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卫红
优化党校党性教育“修”的氛围的实践与思考
——以杭州市委党校为研究范本
□ 方卫红
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杭州党市委校以 “学员+教工”双主体融合、“课堂+实地”双平台整合以及“理论+实践”双路径结合加强内化机制建设,优化党性教育“修”的氛围。下一步需要从建章、整合、创新、教化、联动、协同等内化机制建设着手,优化高效运作、全程育人、踏实有为、质量立校、党校为党和担当前行的党性教育氛围,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
党性教育 党校建设 内化机制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2015年《意见》)颁发,对党校的党性教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为此,本课题组先后召开多个层面的座谈会,在市进修班、党政正职班、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城区进修班、城区中青班、公务员任职班发放问卷350余份,访谈学员代表、班主任等20余人,收集学员党性分析材料及学员论坛感言等100余篇,并听取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结合内化机制的建设,从严肃讲坛纪律、完善现有规章、争创一流品牌、突出重点学科和深化理论研究等方面对从严治校、踏实有为、质量立校等“修”的氛围提出路径思考。
党性教育是指党的各级组织或办学机构按照党章和有关政策、制度的规定,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党员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党员意识和内在素养,以增强党性、弘扬党性的教育活动。党校作为培训轮训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和党性锻炼的大熔炉,在干部党性教育中必然承担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党校通过引导学员提升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法纪修养、作风修养,扎扎实实地营造“修”的氛围,可以极大地提升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一)优化党校党性教育“修”的氛围有助于诠释党校姓党的根本原则
2015年《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党校姓党原则贯彻到党校各项工作中”。党校姓党是中国共产党对党校办学经验的高度概括,而党校的“党”字需要强化党性修养来诠释和夯实。从1933年3月我们党在江西瑞金创办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以来,党性修养始终是党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校在党性教育中不断优化“修”的氛围,一方面能够增强教职员工对党性的理性认同,把握好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行教育、法治思维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等党性教育的重点;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员对党性教育的信服度,加深对历史主题和现实问题的思考,进而在学习中净化内心灵魂,激发见贤思齐的动力。
(二)优化党校党性教育“修”的氛围有助于更好地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总体要求
“两学一做”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党章党规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而这些本身也是当前党校党性教育的重点内容。党校通过开设“两学一做”党性教育专题课程以及其他教学活动,教师将党性教育的要求体现在自己对党的理论的认识深化中,教学管理人员将党性教育的要求体现在对学员的言传身教中,学员将党性教育的要求体现在照镜正冠查找自身的不足中。党校师生将“修”、“学”、“做”高度统一和有机融合,既能激发“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内生动力,又能延伸、巩固和扩大党性教育的成果和实效。
(三)优化党校党性教育“修”的氛围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培养德才兼备好干部的工作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灵魂、作风、品质、做人、做事五个方面对好干部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一个信仰”即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两个字”即“严”和“实”;“三句话”即要求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四个人”即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 “五条标准”即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些标准贯穿其中的主线是德才兼备,最终要求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是今天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着党性不强、党性不纯的问题,还存在着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不正的问题,所以要从思想源头上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使广大干部能够抵御各种风浪和诱惑的考验。
