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党员意识研究

2017-01-24 04:05李玉良
知与行 2017年11期
关键词:党员意识意识党员

李玉良

(中共山东省安丘市委党校 党的建设教研室,山东 安丘 262100)

国情国策研究

十九大·从严治党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研究专题·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党员意识研究

李玉良

(中共山东省安丘市委党校 党的建设教研室,山东 安丘 262100)

“党员意识”是党建研究工作中的基本概念与基础性课题,是永葆党员先进性的内生动因,是解决党员面临所有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最终着眼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意识产生于实践,决定和影响人的行为。党员意识作为一种意识,既具有一般意识的普遍特征,又体现出特殊的党性,表现为政治性、先进性、主导性和时代性。从实践看,党员意识产生和形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是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确保能够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关键所在,是实现中华民族由富变强,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飞越的时代抉择。因此,在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增强党员意识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增强党员意识需要相互配合、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必须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全面从严加强党的建设,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必须倡导“知行合一”,就要在思想上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在行动中自觉践行“四个意识”,在工作生活中切实规范、约束党员行为;必须积极倡导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就要严肃认真地执行党内政治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创新活化党员教育方式。时代的号角已吹响,美好的蓝图已绘就,要在全党上形成推进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的巨大合力,需要8 900多名万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增强党员意识,去铸就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辉煌。

全面从严治党;党员意识;内涵;实践

“党员意识”是党建研究工作中的基本概念与基础课题,是永葆党员先进性的内生动因,是解决党员面临突出问题的立足点和最终着眼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着眼于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和伟大梦想,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强调抓思想从严、抓管党从严、抓执纪从严、抓治吏从严、抓作风从严、抓反腐从严,强调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地加强党的建设,既要抓住“关键少数”,又要解决“普通多数”,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显著提升。因此,在此背景下加强党员意识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一、党员意识的内涵分析

党员意识作为一种意识,既具有一般意识的普遍特征,又体现出特殊的党性,即与党的宗旨、性质相适应的特殊性,这是决定党员行为是否先进性的根本因素。

(一)意识与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列宁指出:“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现象。”[2]意识可分为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之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任何意识的产生绝不是凭空产生的,“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3]。这个过程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意识没有达到,行为就不会实现,没有任何超越意识的行为。

(二)党员意识的内涵、价值及其构成

所谓党员意识,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使命、纲领、任务和规矩的自觉认同,体现出共产党员独特的价值追求、崇高的历史使命和深厚的社会责任,是党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工作观念、组织观念、纪律观念、生活观念在党员意识上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党员对党的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的认可,二是党员对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拥护,三是党员对自己思想行为的规范约束。党员意识是党员党性的集中体现,是党员区别于其他社会个体、彰显先进性的根本所在,是党员崇高思想的“灵魂”,是独特精神的“符号”,是时代价值的“标签”,这是党员意识的特殊属性,在社会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具有政治性。政治性是党员意识的本质特性,是党员意识的首要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身为党员,就具有了鲜明的政治立场,就要始终把讲政治放在第一位。二是具有先进性。先进性是党员意识的根本要求,是党员意识的外在表现。就其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必然要求其每一名成员必须始终保持先进性。三是具有主导性。主导性是对党员意识的功能要求,是党员意识的价值所在。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要用党的意识影响社会意识,并在社会意识中占主导地位,为社会树立标杆和榜样。四是具有时代性。时代性是党员意识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党员意识是一定历史时期实践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员意识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内涵。

党员意识从哪里产生?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吗?也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4]。党员意识产生于共产党人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体现了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信仰、理想、信念、使命、责任和担当,凸显出的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从实践层面来认识党员意识的构成,主要包含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核心意识、理想意识、信念意识、群众意识、服务意识、党章意识、执政意识、规矩意识、角色意识、先进意识、奉献意识、牺牲意识、自觉意识等。

二、党员意识的实践分析

伟大的时代呼唤和产生伟大的思想,伟大思想指导伟大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基本规律。伟大思想、伟大实践与党员意识密不可分,指导我们事业的伟大思想要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就体现在每一名党员强烈的党员意识。用先进的党员意识来指导党员的行为,一定会产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磅礴力量。

(一)从历史维度看,党员意识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己任,勇挑重担,筚路蓝缕,是一步一步地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共产党员自觉树立起强烈的党员意识,才使我们党能够在短短的近百年时间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困难、挫折走向成功,创造性地领导人民彻底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梦想。与此相适应地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共同孕育并产生于伟大的革命实践中。这些革命精神之间具有紧密相关的联系,即精神内涵的共性或内在的统一性,这就是党员强烈的革命意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胜利,这与广大共产党员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为了新中国的事业而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是分不开的。自力更生、石油会战、边疆建设、“两弹一星”,展现出的系列伟大精神,这是老一辈共产党员的精神丰碑。在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今天,我们能够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与广大党员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立足本职、敢于奉献、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也是分不开的,与广大党员在重大事件和关键时刻的考验面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也是分不开的,更与广大党员强烈的党员意识分不开的。

