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经验及意义

2017-01-24 21:36:32戴安林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支部党组织党员

戴安林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湖南长沙 410006)

论毛泽东“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经验及意义

戴安林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湖南长沙 410006)

毛泽东;秋收起义;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主要内容;基本经验;现实意义

在著名的“三湾改编”时确立的把“支部建在连上”,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相结合,为建立一支新型人民军队而形成的独创性思想,是我军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一条基本原则和根本性制度。其经验:一是“支部建在连上”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二是坚持“支部建在连上”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了,才能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是坚持“支部建在连上”,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才能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其意义:一是只有坚持“支部建在连上”,才能有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落实;二是只有坚持“支部建在连上”,才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三是坚持“支部建在连上”,必须把重点放在农村,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好。

“支部建在连上”,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相结合,为建立一支新型人民军队而形成的独创性思想,是我军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一条基本原则和根本性制度。

一、毛泽东的“支部建在连上”思想的主要内容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在湘赣边界举行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了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在这里毛泽东对部队进行了一次认真的整顿和改编,确立了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基本原则。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的内容是:把原来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缩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并明确要求在部队中建立起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在营、团建立党委会,连建立党支部,班、排成立党小组。在连以上的各级组织中任命党代表,同时还规定部队的重大问题,都必须通过党的组织集体研究讨论之后才能做出决定。同时还建立起党的前敌委员会作为军队的最高指挥机关,由毛泽东担任书记。另外,还要求取消旧军队的雇佣兵制度,在红军内部废除当官打骂士兵的陋习,成立士兵委员会,实施民主管理制度,官兵一律平等,建立起了新型无产阶级军队的官兵关系。

红军“三湾改编”时,毛泽东确立了把“支部建在连上”,但由于部队中的党员寥寥无几,在加上敌人重兵压境,形势严峻,红军行军作战繁忙,所以并没有能够得到具体的推广。一直到1927年10月,红军连续打了几个胜仗,粉碎了敌人的几路“围剿”以后,这才有了一段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毛泽东率领红军来到湖南省炎陵县水口镇进行整休。在这一段时间里,毛泽东为了实践“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经常深入到部队中去,和战士们促膝谈心,了解战士们的实际状况,做耐心细致的有关革命前途和理想信仰的教育工作,启发战士们的思想觉悟,发现培养了一批工人和贫困农民出身的积极分子,从而使在连队建立党组织的条件水到渠成。10月中旬的一天,毛泽东在炎陵县水口镇桥头江家召开红军各连的党代表会议。会议的一项日程就是吸收新党员加入党的组织。大家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一致通过6名新党员入党。晚上,毛泽东在叶家祠小阁楼里亲自主持新党员的宣誓仪式。他向新党员严肃认真地讲解了入党誓词,然后领着新党员举起右拳,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完了以后,毛泽东要求各党代表回连队后迅速在士兵中发展一批党员,成立连队的党支部。[1](P17-18)在毛泽东的大力推动下,红军各个连队的党支部纷纷成立,成功地实践了他的“支部建在连上”思想。

毛泽东在1928年10月写的《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对“支部建在连上”的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刻总结。他指出:“党代表制,经验证明不能废除,特别是在连一级,因党的支部建设在连上,党代表更为重要。”“党的组织现分支部,营委,团委,军委四级。连上有支部,班有小组。”[2](P64-65)在红四军1929年12月召开的第九次党代会上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中进一步明确指出:“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在党员数量过少的部队,事实上每班不能建立一个小组时,则以一排为单位建设小组,而把组员有计划的分配到各班,但须明白这是过渡的办法。”[3](P811)它还明确要求在红军中必须建立党的领导中枢,健全和完善党的各级组织,贯彻和落实集体领导的原则。同时,《决议》对于红军中存在着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批判,“党内种种不正确思想的来源,自然是由于党的组织基础的最大部分是由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成分所构成的”,[2](P85)使得许多消极的东西不断侵袭着党的肌体。这种消极的东西突出表现在思想上的个人主义、主观片面性,政治上的立场不坚定,易于左右摇摆,组织作风上的家族宗派观念和自由散漫等等。“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若不彻底纠正,则中国伟大革命斗争给予红军第四军的任务,是必然担负不起来的。”[2](P85)为此,《决议》对于在红军中如何进行党的正确思想路线教育,巩固和纯洁党的组织,加强党的纪律,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等等,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毛泽东的“支部建在连上”思想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开端,在人民军队的建设史上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一)“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地位。