近年来,杭州市委党校致力于“内功”修炼,教工和学员一起打造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党性锻炼的红色熔炉,提升党性教育的实效性。从问卷结果来看,学员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单位对党性教育非常重视的占68.2%,认为比较重视的占29.9%,满意率为98.1%;对党校党性教育的总体评价为非常满意的占61.3%,满意的占36.8%,满意率为98.1%。
(一)以 “学员+教工”双主体融合优化党性修炼的整体氛围
1、在统筹谋划中融合。一是以团队建设引领。按照“党校姓党”要求,把党校人与学员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实干型、和谐型“五型”团队,并把学习型团队作为加强理论武装和党性修养的基本途径放在首位,通过领导领学、教师深学、全员共学、经典品学等四个层面抓好理论学习,形成以上率下、全员学习的常态化机制。二是以校园文化活动融入。策划推出了“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人人来参与”校园系列文化活动,围绕活动项目化、主题化,将学员和教工党性教育锻炼融入其中,建立健全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的常态化活动组织机制。三是以教学设计推动。在主体班教学计划中充分考虑两大主体的共同参与,精心设计理论教学与答疑、师生共同开展党性锻炼、全校性经典著作读书交流、师生共同调研答辩等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在充分调动两大主体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中推动融合。
2、在载体创新中融合。一是创新推出 “1+1师生携手红色行”异地党性锻炼活动。对一个月以上主体班次配置一个教工团队全程参与其中,共赴井冈山、临沂等地开展为期一周的党性锻炼活动,并严格要求、规范管理。通过师生互动解决教学科研接地气问题,通过校校互动解决开放办学问题,通过教学一线与行政后勤互动解决两支队伍融合问题。二是有序开展“书香之悦”系列活动。通过组织世界读书日“阅读悦享”、法治杭州教育、“标杆三学”、青年教师读书沙龙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在学习交流中不断强化忠诚于党的政治自觉和党性意识。三是做精经典著作读书交流活动。以《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补钙”著作为重点,在各班次读书交流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全校性读书演讲活动,浓厚党校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
3、在交流碰撞中融合。通过双主体融合,师生之间、学员之间、教工之间、校内外之间互学互促、互切互磋,思想得到充分沟通,精神得到充分涤荡,迷雾得到充分廓清。各种交流碰撞大大提升了学员和教工党性锻炼和理论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每次交流汇报都成为一堂堂精彩的“微型党课”。
(二)以“课堂+实地”双平台整合凸显党性修炼的时代氛围
1、把握时代性。一是及时拓展党性教育内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学为主的基础上,强化中央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第一时间将“中国梦”、“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专题教育内容融入到课堂和实地教学中,不断增强教工和学员的政治定力。二是强化政治纪律规矩教育。全面开展了县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党章党规党纪专题集中轮训,并围绕适应新常态下的法治思维和现代能力建设,建立主体班次常态化宪法宣誓机制。
2、强化开放性。一是深耕本地资源。本地资源中既有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淳安下姜村群众观教育、小营·江南红巷等红色现场教学基地,又探索挖掘体现最新杭州改革发展创新实践的教学基地,形成了富有杭州特色的现场教学课程体系。二是借力社会资源。既用好省外红色资源,组织赴井冈山、延安、临沂、兰考、大别山等地开展党性锻炼活动,又通过“专家大讲堂”、“招标课程”等平台,邀请来自中央党校、北京大学等学府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地方党政部门领导来校授课,提高党性教育的层次和深度。三是用活网络资源。及时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发布教育动态、学员学习体会等,充分利用新媒体扩大党性教育影响力。
3、突出品牌性。创新推出了“红绿蓝”三色品牌现场教学基地,即以党性教育、党性锻炼为重点的“红色”现场教学基地,以生态环保、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的“绿色”现场教学基地,以智慧城市、信息经济为重点的“蓝色”现场教学基地,以及以政府管理、社会治理创新等为重点的“红绿蓝+”现场教学基地,走出了一条现场教学基地主题化、规范化、精品化的富有鲜明实践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此外,党校还在淳安县枫树岭镇建立“三同”党性锻炼基地,使学员在党性锻炼的实践中切身感受农村发展现状和百姓诉求,强化为民服务情怀和责任担当。
(三)以“理论+实践”双路径结合强化党性修炼的求实氛围
1、把理论武装与服务中心大局统一起来。一是突出理论教育重点。“《共产党宣言》解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基本原理课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解读等课程受到学员好评。二是彰显杭州地方特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提出的“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要求,围绕杭州实施“一号工程”、“两区创建”、“三美杭州”等中心工作,用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条红线把党校特色课程、地方创新实践有机穿缀。三是助力思想引领。党校充分发挥理论宣讲优势,积极组织以“四个全面”、“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为主题的社会宣讲,社会反响较好。
