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斌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甘肃 甘南 734400)
民族地区博物馆如何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李晓斌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甘肃 甘南 734400)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正式进入了博物馆时代。博物馆作为传播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不仅具有收藏、研究、教育三大基本功能,博物馆教育属于一项增进知识、增进技能、提升思想品德的社会性活动。相对于学校教育的狭义教育,民族地区博物馆的受众群体更为广泛,不仅担负着启迪人心、升华人类精神文明的重任,还发挥着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传承,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进步的重要作用。博物馆教育是指“通过实物排布的陈列以及其他辅助形式对群众完成的直观教育活动”。本文试图以博物馆在近年来发挥社会教育作用的实践经验,简单阐述一下民族地区博物馆在发挥社会教育和民族文化文化传承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发挥;民族地区博物馆;传承;社会教育功能
民族地区博物馆作为当地具有非盈利性质公共文化机构和社会教育阵地,除了发挥其基本的功能外,还担负着提高各民族群众科学文化水平、传播优秀民族历史文化、宣传民族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的神圣使命。以肃南县民族博物馆为例,我们在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促进民族团结上,虽然已经取得了有些可喜的成果,但也遇到了一些如社会对博物馆教育功能认识不足、馆藏资源利用不够、挖掘民族文化精华不够等瓶颈问题。因此,为实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进步的目的,强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成为重要手段之一。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职能由收藏者中心向传播文化的教育中心转变。社会教育功能一度成为了其核心职能。博物馆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是利用其特有的藏品和设备,通过特殊手段和形式进行的社会教育。具体说,博物馆是将一定艺术形式与主题结合,以文物标本为基础进行的直观教育,而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方式。在这一点上,不同地区的发展也不平衡。
(一)民族地区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首先要更新理念
博物馆教育的群体具有广泛性,不仅可以向具有一定文化教育水平的人员开放,也可以面向广大的青少年开展社会教育,并且通过博物馆特殊功能向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群众开放。从目前来看,各级政府、博物馆管理者和一部分群众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认识不足,认为博物馆只是收藏者、保管者的身份,对通过博物馆展览开展教育没有信心、缺乏兴趣;另一方面,由于观众欣赏水平有限,博物馆方面没有做好讲解、宣传、引导工作,博物馆的优势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由此可见,实现民族地区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要实现博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活动的创新,增强受众对博物馆展览的吸引力,逐步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与受教者的双向交流,互动影响。
(二)民族地区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必要性
博物馆拥有庞大的教育资源,以其独特的真实性、直观性、科学性向人们传播历史文化知识,进行审美情趣、思想品德、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作为“经济、政治、文化”这三项社会结构构成因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可持续创新发展必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社会构成因素的个人来说,已不满足于单纯的学校教育模式,应该更多地接受能增进知识与技能和提升思想认识的广义教育,而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就属于广义教育的一种。博物馆应当不断调整自身发展方向,融入社会文化前进发展的潮流,把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发展纳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民教育体系,以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平台,以馆藏文物作为社会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公民的文化素养。
(一)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合作不够紧密
我国目前的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还未形成规模,还停留在以学校为主、馆校合作的低水平阶段,教育活动和教育形式也主要依靠教师协调、馆校合作、学生参观。然而从教育机构和学校来讲,缺乏对博物馆现状以及博物馆活动的了解,博物馆文化的精髓还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以博物馆为主动方的馆校合作中,学校又只扮演你讲我听的“消费者”和“参与者”,没有真正把博物馆作为一个教育的课堂,很难融入到博物馆单方面策划的活动中去,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展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去探索。
(二)对素质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认识有所缺乏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素质教育当成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是很普遍和常见的,国内教育则存在严重的误区,学校对把博物馆作为素质教育窗口的认知也不够全面。其实,素质教育的范围很广,参观博物馆也是最直观、最有效的一种形式,例如博物馆陈列所蕴含的历史知识、自然科技知识、民族文化知识、传统技艺以及革命传统的传播和教育都应该是素质教育的范畴。对素质教育和社会教育认识的缺乏,也是导致博物馆社会教育难以开展的原因。
(三)博物馆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更深层次的利用