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一个根本性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没有能够掌握武装力量。虽然党也曾派出了一些党员去北伐军中开展工作,但人数不多,只是在部队团一级设立了党支部,在基层的连队没有党组织,力量薄弱,没有能够把军队掌握在自己是手里,结果一旦控制军权的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杀气腾腾地向我们党挥舞起屠刀时,党就没有丝毫的还手之力,使得革命力量遭受到惨重的损失,也导致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1927年8月1号,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勇敢地发动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我们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新的历史篇章,然而正如叶剑英指出:“南昌起义的部队当时没有把党支部建在连上,而是把支部建在团上。这样,党的领导就没有达到士兵、没有达到全部队,所以经不起严重的考验”[4](P403)而毛泽东的“支部建在连上”思想的提出和实践,就使得红军中连一级的党支部成为第一线指挥部和坚强的战斗堡垒,从而为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提供了有力保障。这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1. 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贯彻到部队的最基层提供了有力保障。党的领导最重要的就是要体现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领导。“支部建在连上”,能够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连党支部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部署、贯彻落实,成为部队全体官兵自觉一致的行动。

2. 为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教育全体官兵提供了有力保障。“支部建在连上”,就可以把连党支部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来对于广大官兵进行经常性的、耐心细致的、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广大官兵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理论的灌输学习,从而能够正确地实现党对军队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领导。

3. 为保持党与基层的党员、士兵的密切联系提供了有力保障。“支部建在连上”,使连党支部成为党联系基层党员和士兵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命令,通过连党支部来与基层党员和士兵见面,并通过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来带动和影响广大士兵。党员、士兵的具体要求、想法、意见、呼声和情绪等也能够通过连党支部收集汇聚,反映到上级党组织。“支部建在连上”成功地把党同部队的广大党员、战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4. 为实现部队的集中统一,官兵一致提供了有力保障。“支部建在连上”,使得连党支部作为党在基层的一个坚强的战斗组织,可以从具体实际出发,努力发挥自己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使广大官兵一心一意,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地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从而保证了部队在任何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情况下,任何困难重重、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都能够始终如一,紧密团结,集中统一。

5. 为进一步加强党在组织上的领导提供了有力保障。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而实现组织领导是实现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的基础。党对部队的组织领导是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的:(1)加强对部队各级党委的建设。(2)加强对部队各连队的党支部建设。(3)加强对部队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而在这三者间,加强连队党支部建设是最为关键性的一个环节。因为连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支部建在连上”,就是党通过连党支部这个基层组织把分散在部队中的广大党员有机地联系统一起来,对他们实施有效的管理、教育和监督。部队各连队党支部把广大党员紧密联系团结起来,形成了一个个具有战斗力的坚强的堡垒。党员通过自身的先进模范作用,形成强大的感染力、召唤力、向心力,把全体官兵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从而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完成党的伟大历史使命去努力奋斗。

所以说,“支部建在连上”,就等于在军队中构筑起了一个坚固庞大而又相互紧密联系的“堡垒群”,使部队在党的领导下,成功地实现了“三个统一”(即:统一指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因此,只要把毛泽东的“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贯彻落实好,就能够为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提供坚强有力、卓有成效的组织保障。

(二)“支部建在连上”,保证了人民军队的性质。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践行者、维护者。而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全部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毛泽东的“支部建在连上”思想,对于保证党领导下我军的人民军队性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能够使部队广大官兵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是在为人民大众打仗,和旧军队的雇佣性质有了本质的区别。毛泽东指出:“红军大部分是由雇佣军队来的,但一到红军即变了性质,首先是红军废除了雇佣制,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了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打仗。”[2](P63)实行“支部建在连上”,通过对官兵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理论的教育,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打仗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为了实现消灭人剥削人的共产主义美好制度而斗争。从而使我军成为了一支和旧军队有了根本性区别的新型的人民军队。

