域性发展差异对接以后,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差异巨大,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宗教信仰迥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各国资源投入不均衡、传统外贸差距大等问题都是迫切需要应对的问题。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初期,存在早期参与的投入大,成本投入风险等问题,导致参与热情高与投入不足的矛盾。目前短期市场开发面临的问题,说明市场所处的阶段差别巨大,要克服这些问题,需要匹配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产品。这要求国内各地区要在沿线找到与自己产品对应的市场才能更好地对接和开拓国际市场。

2.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整体合力应对国际竞争。“一带一路”建设是真正的国际竞争,沿线国家的许多项目既可以给中国,也可以给别的国家。这要求在参与国外的市场竞争时,中国企业应当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用协调一致的声音对外,这需要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来形成统一意志。我国在对外经贸合作中由于竞争主体多元,内部竞争激烈,一再出现了导致国家重大损失的情况。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与我国交往的企业数量多,情况更复杂。必须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具有整体协调力结构应对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应对复杂国际背景的竞争,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地方政府与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必要选择。

三、构建“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

“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参与地区多、机构多,不仅涉及外贸、对外投资,还涉及国内企业的商品出口、设备出口、技术与服务出口与转让,还包含整体的对外项目建设等。“一带一路”建设既是政府组织行为,又是参与地区企业的市场行为。国内各地区参与“一带一路”的过程中,需要构建“一带一路”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来更好地优化国内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的产品出口、工程建设与开发等工作绩效。“一带一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传统外贸形式,在贸易方式上也发生了根本改变。过去我们的对外贸易,是被动接受外商到中国采购的贸易形式;“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厂商“走出去”的主动贸易形式,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引下,主动寻求市场的机会,创造市场机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地方政府与企业要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提高“一带一路”建设参与水平,促进我国区域间协调发展。

(一)“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原则

1.整体效益原则。整体效益是指整个国家效益最大化,要发挥合力,不能单打独斗,个体利益最大化或者局部利益最大化往往难以持久,只有整体利益实现长期最大化,个体和局部利益才能长久。“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推进的跨国合作,国家间合作战略是保持国家间均衡利益的战略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各方共同维护各国各地区的长期利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我国各地方与企业在国外的长期发展是个体的最大利益,整体利益反映国家的长期和整体利益,而且在长期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国家整体效益才能更有保障。只有在国家的长期与整体利益共同维护好的前提下,我国各区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才能获得较好的短期利益。整体效益原则确定了企业作为参与个体,地方作为参与的局部在整个建设中的定位与活动依据。

2.优势互补原则。经济互补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则,在开放中互补是国家间的行为。国内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地区利用本区域优势资源,形成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间资源优势互补。由于国内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在对外扩大市场过程中,存在国内各区域对接国外市场的差异性,这里的互补既包含绝对优势也包含相对优势的互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中,注重区域间协调,形成发展互补。“一带一路”建设中各区域禀赋差异,在沿线国家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要深入调查、仔细研究各区域优势,确保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优势产业互补、互惠共赢。

3.扶持落后地区原则。“一带一路”既是我国的开放政策,又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鉴于国内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为了实现整体的同步性,需要在空间上发展再平衡,资源上发展再平衡,市场上发展再平衡,通过向落后地区倾斜,改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扶持落后地区原则还体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处理国家间问题上。优先为落后国家和地区提供发展机遇,让沿线国家能够搭上中国发展的便利,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二)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一带一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

1.动力机制。有良好的动力机制做保障才能更好地参与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需要协调好各地区和企业的参与方式、参与形式。“一带一路”建设是各地区提高自身产业化水平,实施产业提升的机会,也是提升地区国际参与水平,实现产业国际布局的机会,为地方企业寻求国际化多元发展和开拓国际市场的契机。地方政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旨在优化地方经济发展质量,扩大本地产品国际影响,增加对国际市场投资,扩大城市国际影响力。对于企业来说动力更直接和简单,为了扩大市场、增加销售、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国际影响,拓展新的市场生存空间。“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给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市场或者一条运输的铁路线,而是全新的经贸发展格局。这需要地方政府与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从长期发展的宏观上视野把握产业发展、产业投资、市场开拓,全面了解投资与产品销售区域的民风、民情、社会习俗、消费特点,才能让产品与所在国市场相适应。经过长期的市场调查,获得有效的投资与市场信息,才能获得“一带一路”建设的长期动力。

2.参与机制。各方遵循共同的愿景与目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既要保障对外的交流顺畅,又要保障活动顺利实施。“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众多,各国条件差别大,要寻求与所在国相适应的参与方式。政府的参与机制是地方政府在中央精神指导下独立参与具体项目地区合作。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制度保障,做好我国企业对外贸易、对外投资的联络,提供制度支持,为企业做好合作的前期制度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所在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建立有利于企业参与合作的制度基础,取得所在国的支持与合作。建立共同合作开发区、建立合作平台,为企业进行商务合作建立必要的基础保障。地方政府促进本地企业走出去,既要产品走出去,也要企业走出去,深入产品市场所在国,寻求深度合作的机会。企业是参与“一带一路”的主体,要积极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良好机遇,不断提高“走出去”水平。

