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改进研究

2017-01-24 05:15胡永嘉张真理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政治

■ 胡永嘉 张真理

(中共中央党校 办公厅,北京100091;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法学所,北京 10010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改进研究

■ 胡永嘉 张真理

(中共中央党校 办公厅,北京100091;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法学所,北京 100101)

一个时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从内容和形式上不能与青年的成长需求及个性化发展相适应。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必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有其自身特点,应针对青年话语特点进行分析、有效利用,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话语与青年话语相结合,帮助青年学生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使之真正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体系 青年话语

话语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表达能力,是人们参与社会事务并相互沟通的工具。根据德国社会哲学和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的分析,人们通过话语可以表达思想、提出诉求、支配行动、引导大众、征服世界。在一定的社会管理模式下,按照公共秩序个人和组织被赋予一定的话语权,从而形成了社会公共话语体系。公共话语体系主要由话语主体、话语区间、话语对象和媒介工具组成[1]。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事实是根据话语主体和话语对象的不同,话语体系应该是分层次的。比如,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来说,它的话语主体应该是国家所有意识形态工作者,它的话语对象是全体国民,它的特点是注重话语的逻辑性、准确性、系统性。而就高校思想政治话语体系来说,它的话语主体是高校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教师和学生骨干,它的对象是高校学生,无论从话语主体还是从话语对象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具体应用。它的特点是在逻辑性、准确性、系统性的基础上,根据话语对象的特征加入生活性、体验性、娱乐性等方面内容。据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效果没有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是混淆了主流话语体系和应用话语体系的关系,把本来应该放在指导地位的政治话语直接套用到青年群体身上,缺少针对话语对象的有力解释和有效转化,这个现象应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

一、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难以适应教育的发展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实践和物质条件的关系时指出,人类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只有在生成过程中满足任务本身所需的物质条件前提下,才会确保任务能够顺利完成。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政治一维性遮蔽了话语的生活意义,无法充分发挥其教育人、引导人、规范人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实践作用[2]。 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建立以来,高校尽管在学生工作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逐渐呈现出利益主体和思想观念多元化的趋势,当代大学生受网络语言、网络传播方式等新媒体环境的影响,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和学生工作语境仍然停留在行政化的路径依赖和格式化的灌输层面,就会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学生工作严重弱化。近年来,由于中央的高度重视,各高校开始探索学生思想政治话语体系创新,更加重视学生的合理诉求和利益表达,在师生关系方面更加强调平等互动。但是由于缺乏载体建设,各高校的机制创新略显不足,大部分工作仍然停留在以往的低水平重复上。少数创新举措也可能由于对细节考虑不周而流于形式。如很多高校设立的校长接待日,本来是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交流的平台,但由于对话时间和名额的严格限制,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又如传统上作为青年利益表达机制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由于周期长、跨度大且缺乏反馈机制也难以表达大学生的合理诉求。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统一学生思想的灵丹妙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分裂和混乱的。笔者在某市属高校调研得到的几组数据充分反映了这种矛盾和混乱。有88.3%的同学和93.5%的舍友相信“同学能成为未来稳定朋友圈”,同时又有67.6%的学生“希望换宿舍”;超过95%的学生“以身为中国人而骄傲”,近85%的学生“认为中国梦一定实现”,近80%的学生“希望加入共产党”,但同时又有40.3%的学生相信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要靠“个人能力与自我奋斗”(选项集中体现在靠父母、亲戚和社会关系,考得好不如嫁得好等方面)。还有许多学生表现为考上大学后失去奋斗目标,不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在心智模式方面,不能面对困境,努力克服困难,精力难以集中,缺乏耐心恒心。而在情感方面,容易受伤,喜欢寄情于虚拟世界。这些都造成了大学生思想的混乱。笔者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不适性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全面性与当代青年关注焦点之间的反差