2. 能够有利于在部队中进行经常性、针对性的政治教育和强化政治训练,使官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毛泽东指出:“党代表更为重要,他要督促士兵委员会进行政治训练,指导民运工作,同时要担任党的支部书记。事实证明,哪一个连的党代表较好,哪一个连就较健全,而连长在政治上却不易有这样大的作用。”[2](P64)他还进一步强调指出:“经过政治教育,红军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2](P64)实行“支部建在连上”,就能够利用这党支部这个平台来大大强化对部队官兵的政治思想理论教育和政治训练工作,大大提高部队官兵的阶级觉悟,使部队官兵牢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

3. 能够有利于加强和改善部队的民主化管理,形成新型的官兵一致的关系。毛泽东指出:“连、营、团都有了士兵会,代表士兵利益,并做政治工作和民众工作”[2](P64)他进一步指出:“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敞,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繁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士兵管理伙食,仍能从每日五分的油盐柴菜钱中节余一点起零用,名曰‘伙食尾子',每天每日约六七十文。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溶化了。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的武器。”[2](P65)实行“支部建在连上”,有利于加强和改善部队的民主化管理,在制度上明确规定了长官不准打骂士兵,官兵一律平等相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士兵有权利为自己进行辩护,也可以批评监督长官。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体现人民军队性质的官兵一致的关系

(三)“支部建在连上”,提高了我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毛泽东的“支部建在连上”思想,对于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改旧军队存在的自由散漫、打骂士兵、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等陋习,使得红军的面貌焕然一新,完全成为一支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新型的人民军队。同时,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两年前,我们在国民党军中的组织,完全没有抓住士兵,即在叶挺部队,也还是每团只有一个支部,故经不起严重的考验。现在红军中党员和非党员约为一与三之比,即平均四个人中有一个党员。”[2](P65-66)罗荣桓曾在《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一文中指出,“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当时,如果不是毛泽东同志英明地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那么,这支军队便不会有政治灵魂,不会有明确的行动纲领,旧式军队的习气,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都不可能得到改造,其结果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5](P562)陈毅也在《毛委员在连队建党》一文中指出:“支部一建立,连队立刻有了灵魂,各种工作迅速地开展起来。”“由于支部设在连里,党通过党员和广大群众保持着亲密联系,因而工作十分活跃,连里政治空气逐渐浓厚,党员数量逐渐增多。这样,支部就真正形成了连队的核心和堡垒,”“而我们的连队,也由于党的基层组织的建立并发挥了作用,变得更加巩固和坚强了。”[2](P176-177)

回顾我军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把“支部建在连上”,不断加强和改善连队的党支部建设,才能够保证部队有凝聚力,出战斗力,才能够承担起人民军队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由于军队是一个军事集团的性质决定了官兵们会象流水似的漂流不定,不断地被轮换着。但是在军队基层建立起来的连队党支部却犹如一个坚固牢靠的“堡垒”,任凭风吹浪打,风刀霜剑,岿然屹立不动。所以说,只要把连队党支部建设好了,就能够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就能够为增强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毛泽东的“支部建在连上”思想,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人民军队建设实践活动的一项伟大创举。把“支部建在连上”,为新型人民军队的创立和发展,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作用。因此,“支部建在连上”就成为了我军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制度。

二、毛泽东“支部建在连上”思想的基本经验

必须重视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这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一条基本原理,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支部建在连上”思想的提出和在实践中的成功运用,则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生动表现。它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条基本经验:

(一)“支部建在连上”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回顾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辉煌历程,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五代中央领导集体一贯重视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早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就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2](P65)正是由于坚决实行了“支部建在连上”,使我们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不断提高,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要求:“一个生产队、一个工厂、一个车间、一个班组的党组织,如果能够面对自己单位的具体情况,走群众路线,同群众商量,提出很好的办法,由共产党员起模范作用,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那末,那里的党组织对四个现代化就做出了很可贵的贡献。”[7](P472)正是由于我们党重视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从而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在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提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党全部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如果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没有战斗力和凝聚力,那是十分危险的。各级党委都要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千万不能忽视了这个问题。”[8](P406-407)正是由于我们党重视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从而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阶段,胡锦涛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作用。”[9](P40)正是由于我们党重视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从而取得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辉煌成就。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励精图治,继往开来。习近平强调:“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历来是组织工作的重要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着力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使党的基层组织更好地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9](P300)正是由于我们党重视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调动起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因此,把“支部建在连上”,重视打基础、抓基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使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战斗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光辉旗帜。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要求和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

