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静代永生
(1.吉林省靖宇县文化,吉林 白山 135200;2.吉林省靖宇县兴平希望学校,吉林 白山 135200)
民间美术教育传承体系的构建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视角的研究
王文静1代永生2
(1.吉林省靖宇县文化,吉林 白山 135200;2.吉林省靖宇县兴平希望学校,吉林 白山 135200)
民间美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希冀,彰显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审美,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的传统民间美术艺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前景堪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因此构建民间美术教育传承体系,维护我国文化的本土化和多样性,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建立我国文化自信,势在必行。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视角分析如何进行民间美术教育传承体系的构建。
民间美术;教育体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民间美术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民间美术是由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民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我国民间艺术内容丰富,涉及广泛,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到战国秦汉的砖石陶俑,再至魏晋时期的壁画、版画、剪纸、农民画,纵观民间美术的发展历程就是我国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累积的过程,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经历岁月流逝、时光荏苒沉淀出的精神财富。
(一)外来文化入侵
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国人追捧欧美、日韩文化,尤其是中国的青年一代,他们追逐韩流、日本文化,而忽略中华传统文化,摈弃传统文化,认为民间美术俗不可耐,对民间美术的精神内涵知之甚少。这种文化入侵正通过对年轻一代的文化和思想改造而达到征服,在这种情况下,民间美术无人问津,导致与民间美术相关的手工艺品滞销,没有经济效益的推动,民间美术产业疲软,缺乏资金,无法正常运作,就会使传统的民间美术手艺人放弃对手艺的坚持。民间美术在夹缝中求生存,正面临着无人问津、失去传承的状况。
(二)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遭到破坏
民间美术有别于宫廷美术和文人美术,它来源于人民大众,它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是通过父子和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在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改变,普遍认为民间美术不是谋生的手段,孩子们都会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后会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相比于民间美术的拜师、学艺、出师的过程,从事其他行业会相对简单。年轻人追求现代生活和获得更多的薪水,放弃学习传统民间美术的手艺,而手艺精湛的匠人也相继离世,民间美术面临无人继承、渐进消亡的命运。
教育能够普及年轻一代对于民间美术文化的了解,激发年轻一代对于民间美术的兴趣,让民间美术通过教育的方式在年轻一代中得到传承和发扬,对保护我国种类多样、内涵丰富的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至关重要,同时传达我国劳动人民装饰、美化、丰富生活的积极态度,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维护中华文化的多样化和本土化。
(一)在启蒙教育中提高民间美术的文化认同感
幼儿的教育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是具有建立观念、稳固根基的基本作用。处于学前教育的幼儿没有价值观,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对这一时期的幼儿进行民间美术的启蒙教育,就像是在幼儿的心里种下一颗了解和热爱民间美术的种子,让民间美术走进幼儿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让幼儿从小就接触和了解民间美术,浸润在民间艺术文化的氛围中,从内心上认同民间美术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把民间美术归到幼儿美术课程里,增加民间美术在美术课程中所占的比率,出版以民间美术为主题的画本,供幼儿观看;要把剪纸、年画、泥塑等简单的民间美术形式放到幼儿们的手工课上,让幼儿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直接体验到什么是民间美术,让幼儿感受到民间美术工艺的乐趣,拉近幼儿与民间美术的距离,增加和深化幼儿对于民间美术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在基础教育中普及民间美术文化的知识
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一时期的学生主体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普遍没有建立完善的价值观,在经历过幼儿时期的民间美术教育之后,内心已经形成对民间美术文化的认同感,他们已经具备学习和选择分辨的能力。中小学民间美术的课程目标要把民间美术作为文化教育,而不是专业技能的教育,重视民间美术的人文教育功能,确立民间美术不以技能训练和灌输知识为目标,而应发现民间美术之美、欣赏民间美术、体验民间美术的技巧,在感受中将民间美术升华为内心对民族民俗文化的热爱。但是这一时期的儿童和青少年,对新鲜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在中小学民间美术的教育中,要积极创新,将传统的民间美术结合现代元素,让民间美术实现现代化的蜕变,具有时代的特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学习的兴趣。
(三)在中高职教育培养民间美术的技能型职业人才
中高职教育的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将民间美术放入中高职教育的课程中,将民间美术的文化底蕴结合专业知识、时代特征,培养出一批既精于民间美术技艺,又具备现代产业意识,精通市场法则的高技能民间美术的生产者乃至管理者。同时要结合学校所在地特有的文化特色,在民间美术相关的美术工艺课程中加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种类。例如,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种类。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民间美术文化和技艺,热爱民间美术,进而培养崇高的民族情感。中高职教育培养出的这批熟悉民间美术工艺和文化的技能型人才会成为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的新生力量和中坚力量。
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是古代劳动人民留给子孙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在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时,要构建民间美术的教育体系,对民间美术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研究,赋予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意义,把民间美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根植在祖国年轻一代的内心之中,建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让民间美术源远流长。
[1]徐晓丹.民间美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牡丹,2015(24):143-144.
[2]吴佩姬.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教学中的意义[J].学园,2015(7):181.
[3]梁哲.将传统民间美术元素引入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4(3):124-125.
[4]曹帅强,邓运员.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挖掘及其意象特征——以湖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4(11):185-192.
[5]姚磊.国内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述评[J].广西民族研究,2014(5):117-126.
[6]郑以墨,王阳.论高校美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8):75-78.
[7]谭宏.构建民间美术的教育传承体系——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视角[J].民族艺术研究,2011(3):155-160.
[8]谭宏.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的探讨[J]. 重庆高教研究,2015(1):80-88.
[9]汪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野和中国经验——2010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4-19.
[10]普丽春.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基于对云南省的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10(2):35-42.
[11]李技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传承研究述评[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6(4):87-97.
[12]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处境与对策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5):135-147.
J20-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