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玉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浅析民间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体现
李佩玉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我国民间音乐文化元素众多,并且各类音乐经过历史的考验,积累了大量的作品。民间音乐之所以用民间表示,是因为音乐中承载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情怀。新时期,我国不仅要重视经济建设,更应重视文化的发展,大力推行民间音乐的教育事业。高校作为我国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基地,不仅需要保持时代的先进性,创新教学方法,还需要结合学生的需求,优化教学课程。本文就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体现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民间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育
民间音乐是音乐领域对一些具有民间音乐属性的特定称呼,有利于区分各种音乐之间的不同。民间音乐的类别有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正是这些不同类别的音乐构成了民间音乐的庞大系统。民间音乐本身源自于平民百姓,明显表现出口语化、灵活性、集体性、区域性的特征,在我国音乐体系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是我国分布最广、受大众喜爱程度最高的音乐。民间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浓郁的人文色彩表现出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情,传递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另外,很多音乐学家对民间音乐的音乐形态和概念定义有着丰厚的讨论,民间音乐带有非艺术形态的特征,其口口相传的传承能力也是当下各种音乐形式所不能比拟的。民间音乐所承载的文化留下了时代的痕迹,即民间音乐表现出各个时代、各个区域的政治、经济、生产活动、民俗民风、美学思想等内容。在教育中想要真正地传承民间音乐,就不能将它作为一种静态的音乐成品,而需要用动态的、连续性的眼光看待,每一部作品都要探索它的时代背景,将其放置于当时的环境中进行评价与学习。
(一)音乐教育对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影响
从音乐发展的历史来看,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传承两者不能分开谈论。一方面,音乐文化的产生为音乐教育提供内容。各种文化的传承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过程中实现优胜劣汰。音乐文化赋予音乐教育传承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音乐文化背后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精神,这些又决定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音乐教育中如果忽视音乐文化,就相当于将一颗大树的树心掏空,教育发展的价值就不复存在。另一方面,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传承方式之一,可以增强音乐文化传承的稳定性。音乐教育传承模式保持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稳定性、全面性、时代性。教育更有助于各地人们深入了解外来文化,将其吸收进入我国音乐文化之中。脱离音乐教育的文化其文化传承的灵活性和持续性将会大幅度降低。所以,高校教育作为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已经成为民间音乐发展的培养皿,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高校音乐教育。
(二)高校音乐教育为民间音乐的传承发挥重要的力量
从知识传承的角度来看,普通高校是普及知识和课题研究的大舞台,但是它更是我国优秀文化传承的孵化基地,各类文化都在这个舞台中获得传承,民间音乐同样能够在高校教育中实现传承的目标。普通高校在民间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具备很多优势:一是学习主体文化水平高,基础素质扎实,学习民间音乐方面具有很高的优势。作为青年群体的教育舞台,普通高校学生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高于其他社会群体。二是高校汇集各地的优秀人才,具有浓厚的多元文化色彩,这种多元化的人文环境提升了群体对待事物的包容心以及接受能力,为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适宜的环境。三是很多大学生往往是民间子女,她们身上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对民间音乐更具有学习热情。
纵观我国高校民间音乐教育课程的安排,发现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文化并未作为主流艺术公共课程进行授课,往往是作为欣赏课程的一个章节穿插于各种欣赏课程之间,如音乐欣赏、中外音乐鉴赏等。而且这些课程的授课时间非常短暂,学生修一个学期就完成了教育工作,授课内容多为音乐发展历史、理论、作品欣赏,对于我国民间音乐的讲授相对而言简单一些,所以学生接受的民间音乐教育缺少系统性,难以对民间音乐有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对民间音乐的喜好也难以实现。虽然音乐教育的动作已经完成,但是民间音乐的教育目标却没有很好地实现。
(一)提供多样化的授课模式
