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青少年教育

2017-01-24 21:34:50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华青少年传统

□ 沈 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青少年教育

□ 沈 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软实力,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鉴于当前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诸如课程体系不合理、课外实践不多、西方文化挤压、师资力量不足等诸多问题,应采取相应措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

传统文化 青少年教育 德育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青少年汲取的重要精神养料。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具体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人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主要是在青少年时期。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白纸时期”,是形成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的关键时期,这即如有论者所指出的:“从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可以看到,青少年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特性的保存、延续和发展至关重要。”[3]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S·Phuntington)在他的“文明冲突理论”中指出,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文明冲突将是21世纪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4]他指出,人们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在种族集团、宗教社群、民族身份,以及在最广泛的文化层次上认同文明。[5]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与其他民族相区别,中华民族亦如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要标志和内核。要增强国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则必须使其学习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掌握和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等民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气质、民族民俗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德育的传统,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良好品德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和个体价值观开始塑造的重要阶段,其价值观的形成对其以后的人生会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在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道德观念确立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传统文化的德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关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

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德育的历史传统,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曾指出,中国历来有着“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6](P21)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从治国到治人,从孝道到伦理,从仁政到和谐,从感恩到人格构建,都是丰厚的道德资源库。例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君子风范,《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受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富贵不能淫,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及“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的个人修养,以及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都是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观。青少年长期在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熏陶,汲取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自然而然会潜移默化地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观念。这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2]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诸多人生智慧,铺设青少年平坦成长之路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3年3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回答中外记者采访时说:“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1]其中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出自儒家的《诗经》,其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道教的《道德经》第六十章。这是习近平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用以治国理政的一个典型例子。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人生智慧远不止这些。

比如治国方面,“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比如齐家方面,“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愤怒日隆而增怨。逮于长成,终为败德”、“盖人之幼也,智愚未有所主,则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盈耳充腹,久之安习,若固有之者”、“父母爱子贵均。父母均其所爱,兄弟自相和睦”、“爱子之道在于教,教子之道在于严,严斯威也。爱而不教犹不爱也,教师不严犹不教也”、“教得其道,则子孙贤良,教失其道则子孙不肖”;比如敬业方面,“朝闻道,夕死可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吾日三省吾身”;比如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绅士贵在奖之以好言”、“与人交往应酬须讲究礼节”、 “力戒长傲多言”、“不可倚势骄人”、“要重视外间指摘和批评”、“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扶贫济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比如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天人合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敬德保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以德配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人性在于人心,故尽心则能知性,而人性乃‘天之所与我者’”、“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等等。

所有这些人生智慧,对青少年来说,都是重要的知识财富和宝贵的精神食粮。这些知识财富和历史智慧,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更有助于他们在未来长远的人生之中适应各种环境,面对各种人生难题和挑战可以从容有序应对。

二、 当前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不尽合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量太轻

首先应该肯定,近年来,我国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学校进教材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一些中小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在理念上还比较缺乏,对教育内容缺少全面规划,对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设计。主要表现是众多课程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传统文化主线;课内课外无法衔接,缺乏传统文化实践环节,导致课程门类孤立化、传统文化内容碎片化单薄化、教学设计随意化现象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以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主要载体、传统文化知识占比较多的语文教学为例,由于受到前些年反传统文化思潮的影响,许多经典的传统文化篇章被逐出语文教材。对于这种状况,习近平2014年在北师大考察时明确表示了不满意的态度:“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7]

(二)课外实践机会不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行分裂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先生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重要论述。“知”主要是道德认识,“行”则是道德实践。中华传统美德注重知行合一,在重视道德认知的同时强调实践,认为“口说不济事,要须实践”。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少学校和教师过于强调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记忆,而普遍忽视传统文化的课外实践。比如端午节我们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普及有关端午节的来历,讲讲屈原的诗词,还可以让同学们回家和家人一起包粽子体验一下节日气氛;其他有条件还可以参加当地组织的赛龙舟比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节日带来的欢乐气氛。这是学生们在课本上永远无法学习到的经验性体悟和感受。

