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叶学丽
青年志愿者行动
——共青团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
文 | 叶学丽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共青团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的一项重要品牌活动。这一行动以“帮助他人,完善自己,服务社会,弘扬新风”为宗旨,以青年自愿参加为基本特征,以义务服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性活动。20多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各级共青团和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在西部开发、扶贫济困、大型赛会、抢险救灾、海外服务、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及助老助残等领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取得了许多具有开拓性、标志性意义的成果。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伟目标。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12月,团十三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了“跨世纪文明工程”和“跨世纪人才工程”。青年志愿者行动是“跨世纪文明工程”首先推出和实施的项目。1993年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的志愿服务,由此拉开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帷幕。接着,在1994年1月2日,团中央又组织广大青年学生掀起“中国大中学生志愿者94新春热心行动”的高潮。全国百万大中学生志愿者走上车站和街道,义务进行铁路春运服务和社区服务。2月中旬,团中央、全国青联实施“为科学家、教育家、老干部献爱心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亲自参加了这次活动。3月5日和6日是全国实行新工时制后的第一个休息日,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在传统的“学雷锋活动日”发起了“青年志愿者学雷锋奉献日”活动,并以此为开端,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始走上更加经常、更为规范的轨道。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向并轨的事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缘起提供了精神土壤;发达国家开展志愿服务的有益经验和我国持续几十年开展的“学雷锋活动”,为启动和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青年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参与为社会服务实现人生价值成为青年的需求,志愿服务顺应了青年的特点和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困难群体需要政府和社会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而志愿服务能够满足困难群体的需要。青年需求和社会需要的不断增长,助推了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不断发展。
回顾青年志愿者行动走过的20多个春秋,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第一,以开展大型活动为主阶段(1993年底—1994年底)。这一阶段基本上以开展集中的、短期的大型活动为主,可以说是“学雷锋活动”的延续和经常化,组织化色彩还比较浓厚,参与人群来自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
第二,以建立志愿者组织网络为主阶段(1994年底—1996年)。1994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同志向大会发来《时代呼唤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的贺信。此后,各地普遍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并将志愿服务组织向基层延伸,初步形成了全国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第三,以探索实施项目为主阶段(1996年8月—2001年初)。
从1996年开始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贫接力计划,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定期轮换的接力方式,动员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到贫困地区开展1-2年的支教志愿服务。1998年在全国推广后,服务内容逐步从基础教育扩展到医疗卫生、农技推广等。扶贫接力计划探索的“扶贫+接力”模式,对以后开展的长期志愿服务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2000年,启动实施“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以开展助老助残、维护治安、法律援助等专项行动为重点,为社区困难群众或家庭提供经常性帮助,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团中央还联合相关部委实施了“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积极组织志愿者参加“保护母亲河行动”等环保活动。
第四,以实施注册制度为主阶段(2001年初-2003年初)。
2000年,在全国首次提出“注册志愿者”概念,开始进行志愿者注册试点工作。2001年,团中央颁行《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国范围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旨在建立一支相对稳定、可以经常参加志愿服务的队伍,培养基层志愿服务骨干力量,并带动志愿服务的组织、项目和机制建设的整体发展。2006年,团中央又修订颁行了《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现在启用了“网上注册和管理信息系统”,志愿者注册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广泛推进。
第五,以实施西部计划、海外计划等重点项目和开展大型赛会、重大突发事件志愿服务为主阶段(2003年5月至今)。从2003年起,团中央联合相关部委启动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此为标志,青年志愿者行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政府资助、团组织承办、社会化运作、项目化管理的工作格局。2002年5月,团中央启动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向老挝选派5名青年志愿者,中国青年志愿者首次走出国门。2005年,团中央会同商务部,将海外服务计划纳入国家对外援助工作范畴。截至目前,已先后选派700名青年志愿者,到亚非拉2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志愿服务,圆满完成我国承诺的“3年内向非洲派遣300名青年志愿者”的光荣任务。
在抢险救灾领域,各级团组织组织动员了超过491.4万名志愿者参加汶川特大地震、5900名青年志愿者参加玉树地震、3000名青年志愿者参加舟曲泥石流的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志愿服务。
在各类国内外大型赛会中服务的青年志愿者已近千万,其中170万名志愿者为北京奥运会、218万名志愿者为上海世博会、60万名志愿者为广州亚运会提供了辛勤、周到、细致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第六,优化提升阶段(2008年至今)。2008年中央文明委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团中央根据新的志愿服务格局,提出了“把志愿者的精神、热情、专长、服务时间有机结合,通过团组织的制度化安排转化为长效服务机制”的要求,围绕社会需求,探索形成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重点实施了“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和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参与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芦山地震等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志愿服务工作。积极运用新媒体推进青年志愿者工作。加强青年志愿者文化产品推广,选树大批优秀青年志愿者典型。部分地方探索建立了志愿服务基金会和具有枢纽功能的志愿者联合会。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不断开拓创新,通过数以万计青年的无私奉献,成效显著,服务内容、领域、范围和参与人次等不断扩大,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成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创新,引领汇聚广大中国青年的一面重要旗子。20多年来,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取得的重大成效,主要是:
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经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人数达到5000万,初步建立了由领袖型志愿者、骨干志愿者、专业志愿者、普通志愿者组成的层次丰富、结构合理的志愿者队伍。
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党政关注、社会急需、青年能为”为切入点,不断创新服务领域,目前已涵盖社区服务、扶贫济困、助老助残、大型活动、环境保护、抢险救灾、西部开发、海外服务等领域,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青年志愿者精神广泛传播。
各级团组织引导青年在志愿服务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成为广大青年普遍接受的主流价值和生活时尚。广大青年在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也成为倡导良好社会风尚的播种机、宣传队,参与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组织体系和服务平台不断健全。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广泛联系、吸纳、引导、培育社会志愿者组织和青年公益组织,形成了以团组织为核心的社会化组织体系。适应网络社会发展趋势,建立了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
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形成了“党政支持、共青团承办、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以服务时间为标准的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了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建立了以“结对+接力”为基本模式的项目运行机制,保证了志愿服务项目实施的长效性;探索遵循市场机理的资源配置机制,搭建争取社会支持的市场化平台,将志愿者、项目、资源等要素有机整合。17个省(区、市)和11个城市颁布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这为青年志愿者行动乃至整个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推动着志愿服务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青年志愿者工作创造了一种新的有效的组织化动员与社会化动员相结合的机制和方式;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变革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创造了一种为当代中国青年所喜爱和接受的新的精神时尚,是共青团组织在2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创造出的宝贵工作品牌和重要事业,是共青团的宝贵财富,也是共青团在特定历史发展时期作出的重要社会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是我们党领导的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原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