据调查,发达国家的博物馆能够发现一些与学生相关的教育资源供学生学习,而且他们会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学习,通过形象丰富的创意展览帮助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际经验也证明,利用博物馆的馆藏进行教学,比课堂教学更适合学生吸收接纳,效果更为显著。很多国外博物馆在晚上都会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以达到学生族、上班族的交流学习,而他们的活动场地也不拘泥于固定的场馆展厅,真正做到了从参与人员到教育教学活动场地的多样化。而在我国,利用博物馆丰富、庞大的馆藏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延伸教育还不够。
(一)强化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针对性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但是博物馆的陈列手法、解说词等普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往往忽视了服务对象是普通的群众,也就是说专业性很强的陈列和展览,如不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的引导,就会失去很多观众。同时,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不但取决于博物馆的自身意愿,更依赖于参观者的需求、认同与接纳程度。博物馆藏品没有名称、时间、地点的说明牌固然不行,但是又不能忽略参观群体专业素质的普通性,在讲解内容上,首先要保持其准确性、科学性,同时还要用解说语言展示出来,做到详细而又不失风趣,严谨而又不缺创新,这样才能给参展留下深刻印象,并从中受到相应的教育。
(二)强化博物馆服务质量、完善服务设施。
要把博物馆办成服务大众的大课堂,就必须不断提升博物馆的人员素质和硬件设施条件,全面提高博物馆的服务质量。要从博物馆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博物馆不是观众的管理者,而是观众的服务员。让观众在感受展览内容吸引人的同时,也感受到我们的服务是热情全面、耐心细致的。讲解员是观众步入博物馆首先面对的,因此加强讲解员的素质是做好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基础一步,也是重要一步。讲解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专业知识。了解观众也是讲解员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针对不同观众群,使用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以达到由浅入深地吸引、启发、教育观众的作用。与提升服务质量相比,改善服务设施同样是博物馆硬件设施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其中包括博物馆网上咨询与意见回馈、多媒体演示系统、电脑触屏查询系统、新建和扩建博物馆等,博物馆的文化休闲环境建设不容忽视,例如体现在馆区植被覆盖率、文物鉴赏服务、餐饮服务以及寄存服务的完善上。
(三)增强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吸引力
首先是在展览的形式上,要尽可能多的采用数字化、多样化、多媒体等现代化的展示手法,提高展览的科技含量和先进手段,有效地吸引观众,不光宣传展示了展品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同时使观众将这种文化精髓吸收并沉淀。在解说讲解内容上,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制定不同的解说方式,力求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现代化的手段提高馆藏、陈列内容的吸引力和观赏性、知识性。
(四)强化博物馆教育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当下的博物馆不能一味等待观众前来参观,更应该深入到观众中去。一是可以适时到外地开展一些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专题展览,这样既增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同时又增进了外界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可谓一举多得。二是将观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展览开展到全国各地进行流动展出,这样做的好处同上一个类似,既交流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群众的文化感情,稳固了民族文化底蕴,同时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第三是运用各地博物馆的馆藏特色,不定期地到部队、学校、工厂、机关等单位进行专题报告或讲座。第四是将民族博物馆与机关、学校部队、社区开展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开展演讲、竞赛等形式的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方方面面都在迅猛发展,整个社会对于社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发展需求日益增强,由于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决定了它文化惠民的本质,探索和总结如何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大势所趋,为博物馆发挥其社会教育的价值创造了广阔的平台。
作为博物馆工作者,应该把握机会、顺势而为,不断更新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理念,提高优秀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水平,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社会教育活动的形式,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创新,把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投入到博物馆的大环境中去。让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深化,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人民的博物馆、人类的教育殿堂,真正成为传承我国悠久文明的历史,连接并带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实纽带。
[1]陈亚珍.浅谈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J].南方论刊,2007(9).
[2]吴慧珍.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之我见[J].博物馆研究,2006(4).
[3]谷津,肖占营.基层博物馆的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探究——以信阳博物馆为例[J].美与时代(上旬刊),2015(9):91-92.
G269.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