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北京100091)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科技创新战略思想研究
胡卫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北京100091)
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决定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习近平认为创新在国家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中国现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必须掌握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在时机上、在核心技术和竞争规则上牢牢把握主动权。因此,中国必须充分利用创新资源,实施赢得竞争优势的创新战略布局。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集聚和开发第一创新竞争资源,重视人才的作用。
习近平;科技创新;战略思想;国际竞争力
习近平高度重视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他在多个场合提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科技创新的基本规律,是新时期推动科技创新的行动指南,对于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冷战结束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流,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创新日益成为各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创新是多方面的,科技创新在各个领域的创新之中,又居于一个极其显要的位置。
(一)创新影响着国际竞争格局
习近平认为:“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技术突破加速带动产业变革,对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1]从历史上看,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调整。特别是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产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在科技革命中能够把握先机的国家,往往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中获得主动权,甚至能够引领全球科技、经济革命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深度调整和缓慢复苏的时期,当前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夜。谁能够抓住下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能够孕育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谁就能够牢牢把握下一轮的经济繁荣周期。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的科技综合实力得到大大提升,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我国已经由跟踪模仿转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我国完全有基础、有能力在下一轮科技革命中实现重大突破。现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但同时面临一系列问题。要实现由大国转变为强国,破解修昔底德陷阱,要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促进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新国际秩序,就必须依靠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坚强后盾,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从而在国际格局变化中更多地承担大国责任。
(二)创新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
习近平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中国在历史上,包括在近代,在经济总量上长期保持世界前列,但是在近代却落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错过了近代科技革命,由于闭关锁国也错过了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先进科技的机会。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解决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3]
当前我国进入新常态,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我国现有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已经无法支撑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供给不足,全要素生产率虽然有一定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这些矛盾和问题迫切地要求我国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我国未来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否则,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会陷入被动。习近平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4]
当前的供给侧改革也同样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习近平认为,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是创新。从规模上来看,我国产业的供给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但从结构上来看,我国不少领域的制造能力还处在中低端水平上,甚至无法满足国内消费者的普通需求,更无法满足高端消费者的需求,导致供给侧与需求侧无法对接,内需外流。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同样也是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我国产业科技水平,淘汰旧的生产力,培育新的、更高科技附加值的新产业和新制造能力,形成新的竞争力。
(三)创新是创新战略的竞争
科技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等研发活动的各个环节,涉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创新的竞争不仅仅是科技水平、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或者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等某一项或者某几项创新要素的竞争,而且是围绕创新的一套综合体系的竞争,即国家创新体系的竞争。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5]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通过相互作用构成的机构网络,其实质是通过加强各创新主体的合作联系,增加科技知识存量,加快知识的流动速度,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创新活动的高效产出。创新体系中主体之间的联系对于创新绩效至关重要。如果这些联系是健康的,不同主体之间的科技知识流转十分顺畅,则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会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绩效水平。反之,如果科技知识需求者很难获取知识,供给者很难实现知识转化,则该创新体系的绩效不高,这种情况可以看作是系统失效[6]。因而,创新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在于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战略对科技创新的竞争也有着重大影响。第三次技术革命以来,科学技术从知识生产到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科技活动已经不仅仅限于科技本身,而是突破科技活动的原有界限,与商业模式创新、组织结构创新、金融创新紧密结合,演化出一系列新的科技和产业相结合的形态。从国家竞争层面看,政府通过创新战略推动这些新科技、新产业形态持续不断地大规模涌现,培育出与这些新事物相关联的一大批新生产力,能够有效提升国家竞争力。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推出《美国国家创新战略》,欧盟推出以“智能增长”“可持续增长”“包容性增长”为重点的《欧洲2020战略》,韩国推出“创造经济”发展战略,许多主要国家大幅度提升创新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创新战略的竞争。我国实施的创新驱动战略是解决我国发展问题的关键举措,更是应对创新战略竞争的有力举措。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全球的科技竞争中居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但作为后发国家又具有后发优势。中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完全具备赢得竞争的一系列有利条件。但是,国际科技竞争是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科技创新的速度日新月异,具备有利条件的同时还必须积极进取牢牢把握住竞争的主动权,不能一次又一次错过科技革命的机会窗口。错过一次机会就完全有可能被发达国家再次拉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差距。习近平强调:“时不我待,新的全球科技竞争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紧紧抓住机遇,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7]
