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华
(南阳市戏曲工作室,河南 南阳 473000)
南阳风土文化之七夕与牛郎织女
唐明华
(南阳市戏曲工作室,河南 南阳 473000)
发展风土文化,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与周边城市的联动发展,是南阳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在古代,人们夜晚抬头遥望星空,让星星指路,慢慢地便开始给星星起名字,星星有了名字,人们就又开始编起了神话,把人的情感寄托进去。神话传的时间长了,人们又把它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演变出许许多多的民间传说。
风土文化; 南阳发展;七夕;牛郎织女
一首流行在南阳伏牛山区“对歌调”《天上黄河几道沟》中唱到:“什么星星弟兄多?什么星星独自乐?什么星星回娘家?什么星星紧跟着?”“犬毛星星弟兄多,牛郎星星独自乐。织女星星回娘家,牛郎星星紧跟着。”牛郎织女星星的神话故事,千百年来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着。
南阳汉画馆内现今藏有一块表现牛郎织女星座的汉画像石。这块画像石既刻有星座图案,又刻有牛郎织女故事图案。它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南阳北郊独山东坡的白滩村。该画像石为长方形,纵向51厘米,横向186厘米,厚度26厘米,为浅浮雕作品。画面右上角有一牵牛星,星下画一牛,牛前有一人作扬鞭牵牛状;左下角有一织女星,里面跪坐着一位头挽高髻的女子。画中的老牛,和现在南阳黄牛是一样的。
牛郎星和织女星,在古代文献中,最早见于《诗经·小雅》中的《大东》:“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牛郎称为牵牛。古人关注天上的星星,是因为星星在夜空中位置的变化可以用来标农时、记时令,而牵牛、织女两星则是作为秋天到来的标志受到古人瞩目的。《夏小正》这部上古农事历书中说得很明白:“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织女星是茫茫夜空中第五大亮星,由于纬度较高,一年中大多数的月份都看得见。七月天气开始转凉,妇女们忙着纺线织布,准备寒衣。“织女正东向”的意思是指由织女星东边两颗较暗的星星形成的开口朝东敞开。在灿烂银河的东岸,就是那颗让织女朝思暮想的牵牛星。
七月黄昏,织女星与牵牛星先后双双升上中天,分列银河两岸,遥遥相望,牵牛、织女的星神爱情故事由此产生。
每年的七月初七是上弦月,淡淡的月光正好遮盖了银河的光辉,善良的人们便以为鹊桥搭好,牛郎织女可以相会了。
南北朝时殷芸的《小说》里有这么一段:“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任昉《述异记》有完整的故事记载:“大河之东,有美丽女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絍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荆楚岁时记》引《纬书》说:“牵牛娶织女,取天帝两万备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是也。”这是因借钱结婚,无力偿还而被天帝又强行分开的。
以上这些记载是大约1500年前的故事形态,它经过漫长的岁月才逐渐形成。但是牛女二人在天上,是神与神的离合;织女未下凡洗澡,也未变为白天鹅、脱衣为女人。这些记载在今天的南阳民间仍有流传。南阳大调曲《牛女配》就是以此而编写的:
[鼓子头]:天开地启,盘古分析,日月星辰为三奇,你听我说说天上各星宿。东方苍龙七宿位,角亢氏房心尾箕。南方朱雀丙丁火,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位,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壬癸玄武位,井鬼柳星张翼轸。居中央戊己勾陈位三垣各星近北极。要知三垣各名色,天市紫微和少微。说的是南方丙丁朱雀位,内有一星名织女。昼纺棉夜织机,本是王母亲生的。玉皇怜她勤织纺,才把那牛郎配为夫婿。
[阴阳句]:这织女燕尔新婚,十分如意。把那些织纺工作,尽都荒废。玉皇爷冲冲大怒,要着他夫妻分离。把牛郎贬之到银河之东,把织女隔之到天河之西。许下他一年一度,在七月七夕。喜鹊搭桥,渡他夫妻。除了七夕之外,永无相会之期。
[打枣杆]:有牛郎,鹊桥飞,见织女,喜心里,夫妻恩爱在今夕。
