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流过童年的河流

2017-01-24 12:57:16叶志俊
中国西部 2017年7期
关键词:石头

文叶志俊

乡愁,流过童年的河流

文叶志俊

人到中年之后,记忆的镜头老往回拉。那些逝去了的青春以及日子的酸甜苦辣咸像地里刨出来的洋芋蛋全在大脑里晒了出来,像河流一样流过了我的童年。

家乡就镶嵌在寒峰山下的褶皱里。这里是一条狭长的山沟,宽的 地方山向后仰去就闪出一块平坝,窄的地方两山相搀互拥,挤压过来就成了一条山缝。我的家乡就有幸遇上了一块山中所谓的“平坝”,一条清浅的河流在村前用同一个调子唱着乡村的变迁。村子不大,百十户人家散落在小河的两边,庞、徐、张、赵、史五大姓氏据说还是从四川填陕西那阵起就演绎着一代代的乡风乡俗。村子那阵闭塞,一条仅通架子车的土路下通河口(嘉陵江边)上接郭镇,村里人外出交易全凭肩背手提丈量出山的路径。听父母说,上康县的嘴台子得一天,下汉中府则得三两日,这要飞毛腿才行。说有年村里一位妇女重病,生命垂微,于是请山后最有名的宝先生号诊,所开药方须到康县的嘴台子才能买到,人命关天,就是上刀山下油锅也得去。于是主家就劳烦村里的快腿一天一个来回买来了全部药方,救人于生命垂危之际。是啊,来回一百八十华里,放到现在也就是烧几升汽油的不是,可那阵活人算是让尿给憋死了,不走路咋整?

家乡山大,出门就是挂猴的坡,我的父老乡亲终年就在岩缝窝里种收着春夏秋冬,在山湾里迎送着日月星辰,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精神劲头很足,山歌子唱得应山应山的,常常让鸟儿忘记了归巢,让太阳迟迟不愿离开山头。小时候我们经常赶着牛羊上庄华山,进大岩沟,爬张家寨子,钻进石人湾里采蘑菇,扳竹笋,摘五味子和八月瓜。这里留下了我很多很多童年的欢悦,这就像繁生在这些林子里的山珍野味让我记忆犹新。

我们村子人口集中,住家户全在青白石河的两岸。房子经年破旧。从外观看都是上百年的老宅,墙皮剥落,墙缝裂开,椽檩朽蚀,给人一幅萧条破落的乡村景象。多数人家住着石头泥巴垒筑的房子,在天长日久的风雨浸蚀下拳头大的石头全部裸露在外边。这让我想起当时流传的顺口溜的前两句:略阳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河坝放猪猪不跑。这些陈旧的瓦屋低矮,开间小,状元游街的窗子,木板镶就的门扉,出门往门环里横贯一根木棒就算完事。家家门前都是石头垒砌的围墙,石头垒砌的巷道,石头垒砌的菜园,老远一看就像是布设的石头阵。

小时候,我们最爱参加的活动是荡秋千。过年的那些日子人们都很悠闲,当时没有更多的娱乐活动,于是大人们就在生产队仓库院坝的一角突发奇想地用原木搭起高高的秋架,用两根牛皮纤绳拴在秋架的两端,绳与绳之间再固定一块木板。这时,荡秋千的人或坐或站或双人荡起来。荡秋千很刺激也潜藏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但这是一次自我挑战的机会。大人们往往醉醺醺的云集在秋千架下一试身手和胆量。我亲眼看到村里那些荡秋千的高手,他们把秋绳荡得与秋架的横梁齐平,人整个像燕子一样在空中飞舞。我们一旁羡慕至极,也纷纷跃跃一试,在大人们的保驾护航下也挑战起自我的胆怯和懦弱,但最终只能荡到四五十度就达到了极限。那些日子,秋架下是这个大冬天里最欢乐的地方,那里有老少同乐的和谐,身轻如燕的影子,快乐爽朗的笑声......

