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鲁南
以史为鉴:做敢于担当的福康安
◎ 陈鲁南
国庆假期,驱车入藏,走在逶迤绵长的青藏公路上,忽然想起两百年前带兵入藏平乱的福康安。
提起福康安,大多数人不会有什么好印象。他是民间传说里,乾隆皇帝跟大臣的妻子生下的孩儿,所以他两个哥哥都娶了公主、做了驸马,他却只得一个出身低微的普通女子做老婆;他是金庸小说里,轻浮好色、负心薄幸的花花公子。
然而,稗官野史、小说家言,可作饭后谈资,用来评价历史人物就不严肃了。实际上,翻一翻正史,我们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福康安。他绝不是一个娇生惯养、好吃懒做的公子哥,相反,他是一个敢于担当、骁勇善战、于国有功、坚韧不拔的军人。
以入藏平乱为例。乾隆时期,1788年至1790年间,统治尼泊尔的廓尔喀人两度入侵西藏,接连占据聂拉木、济咙、定日、日喀则等城,甚至洗劫了班禅驻锡的扎什伦布寺。乾隆皇帝震怒之下,命福康安为将军,自青海进入西藏,剿灭外敌、保家卫国。福康安则应声而出,急赴火线。
乾隆皇帝的要求很苛刻。他命令福康安要在40天内从西宁赶到拉萨。这在当时看来,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则路途遥远。清史记载,当时西宁到拉萨的路途为4600里,40天到达,须每天走115里。那时,即便骁勇的骑兵在平原地区急行军,一天也只能走150里。两百年前高耸的世界屋脊上,大军是怎样挑战极限、砥砺前行,思之令人相当感慨。
二则气候恶劣。福康安从西宁出发时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国庆这种初秋时分,我们翻越青海与西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口,居然一路大雪纷飞。两百年前隆冬时的雪岭冰原上,是怎样的险象环生,大约也可以想象一二。
三则环境艰苦。高原本就氧气稀薄,冬天更加难耐。而今我们坐在越野车里,驴友们一路吸着氧气瓶,尚且面色苍白、手软腿软。两百年前披着几十斤重的盔甲,而无现代医学技术支持的军士们,是怎样在此跋山涉水,则是难以想象。
这些困难都被福康安克服了。皇帝限期40天,他居然39天就兵至拉萨,并且不待休息整顿,直接向廓尔喀人开战。这一仗,福康安不仅收复国土,更直接打到了廓尔喀人的都城阳布,也就是今天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吓得廓尔喀人赶紧遣使求和,许诺永不侵犯藏境,并且派使者赴北京朝贡,自愿当中国的属国。
且不论战果多么令人骄傲,就是千里赴戎机、火速抵前线、隆冬战高原这份担当、这份胆色,绝对当得起“大丈夫”这三个字!
再比较一下数十年后,清朝边疆的另一场平乱之役,就更加令人感慨。
道光六年,也就是公元1826年,天山南麓的南疆地区发生了张格尔叛乱。道光皇帝命将军长龄带兵从伊犁经天山冰岭驰援阿克苏。伊犁至阿克苏只有1000里路,行军时间为农历八月,结果长龄的部队走了整整40天才到达前线,一道涨水的山涧就可让部队停顿好几天。到了也不打,还要左等右等,一再增兵,才下令进攻。
当然,长龄最终平定了叛乱、获得了胜利,但若将西藏比之于新疆,隆冬比之于盛夏,4000里比之于1000里,同为将军,高下立判!其实,福康安这样有担当、有勇气、有忠诚、有能力的干部,但凡英明的领导、睿智的组织,都会看重,都会喜欢。
而从另一个角度讲,两位将军的高下之别,也几乎可以代表乾隆朝与道光朝各方面的差距。清朝自嘉庆、道光之时开始衰败,固然有其制度上的原因,但像福康安这样富有责任心的人才逐渐减少,长龄这样胆小怕事的大臣充斥庙堂,为官者遇事就躲、能拖就拖、小事上抱残守缺、大事上“难得糊涂”,也是重要的因素。
史书如鉴。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行百里者半九十”,尤其需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勇于任事、奋发有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担当精神,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大家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再接触到“福康安”这个名字时,不妨联想一下总书记的明确要求,对比一下两百年前的历史事迹,给自己多一些动力、促自己更好地担当。
(作者单位: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