从理论视域看,我国主流话语体系核心未变,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根本遵循,但内容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每一个新的理论表述都富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实践内涵。在主流话语体系演进的过程中,出于复杂的社会现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难以及时和完整地把这些变化向青年进行表述。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主流话语体系和高校思想政治话语的自洽性和统一性程度较高,高校学生基本上接受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并且主流话语体系也基本上能够解释青年所面对的各种社会问题。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话语、网络话语、社会思潮话语日益大众化、草根化,已经对青年的生活视野形成重要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已经难以适应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3]。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脱胎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讲究宏大叙事及说理的全面性和哲理化。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在严重分化基础上形成的多元社会,社会是由差异化的个体组成的,而且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也是多元的,差异主体之间身份平等,并相互包容,这就决定了现代社会青年价值观的自由性和多样性[4]。高校学生对于一般性的说教形式已逐渐失去兴趣,转而关注切身性、具体化的事件,如“学科的专业特点及发展前景”“钓鱼岛争端”“辱母杀人案”等。由于传统的高校思想教育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原因,高校理论课教师可能更为关注对一般性哲学理论的描述,而没能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前者面面俱到,后者分散聚焦,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于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显得回应不够或说理不充分。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政治性与当代青年个体的体验性之间的反差

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具体应用,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出发,注重概念的明确性、逻辑的完整性,对一般规律和宏观事物的论证是无可厚非的。而当代青年属于社会群体中的活跃人群,他们更注重从日常生活体验出发,注重词语的个性化,注重感觉和体验的共鸣,注重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尤其注重细节。由于青年的社会经验不足,认知不够全面,因此看问题容易片面或极端。出于政治的考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往往直接套用意识形态语言或“政治口号”,极易使青年感到抽象和厌倦,因其离现实生活太远而被青年忽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显得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单一性与当代青年话语的多样性之间的反差

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格式化和工具性话语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关注上级的命令、文件、规范和社会规则,倾向于“行政化”传播和“指令性”灌输,直接告诉青年“什么是对的”,体现的是“工具理性”。而随着全球化、网络化的话语实践,青年学生的个性化诉求和全面发展需求日益增强,他们更喜欢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来发现“什么是对的”,并以此组织语言,交换思想,体现的是“实践理性”。这就造成了传统思想政治话语说教性明显,与青年话语重视体验与实践的风格产生冲突。作为在互联网环境中长大的一代青年,他们对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当代青年对公共事件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话语权极为关注,不但希望通过传统媒体进行表达,而且更倾向于借助新兴媒体来构建自我对外部世界和生活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图书、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对青年的吸引力正在不断下降,遭遇了被青年冷落的尴尬局面,而新兴媒体在青年的广泛使用下被主流化和核心化了[5]。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改进的基本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让青年从内心接受主流话语体系,让青年自觉认识到青年话语是公共话语体系的一部分,从而把个人命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解释主流话语体系,并将其灵活地、创造性地转化为广大青年喜闻乐见的青年话语,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本遵循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成为我们高校的鲜亮底色。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元语言或主流话语体系,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话语的指导下做好思想阐释和语言应用。必须指出的是,当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育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失语”“僵化”“边缘”等窘境。不是马克思主义过时了,而是因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得不深不透。“事实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过了历史与实践的考验,常读常新,并不断发展更新。若要抽出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实事求是’——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开放的理论系统;不是坐而论道的空中楼阁,而是与实践紧密结合;不能停在原地吃老本,而是要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如果能真正翻开马克思的著作,看一看马克思主义在东西方的不同流派和延展,你就会发现,西方现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如萨特、福柯、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无不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6]所以,我们顺应青年话语的特点,不是要忽视甚至摒弃主流话语,而是要通过主流话语把青年话语引入正确轨道。所谓主流话语体系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为主导,唱响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结合青年话语来说就是要唱响中国青年声音、讲好中国青年故事,充分展现中国青年朝气蓬勃的一面、包容友好的一面、宽容大气的一面、乐观开放的一面、积极进取的一面、虚心学习的一面。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本目的是视域融合

从教育方式和载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话语的形式建构教育主客体间的交往关系,并通过话语内容的传递促使话语双方进行有序有效的交流、沟通、理解和认同,使受教育者的行为实践与教育者所秉持的教育目标达成一致[7]。这个基本认识可以用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来解释:人文科学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相对性与文化差异性。人的存在局限于传统之中,其认识会有不可避免的“偏见”。人类历史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积累而成,它被称之为“效果史”。在“效果史”中,过去与现在相互作用,当前的认识受制于过去的传统因素。伽达默尔认为,真实的理解乃是各种不同的主体“视域”相互“融合”的结果。因此,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要充分考虑话语主体的历史性选择、话语对象的过滤性选择、话语媒介和话语工具的有效利用,这样才能达到传播目的。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本定位是解释语言