3.市场机制。“一带一路”战略是国家引导的跨国经贸合作,在实施过程中是企业参与的外贸、投资行为,这些行为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初期政府为吸引企业参与,可以实施少量补贴,当市场规模扩大以后,参与企业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增强,政府补贴应逐步从企业经营活动中撤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依据市场规律参与所在国的市场竞争。国内企业要适应国际竞争规则,遵守所在国的制度约束,用我国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产品、可靠的质量、具有优势的价格去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赢得市场。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取得更好合作关系,产品获得更好的市场认同,企业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企业在投资所在地遵循当地的文化与风俗,公平的参与市场竞争,企业与“一带一路”所在国的居民交朋友,才能在当地站稳脚跟,实现“一带一路”“走出去”的目标。

4.合作机制。地方政府与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要协调好国内与国外两个合作。各地合作过程中要做好区域合作、产品市场合作、产业投资合作、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开发园区协调合作等。国内企业在对外合作中各地区更有针对性地确立各区域主攻方向与领域,形成有序合作的市场区分机制,在对外市场中协调各地区主打产品和有竞争力的产品,在主攻区域内打好主力。国内的区域与沿线国家地区形成匹配关系,形成专业化的区域合作与产品市场供给机制。在产业投资合作中结合各地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在对外投资中发挥地方专长,形成各地区在国外的主要合作区域。根据各地的产业分工,形成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在对外投资合作,开发园区建设中形成分工有序、竞争有力的投资格局和竞争格局。在对外投资建设中有竞争、有合作,形成企业间紧密的投资群体,共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产业投资。

5.信息协同机制。我国参与“一带一路”的机构、地方、行业要增强信息协同意识,强化信息协同意愿、加强信息协同效率、充分利用信息协同成果。“一带一路”沿线多国家、多民族、多种文化形成多种需求,我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地方、企业、机构要充分发挥信息交流平台机制,充分交流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需求情况,为其他区域参与“一带一路”的机构提供便利条件,互通有无,最大限度提高市场开发效率、提高建设速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通过信息协同机制,掌握国外经济动态,互通不同市场信息,从而帮助国内各地企业做出有效应对,避免对外合作中国内企业的恶意竞争,实现国内产业效益的最大化。建立政府合作信息协同平台,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协同,让国内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各地区机构及时获得相关国家的需求与政策动态,各地根据参与区域情况及时做出应对。建立企业市场信息共享平台,推动企业间信息共享。国内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协调发展的渠道就是要保障信息充分,各地区才能用自身的资源与“一带一路”建设进行匹配。企业平台的信息为全国的参与机构提供了参与的机会,通过企业共享平台的反馈机制,解决国内各地区的竞争与协同,协调好国内参与方式、形式,再与国外竞争者进行有效竞争,既避免了过度竞争,又保障了国家的利益。

6.制度保障机制。“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机制包括与国外合作的政府间政策保障机制、地区间协调发展保障机制、企业利益保障机制、资源与市场的保障机制。与国外合作的政府间政策保障机制主要是国家层面与外国政府合作的顶层制度设计,“一带一路”推进的国家间合作机制,全面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制度保障。在“一带一路”国家间合作文件基础上,推进国外合作区域的合作制度的建立,建立我国各地区对外合作的区域发展政策,全面协调各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企业利益保障机制是由“一带一路”所在地的政府与我国地方政府共同建立基本合作框架,保障企业获得正常商业利益的保护措施,避免因为政治社会动荡带来经济合作的不确定性。我国参与合作的地方政府要与国外项目所在地政府加强沟通,在项目之初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为企业长期合作创造良好的市场生存空间。在资源投入与市场保障措施上,在国内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为企业获得发展所需的必要资源提供保障,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基础资源等各类资源,同样企业在国外的投资也要创造条件,为企业在当地争取良好的资源保障条件,让企业更好地服务当地。

四、“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协调发展路径

“一带一路”建设将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国的开放从单纯地“世界走向中国”模式即外国到中国采购的被动外贸出口转向主动走出去建立中国主导的外贸市场。我国开放格局也由传统的沿海开放转变为四面出击、四面开花,西部内陆地区直接成为开放的前沿。在新的开放格局下我国各地会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格局,各地区也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战略要求形成全面开放、全面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设计