(三)西方腐朽文化挤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存严峻

伴随中国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与大众媒体商业化的发展走向,文化的“洋化”、“西化”十分活跃,“西化”、“韩流”的宣传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日益淡化。处于认知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无论从思想认知还是生活习惯上都在极度模仿和推崇外来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外来文化的新奇、快餐式体验,使得广大青少年很少愿意去投入一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体会、传承和发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青少年在消费外来产品的同时,隐匿在物质产品中的包括文化观、人生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等西方意识形态也在影响着青少年,从而加剧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危机。

(四)国学教育中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缺乏

“五四”运动以后,由于激进主义思潮和反传统潮流的影响,特别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和破“四旧”的冲击,以儒学为核心的国学被边缘化,受到大批判,不仅许多传统文化典籍被焚毁,许多院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被停招停教,就连许多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也另择他途,不再从事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合格的传统文化师资力量过于缺乏。目前,教师群体的国学水平,还大多停留在初中、高中课本中所学的一些诗词讲解和文言文解说水平,缺乏系统的国学文化教育,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难以适应教育下一代的需要。

三、 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完善教材体系

2013年12月,《光明日报》根据2013年8月习近平提出的四个“讲清楚”,提出“要将传统文化‘讲清楚’”,认为“由于教师无法‘教清楚’传统文化的基本经典,学生也就无法‘学清楚’传统文化的内容”。[8]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再次提到:“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将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这些都为完善传统文化教材体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进一步加强有关学科教材传统文化内容,体现到教材编写和课程开发等环节,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但从整个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体系而言,还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文本类内容。具体而言,包括文艺作品、史学作品、学术著作、宗教文献等几种。由于学校教育不能过多涉及宗教文献,而学术性刊物专业性太强,只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史学作品和文学经典可以作为教材选择的重点分类择之。二是知识类内容。这部分内容与文本有所区别,不需要阅读文献就能完成教学。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其他形式开拓和丰富教学方式。三是技艺类内容。这部分内容不同于文本也不依赖于某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练习或者实践习得,譬如书法、舞蹈等。由此,整个传统文化教材建设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完善课程体系

针对当前的教育实际,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讲,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引导青少年跳出以往应试教育模式和过于狭窄的专业领域,广泛接触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夯实人文基础,增长人文知识,开阔文化视野,为提升个人文化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来说,可以开设传统文化通识课。学校的人文素质课是人文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课程开设的有效程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接受领悟水平。首先是课程目标设置方面:注重培养青少年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认识到自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参与者和传承者,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能有自己的见解和价值判断。其次是课堂教学模式方面:加重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比重,采用“公修课+公选课”模式,从学分制度上加强管理,不足学分不得由所学专业选修或必修课程代替,以此来确保青少年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最后在课堂执行方面:由于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一般是大班授课模式,可能会产生只有授课没有交流的现象,因而可以设计一定的分小组讨论模式,每个小班设立一个组,班长任组长,老师每周可布置一定量的阅读讨论任务,在下周授课时安排一定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让青少年在课后自己阅读,自己写研讨报告,这样的参与才会使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产生自己的见解,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同时,结合传承与创新原则,按照青少年认识规律,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阶段,构建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体系,分别突出“兴趣”、“亲切”、“理解”、“理性”等不同维度。小学学段以诵读经典中简单格言,启蒙为主。初中学段可以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段落,使学生的语言积累日益充盈,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染力,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高中学段以选取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篇章进行阅读,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逐渐培养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消化能力,引导学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加强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大学学段可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进行全文研读,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史记》《汉书》等,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理性思辨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相应的文化价值观,使学生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信仰,从而增强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

