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共雕塑与公共性

2017-01-24 14:55:12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2期
关键词:公共性雕塑艺术家

陈 业

(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浅析公共雕塑与公共性

陈 业

(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公共雕塑的创作是对公共性空间的塑造。它在创造形体和丰富空间的同时被使用、被消费,承载着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在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所要面对的不仅是个人的审美情感,而且要充分地考虑诸多因素,如社会风俗、文化传统、伦理观念以及时尚、潮流等因素,构成了所谓公众心理的方方面面。

公共雕塑;公共性;公众参与

雕塑的种类有很多,公共雕塑作为其中之一,参与到城市空间设计之中,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雕塑设计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并逐渐从模仿西方模式中走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公共雕塑从展厅中走出,进入社会空间,对其属性随之提出了新要求——公共性。“公共性”是强调公众有参与和共享的权利,体现人们对交往方式和生存方式平等性的追求,是民主意识加强的体现,所以体现公共性是创作公共雕塑的最重要目的。

一、公共雕塑与雕塑的区别

公共雕塑同雕塑的区别类似于设计同艺术的区别,艺术创作虽然也带有目的性,但更多的是情感的流露,而设计更带有目的性和功能性。公共雕塑是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处于空旷和宽阔的空间,而在于是否具有公共的精神内涵,公众是否在欣赏的同时唤起对家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在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所要面对的不仅是个人的审美情感,而且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去考虑诸多因素,如社会风俗、文化传统、伦理观念以及时尚、潮流等因素,构成了所谓公众心理的方方面面。

公共雕塑的创作是对公共性空间的塑造。它在创造形体和丰富空间的同时被使用、被消费,承载着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公共雕塑虽然也属于雕塑艺术的范畴,但它们又与雕塑家表达自己情感和审美取向的雕塑艺术不同,作为呈现在公共空间里的艺术品,它们应该在内涵和形式上与空间相协调,能够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审美品位,是这个城市政治、文化和历史的反映。在创作时,艺术家或许会担心设计如果听取大众的意见会削弱艺术家的创造力。如果艺术作品忽略“公众意见”,只是艺术家个人审美性的体现,那公众的选择是拒绝接受它。

雕塑作品《倾斜的弧》是1981年里查德·塞拉创作的,由长120英尺、高12英尺的钢板制成的大型雕塑作品。这件作品安置在纽约联邦广场,它阻断了横穿广场的道路,妨碍了市民的休闲活动,这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强烈要求拆除它。联邦服务总署甚至不得不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听证会来判定是否应拆除《倾斜之弧》,但最终的投票结果为4:1,反对者赢得了胜利。塞拉的辩护并没有“留住”这件作品,1989年3月15日,作品还是被拆除掉。

这个案例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公共性是公共雕塑同雕塑相比的根本区别。雕塑创作是艺术家个人审美情感的表达,但是如果为一座城市创作公共雕塑作品时,这将不是他的个人喜好问题,必须考虑到雕塑的公共性问题。艺术家如果以艺术的名义将自己的美学观念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公众需要“绕路”和打破原有生活节奏去配合艺术家的艺术理念,那么结果就是公众拒绝接受这件作品,被拆除的结局在它粗暴地进入公众空间之时就已经注定。

二、公共雕塑与公众的关系

中国的城市雕塑在90年代至今的发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有些只是所谓的“公共艺术”,公众参与和民间对这些艺术的影响非常有限,仅仅是安置在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而已。一个特定空间的公共雕塑作品需要征求这个空间使用者的建议,雕塑的形态不能代表公共艺术的全部意义,公共雕塑在设计时征求大众的意见,大众批评、拒绝、接受、参与、欣赏与评论等一系列的活动是公共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本身就具有积极的意义,是让公众参与艺术的大胆尝试。公共艺术不能由开发商和政府主导,再让艺术家独立创作,那这样的作品即使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也不能称之为公共艺术。公民应该对公共艺术拥有知情权和参与权,只有公众与艺术家处于平衡的位置,才会产生被公众接受的作品,同时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90年代后,大众对艺术的审美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刻板的英雄崇拜模式转变成了人性化、个性化、观念化的自我表现意识,强调个人感受。这一审美意识的变化也促进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审美方式的多样性。公共对公共雕塑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艺术家创作反映他们生活状态的作品;更加具有个性化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作品;从与之互动到单纯观赏的转变,体现个人感受的作品……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应对公共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趣味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是对公共的美感教育。