加快形成“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既能够推动我国开放发展,提升开放水平,实现开放的升级;又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开放全面深入,改变传统的沿海开放,向内陆开放挺进;既要促进经济发展又要实现全面的协调发展,改变传统发展带来的部分地区发展过快,避免国内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开放的协调发展、市场的协调发展、区域空间和时间的协调发展。政策上实现了沿海开放,向沿边开放的转变;开放的边界形成四面推进的良好态势。政策上协调不同地区的“出海”政策与机制,有针对性地为区域均衡发展提供政策平台。要以发展市场交流为手段,促进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带动在沿线国家的投资与建设。发挥不同地区资金密集产业与劳动力密集产业的产品错位市场拓展,在沿线国家寻求市场机会。

(二)加快中国高铁“走出去”步伐

在高铁“走出去”带动下,沿线各国基础设施将全面升级,高铁将从根本上改变沿线各国的时空关系。高铁沿线的城市融入世界的步伐大大加快,市场需求也会迅速增长。我国不同地区将在未来“新亚欧大陆桥”上发挥巨大作用,东西方交流会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加速发展,人员往来、贸易投资、文化交往都将成倍增长。随着“高铁”所到之处,产业投资需求增加,以“高铁”站点城市为节点,形成新的区域经济中心。外贸与投资要顺势而为,为沿线相关城市提供基础建设的资金、技术、资源支持,相关产业也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相关城市建设开发园区,建设工业基础生产的基地,服务于当地生产技术发展。并根据沿线城市特点与当地需求,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我国各地区要找准战略合作点与推进的产业类型,发挥自身优势为投资所在地的产业发展提供支持。配合高铁“走出去”的节奏,各地要早准备,做好配套工作,以铁路建设为先导,然后扩展到地方基础设施,再扩展到企业投资。企业投资要适应区域型中心城市的特点与周边市场需求,形成有竞争实力、有市场空间、有发展潜力的良好投资需求。国内相关区域在“高铁”节点城市上寻求与自身产业转移类型相适应,与区域产品供给相适应、符合高铁市场发展导向相一致的城市,发展合作关系,实现合作共赢。

(三)选择优势产业

我国各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时,要确立本地区的优势产业。优势产业可以是各地区传统的优势产业,也可以是针对投资所在地的主导产业。以中亚五国为例,中亚五国是内陆国家,农业与资源型工业是整个国家的主要经济类型。确立优势产业对于国内的内陆省份甚至更有优势,在农产品加工、矿业开采、矿业机械等领域都可以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合理选择,确定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向,围绕主要投资方向与投资意向地区进行商务谈判。我国东北、中部地区在能源,中部、西南省区在矿产领域都具有长期的经验积累,可以在中亚地区开展合作勘探合作开发,东部省区在轻工产品生产上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寻求合作机会。选择优势产业进行合作,既可以有效发挥合作的集聚优势,又可以实现对外合作的错位发展,有效利用稀缺的资源获得更好的回报。确立优势产业,各地区要考虑从产品出口市场的培育、沿线国家的产出特征、沿线国家的市场需求三个方面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企业分布给予考虑,从而确立本地区在相应地区投资的主导产业。同时要注重国内的各地区协同开发,各地区在出口市场选择中确立优先市场国家,以发挥各地区产业优势,在选择过程中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形成多个地区共同开发市场的格局。

(四)推动产业链融合

“一带一路”建设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根据所在国家的资源优势与市场特点寻找与之相适应的产业发展道路。在对外合作中注重投资整个产业链,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布局相关产业,国内各地区根据本地区的企业特点,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一带一路”信息协同平台,在国内组织不同地区的企业参与到不同的环节。通过产业链的完整投资方案,可以整合集成更多的技术与资源,还增强我国对外投资的竞争力。产业链投资可以与投资所在国达成更深层的投资组织方案,获得投资所在国的支持,进而让我国企业与所在地的企业结合得更加紧密,获得更优势的资源与市场竞争优势。产业链投资可以提高所在国产业发展水平,带来高端产业投资,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相关产业领域的技术发展水平,更好地推动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

(五)投资沿线产业园区

在“一带一路”沿线,可以选择有代表性区域,合作投资建设经贸园区、加工园区、产业园区。发挥“一带一路”的带动作用,引领合作区域的商业开发、制造业升级,促进我国相关区域的相关过剩产能转移,为国内产业转移提供新的渠道,为投资所在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沿线国家工业分布特点,做好产业整合,形成有合力的产业园区,如石化工业园、矿产开发深加工园区,实现有关国家的自主产业升级,也满足我国对于能源、矿产的需求。我国投资的产业园区遵循两个原则,其一是平衡贸易原则,满足我国对相关国家的能源、矿产、农产品、畜牧产品的需求;其二是满足产品出口,实现产品当地化的要求。我国的企业在产业园区能够把自己的产品转移到市场所在地进行生产,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需求。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区域
分割区域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区域发展篇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