(一)掌握主动时机
掌握战略主动必然要掌握主动时机,只有在科技创新的切入点、科技创新的速度上、科技创新的前瞻性布局上掌握了主动,才有可能在战略上赢得主动。
作为后发国家,一直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以模仿跟踪为主,而在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在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小的情况下,跟踪模仿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不利于我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为此,必须由模仿跟踪转变为原始创新,由防御战略开始向进攻战略转变。在科技创新的布局上,在我国已经具备一定优势的领域,进行超前布局,领先开发。习近平说:“国际科技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必须超前谋划,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如果只是跟在别人后面追赶,不能搞出别人没有的一招鲜,最终还是要受制于人。”[8]
科技创新的速度决定了在科技竞争中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成败。建国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的科技创新一直保持了较快的追赶速度,使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现在在部分科技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即使没有在同一起跑线上,相差的距离也已经大大缩短,甚至在一些优势领域我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先跑了一段赛程。习近平认为,科技创新永无止境。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9]。可见,在科技竞争中,科技创新的速度与持续性这两个条件一个都不能少。前一个条件决定了竞争中能够相对竞争对手维持多大的优势,后一个条件决定了构建自身优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掌握核心技术和能力
核心技术是创新主体通过较长时期积累形成的一套由复杂的独特技术要素和技能构成的组合。核心技术往往开发周期长、研发投入大,但核心技术一旦开发成功便能够形成强稀缺性,并且由于其核心技术是复杂的组合,竞争对手极难模仿复制。掌握核心技术等于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形成了创新的核心技术能力。核心技术及其能力具有较强的延展性,核心技术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技术,从而形成技术群和产品族,进一步加深技术体系的复杂性,相对对手构建较高的技术壁垒。核心技术是主导力量,科技竞争最终体现为核心技术的竞争。习近平说:“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10]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一直称雄,习近平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先进国家真正掌握了高端科技,把握了全球科技的制高点[11]。过去三十多年我国主要依靠引进吸收技术,这种利用技术为主的模式使我国科技水平快速提升,但长期采用这种模式积累了大量问题,特别是重引进、轻消化的问题还大量存在,形成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12]。现在如果仍然采用这种模式,我国“将被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13]。
要打破被低端锁定的状况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自主创新获得核心技术。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项基础薄弱、与西方差距较大的情况下,西方完全愿意将一些中低端技术转让给我们,他们认为与其实力悬殊的中国即使掌握这些技术也无法构成竞争威胁,这为我国当时抓住机遇引进技术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在我国综合国力已经得到大幅度提升,习近平强调不能对西方的技术转让抱有丝毫幻想,没有哪个国家会把核心技术转让给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13]。他说:“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14]
(三)主导竞争规则
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不仅在于科技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在国际层面上还涉及到科技规则和科技标准的竞争,这最终体现为各个国家在全球科技的话语权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遵循生命周期的规律。一套科学理论或者技术都有其开发、成熟、衰落、灭亡的过程,新的科技体系产生,旧的科技体系灭亡。而新旧科技体系交接的时机往往是后发国家抓住机会窗口、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时机。新生科技体系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则和一套标准,谁掌握了规则和标准,谁就掌握了未来新科技体系在全球广泛应用后的话语权。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应当在下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夕抓住机遇,否则等别人设定好规则再加入比赛,就等于要按照别人的规则来比赛,所以就很难说掌握了主动权。习近平指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就是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从而使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15]要做规则的制定者,获得规则的主导权的难度要比普通科技竞争难许多,这争夺的不仅仅是话语权,甚至是领导权,西方国家是不会乐于接受这种结果的。但是只要我们抓住机遇,提前布局,迎难而上,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
创新资源是有限的,如何运用这些资源,将这些资源配置到能够发挥最大作用的方向和领域,是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习近平十分重视科技创新战略的布局问题,在讲话中多次强调,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军事革命给我们提供了重要机遇,要抓住机遇赢得优势,必须选择出有利于自身的主攻方向,优先领域形成系统布局。
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具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优势资源实现关键领域的突破。建国以来的“两弹一星”、青蒿素等许多重大科技成就都依赖于我国这一具有特色的科技体制。习近平认为科技创新的举国体制是一大“法宝”。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科技创新项目的布局完全可以在这一优势体制下根据国情进行系统性布局,突出重点,促进协同。习近平指出:“已经部署的项目和新部署的项目要形成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为攀登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16]
在完成系统布局条件下,可以围绕构筑核心竞争力来设定要突破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能够带动科技产业化的增长点。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知识的创新,不仅仅是科技论文和专利的产出,更重要的是新知识在产业上的应用,形成新的产业、新的商业模式,实现知识与应用的良好互动循环。习近平说:“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17]他还提出要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18]。
