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科学内涵与时代特征

2017-01-24 15:48李平辉邱若宏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驱动战略科技

李平辉 邱若宏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思政部,广东广州511300)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科学内涵与时代特征

李平辉 邱若宏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思政部,广东广州511300)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立意高远的科学体系,它不但蕴含着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重要战略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等系列基本理念,而且还提出了一个包含着推进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任务、方针、动力、措施等方面内容的完整战略构想。这一思想体系展现了习近平应对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的重大战略思考,具有视野宽广、赶超意识强烈、问题导向明确、辩证性和战略性等鲜明的理论特色和时代特征。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科学内涵;时代特征

习近平的科技创新思想来源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技创新观,同时也汲取了现代西方科技创新理论中的一些合理成分,更为重要的是,它凝结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智慧和理性思考。它内涵丰富,立意高远,见解深刻,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这一思想体系可以划分为基本理念与战略构想两个层面。基本理念是基础,属于理论性认识,战略构想是指具体主张,属于行动纲领,两者相互渗透,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一、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基本理念

(一)“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理念

习近平认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是改变世界的力量。科技发展水平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的演变,也决定着世界各民族的兴衰命运。2014年3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呼吁各国重视科技事业发展,通过持续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促使人类掌握更加丰富的科技知识和技能,以便让科技为人类造福。同年6月,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他又指出:“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它源于生活需要,又归于生活之中。历史证明,工程科技创新驱动着历史车轮飞速旋转,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源泉。”[1]接着,在当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再一次强调指出:“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2]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在2016年5月举行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科技三会”)上,习近平高屋建瓴地总结道:“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3]

(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理念

习近平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资源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4]2015年3月,他更为直接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5]他一再主张,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渗透进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热流奔涌。在习近平看来,诸多方面创新中最为核心的是科技创新,他最重视的也是科技创新。他认为,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必须依赖科技创新来转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的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科技创新已成为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应当摆在国家社会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此后,习近平多次反复阐述这一理念。2014年5月,他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当今时代,科技创新是各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是各个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6]在随后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他又做出前瞻性的预言:“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速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7]

(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理念

习近平认为,经过最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在某些重要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些方面正在由“跟跑者”向“并行者”、甚至是“领跑者”转变,有理由相信,我们即将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另外,我们有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因而,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完全可能而且必须走自主创新道路。习近平指出,真正的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如果总是跟随别人亦步亦趋,不可能赢得克敌制胜的“撒手锏”,最终还是受制于人。因此,只有自主创新,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实践告诉我们,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8]

(五)“千秋基业,人才为先”的理念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这是习近平经常引用的一句话,以此说明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最关键因素,创新驱动本质上就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呼唤着大量创新型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能够建设一支立于世界科技前言、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方向的卓越创新人才队伍,并且能够激发各级各类人才的潜能和活力。在“科技三会”上,习近平再一次语重心长地指出:“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有其规律,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9]

二、习近平推进科技创新的战略构想

习近平推进科技创新的战略构想实质上就是他的战略谋划,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纲领,这部分内容属于方针政策方面的主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一)战略目标

随着党和政府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日趋完善,对科技创新的目标定位也进一步清晰起来。2016年5月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是新时期的纲领性文献,首次明确阐述了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力争到2020年初步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建国100周年也就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随后,习近平在“科技三会”上进一步阐释了这一战略目标,并规划了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如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已经描绘就绪,这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新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高度契合,符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

(二)战略任务

习近平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任务可以概括为实现六大转变。他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意味着要着力实现发展方式从粗放式增长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主导向创新要素主导转变;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创新能力从“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创新群体从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这六大转变,归根到底,最本质的战略任务就是要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

(三)战略方针

早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及其同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便明确规定今后我国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继承和发展这一指导方针,同时也逐渐形成一些新的表述。2014年6月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他指出:“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10]与此同时,它还经常在讲话、报告中阐述科技创新要追赶世界科技前沿、要面向国家发展和社会现实需要等思想。2016年5月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正式提出“三个面向”,即科技创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这里,习近平明确阐述的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三大主攻方向,实质上也是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方针。

(四)战略动力

这里说的战略动力是指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动力,习近平认为这种动力有两个,就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即所谓“双轮驱动”。他提出要让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这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科技创新发挥好第一动力的作用,体制机制创新要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习近平又把科技创新称之为“牛鼻子”,说谁牵住了这个“牛鼻子”,谁就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他把科技体制改革看作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最为紧迫的任务和根本措施,是科技创新的“软件”保障。总之,“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我们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11]