(三)增加课外实践机会

具体而言,活动开展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借助媒体、社团、各类竞赛和传统文化节等等生动活泼的各类活动来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刺激他们化被动接受理论知识为主动吸收接纳传统文化。譬如杭州市中小学生每两年举办一次的艺术节(2016年,中小学生艺术节更名为文化艺术节),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宗旨,包含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曲艺、绘画、书法、篆刻、工艺、摄影等专场比赛和活动,使杭州中小学生自然而然地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学习实践模式,开展契合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人文教育环境,可以组织青少年参观历史纪念博物馆、观看传统文化演出、聆听国学讲座、寻访历史文化古迹等历史景观活动,让青少年在身临其境中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风古韵所感染。家长也可以配合学校开展家风家训教育,组织“讲家训、写家书、传家风”主题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在感悟中华传统优秀家风家训中传承传统美德。在这方面,钱氏家族做了良好表率。钱氏家族人才辈出,“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穆、钱钟书……”等钱氏名人家喻户晓;“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的个人品德修养,“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的美好家庭构建,“信交朋友,惠普乡邻”的社会交往礼仪等的“钱氏家训”广为流传;各种各样的钱王传说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既有钱王生平、家世传说,也有艰苦创业、建功立业传说,更有除暴安良、关心百姓疾苦传说。这些都是钱氏家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钱王故里临安将《钱氏家训》改编成连环画,陆续走进临安市的文化礼堂和中小学校。同时把“钱王故事、钱氏家训、钱氏后裔中的名人”等内容写进校本课程,纳入少先队活动,使之成为临安义务教育的必修课。

(四)生产更多承载传统文化的文创产品

近年来,一些好的文创产品譬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系列等受到了国内青少年的喜爱。现在的青少年不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而是传统文化在更新表达方式方面做得还不够完善,从而让人对传统文化“望而生畏”,感到隔膜。为此,应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审美偏好与文化需求,加大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创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力度,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文创产品这一媒介,更广泛地进入青少年的生活世界,进而进入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要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增强文化创意产品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设计生活化且包含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从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融入日常生活,让更多日常生活用品拥有文化价值,通过文化创意产品这个媒介让传统文化变得更加生动、轻松和亲切,从而发挥更大的文化影响力。

在这方面,故宫进行了成功探索,给我们带来了深刻启示。其开发的各类文创产品中,有的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实用价值完美融合,如“五福五代堂”紫砂茗壶套装,将“五福”概念转化为实用的紫砂茗壶,将传统文化内涵通过文化创意产品传播出去,为今天人们的生活注入历史厚度;有的借助科技手段拓宽思路,如《皇帝的一天》App则为9岁至11岁的孩子们研发,通过趣味性、启发性的内容,结合交互技术实现有效沟通,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以更有趣的方式传达给孩子们。[9]

这也启示我们,若是能开发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同时还能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满足人们多样性的文化消费需求,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那么,沉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文化资源,就能真正“活起来”,让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更为亲近,自愿为之学习,从而也达到了渗透和浸染传统文化的效果。

(五)加强师资培训

学校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要让传统文化回归,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关键在教师。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只有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情感,在认识上加强,在思想上重视,才能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达给青少年。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职业培训,把“人文、艺术和科学素养,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纳入教师“教育改革与素养”的培训领域,不断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鉴赏和品味能力,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此外,由于传统文化内容庞杂,与现实结合不是很紧密,导致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感染力和教学效果欠佳。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传统文化新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纪录片、故事片、电影、音乐、视频等方式,大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让青少年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内涵。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EB/OL].http://www.gov.cn/ldhd/2014-02/25/content_2621669.htm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htm

[3]徐九仙.论文化安全视野下青年核心价值观[J].当代青年研究,2011 (1).

[4]王鉴, 万明钢.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 2004 (2).

[5]吴奕锜.寻找身份——论“新移民文学”[J].文学评论,2000(6).

[6]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7]习近平.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09/c1024-25628978.html.2014-09-09.

[8]张劲松.将传统文化“讲清楚”[N].光明日报,2013-12-19.

[9]薛帅.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的明天有多炫 [N].中国文化报,2016-06-14.

(责任编辑:杜洪梅)

G640

A

1243(2017)03-0085-005

作者:沈芬,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党建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和文化研究。邮编:310020

猜你喜欢
中华青少年传统
青少年发明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