民间音乐经过历史的沉淀,成果丰富,种类多样,这一点有利于高校构建多样化的授课模式。不同的民间音乐类型其技巧和基础知识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多样的学习内容和技巧能够提升课堂的新意,全方位陶冶学生的情操。就目前高校民间音乐的课程来讲,想要更好地传递民间音乐优秀文化的火炬,就要丰富课程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灵活、开放的心态。当前主流的教学方式有以下三种:一是鉴赏式,即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对民间音乐进行赏析,比如中国民歌鉴赏教学课程中,教师先对作品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意义,其次聆听民歌的音乐或者观看民歌演唱视频,使其直观地感受民间音乐的美感;二是讲座式,专家对学生价值引导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要邀请民间音乐的专家或者学者到学校内部为学生讲解民间音乐的相关知识。通过专家厚重的民间音乐文化底蕴感染学生,开拓学生关于民间音乐的知识面,塑造学生对民间音乐的美学价值观念;三是实践式,即学生通过参与民间音乐的实践课程,身临其境地感受民间音乐的美感与价值,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民间音乐。
(二)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内在激情
虽然我国民间音乐文化底蕴深厚,美学价值极高,但是如果学生缺少对民间音乐学习的兴趣,那么民间音乐的价值和乐趣也难以被挖掘。因此,民间音乐在教授过程中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教师作为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多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兴趣的发展方向,从中找到切入点,培养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比如在山西民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自己印象中的山西,并且用语言表述出来,看看大家对山西民歌的体悟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仔细感悟音乐的意识,为学生更好地欣赏民间音乐打开一扇窗户。其次,民歌演唱方式多样,有男女对唱、男声独唱、女生独唱,合唱等。教师可以借助这些不同的演唱形式让学生相互搭档演唱,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大家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构造多样化的情景舞台。例如在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民间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建有关十面埋伏的历史典故内容视频,调动学生的情感,然后播放音乐,加强学生情感宣泄。构建情景舞台能够促使学生较好地融入到民间音乐的内容当中,与乐曲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充分利用校园及当地民间音乐资源传承民间音乐文化
高校本身具备多种资源,但是有时并不能够充分运用,资源处于放置状态,难以发挥其价值,所以要加强对高校本身资源的使用,传承民间音乐文化。高校里大多数学生没有民族音乐基础,但是也有一些学生从小学习民族乐器,所以针对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可以组织民间音乐表演家展览或者是民族乐器展,以丰富他们的民间音乐知识;针对学过民族器乐的学生可以组织民族音乐社团或者民间音乐演奏会。
当地民间音乐资源也可以帮助传承民间音乐文化。可以与当地优秀的民间音乐传承艺术家进行沟通交流,邀请他们到学校进行讲座,宣传民间音乐文化的内涵。学生与民间艺人之间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直接感受艺术家的音乐气质和文化底蕴,以打动学生积极地学习民间音乐,主动地参与到民间音乐,主动了解民间音乐的知识。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地区的民间音乐社团表演,积极搜集优秀的民间音乐素材,拉近民间音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最后,高校还可以通过民间音乐采风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民间音乐的了解,树立对我国博大精深的民间音乐的自豪感,激发学生主动地融入到民间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提升民间音乐素养。比如,山西各县市元宵节的表演都是很好的民间音乐展示的舞台,如民歌表演、戏曲演唱、各种民间歌舞表演,这些表演都承载着民间独具特色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对学生的感染能力较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同欣赏表演,近距离地观赏民间音乐,直面地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
高校虽然开设民间音乐的教育课程,但是没有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和适宜的课程,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的断层、学生文化熏陶时间过短等,这些问题都阻碍着民间音乐文化更好地传承。所以高校有必要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不断提升民间音乐传承的策略,激发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从学生的需求和民间音乐传承的需求两个角度出发,构建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的教育体系。
[1]叶晨光.浅谈民族民间音乐课教材与教学的改革[J].艺术评鉴,2016.
[2]冯彬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创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3]李明慧,龚宝珣.浅谈民族民间音乐传承[J].黄河之声,2016.
[4]丁朝霞.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走出困境的思考[J].四川戏剧,2016.
J60
A
李佩玉(1984-),女,汉族,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就职于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