二是关键技术。关键技术是在一个技术系统或技术领域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不可或缺的环节或技术。关键技术是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但关键技术特别是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往往需要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为此,需要根据关键技术的需求设定优先方向,构建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
三是着眼于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正在不断加速发展,军事理论和军事制度在不断创新,军事科技突飞猛进。新的军事技术的出现正在改变传统的作战方式和战争模式,甚至改变战争攻防格局和国际军事格局。各主要国家都把军事科技创新作为支撑国家的核心力量。习近平强调,要着眼于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18]。军事的高端科技是不可能靠引进得来的,要缩小差距,在军事竞争中赢得优势,就必须针对当前的薄弱环节进行前瞻性和战略性布局,同时结合自身已有的优势和特色,选准突破口进行突破,形成高技术支撑的战斗力。
四是围绕“非对称”赶超战略进行布局。2013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听取科技部汇报时,明确提出了“‘非对称’赶超战略”。之后,又多次强调要拥有“非对称性‘杀手锏’”“非对称性”技术。可见“非对称”赶超战略是科技创新竞争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一招。“对称性”赶超是按照赶超对手的技术演进轨迹进行追赶,是在别人已经设定好技术规则的情况下进行竞争,在赶超过程中追求的是“人有我有”。但按照这种赶超方式,我们在追赶的时候,其它国家也在加速进步,要快速追上,是比较困难的,需要长期持续、专注地不断投入研发力量,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要在较短时期内实现突破,形成竞争力,就必须不循旧法,寻找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实现“人无我有”。习近平提出,要研究后发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保持战略清醒,避免盲目性,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亦步亦趋。我们在科技方面应该有非对称性“杀手锏”,不能完全是发达国家搞什么我们就搞什么[19]。“非对称”赶超战略是以“间接路线”为主的布局模式,其战略意图并不在于寻求决战,而是避免与对手作正面对抗,采取迂回方式,出其不意,破坏对手的战略稳定性和战略攻势,这样能够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创造于己有利的战略态势。
人是科技创新的载体,所有的创新活动最终都是由人来实现的。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从当前国际竞争来看,创新战略的竞争最终依赖的是创新资源及其配置效率。科技创新人才数量很重要,只有保证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创新人才,才能够有一定数量的科技成果产出。但另一方面,在创新人才的结构上,哪个国家的高端人才多,哪个国家就更有竞争优势,能够产出更多的高端科技成果。习近平说:“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20]可见,培养和吸引人才,是人才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
培养人才关键靠教育。必须通过不断教育培训,我们才能够培养出代代衔接的科技人才梯队,另一方面,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也需要教育和培训来提升。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向后工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的转型必然带动社会结构的转型、劳动者需求结构的转型,因而对劳动者素质大幅度提升的要求十分迫切。习近平指出:“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21]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但教育的底子比较好。进一步提升教育水平,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必将能够形成庞大的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规模,成为人力资源第一大国,将我国的最大潜力转换为巨大的优势。习近平说:“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22]
吸引和集聚人才要依靠人才制度体系。当前科技创新的竞争日益趋向于核心创新要素的竞争,新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的竞争又越来越来集中于人才制度体系的竞争。习近平提出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正是从战略高度为我国参与全球人才竞争指明了方向。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核心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人才发展、引进、使用、激励、评价等各个环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系统高效的人才治理体系,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促进人才流动,激励人才创新创业,形成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的局面。
总之,习近平的科技创新战略思想源于中国的发展实践,同时又从国际竞争的角度出发,将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要求,系统回答了为何创新、如何创新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对我国当前科技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创新引领发展,科技赢得未来[N].人民日报,2016-02-18(9).
[2]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14-08-19(1).
[3]王志刚.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N].人民日报,2012-12-18(6).
[4]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1-01(1).
[5]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6.
[6]胡卫.产业层面技术创新的系统失效及其政策含义[J].当代经济管理,2007,(5):23-26.
[7]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14-08-19(1).
[8]曹智.深入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加快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N].人民日报,2013-11-07(1).
[9]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13.
[10]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
[11]扫除影响科技创新体制障碍[J].中国职工教育,2013,(17):5.
[12]习近平.实施创新驱动不能等待观望懈怠[J].广东科技,2013,(23):27.
[13]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委员并参加讨论[N].人民日报,2013-03-05(1).
[14]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
[15]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
[16]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1).
[1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J].广西经济,2016,(1):10-13.
[18]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N].人民日报,2014-05-25(1).
[19]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14-08-19(1).
[20]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2).
[21]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9.
[22]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N].人民日报,2012-12-12(1).
责任编辑:王玉华
D616
A
1009-0169(2017)03-0004-06
本文为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研究”(15BZX007)的研究成果。
胡卫(1978-),男,湖南长沙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战略思维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