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2017-01-24 08:44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职业儿童能力

刘 阳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刘 阳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其关键在于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实践能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以“职业能力导向”为教学理念,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思考和探析。

能力导向;社会教育;课程改革

引言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教育制度的起始阶段,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全面的、启蒙性的教育,要根据教育目标,选择和组织对幼儿最有价值又最贴近实际生活的部分构成教育内容,使幼儿得到良好的发展。[1]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可以理解为“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创设教育的环境与活动等多种途径,陶冶儿童性灵,使之形成良好的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与品德及行为能力,成长为完整健康之人的教育过程”[2]。

二、高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开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思想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制约了对课程的发展和研究

就目前而言,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重视不足成为普遍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有关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理论知识体系较为庞杂,给教师的授课和内容选择带来一定的困惑,另一方面,就现实情况而言,由于社会上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及社会领域课程效果的相对滞后,使社会领域课程的意义和价值较之于其他四个领域的教学而言,不容易得到体现,也较少带来成就感,因此不像语言、艺术等领域的教学那样受到普遍的重视。

(二)内容设计方面:缺少系统化和整体观

目前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材结构而言,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即基础理论、案例评析、实践活动等。社会领域教育内容涉及面很广,既有对自我的认知,也涉及社会环境、社会规则、社会文化的了解,还包括幼儿人际关系、个性发展等内容。由于知识系统的庞杂,学前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内容均有涉及,使教师的选择呈现出盲目随意的状态,不少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授课内容,同时由于缺少与其他学科的沟通,甚而出现重复性讲授知识的现象。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的设计。

(三)实践教学方面:方法较为单一,且流于形式

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高人文师德素养、较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科学、合理地使用教育方法,才能使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得以很好的实施。而在实践训练和能力训练方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往往出现流于形式的倾向,有的教师甚至占用实践训练的时间传授理论知识,削弱了课程的系统性和吸引力,同时由于人才培养的理论取向,导致学前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无法很好地适应岗位的要求。

三、新形势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探索

(一)设计思路

1.突出课程的整合以及整体性的观念

杜威曾写到:“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一个总体……儿童所关心的事物,由于他的生活所带来的个人和社会的兴趣的同一性,是结合在一起的”[3]。陈鹤琴也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还没有确立将不同认识对象进行归类的概念,所以幼稚园的课程不宜用过于分化的课程去组织。[4]因此学前专业领域教学也应该用系统整合的理念来进行建构其课程体系,而不是目前的分领域学习,否则无法形成学生的课程整合能力。应该指出,统整不是堆砌,也不是形式的改变,而是对已有体系进行的统筹与整合,核心和关键是从形式上的统筹走向并达成实质上的整合,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效能,促使学生岗位能力的形成。[5]。

2.突出课程设计和改革的能力导向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在课程的设计和改革中,要突出能力导向,因为课程归根结底指向人的发展的课程。这并不是忽略理论知识的作用,而是在理论整合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脉络清晰的学科知识,为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打好基础,也使实践的部分有章可循;与此同时,要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的全程参与,突出“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最大程度发挥课堂作用,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突出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引导

目前,学前教育教师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十分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学前教育的整体办学质量。幼儿教师是面向学前儿童的教育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幼儿园教育也是一个复杂的教育,既包括教育教学、班级管理,也包括与家长沟通,家园合作等,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学习训练,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职业人”素质的目标。

(二)实践探索

1.根据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的整合与完善

有关幼儿社会教育的理论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各类教材对知识模块的选择也不尽相同。需要我们根据高职学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的岗位能力需求及学校实际情况等,进行筛选和厘清。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可分解成六个主要方面,包括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交往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个性品质。[6]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重点从这几部分进行统整。此外,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对信息的接收能力非常强,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使一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共享,给课堂授课留出更多的讨论空间和演练空间。

2.设置“课程组”,整合教学资源,规范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促进课程建设,也可以通过设置“课程组”的方式,打破每位教师承包一门课程的传统教法,以课程或课程群为基础建立起教学及研究团队,由5~6名讲授相同、相似和相近课程的教师组成相关的教学团队。课程组除了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对相关课程的教案、教材、考核等进行规范管理,同时,开展集体备课、经验交流、教学法研究等工作,既整合了教学资源,也加强了课程建设。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授课的随意性,增加了课程管理的规范性,在互相的学习和研讨中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互通有无。

3.多管齐下,不断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拓展实践空间

首先,校内实践训练方面,根据整合后的课程按模块进行职业能力培养,通过多种方式,创设多种情境,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其中既可以有案例的观察演示,也可以包括社会教育方案评析以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方案设计,模拟真实的场景授课等。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良好的学前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幼儿课程设计能力。笔者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观察作业的基础上,所设计的方案较有针对性,且形式多样,而方案设计和分享的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表达问题的能力,使之将实践与理论更好结合;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出现的困惑,老师及时给予引导解答,在讨论过程中,每个小组会有建议,也有借鉴,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训练。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除了职业技能外,还包含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意识、个人素质等,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素养培养与训练过程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点,提升其认真组织课堂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作为教师的师德修养等,这些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业的需求。

再次,因为现实条件的限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多为大班上课,学生的实践机会较为缺乏,因此实习基地的功能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本地幼儿园的深度合作,建立长期的友好互动关系,使之成为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既可以聘请相关行业中的优秀人才来学校为学生分享和指导,也可以从实际出发,建立见习制度和顶岗实习制度,真正让学生接触幼儿生活教学的情景,观摩幼儿教育活动,将学校学习与现场的学习有效结合起来,真正地实现学生所学技能与幼儿园岗位的有效衔接,缩短学生岗位适应的时间。

[1][6]周世华,耿志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李红.走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J].教科文汇,2010.

[3]约翰,杜威,赵祥麟.学习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5]李焕隐.任务驱动、实践导向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模式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6).

G624.1

A

刘阳(1981-),女,硕士研究生,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讲师。

猜你喜欢
职业儿童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我爱的职业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