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团辽宁省委
张鹏 ZhanGPEnG让“1+100”成为源头活水,润泽更多青年
文 | 团辽宁省委
历经团区委、团市委、团省委的辽宁团省委副书记张鹏有着在共青团工作近13年的经历。在开展“1+100”工作时,她常常思考:“不同青年群体差别大,怎样能够了解青年的关切点,让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100名青年的诉求以及需要解决的困难不同,采用怎样的方式方法能够更有效地帮助他们?如何让‘1+100’成为源头活水,辐射更多青年?”
“细分群体、精准定位,突出重点、亲力亲为,持之以恒、聚沙成塔。”张鹏感叹,做了多年团的工作,直到经过“1+100”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工作的历练,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做团干部的真谛:那就是和青年在一起。青年在哪里,团干部就要在哪里,让青年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和青年永远在一起!
张鹏作为团省委两名副书记之一,分管的部门和单位较多。因此,她在开展“1+100”工作中,联系的青年类型丰富,其中包括网络大咖、媒体文化人、社会组织骨干、创业青年、青年教师、大学生村官、少先队辅导员等。“针对不同领域青年群体诉求,应有的放矢、精准定位并设计解决方案。”张鹏把他们按照行业领域分门别类,针对不同青年群体特点开展“1+100”工作。
对红领巾事业有着执着热情的“快乐王”王欢就是受益者之一。张鹏初识王欢时,王欢刚创办了少先队的“快乐王工作室”。王欢说:“当时工作室就是个小作坊,只是梦想的小雏形,没有人脉、缺乏平台和空间,还常常要背负着很多的不理解,实现梦想显得遥不可及。”一次次促膝畅谈,聊“家常”;一次次实地调研,现场指导;一次次头脑风暴,出谋划策,想办法,给资源,张鹏不但用最短的时间帮助王欢解决了工作室场地空间的问题,帮忙设计了发展路径,还为王欢争取到来团省委少年部挂职的机会,让她把基层工作的实践经验带上来,也为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和平台。
张鹏常说:“开展‘1+100’工作不仅要融入青年群体,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实现梦想,更要让一个人的梦想变成一群人的行动!”来自于基层的王欢,在工作室组织建设和成员扩充的问题上曾遇到难题,张鹏第一时间帮助联动各个市区团委、少工委,借助全省辅导员培训的平台,为王欢搭建推广路径,动员并发动更多的辅导员老师加入到“快乐王工作室”中来。此外,张鹏还发起成立了辽宁省少工委专家智库,推荐王欢成为首批智库专家。2016年,在辽宁省第二届青少年发展论坛中,在张鹏的直接指导下,“快乐王工作室”联动全省近100所学校少先大队所做的课题研究《构建新媒体环境下“智慧队建”的新模式》专题论文在几百份学术成果中脱颖而出,不但代表全省基层少先队领域科研成果荣获三等奖,还在论坛中做了精彩发言。
今年3月,“快乐王工作室”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少先队名师工作室”,《辅导员》杂志也为快乐王工作室设立了专栏,原本一个简单的与红领巾相关的梦想,正在用多种方式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看着站在台上领奖的王欢,张鹏心中充满喜悦,她拍下了一张领奖照,并给她发了一条温暖的短信息“有梦想,就要坚持,筑梦行动,有我相伴!”
谈到张鹏,王欢笑了:“张鹏书记不像个领导,更像是个知心姐姐!挠头的时候,她会站在你身边出主意,找路子;兴奋的时候,她会听你讲故事,谈畅想;沮丧的时候,她会给你抚慰和鼓励;想放弃的时候,她会是你最强有力的支撑,拉着你的手,往前走!”的确,走近青年的张鹏没有架子,没有距离,有的只是亲切和善解人意,是一个个青年追梦路上的陪伴者。
开展“1+100”工作,一个人要联系100个人,这100位青年的诉求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差异较大。怎样在回答他们共性问题的同时,突出重点,也是考验张鹏的一个难题。
“有的青年会经常让我推荐书籍,有的在事业发展中遇到具体问题时会和我交流寻找解决路径,还有人因为不了解党政政策和共青团服务青年的工作而咨询,也有人向我表达希望与团组织实现项目合作的愿望……”张鹏总结,100位青年中,有的青年的问题是通过语言交流就可以解决的,但有的青年的问题就要付诸行动并持续跟踪才能真正帮到他们。
今年获得了“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并在团中央召开的“不忘初心跟党走”团员青年座谈会上发言的姜云鹭一说起和张鹏交流的点点滴滴,就一脸的温暖。姜云鹭是辽宁华府青创空间的创始人。她回忆道:“创立华府青创空间是回家乡二次创业。筹建初期,正是辽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艰难时刻,自己怀孕已四个多月,有些犹豫,张姐多次鼓励我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家乡把梦想变成现实,并把我推荐给团省委相关部门。在团省委的鼎力支持下,我创办了纯市场化运营的青创空间,帮助了更多的青年创业者。当她对我说,像孕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把华府青创空间发展壮大吧,全力以赴,团组织一定会成为坚强的后盾!我非常感动,也更加坚定了信心。”