乡里看电影是那个年代了解山外信息的唯一窗口,也是接受文化传媒的主要方式。当时,一个区只有一个电影队,四季里就在各个生产大队轮回放映。那阵,我们对电影的感情不亚于盼过年的迫切程度。偶尔看到电影队进村了,白色的银幕挑起在场院的上空,我们就像遇上了天大的喜事在村里奔走相告。不等太阳落山就占据了场院上的墙头,歪脖子树杈,常常陶醉在《地道战》《上甘岭》《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打击侵略者》这些百看不厌的影片里。看了这村看那村,一路追着电影看。其间,不惧天黑路远、月落星稀,觉得那是最大的快事。平时,我们这些天真的“模仿秀”们就在月光笼罩的村外学着电影里的情节打起“仗”来。一时间“炮弹”飞舞,杀声阵阵,这声音划破了夜的宁静。深深记得村后有一个大坟园,那里的坟墓不知是哪朝哪代遗留下来的,坟门洞不知因何种原因都敞开着,足有半人多高,低腰就可进入。里面宽大,洞壁上有放灯盏和碗筷的小洞。听老年人说那阵的人要死的时候就提前住进事先挖好的墓堂里坐以待毙。这当然是传说。不过我们还真的从里面拿出过古色的搪瓷碗,釉子上得黑黝黝的。那阵我们夜里捉迷藏时常常钻进去钻出来,却没有感到丝毫的“害怕”。现在想起来那是玩到兴头上就把什么都忘在脑后了。

山还是这些山,河还是这条河,水面很宽水很清。虽与西湖的平静漓江的清澈无法相提并论,但给我的深刻印象是水质非常纯净。故乡的河叫青白石河,它发源于寒峰山下汇入嘉陵江,全长约二十公里。关于青白石的来历还有一个搞笑的传说。相传不知什么年代一个四川人到这里做生意处处不顺心,一日他在河口的路坎下解起大手,完事后就随手扯起路边的野草准备揩屁股,没想到一阵剧烈的疼痛让他赶忙提起了裤子,一边唏嘘不止一边自言自语:好背时呀,连这里的草草也欺负人。后来,人们把这个“背时”就叫成了“青白石”。这种草就是现在的萱麻。青白石河是汇入嘉陵江的一条细小的支流,我们年少的时候,河里的水大鱼也多,生态环境极好。鸟舞乡河,鱼游清溪,你随便看到的都是七八寸长的细鳞鱼、麻鱼、红桃花鱼游弋于列石行间、深潭浅水。村里人想吃鱼了,不是拦河改水拣干鱼,就是挖核桃树根砸溶踩水呛晕鱼或是用渔网捕捞,用鱼箭拦堵。这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捕鱼方法让乡里人经常有鱼吃。家乡小河里天然生长的鱼味道鲜美,无论是红烧、清炖或烹炸都极其爽口。时光往后推了几十年,河被挤窄了,水被挤瘦了,河床上的垃圾像小鬼子一样进村了,再加上药毒电击,河里的鱼少的极其可怜,那种纯度的原汁原味也只能在梦中去回味了。

山里民风纯朴,谁家娶媳妇了,谁家嫁女了,谁家老爷子老太太“驾崩”了,谁家又要立木上梁了,酒席会办得风风光光、红红火火。左邻右舍、山前岭后的乡亲纷纷云集在主家又是帮忙又是操心。用他们的话说耍也要耍上三天。山里人那阵嫁女沿袭古风,新媳妇要待嫁在闺房三天不能出门。出嫁那天女方家的亲兄弟或表兄弟要背上顶着红盖头的妹子上路。后面再送上一大帮子上亲客以示娘家的势力雄厚。我们那阵好奇地在唢呐声声的送亲队伍里跑前跑后,尽情释放着自己内心的欢悦。若是遇到谁家老太爷突然离世,我们又在气氛紧张的“丧礼”仪式中感受长辈们威严的面孔,措辞尖刻的评价和“活人不说话,死人不值钱”的千古遗训。这就是礼仪,这就是民风,这就是乡俗,这也是道德传承的一次大检阅。在这里,我们还能经常享受乡里那些支客师在席间巧舌如簧、伶牙利齿、口若悬河的表席词,这让我们又沉醉在一部乡俗文化的长卷里,精神倍增、受益无穷,这比喝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罐罐茶还要有味。

现在,华发染鬓,岁月的沟痕早早地爬上了额头。回头一瞥,往事如烟,童年如梦,岁月弹指一挥间。一个人时,少小的记忆像泉眼里咕嘟嘟的水泡一个个冒出来。藏猫咪、玩游戏还是那么童真;深潭里、河床上还是那么尽兴;张家湾、李家坡还是那么充满诱惑力......今天,我把这些尘封了很久很久的记忆翻晒出来,为的就是不让那段纯真的日子褪色、发霉。

我昔日的乡愁就这样汩汩地流过了我童年清澈的河流。(责任编辑/吕文锦 设计/毛豆)

猜你喜欢
石头
石头
有了石头,有了枪
路上的石头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5:54
别小瞧了石头
反正我不会带走一块石头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16
石头里的鱼
石头收藏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50
创意石头画(下)
学生天地(2019年28期)2019-08-25 08:50:50
爱上石头画
移不走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