(二)坚持“支部建在连上”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才能使党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

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充分证明,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我们党永远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保持着血肉联系,是我们党与其他政党区别开来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

毛泽东在1944年发表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0](P1004)他在发表的《1945年的任务》一文中指出:“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11](P243)他在中共七大发表的《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再一次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0](P1094-1095)他还反复强调指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12](P285)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成熟与人民群众是休戚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离不开党,双方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工作方法,也是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的奧妙所在。

当前,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拥有8700多万名党员,450多万个基层组织的长期执政的大党。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和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是因为基层党组织发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如果不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就会使党和人民群众失去联系,就会使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使党走向垮台,甚至趋于灭亡。因此,必须进一步把“支部建在连上”贯彻好、落实好、执行好,争取把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建设好,坚持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通过基层党组织,满腔热情、耐心细致地倾听群众呼声,实实在在地反映群众愿望,真心实意地关心群众疾苦,认认真真地解决群众现实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依法保障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各项权益,埋头苦干、扎扎实实、一心一意地带领导人民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能够始终保持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坚持“支部建在连上”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才能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毛泽东指出:“提高党支部及党员作用,支部不但是发展党员教育党员的学校,而尤其应当成为连队的坚强堡垒。每个党员不仅是模范战士,而同时是非党群众的领导者。”[13](P2034)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指出:“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各级都要重视基层、支持基层、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人民服务。对广大基层干部要充分理解、充分信任,格外关心、格外爱护,多为他们办一些雪里送炭的事情”[14]

让他们没料到的是,半个多月后的9月17日,森林公安却再次将林运娘送往看守所,而这次看守所却收监了。此时,十天的上诉时限已过,对林运娘一家来说,局面顿时变得很被动。对此,林运娘家人颇有意见。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就象是生物的细胞状况是否健康,会直接关系到生物的生机活力一样,基层党组织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细胞,党的每一个细胞状况是否健康,也会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机活力。只有基层党组织充满生机和活力,党才能够成为一个坚强有力、朝气蓬勃,富有战斗力的整体。所以说,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我们党自身发展和巩固基础的需要。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不仅承担着发挥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且还是实现党路线、方针、政策全部工作的直接组织者,担负着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完成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践行者。“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实践充分证明,哪个地区、哪个部门、哪个单位的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得好,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发挥得好,人民群众就会心情舒畅、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各项事业、各项工作就会开展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蒸蒸日上。相反,哪个地区、哪个部门、哪个单位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党员胡作非为、寡廉鲜耻、贪污无度,人民群众就会离心离德,唉声叹气、怨声载道,各项事业、各项工作就会一事无成,问题成堆,矛盾不断激化甚至会破坏经济、政治、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大局。所以,坚持“支部建在连上”,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经济、政治、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局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毛泽东的“支部建在连上”思想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支部建在连上”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加强基层党的组织建设,这一根本原则不但在人民军队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且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只有坚持“支部建在连上”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作必须依托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通过这些基层组织来保证党的领导的实现,来推动工作的顺利深入地开展。我们党正是依靠基层组织把全体党员紧密地团结起来,使党形成组织起来的无与伦比的巨大力量,成为“四个统一”的(即:统一思想、统一纪律、统一言论、统一行动)坚强有力的战斗集体。

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就是通过基层组织来同人民群众保持着最为密切的联系;通过基层组织来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化内在的精神为外在的物质、转化为实践活动,宣传发动组织和依靠人民群众来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因此,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举足轻重,关系重大。基层党组织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党群关系的好坏,影响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贯彻落实。基层党组织是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实施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果没有基层党组织的宣传发动、贯彻和落实,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只有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才能够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谋划出一条又好又快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制定好一个切实可行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并付之于行之有效的实际行动中。

