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丽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从《西游记》影视改编谈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当代价值实现
李 丽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古代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只有在保持原著人文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对文学经典进行当代独创性阐释,才能真正起到传承文化、打造精品、实现文学经典当代价值的作用。
《西游记》;影视改编;古代文学经典;价值实现
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文学经典以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巧妙的艺术构思,为古今读者所津津乐道。从文本传播意义上说,古代文学经典因其自身生成的时代性和传播的复杂性,致使其在传播的过程中面临了时代、作者和作品等重重阻隔,在文本普及和文化传承上面临了极大的困境,即将成为束之高阁的经典。然而,随着现代影视传播媒介的出现, 影视改编影响了文学经典现有的传播媒介和接收方式,焕发了影视艺术演绎经典文本的独特魅力,成为了经典传承的现代方式。因此,探讨古代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对于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价值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各种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不断融合的背景下,文学经典与影视的联姻是图像时代文学与艺术发展的必然。从文本接受意义上来说,古代文学经典作为文学文本借助于文字为表达手段,是语言的艺术,具有鲜明的抽象性和虚拟性;电影电视是以光影造型为基础、以镜头画面为表意的视听语言艺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形象思维的美学特征。从文学文本到影视作品,虽然跨越了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但是却有着相同的改编基础。从叙事学角度上说,文学文本和影视作品具有相同的叙事性特征;从艺术学角度上说,文学文本和影视作品都是需要借助不同的媒介再现和反应生活的艺术形式;从传播学角度上说,文学文本和影视作品都需要通过观众的理解和鉴赏获得情感的共鸣和审美的愉悦。洪子诚在《中国当代的“文学经典”问题》中对文学与影视改编的基础进行了归纳,指出文学和影视“这两座孤岛的底座具有深广的联系,它们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又以人作为最后的归宿。他们都讲述到使用形象,也都进行思考。不过整个展开的过程、策略、方式、技巧都有所不同。”也正是基于此,文学和影视之间的相通之处和不同之处既给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提供了改编基础,又给影视改编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国内的影视改变大体上延续了国外影视改编的发展脉络,与国外影视改编的进程基本相同。四百年来,《西游记》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被广泛地传播与赞赏,在文学经典影视改编的热潮中,其改编的频率是最高的,改编的风格也是最为多元的,改编的力度也远远超过于其他经典作品,在中国的影视改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国内《西游记》改编的影视作品从改编的类型上来说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翻译再现式改编,秉持“忠于原著、慎于翻新”的原则。“忠于原著”不等于照本宣科地把文本章回搬上荧幕,而是在保留文学经典原貌的基础上,对文学经典的结构和语言进行一定的置换和编排,力求最大化重现原著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中央电视台在1987年完工的杨洁版《西游记》是忠实原著的典范,被奉为影视改编的经典。杨洁版《西游记》之所以深受各阶层的观众所喜爱,主要原因在于作品尊重了原著的精神实质和艺术精华,准确把握了原著浪漫主义的叙事风格,生动地演绎了曲折吸引人的神话故事,成功塑造了神话英雄孙悟空、一代高僧玄奘、好吃懒做猪八戒、质朴憨厚沙和尚等人物形象,运用了代表当时最高技术的好看过瘾的特技。
二是筛选再现式改编,追求素材部分的真实。这种改编类型着眼于《西游记》文本本身串联式内容结构的特点,从原有的故事情节中选取局部的情节作为创作材料,或者仅仅把原著的故事作为有待加工和创作的素材。最初的影视改编仅仅出于艺术的自觉,选取了原著中的部分情节或某一个情节进行了改编,是文学经典影视改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改编类型介于翻译再现式改编和演绎再现式改编之间,以《孙悟空大闹天空》《铁扇公主》等作为代表。
三是演绎再现式改编,它是在90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改编类型,极大地挑战了翻译再现式改编“忠于原著”的原则,秉持着以“多元”对抗“唯一”、以“边缘”对抗“中心”的创作思想,仅以原著为框架和取义,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串联进行变形、挪移和再造,与原著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大话西游》无厘头式的结构是对原著经典正统地位的解构,但是却凭借着对现代人心里特色的揣摩、后现代文化特色的再创造和快餐时代“娱乐至上”的理念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经典,同时也成为文学经典永恒魅力的佐证。
《西游记》的影视改编史跨域了一个世纪,改编作品的艺术形式也经历了从电影到电视剧,从无声片到有声片,从经典重现到再创造等,产生了难以计数的影视改编作品。深入探究之后,人们印象深刻的几部作品无不在保持文学经典的人文精神内涵和用当代视角审视文学经典的现代意义上做出了卓越的探索与尝试。
(一)保持文学经典的人文精神内涵
文学经典影视化的过程,应当首先要考虑如何保持原著的文学审美价值尤其是人文精神内涵的问题。研究《西游记》的影视改编史不难发现,成功的改编作品必是能融传统性、艺术性和时代性为一体的作品。《大话西游》作为结构作品的典范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正是由于作品发掘出了原著中所蕴含的人无力对抗命运悲剧的深层涵义,这和《西游记》文本的谐趣精神与大众娱乐化倾向不谋而合,是对中华民族传统中一脉相承的喜剧精神的传承。《大圣归来》是对《西游记》文化内涵的再次发掘。《当代电影》杂志社主编皇甫宜川谈到,在叙事层面上,《大圣归来》既是对我们民族一个古典神话故事的继承、改编和创新,更是一个新的英雄形象舍生取义和自我救赎的故事。中国文艺评论协会会长仲呈祥说:“‘归来的大圣’是个符号,归来的是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优秀传统。”
因此,影视改编应当以提升当代人文精神为使命,忠实透彻地理解原著,对原著的思想精髓、主题意蕴、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等特点精确地把握,使得改编的影视作品与原著达到某种精神实质上的契合,才能使影视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用当代视角审视文学经典的现代意义
影视改编应当遵循媒介特征,注重用独特的视角审视原著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杨洁版《西游记》之所以能够跨越不同时代而深受观众的喜爱,取决于作品对原著娱乐性的传承。《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自上映以来不仅创造了中国电影市场动画电影的票房新高,而且赢得了众多观众的自发追捧,被人民日报称作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影片。正是由于《大圣归来》在继承《西游记》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对故事进行新的拓展和演绎,既有我们民族的文学原型和美学变迁,也有对当下世界先进电影语言的借鉴。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张卫表示,《大圣归来》的人物既有传统的精髓,又超越了传统的局限;既有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精神,又有普通人的懊恼、焦虑。因此,容易与新一代电影观众形成共鸣。
文学经典在无数的现代演绎中被注入了新的内容,显示出了巨大的包容性和强大的生命力。然而,成功的影视改编必是能够在保持原著人文内涵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强调各自的艺术特性,互相借鉴、互相促进,才能找到文学文本与时代需求的契合点,才能变高雅为通俗,变严肃为谐趣,兼商业性与艺术性为一体,达到影视借文学文本丰富内涵,文学借影视普及的共赢局面。
[1]洪子诚.中国当代的“文学经典”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2003(3).
[2]王增学.古代小说名著影视改编问题议[J].电影文学,2006(10).
[3]任姗姗.中国动画电影吹响集结号[N].人民日报,2015-8-7,(6).
I20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