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凌馨 王 玮 冯际龙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非遗文化背景下关于现代产品创意设计研究
何凌馨 王 玮 冯际龙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人类社会中一系列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并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的统称。它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呈现,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具有更广泛的外延和表现形式,比如已经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的江苏非遗文化遗产:南通的蓝染技术、扬州的剪纸等。在呈现空间和表达方式上具有一般物质文化所不能比的灵活性和文化特质性。随着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和应用,在其背景下进行现代产品的创意性设计和研究成了国内外设计思维和方法领域竞相追捧的对象,利用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呈现形式表达对现代产品的创意性和文化区域性等的思考是相关设计领域全新的课题。本文通过对非遗文化的介绍和代表产品进行案例分析,在实现关于非遗背景下的产品创意性设计研究的想法和可行性上进行了理论追索,并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确定了将非遗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表达融入现代产品设计工作的做法,使对功能性和实用性方面多有表达的现代化产品能在对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做出新的贡献,丰富现代产品的设计思维。
非遗文化;现代产品;设计;研究
(一)“以人为本”主导的设计思想表达
“以人为本”是设计永恒的主题,也是设计目标的回归。非遗文化是植根于人类文明之中的一种文化形式,在其概念发展和完善的全过程中都有人的参与和建设,因而非遗文化是人类思想和身体实践的一种浓缩表达,对于表现一定的习俗或生活方式具有明显的意义,“以人为本”的思想是非遗文化的要旨之一,因而在结合该思想进行创意产品设计的时候要明确这一思想的主导地位。因为历史上任何一件产品的发明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非遗产品的设计也不仅仅是为了产品本身,而是为了结合其文化背景,达到对产品价值的提升,并同时对非遗文化进行宣扬,为了寄托顾客的情感与价值体验,因而脱离了实际用户的创意产品设计只能是概念的堆砌和设计思路的糅合,起不到其作为产品的独立性与唯一性的作用。作为产品而言,其首要的目标就是实现在人心目中的价值地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消费者在一件创意性产品中看到的应不只是其外观,而更要通过其可以实现的功能和实现形式确定其设计和使用价值,在这一点上,创意本身和设计都无法单独奏效,产品是其创意的实现而不只是表现。
在21世纪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性是产品设计强调的一个主要目标,非遗文化中有很多审视人性方面的内容和表达,比如对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的分别满足是实现人类自我需要的两个根本层面,这一基本理论是符合心理学规律并且经过实践检验的。因而在一些非遗文化主导的产品设计中也需要对人类的需求层次进行满足,以便实现产品自身的价值。
(二)“回归自然”为原则的设计表达
非遗文化在地域性和本土性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同时,某一种具体的非遗文化往往代表的是其相应地域的文化特性,离开了地域性的非遗文化就仿佛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般。因而在对自然特性的表达上,非遗文化的存在便是自然特性的体现,在根据非遗文化来设计产品的时候,可以运用相应的自然生态概念,比如强调亲和力的实木、竹子,以及强调融合力和美感的丝绸织物等。比如江南水乡的丝绸与丝织工艺,其本身就是一种非遗文化形式,经过商业化的运作和概念的加工,其已经作为特色文化的代表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完成其自身的文化价值,被国内外消费者誉为“美的源泉”。利用江南丝绸的艺术方法或文化概念进行创意产品的设计可以较充分地实现“回归自然”的原则,体现自然的美感。设计上崇尚美感的方式应该体现在非遗产品的设计中,由于非遗文化的本土性,其要求在设计应用之中一样不能脱离大众,不能完全脱离大众的审美和要求。
(三)注重“仿生学”的利用