根据维特根斯坦的元语言和解释语言理论,既然话语的主要功能是表达思想和澄清事实,那么同一事件就可以用不同的话语来表达。注重话语逻辑性、准确性、系统性的语言可以称为元语言或一级语言,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而注重话语主体感受性、体验性、生活性的语言可以称为解释语言或二级语言。由此可见,作为话语对象的一部分,青年话语应该属于解释语言或二级语言,我们以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是混淆了元语言和解释语言的相互关系,把本来应该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话语直接套用到青年身上,缺少对话语对象的足够了解,应该引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构建途径是沟通对话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真理的获得方式应该建立在真诚交往和沟通的基础上,亦即“协商民主”。对于公民意识日趋强烈的当代青年来说,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简单地进行单向度灌输,而应加强对话双方的交流与沟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考虑话语对象的知识背景和话语环境,尽量从平等相待和换位思考的角度考虑问题,摆事实、讲道理,主动结合对话语境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进行创造性转化,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主流话语体系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并以此作为行动的准绳。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改进的策略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间是一个简单映射关系,并未充分考虑和照顾到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因此在青年话语体系的有效传播方面应采取以下策略。

1.从照搬概念到讲透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现实实践则需要理论工作者的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当代青年更为关注的是具体问题和现实社会,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能把概念、理论简单地照搬了之。比如“资本剥削劳动”这个问题,在马克思所处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完成原始积累,资本帝国通过相互竞争获取垄断地位的时代,资本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尤为严重,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马克思对资本的剥削本质进行了深刻批判。而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今天,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最大的土地资本是国家所有,因此,资本在现阶段及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中国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互补共生的关系,这些有必要给学生讲清楚。

2.从偏重灌输到侧重探讨

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小学高年级到中学阶段已经给学生们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灌输。比如,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作为世界观的基本概念,大部分学生都已耳熟能详,到高等教育阶段就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专业讨论。如对理工科同学来说,宇宙的起源有几种假说,这几种假说之间各有什么特点?理论物理对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有什么变化?牛顿经典力学的应用范围和界限在哪儿?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价值与意义何在?通过讨论可以让这些抽象的概念变为研究的对象,让学生了解到不仅物质是运动的,人们的认识也是变化发展的。又如对于文科类大学生而言,可以就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讨论,马克思所论述的人类发展五阶段理论是适用于全球,还是更适用于欧洲?对小亚细亚文明应该如何认识等。有些问题虽然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让大学生参与讨论,有利于他们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3.从抽象话语到具体情境转化

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提出了不同的意识形态话语,但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依据现实环境进行转化转译,使之变成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其实是对不同层面理念的概括,包括丰富的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不是仅让他们把这24个字背下来,而应该针对理念的层次展开具体的情境转化。比如从国家层面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程度;从社会层面上看,“雷洋案”“辱母杀人案”的出现,说明我国法治体系还不完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从个人层面看,大学生如何在考试中做到诚信、如何在同学交往中做到包容友善,这些都是可以拓展的具体语境。

4.从满足于一般结论到针对差异化的个别说服

现实社会的复杂性使我们的一些政策显得似乎有些自相矛盾。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全面地给学生解读背景材料,让他们能以宏观、全面的视角看待问题。比如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争端在一个时期比较激化,引发了抵制日货的风潮。在此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日关系,使其分清日本右翼势力和普通民众的区别,了解日本既想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又忌惮中国强大的矛盾心理,了解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及核心利益绝不让步的外交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同学们在面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时保持清醒认识,不至发生偏激行为。

[1]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大众观念理论: 沉默螺旋的概念》,董 璐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5页。

[2][7]葛红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3、107页。

[3][4]曾燕波:《青年八大热点问题》,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29、29页。

[5]肖薇薇 陈文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认同的话语赋能》,载《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6]《关于教育,这是习近平的最新思考》,载《光明日报》,2017年1月3日。

2017-05-23

胡永嘉,中共中央党校办公厅副调研员,哲学博士,主要研究管理哲学和文化哲学;

张真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所长,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法哲学和法学方法论。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运用青年话语体系改进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编号:16JDSZ3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邢哲)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政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