2、把理论武装与做实咨政贯穿起来。一是发挥基地平台作用。依托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管理创新研究基地、党建研究基地,做好基地课题和市规划、市软科学、市决咨委等项目。二是调动师生两方积极性。充分发挥学员和教师在实践与理论上的互补优势,利用异地党性锻炼、专题调研、学员论坛等平台,围绕杭州转型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共同调研献策。三是强化重大项目带动作用。以高层次项目为抓手提升理论研究和教学能力。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既强化了党校人自身的理论武装,又对教学、咨政提供了强劲的支撑力。
3、把理论武装与转作风守纪律结合起来。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党校对推进教风、学风、作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一是严格落实“讲坛有纪律”。一切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和管理工作都遵循党性原则,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严格执行培训纪律。强化学员的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在遵规守纪中增强党性修养。比如,严格实施量化管理考核办法,组织学员与党校签订《遵守培训纪律和树立良好形象承诺书》;建立学员全过程管理机制,即训前充分沟通、训中严格考核、训后跟踪评估;协调市委组织部派员跟班学习,并建立谈话制度,将干部平时考核的触角延伸到党校等等。
从杭州市委党校的实践来看,优化党性“修”氛围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须牢牢把握“党校姓党”根本原则,努力在党性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实践等方面突出时代性、彰显先进性。二是必须把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既有理论深化,又有日常培训和管理中的严格要求。三是必须统筹安排党校的党性教育工作,既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系统利用校内、校外的党性教育资源。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当前党校的党性教育总体上与其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但是对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也应该看到,在组织、思想、理论和管理等方面,还有不少提升的空间:比如党性教育的目标任务还需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党性教育的理论感染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党性教育的传播媒介还需进一步完善;学员的党性责任还需进一步彰显;党性教育工作者的示范作用还需进一步提高等。这些都要通过内化机制的建设,逐步加以解决和完善。
“内化”(internalization)的本意是指人们在多种因素的支配下逐渐接受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并使之融入自身人格,由生物性个体改造成为社会性主体的过程。实现有效内化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在党性教育中,教育者能否提供科学的教育内容、给予有效的激励和帮助,社会能否提供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受教育是否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以及充分的内化动力等,这些都以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及运行方式共同构成了党性教育的内化机制。在党校的党性教育中强化内化机制的建设,既是党员干部将党性原则融入自身的价值体系并成为其道路走向的重要步骤,也是党校优化党性教育“修”的氛围的重要环节。
(一) 加强管理机制建设,优化从严治校氛围
一是要明确讲坛纪律。教师在授课中要念好马克思主义的“真经”,讲好共产党人的“心学”。要在为人师表、行为规范上坚持更高标准,自觉做到讲政治强党性、强专业精业务、守公德严私德。二是要完善准入机制。党校引进新教师要多考虑中共党员的身份。党校新开设的课程必须先经过教研部门的集体备课和教务部门“双重把关”。三是要强调组织纪律。要严格执行教师回校日、组织生活固定党日等活动制度。党员在参加重要活动时必须佩戴党徽。
(二)加强建章机制建设,优化高效运作氛围
一是出台“强阵地”制度。要出台规范党校办班的实施意见,集中精力办好主体班。要认真贯彻落实2015《意见》中关于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的占比要求,真正做到工作围绕主业主课开展、资源向主业主课聚集。要加大对现场教学基地的支持力度,争取获得财政专项拨款并将之制度化。二是完善学员量化考核制度。按照2015年《意见》的精神,将学员量化考核的指标调整为掌握运用理论和提升能力素质、党性锻炼和遵规守纪两大类,通过调整考核具体内容、增减具体指标赋分、对各类指标限高等措施,提升量化考核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体现理论学习和党性锻炼的更高要求。三是健全行政后勤“提效”制度。行政、后勤管理人员增强宗旨意识、优化服务理念,规范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齐心打造修身、修心、修行的校园文化。