当前,基层党组织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线,承上启下,肩负重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依靠基层组织去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工作任务要依靠基层组织率领人民群众去努力完成;党的正确主张要依靠基层党组织去广泛宣传,变成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实际行动。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在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遇到的新问题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越是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9](P223)他还进一步强调指出:“坚持抓基层、打基础不放松,着力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保持和发展共产党员先进性上不断取得新进步。”[9](P223)

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的工作基础,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工作基础才会越来越坚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才能有牢固的保障。因此,实行“支部建在连上”,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这既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党的主张,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的组织基础,也是体现党的领导的本质要求。否则,就等于从根本上动摇,甚至否定党的领导。为了防止出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现象,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一刻也不能够放松地把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进行到底。

(二)只有坚持“支部建在连上”才能保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管理和教育党员和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通过加强和改进对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使党员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如果基层党组织对党员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不做任何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导致一些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下降,组织纪律观念松弛,生活作风腐败泛滥,就会严重损害党的形象。为此,习近平强调指出:“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进一步提高党员素质。要组织党员学习党章,引导党员遵守党章,教育党员增强党员意识,真正使其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9](P225)他还进一步指出:“努力做到一个党组织就是一座坚强堡垒、一个干部就是一个先进标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光彩旗帜。”[9](P226)所以说,党员能否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作用与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党员才能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作用。

(三)坚持“支部建在连上”必须把重点放在农村,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创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长期在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党内和军队内的成员大多数来自于农民。毛泽东指出:“党内种种不正确思想的来源,自然是由于党的组织基础的最大部分是由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成分所构成的”,[2](P85)他强调指出:“我们有许多同志还不太清楚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区别,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这种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头脑里还装着许多剥削阶级的脏东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党。”“我们的党,我们的队伍,虽然其中大部分是纯洁的,但是为要领导革命运动更好地发展,更快地完成,就必须从思想上整顿,需要展开一个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10](P875)明确提出共产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还要在思想上入党,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科学论断。而“支部建在连上”,对于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入党,始终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本色发挥了十分重大的作用。

当前,继续贯彻落实毛泽东的“支部建在连上”思想,仍然必须把重点放在农村,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好。这是因为:

1.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石,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组织体系。就全国而言,农村基层党组织数量大、分布广,扎根于占全国人口60%以上的农民群众之中,是党在农村的重要组织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基础”二字上,如果把我们党比作一棵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大树的话,那么,基层党组织就是这个大树的根,正所谓“根深才能叶茂”,只有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好了,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整个党才能够坚强有力,朝气蓬勃,富有战斗力。也只有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党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

2.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中国共产党同广大农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主要是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民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来实现的。显而易见,在党的各级组织中,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民群众的关系最为直接, 最为密切,与广大农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也就在客观上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党与广大农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每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在保持党同农民群众紧密联系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使我们党的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主张和措施变成为亿万农民群众自觉自愿的创造性的实践行动。

3.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对加强对农民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单位。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是使每一个农民党员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基本措施。因此,只有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好了,提高农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使其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作用,才能带领亿万农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所以,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眼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坚持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9](P223)他进一步指出:要“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作贡献、当表率的良好风气。”[9](P225)因此,实行“支部建在连上”,就必须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只有做好做实做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才能使其真正成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为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而奋斗的坚强战斗堡垒。

综上所述,毛泽东的“支部建在连上”思想,作为我军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和根本制度,不仅对人民军队的创建、发展、壮大,对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而且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毛委员在井冈山.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五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4] 《叶剑英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5] 《罗荣桓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6] 《星火燎原》(选编之一),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9.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0]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2]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4]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29.

2017-08-22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开展集中政治教育活动的路径与经验研究》(项目编号:15YBA368)阶段性成果。

戴安林,男,山西祁县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的建设和湖南当代史。

D267

A

1008-5955(2017)03-0032-07

白 林)

猜你喜欢
支部党组织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岭南音乐(2022年4期)2022-09-15 14:03:12
支部联建润“甘泉”
当代党员(2022年7期)2022-04-14 21:51:05
强支部才能支部强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清华党组织公开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16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6:42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