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进程中民俗文化保护探析

2017-01-24 06:17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城镇化建设

张 欣

(山西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城镇进程中民俗文化保护探析

张 欣

(山西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城镇化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给民俗文化保护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民俗文化保护中,人的主体地位缺失,缺乏发展规划,民俗文化生态环境不良,政府在民俗文化保护中存在越位与缺位,这些都阻碍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对民俗文化保护对策进行探讨,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都是有利的。

城镇化;民俗文化;传承;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民俗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俗文化,对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许多问题。城镇化的粗放式快速发展,给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不仅不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影响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城镇化是指城市地域不断向农村扩张,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受城镇文明的渗透,生产、生活方式及观念得以改变的过程。我国城镇化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城镇化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根据美国地理学家Ray M·Northa逻辑斯谛曲线,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时,一国进入城镇化发展中期,该阶段城镇化发展十分迅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我国城镇化发展处于中期阶段。农村劳动力的释放能力和城镇对农业人口的吸收能力都较强,是城镇化发展的机遇时期。但国际经验表明,当城镇化率处于50%-60%时,城市发展会进入矛盾多发期。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空心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现象凸显;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增多带来城市治安、环境、交通等一系列问题,给我国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挑战。

(二)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效

我国城镇化发展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镇化发展效率提高。有关数据显示,城市第二产业用地呈下降趋势,而用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公共设施、绿地等的用地却在不断增长。第二,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2015年末,地级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全市)为87.4%,比2012年提高了8.2%。绿地面积215万公顷,比2012年末增长15.0%;第三,城镇化区域发展得到优化。北京师范大学《社会体制蓝皮书: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报告NO.5》显示,2016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珠海市、南京市、西安市、太原市、大连市、青岛市、兰州市、银川市、沈阳市和成都市,其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有5个、东北地区有2个,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有3个。

(三)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城镇化发展方式粗放。2004~2013年我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57.4%,而城镇人口仅增长34.7%,土地城市化发展快于人口城市化,城市对人口吸纳能力不足。我国城镇化以“高耗地”的形式推进,城市建设用地效率降低。其次,城镇化区域发展和等级发展失衡。2014年3月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目前,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2%,而中、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8.5%和44.8%。我国城镇化发展区域间不平衡,中西部城市化发展较东部地区明显不足。从等级结构来看,相比大城市,小城镇由于规模小、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集聚效益差,缺乏对资源的吸引力,发展相对缓慢。

二、城镇化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民俗文化是对生活在民间的民众的生产、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一定区域的人群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积累而成的,是特定族群的特性文化表现,反映了特定族群的历史与现实的社会状况,是一个地区聚居的民众所创造、发展、传承、共享的风俗生活习惯 。

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化可能会破坏农村民俗文化,农村民俗文化也可能否定城市文化。城镇化与民俗文化的发展表面看是矛盾的,但二者其实是相互促进的。研究城镇化背景下民俗文化的保护,首先必须理清中国城乡社会结构下经济活力与文化驱动的关系。首先,城镇化发展推动民俗文化的优化发展。城镇化的发展,是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表现。城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民俗文化造成冲击,使民俗文化“留精华、去糟粕”,逐渐适应先进文明,达到自身的优化发展;其次,优秀民俗文化对城镇化具有反哺作用。优秀的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规制,加强人们的文化认同,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和凝聚的力量,对经济发展具有反哺作用。但是,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由于粗放、不平衡的发展,对民俗文化造成了冲击,民俗文化“建设性”破坏十分严重,自身发展和对城镇化反哺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城镇化发展的五个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四化同步、统筹城乡,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这就要求在城镇化发展中,民俗文化保护要坚持以人为核心,要统筹规划,要优化文化生态,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三、城镇化进程中民俗文化保护的障碍

(一)民俗文化保护中人的核心地位缺失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的基础是人的社区化,包括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游艺、信仰、家族等在内的民俗传统,理应成为当代城镇化建设‘社区落地’的重要构建因素”。但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城镇化比人口城镇化节奏快,政府对城镇建设规模的关注高于对人口市民化的关注,没有做到以人为核心。城镇化进程中,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也没能把人放在核心地位、去关注以文化帮助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而是更多地追求新奇。

(二)民俗文化发展缺乏规划

城镇化建设缺乏规划,造成民俗文化的发展难以规划。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许多城市建设模仿一些国际大都市,抛弃当地文化特色,城市景观千篇一律、毫无特色。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好多来自农村,对农村流转建设用地缺乏规划,甚至打破流转农地上原来的文化脉络,造成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文景观被毁坏,人文景观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城镇化的粗放式发展影响了民俗文化发展规划。

(三)民俗文化生态环境不良

我国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但精神文明建设相对不足。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俗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民俗文化发展的内部生态环境与外部生态环境并不优良。首先,民俗文化发展的内部动力不足。城镇化的发展给民俗文化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机遇,也带来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工艺和技艺不足以谋生,加上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许多民俗文化传承人纷纷转行;其次,民俗文化的外部环境不利。媒体和大众对新鲜事物的追求,使得对民俗文化关注的人少之又少,民俗文化的发展失去外部支持。

四、城镇化进程中保护民俗文化的对策

(一)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把人口市民化放在重要的位置。城镇化过程中,除了要关注农业转移人口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更要关注其心理的转变。要增强城市文化的包容性,支持优秀民俗文化的进入和发展,帮助流入城市的农民顺利实现市民化。

(二)加强民俗文化发展规划

规划民俗文化发展,首先要规划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建设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特点,尊重区域差异,城市建设中防止千城一面。对农村流转建设用地的使用,要根据其特点进行,特别注意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

(三)优化民俗文化生态环境

优化民俗文化生态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首先要提升民俗文化保护的内部驱动力。重视民俗文化的保护,鼓励民俗文化在保持原来性质的基础上创新,为民俗文化传承人传承民俗文化创业提供税收和金融上的支持,通过精神奖励的方式鼓励民俗文化传承;其次,要改善民俗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方式,对谋生文化进行报道和宣传,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氛围。

[1]Ray M Northam,Urban Geography.New York:John WiIey & sons,1975.

[2]曲福田.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统计局网站.2016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7.4%[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7-07/11/c_1121298960.htm,2017-7-11.

K892.4

A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城镇化建设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