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艺术对通过视觉设计加强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的启示
——基于对波普艺术在东西方发展经验的介绍

2017-01-24 17:16|
中国共青团 2017年7期
关键词:波普青少年图像

文 | 吴 笛

波普艺术对通过视觉设计加强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的启示
——基于对波普艺术在东西方发展经验的介绍

文 | 吴 笛

“波普”起源于西方,具有使用现成品、运用夸张的色彩和造型、强调与大众传媒的结合、诠释社会现象和风气等特点。 近年,在微信朋友圈流行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画并配以文字。文字使用了具有大众文艺特点的句式,糅杂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关表述。此类作品具有鲜明的波普特征,在网络广泛传播,并经由网民不断创作充实。青年作为新鲜事物的追捧者,在此类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此类作品在青年中广为接受、广泛传播的原因值得青年工作者加以研究、学习和应用。

波普艺术的发展

波普艺术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英国。1956年,英国艺术家汉弥顿(Richard Hamilton)展出图片拼贴作品《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变得如此不同,如此有趣?》,画面中,一位男子手举贴POP字样的棒棒糖,“波普”一词由此诞生,并在高度商业化的美国广泛传播。由于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至20世纪70年代,波普创作趋于符号化,逐渐失去活力并分为两个流派:极简主义和观念艺术。前者继承了波普的明亮色彩,但对造型进行抽象和概括;后者继承了波普的反艺术内涵,并在日后成为美国当代艺术的主流。

在中国,伴随改革开放,留学海外的青年艺术家将西方文艺思潮介绍到国内。波普艺术在东渡之初,即与中国的政治生态发生联系,催生出政治波普。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王广义作品“有格子的毛泽东像”,成为波普样式的标志,毛泽东肖像在中国被广泛绘制和使用,具有现成品的性质。画面中的方格子,暗指图像放大的九宫格,是波普艺术家放大广告帖画时使用的绘图工具。此后,张晓刚的历史照片、刘伟的中国军人、李山的毛泽东肖像等逐步确立了中国政治波普的面貌,即用波普的艺术语言,描绘东方政治符号,夸张再现中国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直到90年代中后期,伴随社会进一步开放,中国艺术家逐步认识到了西方文艺思潮的实质,加之,国际环境缓和,滋生政治波普的国际条件减弱,波普潮流逐渐衰退。但是,仍有文艺工作者深陷其中,此后创作的重复性题材作品被称为“艳俗艺术”,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产生负面影响。

波普艺术的特点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波普艺术在发展初期都呈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尤其是在中国,80年代初期,当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产生于不同时期的西方文艺理论被呈现在相同的时间点,供中国艺术家审美和吸收时,波普艺术迅速获得广泛认同和接纳,并通过与中国社会的融合获得发展。分析其发展的全过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第一,创作追随时代,坚持大众化的方向。波普艺术是商业社会的产物,属于大众艺术范畴。在西方,波普的创作手段是对现成品的再创作,多使用翻制、组合、挪动等方式,符合当时社会对速度和廉价的推崇。例如:奥尔登伯格、西格尔等艺术家使用石膏直接翻制物件和人体。波普的创作内容选取了汉堡、可乐、红唇、金发女郎等题材,是当时社会的流行风尚标,顺应了大众时尚。在中国,波普选取主要领导人肖像、特殊历史事件作为表达主题,符合改革开放初期的大众心态,迎合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的猎奇心理。同时,某些历史事件是人民群众深刻的集体记忆,易引起共鸣。

第二,创作重视传播,符合传播媒介的特点。波普艺术的创作手段、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与所处时代的传播媒介相适应。在西方,波普依靠印刷品和电视传播,因此作品色彩艳丽、画面饱满,几乎没有留白。例如,安迪·沃霍尔将海报或杂志插图放大并重复印刷在画布上,通过色彩对比形成视觉冲击,表现出鲜明的招贴画风格。在中国,波普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作品不具备被大规模印刷的条件,只能靠艺术展会和海外市场销售进行传播,因此,作品比较强调绘画性,多数仍属于油画的范畴。

第三,创作缺乏文化根基,原创力逐渐衰退。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波普艺术均因创作内涵枯竭和文化根基薄弱,而逐步丧失生命力。在西方,波普过度强调商业社会的特点,成为消费文化的代言,而与传统的文艺思想和创作思路割裂。在中国,波普发展成为政治波普,围绕着有限的、特定的历史题材创作,作品的思想深度受到限制。创作因为缺乏源源不断的题材而受限,发展为形式上的艺术表达。

波普艺术对面向青少年的视觉设计的启示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文字和图像各有优势。其中,图像具有更加直观的特点,符合当代青少年日趋碎片化、表面化的信息接受习惯。波普艺术作为大众艺术形式之一,对追求新奇的青少年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分析其迅速兴起、广泛传播和最终衰退的过程,可以对面向青少年的视觉设计提供借鉴。

第一,创作面向青少年的宣传图像,需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波普艺术都兼顾了受众所处的客观环境和具备的生活经验。设计面向青少年的图像作品,需要了解青少年熟悉的社会场景和经常参加的活动,了解青少年喜欢的造型设计和配色方案。如果是人物塑造,还需总结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神态和肢体语言特征。作品越贴近青少年,越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好感。建立亲近感是进行思想工作的前提。建议可利用在线学习、在线购物、网络游戏等平台的大数据资源,分析得出对青少年生活习惯和审美态度的规律性认识。

第二,创作面向青少年的宣传图像,需把握传播媒介的特点。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波普艺术都与其所处时代的大众传媒相适应。设计面向青少年的图像作品,需要在构思之初就考虑到青少年经常使用的传媒特点,以及青少年的使用习惯。互联网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传媒平台之一,是开展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面向青少年的网络设计作品,应使用相对独立的图像布局,内容表达直接,色彩表现上具有视觉力量,并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图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互动性。

第三,创作面向青少年的宣传图像,需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波普艺术均因文化根基薄弱而丧失生命力。面向青少年的图像设计,既需要符合青少年的信息接收习惯,更需要保持内容的先进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创作,不断挖掘精神内涵,充实创作素材。同时,要重视传统文化在接近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特点方面的优越性,在当代发挥其重要的涵育作用。

(作者系团中央宣传部网络舆论处干部)

猜你喜欢
波普青少年图像
青少年发明家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有趣的图像诗
《波普系列之红》
潮味波普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趣味数独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