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军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人才培养模式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运用
吴 军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专业建设必须要贴近时代发展需求,当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时候,就应该从专业人才的发展方向、人才规格、类型等方面进行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是高等院校最普通的基础性文科专业之一,在为国家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教学模式。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转型的深入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同样面临诸多问题。为此,结合专业发展现状,从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来发挥原来的教学优势,拓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定位;对策应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也为多个文史艺术出版类行业培养了优秀人才。但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转型的深入,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文学创作、语言沟通等单一技能,还要能够从学科背景及知识面上进一步拓宽,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制约了学科健康发展。为此,跟随时代发展步伐,必然需要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上实现突破。本文将着重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并提出改进建议。
从当前高校专业就业现状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率普遍较低,而反观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对复合型人才要求更加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在顺应时代发展上应该具备哪些标准?一是具备良好的口头、书面写作能力。从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趋向来看,强化口语表达、突出书面写作能力是基本素质。同时,还要从文化内涵上来展现专业思维,特别是对文学的理解、创作、评论等方面,要体现自我的专业素养;二是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人文修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比如对做人的本质理解,对自我价值的认同等,更以学生的精神情操培养为目标;三是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态度是衡量一个人基本素能的要求,优良的工作态度,既要关注工作实际,还要体现实事求是。比如过去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遇事不大胆,缺乏自信心,思想不切合实际等问题。要从中文专业文化气息、文化氛围营造中,体现务实态度。
(一)强化精品教材、精品课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现状,首先要从教材建设与完善上,逐步实现统编教材与自编教材的合理搭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部教材编写规划,也鼓励教师结合自身对教材的认识来编写特色教材,特别是适应当前汉语言专业学生实际的教材,要从专业教材建设与自编教材创新中来提升教材水平,打造更多的精品教材。同时,在精品课程建设上,围绕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积极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精品课建设工作。如汉语言文字学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增强学科精品课程的先进性、适应性、科学性。
(二)转变观念,强化教学方法创新
坚持以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来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来优化。任何一个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都需要相应的教学体系,而在教学模式上,必然需要从培养理念上尊重和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比如在教学模式上,一要注重学科兴趣培养,注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资源的整合,体现特色性;二要强化教学方法变革,围绕国家教改规划,夯实学科专业基础,倡导学生学得到、记得住、用得上理念;三要明确教改方向和重要任务,突出教学方法的创新,要着眼于教学全过程,来强调师生互动。要着眼于课内示范与课外阅读指导相结合,提倡学生从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提升学识能力。
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完善。一是在课堂教学上要明确重点、难点,教师要从课堂引导上,设置探讨交流环节,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二是要注重课外教学拓宽,特别是在学科研究领域上,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论研究机会。比如创建不同的学术研究小组,与相关学科优秀师资进行交流学习。指导学生参与学术论文撰写,鼓励有潜质的学生进一步修学更高学历。另外,结合当前高校馆藏资源信息化建设条件,鼓励学生积极从图书馆、中国知网,以及其他相关学术数据库进行查阅和自学;学校也应该从专业影像资料购置上,来丰富学科学术资源,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增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热情。结合院系专业实际,鼓励汉语言文学学生积极参与哲学系、历史系、中文系等其他院系的学术活动,多渠道地帮助学生增进学术认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能力。
(三)围绕学以致用来衔接课堂内外
教育改革不仅要在课程、课堂上进行,还要关注课堂与课外的衔接。比如在教学内容层面,在传统教学内容基础上,进行优劣重组,并增加新的知识点和学术前沿内容,拓宽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思维架构。在课程体系建设层面,围绕“拓宽基础、突出特长、培养能力、强化素质”要求,积极改进教学课程体系,增加通识课程、选修课程,以及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内容,以开发学生的学科潜力。比如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需求,对不同年级构建相应的学科主体模式,大一阶段突出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素质的积累性;大二阶段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大三阶段强调学科的个性分流,突出对学生兴趣和发展趋向的引导。同时,在构建多元性、立体化课程体系平台上,我院从学生发展、社会岗位需求上进行调整,逐渐形成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拓展课程三大模块。大一阶段以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大二、大三阶段以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为主;对于有专业学术研究兴趣的学生,增加专业研讨课程,以满足写作特长、宣传特长、文秘特长、新闻特长等学生的发展需要。比如我院在协同各相关课程建设上,陆续开设了“先秦文学研究专题课程”“魏晋文学研究专题课程”“唐宋诗词专题研究课程”“古代小说专题研究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开展与应用,一方面吸引了广大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从中增进了学科认识;另一方面从多种不同方向的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深化与细化,也让学生从中找到了自信。比如由我校师资担任顾问,指导学生组织文学作品赏析、创作、朗诵等活动,开展相关学术前沿的文学讲座、诗词作品比赛、原创文学作品比赛等,丰富了学生的文学创作生活,也让更多的学生从参与中历练了自己。
(四)拓宽课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学科应用能力
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岗位需求,要突出学科特色,随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实践教学环节,更应该构建丰富的实践体系。一是加大组织专业见习力度,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从见习中体会和加深对汉语言文学的认识。见习是学生直接参与岗位实践活动,在见习中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参与到具体实践应用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点多、应用范围广,学生通过见习环节,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可以为自己的未来发展规划树立方向,避免学习盲目性;二是不断完善顶岗实习,让学生从就业实习中增强自我对学科专业的应用能力。由于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选拔、录用具有不同的标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可以从中了解到自我优势和不足,从行业发展上来调整自我学习方向,突出对岗位职业能力的养成;三是注重对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让更多的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行业发展,特别是对于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要让学生从中来挖掘自我潜能,全方位拓深自我专长。
(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科研协同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模式的创新与应用,需要引入高素质专业性师资人才。同时,还需要结合院系实际,进一步拓宽师资专业能力提升渠道。如通过进修、在职读硕、读博等方式来提升师资能力水平;可以引入国内学科知名专家,兼任学科带头人,来强化师资专业素质培养。另外,在教学、科研统合上,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教研为手段,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竞争力。如从院级、校级课题申报、学科教研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青年教师参与省级、国家级课题,加强对优秀科研成果的转化,为教学、科研协同发展提供保障。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与发展,要围绕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这个核心,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专业技能等方面,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突破专业发展瓶颈,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深化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既体现新的时代特色,又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
[1]张玉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5(S1):111-113.
[2]覃志鸿.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4(3):101-103.
[3]杨晖,罗兴萍.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5(3):105-108.
G6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