(三)加强整合机制建设,优化全程育人氛围
一是突出思想性、生动性,做优党性理论授课模式。要将党性教育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历史的视角、人性的分析、理论的高度。要用生动的形式,比如情景模拟教学、穿插影视纪录片等形象化的方式诠释理论、触动心灵。二是突出目的性、结合性,做优红色基地教学模式。外地的红色基地教学教务部门要联系承接单位,细化教学安排,将专题教学、红色拓展项目以及相关的社会调查有机结合。本地的现场教学任课老师要事先明确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授课中既有理论阐述又有现实拓展,让学员在培训中感知觉悟,在体验中渐悟升华。三是突出实践性、纪律性,做优“三同”党性锻炼模式。学员的“三同”地点必须是基层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即使是收入中等的农村也要进入较为贫困农户的家里“同吃、同住、同劳动”。四是突出警示性、有效性,做优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模式。参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要选择最能反映身边人、身边事的典型案例,震撼学员的心灵。也可以尝试聆听职务犯罪案件庭审,让学员切身感受到人身自由的宝贵,自觉增强廉政自律的从政意识。活动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全班交流,撰写体会文章,深化警示教育效果。五是突出创新性、触动性,做优党性分析模式。要在党性分析环节创新形式,比如与结构化研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提升生动性与实效性。老师对学员自我剖析的点评要开门见山指出问题与不足,对学员真正有所触动。
(四)加强创新机制建设,优化踏实有为氛围
一是深化党校师生携手共进的融合机制。要完善异地党性锻炼的组织实施,严格按规定统一调训学员、教师和行政人员。教职工在党性锻炼中要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要加强学员之间、师生之间对党的重大理论、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研讨,开设多层次的讨论小组,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二是夯实课堂内外的多层面推进机制。要以精品课建设为载体,以全国党校系统党性教育精品课评选为契机,努力打造党性教育教学品牌;要做精做优现有的教学基地,不断推出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基地。三是完善党校教学研一体化机制。要进一步发挥现有研究基地的平台作用,加快完善师生科研成果转化为领导决策参考的机制。要进一步发挥高层次学术论坛和专家大讲堂平台作用,让教师与更多的专家、名师对话,快速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五)加强教化机制建设,优化质量立校氛围
一是进一步加强党性课程的系统性。对现有课程要梳理各个专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加强单元设计的系统性和体系性,补足短板。可在设置教学课程时,事先召开座谈会吸纳学员的意见,因时因人因需设教。二是进一步体现各种教学方式的综合性。要综合运用讲授式、讨论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结构化研讨、桌面推演以及其他新的教学方式。三是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的实效性。要改进教学评价APP,使软件不但具有实时评分功能,还具实时反馈学员意见功能。
(六)加强联动机制建设,优化党校为党氛围
一是加强重点学科规划。要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史党建等学科中长期学科规划,明确教研部学科定位和教师研究方向,明确师资配备、梯队结构和引进培养目标举措,明确教研部学科定位和教师研究方向,明确师资配备、梯队结构和引进培养目标举措,努力使这些学科呈现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特点。二是加强相关部门合作。要加强与组织部等相关单位的交流互动,及时、准确地把握党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最新动态和第一手资料,强化问题导向,加强课题研究和课堂授课的现实针对性。三是加强市情资政学习。加强教师挂职锻炼、学习进修的力度,完善教师参加或旁听市委市政府相关会议的机制,多渠道地积累教师的资政经验。
(七)加强协同机制建设,优化担当前行氛围
一是以党建研究基地和教学研究课题为载体加强党性教育的理论研究。通过课题形式组织开展本土化党性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干部成长规律研究、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系统化研究、党性教育方式方法创新研究以及党性教育教材编写研究,深化理论根基推进教学实践创新。二是及时总结党性教育各种模式的运行规律,细化操作规范。在实践探索党性理论教育、先进事迹报告、党性交流论坛、异地党性锻炼、“三同”教育、撰写党性分析等党性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探寻规律,形成规范有序、富有实效的运行模式和机制。三是在主体班次中强化党性调查和研究。要在市中青班等主体班次中,专设党性教育或党性修养调研课题,至少有一组学员完成相关调研报告。论文指导老师要对课题调研精心指导,严格把关。整个教学过程师生要共同担当,为优化党校党性教育“修”的氛围添薪续火。
(责任编辑:杜洪梅)
D261
A
1243(2017)02-0087-005
作者:方卫红,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与统战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党的建设。邮编:31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