(五)战略措施

如何推进科技创新,习近平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做了大同小异的回答,相较来看,以2016年5月在“科技三会”上的阐释最为全面精准。这次讲话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扎实推进五方面的工作。

1.夯实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础,在重要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习近平指出,基础性原始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源头活水,也是我国科技发展中的短板。要推进我国科技创新与发展,就必须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在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前沿领域抢占先机。要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科技发展的基础性领域加强原始创新,大胆挑战最前沿的科学命题,提出更多基础性、原创性理论,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多源头供给。

2.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的难题。习近平认为,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十分重要,必须抓紧抓准,以此带动科技进步的全面突破。当前,尤其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实施已经部署的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任务,尽快攻克关系着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技术,抢占事关全局和长远的科技战略制高点,以打破在战略必争领域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3.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习近平多次强调,科技创新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更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大众。应该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需求,进行重点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4.加快改革创新,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促进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只有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才能扫除阻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障碍。这是习近平坚持的基本思路。他主张通过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健全管理和运行的体制机制、完善激励的政策环境,从物质、精神、政策等层面共同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5.建设创新文化,大力培育创新型高端人才。人才问题一直是习近平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他认为中国的科技人才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比较缺乏的是创新型领军人才。要解决这个根本困难,就要大力改革和完善我国的人才发展机制。要用好用活现有人才,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同时,要深化教育改革,注重人才创造性的养成;要重视创新文化建设,营造人才辈出的育人环境;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回国工作。

三、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理论特色和时代特征

任何思想观念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都“是在该时代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12]习近平的科技创新思想亦不例外。它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伟大实践的经验教训,蕴含着习近平应对科技产业革命新形势、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变化所做出的重大战略思考,因而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和时代特征。

(一)宽广的全球视野和深邃的历史情怀

在更为宽广的全球视野和历史纵深中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显著特色。习近平强调:“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13]同时,他善于从人类历史发展经验中总结科技创新的意义,认为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比如在2016年“科技三会”上,他就用16世纪以来历次科技革命改变世界发展格局的经验教训来说明抢抓科技革命机遇的重要性。接着又纵论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指出我国近代以来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从世界强国变为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不懈努力,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已开始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二)强烈的机遇意识和赶超意识

习近平发展和深化了我们党对重大战略机遇期的认识,指出正在奔涌的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趋势的历史性交汇,形成了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他反复强调抢抓机遇、迎头赶上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我国历史上先后三次失去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教训极为深刻。他主张采取“非对称”战略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所谓非对称赶超战略,是指利用自身独特优势,采用不被竞争者所知的非常规策略战术、方式方法、途径手段,实现超越竞争者目标的一种指导思想。其核心要点是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人优我变”。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全面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大势”,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要研究后发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保持战略清醒,避免盲目性,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亦步亦趋。”[14]

(三)既有系统性,又注重问题导向

习近平的科技创新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既有基本的理念,又有行动方针,更有战略谋划,显示出严谨的系统性。同时,这一思想体系也很注重问题导向,其诸方面战略构想都是立足于中国实际,都是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而提出的。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倡自主创新,本身就是立足于解决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瓶颈。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成果供给不足,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这是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再比如,针对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两张皮”现象,习近平提出要强化战略导向,加强科技与经济的融合。

(四)鲜明的辩证思维

习近平的科技创新思想既有宏观整体性,又有具体针对性;既讲重点论,又讲两点论,显示了严谨的逻辑结构和缜密的辩证思维。习近平强调要以关键环节、重大领域的突破带动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要求进行全面的战略谋划;主张科技创新与制度体制创新“双轮驱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并举,基础研究与战略高技术研究并重。他说,“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5]又指出,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并不矛盾。“我们强调自主创新,绝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创新。”“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16]

(五)高屋建瓴的战略性

作为政治家和战略家,习近平是从国家治理、从社会现代化的高度来谈论科技创新的,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将科技创新融入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思考。他善于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出发来多方面论证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指出:“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17]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思想是习近平整个治国理政思想中的基础内容。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动指南。

[1]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4-06-04.

[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

[3][9][15]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6-01.

[4][5][6][7][8][14][16][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7、26、29、46、48-49、43、23.

[10][11][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21、125、123.

[12]方世南.从时代性视野深刻认识中国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要义[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01).

D610.3

A

1671-2994(2017)04-0055-04

2017-03-19

李平辉(1975-),女,湖南湘乡人,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邱若宏(1966-),男,安徽岳西人,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系广州市社科规划基金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项课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基本内涵和实践要义研究》(2016MZXY20)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许如江

猜你喜欢
驱动战略科技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在808DA上使用WIFI进行驱动数据同步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