仿生学是基于生物学和技术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其英文名为Bionics,在现代工程技术和设计学领域,人们逐渐发现了在植物和动物的相关功能上已经超越了人类目前的设计和研究,因为植物和动物在历经千万年的进化和演变之后逐渐适应了自然和生态,而且其能力之强和水平之高都是人类目前的设计模仿所难以接近的,因而人类发明了仿生学,试图通过在生物学和技术领域达成一种解决方案,实现对相关生物学原理的利用和模拟,以便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所不曾达到的功能,仿生设计在现代产品设计中是一种较为普遍也比较主要的方式,涉及到很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并非单一的学科,其需要设计师在综合生物学考量的前提下,达到某种功能,并且设计要符合美学考量,使人类设计与自然界达到高度的统一,比如现代汽车造型中流线型的设计,其仿生学设计思路是模仿了在高速奔跑的豹子的身形,因为豹子的奔跑速度超越了同级别和体型的动物,因而除了其运动机能的发达便是其形体的高度流线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空气阻力。类似的设计还有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和现代的仿生学座椅等。
仿生学设计要求相应的设计在形态上贴近自然状态,在功能上达到丰富,在结合非遗文化背景进行设计时,要明确设计的思路,仿生学设计一般要求产品要达到某种人类在自然状态下不能实现的功能或价值,在设计时要充分把握非遗文化的具体形式,比如舞狮子项目,作为中国民间一种传统的艺术文化形式,其道具中的狮子模仿的是现实中的狮子,既具有形体美也具有真实的效果,使得表演过程极大地还原了其真实状态,达到对非遗文化形式的保存。
(一) 产品的创意设计要求
产品创意设计的关键在于设计的创意,目前结合非遗文化形式的产品创意设计可以做到综合创意性和使用效果的完善,只有达到审美和功能都完善的创意产品才是合格的创意产品,因而在进行基于非遗文化的创意产品设计要注意以下原则。
1.满足用户需求
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消费者所用,这是产品设计的功能性考量,因而在设计时要极大地贴合用户的实际需求。
2.呈现非遗文化的形式要灵活
该要求是对非遗产品创意设计的操作要求,不同的产品要选择合适的非遗文化元素,如文具采用有中国特色的篆刻艺术、剪纸和书法艺术等进行融合,而家用产品则主要突出其实用意义,可以使用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中国传统木构营造技艺的元素对其进行设计,在实现形式和方法上都与文具表现出不同。
3.满足创意的本质
非遗文化的产品创意设计要达到奇特和创新性,在研究和分析中国或者世界非遗文化形式进行结合设计的时候,不能照抄照搬,要古今结合,不要简单堆砌,设计是再造的过程,而借鉴只是提升设计品质的一个方面,对于非遗文化设计而言,也是如此。
(二)产品的创意设计原则
以满足消费者要求和实现自身价值为诉求的产品创意设计是如今创意设计领域的全新思路,因而在进行具体的工作时要把握如下原则。
1.设计创意与用户需求统一
基于非遗文化的创意产品设计要注重创意性和实用性,前者是其价值的来源,后者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因而这二者都是其设计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在设计时要考虑设计创意与用户需求统一这一原则,以便迎合市场。
2.创意的奇特性与非遗文化的特性相结合
创意性是设计师对其作品的思考与表达,而基于非遗文化进行的产品设计在其进行创意构思之初就要明确非遗文化的文化属性和相应的表现方式,做到创意性和文化功能的结合是文化创意产品的最终归宿。
3.通过创意设计要使得用户的情感愉悦度上升
现代产品设计一般都是消费观念和眼球经济的产物,对于一款以销售和市场为主导的商品,其在迎合消费者的时候主要是对其情感的取悦和需求的满足,这就要求无论是其整体创意还是造型和所要实现的功能,都应该考虑到使用者的审美与体验,脱离大众审美和无法实现让人眼球一亮的产品是无法赢得客户青睐的,因而对于创意产品设计而言,其既要注重艺术美还要注意整体的接受程度,否则将会导致设计的失败。
4.重视细节设计
基于非遗文化的创意产品设计本身要求的要素较多,其不是传统的设计产品或者是创意表现的单独呈现,而是在非遗文化模式的框架下进行产品的综合实现,因而其细节来源较多,而好的产品细节往往体现出设计者对产品的用心和对客户的关爱,它给人合适与舒服的感觉,好比在温暖的阳光中坐在沙发里享受时光,但这时候沙发却发出了恼人的响声,如此一来,即使这个沙发的外形再完美,体感再舒适也都会因为这些小细节的影响而使得整体感受度下降。
[1]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2]戴端.产品形态设计语义与传达[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
[3]郭惠尧,马鑫.试论在产品设计中关于产品语义学的应用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1(10).
[4]许东旭,俞伟民,虞世鸣.基于产品语义学的灯具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0(6).
[5]康保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陈洁.产品语义与消费者认知心理[D].上海:东华大学,2004.
[7]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8]柳冠中.工业设计学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9]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10]李亚军,姚江,卢世主.产品设计基础[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J54.3
A
本文系江苏省2016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藏族传统民俗家具文化的保护与现代化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16NFUSPITP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