[罗江怨]:牛郎开言,叫声织女,咱夫妻恩爱,就在今夕,日出扶桑两分离。织女回首,珠泪下地滴,尊声郎君,细听端底,离长会短可伤悲。
[太湖]:织女闻言泪悲啼,尊声郎君听心里。夫妻今夕得相会,且莫耽搁这佳期。手拉手儿往前走,斗牛宫中叙情意。二人进了云雾帐,说不尽夫妻情意足。
[太平年]:分云帐彩云密,月作银灯排筵席,夫妻同饮合欢酒,去了小盏换大杯。知心话向夫提,怎能天天七月七,劝君更饮一杯酒,怕的是天明两分离。
[坡儿下]:牛郎开言叫贤妻,为夫有语细听端的,咱夫妻今夜才遂好合意,为什么珠泪点点往下滴。织女闻听珠泪悲啼,尊郎君恩爱夫妻怎舍得分离,怎能够朝夕相伴才称意。
[剪剪花]:霎时之间罢筵席,斗牛宫中成连理,牛郎配织女。云霞帐里恩爱重,表不尽二人情合意,好似比目鱼。
[鼓子尾]:一霎时银河鹊鸟飞,天高月落星辰稀,日出扶桑红光现,家家户户金鸡啼。织女莺声郎君唤,知心话儿问问你,全年全月常常有,为什么单单不全七月七。牛郎闻听眼含泪,他二人抱头大哭泪湿枕席。无奈何挨挨擦擦抽身起,难割难舍难分离。携手并肩银河岸,珠泪点点滴湿衣。织女咬牙鹊桥上,牛郎隔到银河西,要得夫妻重相会,除非是到来年七月七夕。
南阳《采茶歌》也唱到:“七月采茶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为人不干亏心事,为什么河东隔河西。”还有《织手巾歌》意思大致相同。
中国天鹅故事最早的记载见于晋人干宝《搜神记》,其卷十四中有《毛衣女》一章: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截苦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妹妹冯沅君,采录母亲吴清芝口述《牛郎织女的来历》(《冯沅君创作译文集》):牛郎名印,年代不可考,是个父母早亡的孤儿。靠着兄嫂过活。他的兄嫂对他很刻薄,终日教他在田间放牛。他放牛出去了,他们便在家做好东西吃,给他的只是粗茶淡饭。
牛郎放的是头老黄牛。这牛老实精灵,不独能说人话,且有“未卜先知”之能。它一算到牛郎的哥嫂在家做“巧嘴”(指特别好吃的饭或点心)便说:“印呀:你嫂子在家吃鸡,你快回去吃点。”或说:“印呀,你嫂子在家包饺呢,快回去吃!”牛郎依从它的忠告,总没落过空。
他的嫂子因为屡次失败,遂决计同他分家。老黄牛闻此消息,又偷偷地告诉牛郎说:他们要同你分家时,你什么都不用要,只要我同那辆破车。牛郎遵命,对他兄嫂提出分家的条件,他夫妇觉得这两件东西所值无多,都慨然允许了。
牛郎得老黄牛和破车之后,便赶着车漫游各处。因为他祖传的房产都被他哥嫂所得了。走来走去,走到一个地方,老黄牛忽然对他说:“印呀!离这里不远,有个池塘。那里有七个大闺女在洗澡。你快去,不论谁的衣服抱一套来。”
牛郎跑到池边,果见有七个大姑娘在池中洗澡。便照老牛的吩咐做了,并且将抱来的衣服藏在井中。牛郎抱走这套衣服的主人,便是织女,她因失去衣服,不能回家,遂跟了牛郎来,同她结为夫妇。
年复一年,织女已生了两个儿子,老黄牛也死了。但在将死的时候,曾叮嘱牛郎说:“她虽然已生了两个儿子,但她还没有和你一心,她若要她的衣服时候,可不要给她。再说我死后,你可用我的皮给你的孩子们和你自己各做双鞋。她要走时,你们可穿上皮鞋赶她。”
牛郎因为老黄牛的嘱咐在先,无论她怎样要衣服,总不给她,而且用老黄牛的皮做了三双鞋。一次、两次,牛郎被她缠不过,又想着她已有了两个儿子,总不至于一去不归,就将井中藏的衣服取出还她。她接到衣服,抖了抖披在身上,渐渐地离开地面。牛郎见此,知道不妙,忙取出黄牛皮鞋,父子三人穿上,拉着两个儿子赶将上去。一人前面走,三个后面赶,看看挟赶上了,织女情急生智,忙取下簪子一划,波浪汹涌,鱼龙出没,一水之间,竟隔断了这夫妻母子四人。
南阳民歌《七月七》:“年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牛郎哥、织女嫂,夫妻双双来送巧。织女一见俩娇娇,吧嗒眼泪往下掉 。牛郎哥,牵着牛,俩娃儿快给妈磕头。”
南阳民歌《农家传统节日歌》:“七月里有个七月七,葡萄架下看织女。”南阳民间一直流传着七夕乞巧、葡萄架下看织女牛郎一家相聚的习俗。梁代南阳人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这样记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偷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直到20世纪,在南阳的农村,还守着这个习俗。
[1]刘士林.都市化进程论[J].学术月刊,2006(12).
[2]郭培章.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G1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