由深圳雕塑院创作的作品《深圳人的一天》正是反映普通人生活场景的作品,以民意调查的形式决定雕塑的题材,并以翻制的手法制作,据称这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消除艺术家个人的表现手法及主观风格。应该说,此类雕塑在国外早已不鲜见,但在中国或许有其特殊意义:雕塑不再只是表现完美的、处处高人一筹的对象,它离开底座,走入市民中间,将宏大叙事转向微观生活,因而体现出当代社会的一种平民化的取向。它或许可被视为艺术家建立艺术与公众之间对话机制的一次努力,在此,一种真正符合公众心理的平民化的公共性正在形成。

三、公共雕塑的公共性发展要求

公共艺术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主要目的是用艺术美化生活、改善生活。公共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个主要部分,安置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打破了艺术高高在上的形象,拉近人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艺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审美,人们在与艺术的接触中得到审美和理解美感的教育,人与艺术进行良性的互动。第二个主要目的是提升地域价值。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的名片最直接地体现了城市居民的文化诉求、城市精神文明,是整个城市品质的代表。

日本公共艺术的经典设计实例之一是东京“FARET立川”公共艺术工程。它的总策划者者是国际知名策展人北川弗拉姆,聘请了36个国家的92名艺术家创作了109件公共艺术作品。他们巧妙地把设计与现实生活环境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并巧妙地“藏拙”。例如《最后的采购》这几作品是由新加坡艺术家唐大吾所设计的,一件由不锈钢制成的高3.7米的藤编购物筐,它的下面巧妙地隐藏了地下室的通风口。立川的公共艺术作品自然和谐地融化于现实生活环境之中,利用建筑物的一角、排气口、停车场的柱子等生活中的物体,充满了生活气息,给人亲切的感受。艺术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在立川,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它是日常生活,把立川打造成了东京人最喜欢居住的社区之一。

中国大量被归属为“公共艺术”的雕塑作品随着“发展城市公共艺术以提升城市品位和内涵”的想法应运而生,其设计理念和风格争奇斗艳,而公共艺术本身所必须蕴含的艺术精华以及人文价值却被淡忘,甚至忽视。世界著名公共艺术家关根伸夫曾断言“中国(公共艺术)尚处在‘量’重于‘质’的时代……中国是一个有很多且很好的公共艺术视觉传统符号的国家,但似乎还没有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充分发挥出来,而是常常让建筑独自发展,却让其周边(环境)流于空缺或芜杂”。

中国的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多元的时代,艺术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公众不再喜欢带有英雄主义的纪念碑式雕塑,也不再喜欢代表工业技术文明的抽象雕塑。随着公众个人意识的提升,前者逐渐失去它的光环,后者被理解成为现代化的象征,以符号化概括设计语言,公众只能用“看图识字”式的方法理解抽象雕塑,把球形理解为圆满,成果;把线条、射线理解为积极进取,顽强拼搏,这种形式会使公众的审美简单化。优秀的公共雕塑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形象,营造艺术氛围,代表了一座城市的雕塑作品,会让市民引以为豪。

设计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它不是仅仅凭空创造新的,而是改善原有的,通过设计为普通人服务,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为了体现公共性,创作的过程,应建立包括决策与民意的沟通、创作的资格认定和权限规范、相关法律法规等整套运营机制公开透明化。作为公共艺术,公共雕塑要承担起公共性的特点,体现社会价值,即承担起树立社会良好风尚与理想的榜样。公共雕塑同环境的不和谐、公共性缺失是公共雕塑现有发展状况的一大问题,值得以后的公共艺术设计师深思。公共性才是“公共艺术”产生的必要前提,只有公民对“公共艺术”和城市文化的建设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城市的“公共艺术”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繁荣。

[1]何桂彦.什么是雕塑艺术的公共性[J].中国文化报,2013.

[2]梅法钗.城市雕塑的公共性意义[J].文艺研究,2012(11).

[3]李一夫.新中国城市雕塑语言的嬗变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4]何小青.公共艺术发展路径的向度分析[D].上海大学,2011.

[5]刘欣欣.日本公共艺术之旅[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J304

A

猜你喜欢
公共性雕塑艺术家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11-16 19:42:02
巨型雕塑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 13:46:32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好孩子画报(2019年3期)2019-04-28 12:07:52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3期)2018-06-11 15:31:46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2期)2018-06-06 16:26:48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1期)2018-06-05 16:55:48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