华府青创空间运营了一段时间后,张鹏将团中央、团省委支持青年创业的相关政策和省内其他城市的青年创业情况跟姜云鹭做了交流,尤其是在青创生态的打造方面出了很多主意和点子,还支持她引进北上广的资源到沈阳,带动辽宁青创事业的发展。目前,华府青创空间被评为辽宁第一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青年创业示范园区,也是共青团辽宁省委的“青创空间”示范单位。
培养选树和宣传优秀青年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弘扬正能量,是团组织和团干部分内的事。随着华府青创空间的不断壮大,在张鹏的思想引路下,姜云鹭先后获得“辽宁向上向善好青年”“辽宁好人最美青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创新创业好青年”等荣誉。姜云鹭感慨:“无论是在我个人创业的路上,还是华府青创的成长过程,其实有很多位像张鹏姐这样的团干部一直默默地支持我、鼓励我,给予我帮助,让我成长。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最多的是亲人般的温暖。没有这些团干部,没有团组织,就没有今天的我。”
“‘1+100’仅仅是源头,一定要通过‘1+100’让共青团的工作辐射更多青年,让‘1+100’演变为‘1+1000’、‘1+10000’……成为源头活水,润泽更多青年。”张鹏感慨道,社会组织聚集着对社会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青年群体,对社会组织的精准帮扶可以让这些有着公益追求的青年们在发光发热照亮他人的同时,将“1+100”的理念和温度传递给更多人。
滕云,网名“滕小墩”,2015年前曾是团省委辽西北计划的第一批支教志愿者。近些年,尽管他一直兼职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也经常参与团的活动,但真正成为共青团铁杆粉丝,与共青团并肩作战的起点,正是在去年“1+100”工作中成为张鹏的联系对象之后。
“滕小墩”行走国内公益圈10余载,曾与政府多个部门打交道,但令他没想到的是,给他帮助最大的竟是团省委这个“清水衙门”。就在自己所做的公益事业缺少资金、缺少政策的冷冷冬日,洒进他心间的那缕暖阳正是张鹏。一年多来,他称张鹏为“阳光姐姐”,在她的沟通交流、协调帮助下,曾令“滕小墩”愁眉不展的“注册难、场地难、资金难”等公益老大难问题被一一破解,这让他对改革中的共青团刮目相看,重新燃起了与“官方”合作的信心。于是,他抛家舍业从大连来到沈阳,与团省委成为了真正的“伙伴”,第一个合作项目就是:青年公益组织孵化基地,与团省委联手在团省委机关院里为辽沈青年公益组织安个“家”——青柠檬公益空间(取自“青年”“公益”“联盟”之意),也是辽宁省第一个省级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在一起为公益事业奋斗的300多个日子里,张鹏既是领导,又是亲人;既有对工作事业的真知灼见、废寝忘食,更有对小伙伴们生活上的亲切关怀、悉心照顾,让大家感到了家的温暖。眼见着孵化基地在半年内就迅速建立起来,任何人却察觉不到一丝“拔苗助长”的意味,而更多体会到的是,共青团与社会组织的“肝胆相照”,以及聚合起来所激发出的无穷潜力。
每一个创业故事都藏着酸甜苦辣,伴着喜怒哀乐。而所幸的是,在“阳光姐姐”与“滕小墩”的公益创业中,连泪水都是幸福和感恩的。一年来,从协调场地、整合资源、注册机构、组建团队,到今天孵化基地的人气爆棚,张鹏与小伙伴们几乎是白手起家,凭的是“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练的是不怕碰硬、精益求精的品质,在每部励志电影中和每一张胶片上都记录着共青团与青年社会组织间彼此的信任,团结奋斗,扫除了无数艰难与不可能……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启动,引来了二十多家青年公益机构的先后入驻,特别是沈阳环保志愿者协会、利州社工、慈恩坊等几家在沈阳颇具影响力的青年社会组织,让“1+100”迅速演变为“1+1000”,“1+10000”甚至更多……昔日流失的青年,仿佛一夜之间从天而降,重新回到了党团的怀抱。
都说青年人一旦进入公益领域,就会变得无比纯粹,有时一件小事也会让他们终生不忘。“滕小墩”说:“如果起初有人问我,共青团给予了我什么?我会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但如果今天有人再问我这个问题,我却不知从何说起,因为有太多太多了。在这个累并快乐着的过程中,我们与共青团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融为一体。我与志勇、江菲等孵化基地的公益小伙伴们有一个共鸣:感谢‘阳光姐姐’让我们这些社会青年在公益路上遇到了懂我们的人,感谢团省委让我们在这个高大上的平台上挥洒青春汗水,实现公益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