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芳
(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党校,北京 通州 101100)
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赵淑芳
(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党校,北京 通州 101100)
本文在分析新时期党性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思考,即确立党性教育第一教育的理念,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党性教育充分展开;充实丰富党性教育内容,增强党性教育的引导力;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不断增强党性教育的吸引力;打造党性强、水平高、作风实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制定规范党性教育评价制度,建立党性要强的用人风向标。
党性教育;问题;对策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加强党性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近年来,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工作。但是如何让党性教育真正入脑入心,使党员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还需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党性教育意识淡薄
第一,基层一些单位认为党性教育是组织部门和党校的事。一些单位对党性教育“讲起来重视、做起来忽视,文件中重视、实践中忽视”。第二,部分党员干部认为党性教育空泛乏味,把党性教育看成“程序”、“走过场”,态度应付,缺乏参加热情和动力。
(二)党性教育内容引领较难、回应不力
第一,基层党性教育过程中,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往往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存在针对性不强,兼顾个性少等情况。第二,面对社会热点、矛盾焦点,面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困惑,比如在价值观多元化冲击下,如何坚守理想信念,党性教育的正面引领和说服力还欠强,让许多干部感觉不解渴、不解惑。
(三)党性教育方式不到位、不匹配
当前基层党性教育的主要形式基本是“老三篇”,听报告、看影视宣教片、外出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这些形式存在的问题是:第一,主要偏重于灌输式、单向式说教,对干部缺乏吸引力、感染力;第二,存在过于追求形式的倾向,忽视内涵开发,导致部分学员缺乏理性和情感的认同,难以坚定信念。
(四)党性教育格局“一刀切”和“一阵子”
第一,基层党性教育中基本上没有区分党员干部层次和履职特点,“萝卜白菜一锅煮”,缺乏相应的分类设计和精细布局。第二,党性教育培训中心灵震撼、刻骨铭心,可激情过后又“涛声依旧”,党性教育效果缺乏“可持续性”。
(五)党性教育评估弹性太大
第一,基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操作流程、具体环节缺乏必要的规范,有较大的随意性。第二,党性教育属于主观认识的提高,对于其效果评估做到科学、准确,在实施中难以操作和缺乏应有的权威性。
(一)树立党性教育第一理念,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党性教育充分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理论教育是根本,知识教育是基础,党性教育是关键。要更加突出党性教育”。所以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首先必须把党性教育确立为第一教育,凸显党性教育在党员干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党性教育是党的基础性工程,党员干部需要终身修炼,集中到党校参加教育培训,起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培训教育中,无论是党性教育理论的系统阐述,还是外出开展现场教学,或者是做党性分析,都需要足够的时间来保证。所以,开展党性教育必须安排充足的时间。如果没有足够教学时间保障,党性教育就难免会走过场,难以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二)充实丰富党性教育内容,增强党性教育的引导力
1.强化理论教育。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理论教育的过程就是党性教育的过程。所以要充分发挥理论教育的优势,把党性教育融入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体系的系统学习中,融入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系统把握中,融入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学习中,努力夯实党性教育的理论基础。
2.充实党性教育的时代内容。随着中国共产党向现代执政党的转变,其党性内涵除了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外,还应吸取现代先进政党共性的东西。这几年“雷人雷语”频频出现网络,说明很多党员干部还没有形成现代政治人格。因此,在党性教育中需要引入更多的现代社会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念的内容,以引导党员干部从威权人格向现代人格转换,推动整个执政党的现代化转型。
3.增强党性教育的传统文化底蕴。党性教育主要是从阶级的角度、意识形态的角度开展。而“文化是骨髓里的东西”。党性党风是在与传统文化交融中凝结形成的,中华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党性教育可以把党性知识融入到历史文化当中。比如,艰苦奋斗、勤政廉政不仅是一种革命品德、党性要求,而且是一种文化习惯、文化体现,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不断增强党性教育的吸引力
1.全面、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学习的主体作用。党性教育归根到底属于价值认识的范畴,而非简单的事实认识范畴,因而取得实效的关键不在于“学”和“知”,而在于“信”和“行”。所以党性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更多采用互动式、情境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方法,提供更多的参与平台,让党员干部在互动、参与中受到感染,得到启迪,提高党性认识。
2.注重学员的分层类别,解决“一锅煮”问题。基层党性教育过程中,虽然当前还难以完全做到因人按需施教,但坚持分层、分类施教是努力的方向,力求通过有针对性地抓住不同时期、不同职级、不同行业党员干部的特点,设计、突出相应的教育内容,使党性教育在实现整体目标的同时,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3.提升党性教育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厚度。近年来,基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大力开展体验式教学,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组织体验式教学要善于对其中涉及的故事和案例进行理论提升、情感升华,这样学员才能既心灵感动、激动,又能受到深层次精神层面的震撼、洗礼,切实提高体验式教学的效果。
4.突出党性教育的实践性。从本质上讲,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也就是说党性教育不仅靠教育,更需要实践的锻造和磨练。因此,非常有必要探索制定干部下基层锻炼可操作性的制度等社会实践。只有让干部置身于广阔的社会实践之中,才能使他们更真切地体验党性、坚持党性、践行党性,党性教育的效果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衡量。
(四)打造党性强、水平高、作风实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
“打铁还要自身硬”。党性教育过程中学员主体作用充分而有效的发挥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需要教师的激发、引导、组织。所以从整体上提升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素养和能力对党性教育的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另外要完善专家教授、党政领导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先进人物、优秀基层干部和杰出人才等构成的党性教育师资库,推进领导干部上党性教育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五)制定规范党性教育评价制度,建立党性要强的用人风向标
党性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锻炼人、提高人的系统工程。一方面要注重激发党员干部自身的内在追求,同时也有赖于外在激励和约束,缺一不可。所以基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中还需要有进一步重视细化常规活动的工作标准和操作流程,完善有效、操作性强的党性教育考核指标体系和机制。
党员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条件下,受到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冲击,党性教育不可能不受到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如果现实当中“老实人吃亏,讨巧者得利”甚至“潜规则”形成风气,那么积极正面的党性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大力倡导和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在社会形成只有党性强、德的表现好的干部才具备提拔重用资格的导向,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为党性教育保驾护航。
提高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实效性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探索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需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改革创新,加强党性教育规律研究,推进党性教育科学化,努力形成一套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党性教育体系。这样通过科学施教、制度保障,才能使基层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王久高.基层党校加强党性教育实效性的问题与对策[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4.(1).
[2]晓山.切实提高干部党性教育针对性实效性[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11).
[3]张文,谌敏越,张越.提高党性教育实效性对策研究——以珠海市干部党性教育为例[J].西藏发展论坛,2015.(5).
D263
A
1008-8431(2017)02-0013-02
2017-02-20
赵淑芳(1968-),女,中共通州区委党校教研二室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