(二)从现实维度看,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强化党员意识做起

“当代中国问题”是从中国现实中产生的,就是要回答“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5]的问题。这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问题,是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伟大使命,是每一名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从宏观上看,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所面临的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如何去应对,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考验。首先要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依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极不适应。如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是解决当前主要矛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而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问题。其次必须要确保党的集中统一。党的集中统一是我们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只有不断保持战略定力,不断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建设,并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各项建设之中,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社会动员力和群众组织力,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重塑党的威信。再次要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中国活跃在世界舞台中央,就要用大国智慧去成功化解“修昔底德陷阱”危机。要解决“当代中国问题”,就必须要构筑“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始终唤醒近8 900万共产党员的党员意识,聚精会神、一心一意、保持定力,全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微观上看,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一些党员的状况却不容乐观,存在着不适应、不习惯、不自信的问题,党员意识有所淡化、弱化、虚化、异化甚至西化,一些党员的先进性受到严重的削弱,直接影响到党员主体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表现为政治意识淡忘、大局意识淡薄、纪律意识淡化、党章意识淡望。这些党员面临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直接动摇我们的执政根基,会弱化党的领导地位,会延缓甚至会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三)从未来维度看,实现梦想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每一名共产党员强烈的党员意识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由富变强的伟大历史飞越,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逻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确保中国“由富变强”的关键一步。从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但确实要付出异常艰辛的努力,轻轻松松、敲锣打鼓是不能实现的。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起点上,让每一名共产党员都紧握手中历史接力棒,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宽阔大道上展现风采,是每一名共产党员面临的时代抉择。

三、增强党员意识的现实途径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增强党员意识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因此,需相互配合、多措并举、标本兼治,需从知、行、管、育四方面着手。

(一)必须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

什么是共产党人的信仰?十八大胜利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深刻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信仰是照耀前行的灯塔,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广大共产党员正是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才敢于、乐于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甚至是生命,最终带来了革命的胜利。而到了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受国内外不良思潮的影响,加之一些新兴媒体的推波助澜,我们的一些党员,特别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开始信仰动摇、理想滑坡。“不信马列信鬼神”“崇洋媚外”,盲目宣传、崇拜所谓西方的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普世价值论、西方宪政论、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言必称西方,甚至公开歪曲党的历史、臆造历史故事、恶搞历史人物、质疑党的最高理想、质疑党的领导,在社会中造成了极大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民思想的分化,造成了社会的混乱,削弱了党的形象和威信。因此,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用共同信仰来统一思想、促成共识、凝心聚力,是增强党员意识的根本途径。

1.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全面从严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信,这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曾几何时,我们的党开始面临着“四种危险”“四大考验”,党内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严重侵蚀了党的健康肌体;我们的一些干部,严重脱离人民群众,透支了对党的信任;我们的一些党员,严重落后于一般群众,丧失了党员的先进性,思想开始分化,行为开始异化。特别是一系列复杂敏感问题互相交织并亟待破解,使我们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执政压力。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深沉的历史使命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把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实现党的长期执政,摆在了重要位置。严字当头,敢管善治,以“零容忍”的态度把“苍蝇老虎一起打”,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努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五年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试出了人心向背,厚植了党的执政根基,党的形象不断提升,党员先进性日益凸显,广大人民群众永远跟党走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就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2.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不断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道德保障。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如果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任何一个领域出现非马克思主义的因素,都有可能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严重冲击,甚至会阻断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核心地位的确立。比如西方意识形态中的拜金主义、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就成为一些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两极分化、道德滑坡、贪污腐败成为社会顽疾,突破“底线”“红线”的事情时有发生,这种危害就更为严重。因此,让社会主义道德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保驾护航,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必须要牢牢抓住宣传舆论阵地,把握好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把控好理论、舆论、文化、精神文明“四大阵营”,特别是要对“新兴媒体”引导好、管控好。要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始终弘扬主旋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地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让社会正能量始终照耀着复兴之路,让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

3.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建设,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基础。任何政党如果在执政过程中,人民的诉求得不到解决,社会公平正义不能实现,弱势群体生活得不到保障,就会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迟早会走下历史舞台,“苏共倒台”就是深刻的历史教训。只有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服务型党组织和服务型个人建设,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党的关怀和党员的价值;只有执政过程中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分配公平、保障公平、医疗公平、参与公平,才能进一步夯实群众基础;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实现人生出彩、梦想成真,才能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社会基础。

(二)必须积极倡导“知行合一”

1.倡导“知行合一”,是增强党员意识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倡导“知行合一”。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强化党员意识,必须倡导“知行合一”,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避免“知”“行”割裂、相互背离。

2.倡导“知行合一”,就必须在思想上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四个自信”事关党员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事关党员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是产生党员动力的源泉所在,是激发党员活力的关键所在,是事关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的核心问题。“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对每一名共产党员而言,就是在实践中相信、支持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自觉听党话、跟党走,坚决与不良言论和思潮做斗争。每一名共产党员要进一步强化自觉意识,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3.倡导“知行合一”,就必须在行动中自觉践行“四个意识”。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这是新形势下共产党员党性的集中体现,是检验党员行为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准。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做到对党忠诚,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要做到从大局出发,敢于担当、敢于作为、履职尽责。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明确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自觉维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领袖权威。增强看齐意识,就是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让“四个意识”始终成为引领党员的价值标杆,指导党员行为的行为准则,检验党员意识的“试金石”。

4.倡导“知行合一”,就必须在工作生活中切实规范并约束党员行为。这是“知行合一”的具体要求。每一名共产党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都要坚持“知行合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决避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说做“两张皮”。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敢于奉献、敢于说不、敢于亮剑、要立说立行、行之有效、行之有果、行之合规,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在关键时刻去展现自己的风采;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浩然正气,用改革的精神激励自己,用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用创新的方法完善自己,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要严格要求自己,坚守纪律规矩,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始终做到“慎独、慎微、慎初、慎终、慎言、慎欲、慎交”;要敢于担当、居之不倦、永不懈怠。

(三)必须积极倡导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

1.创新党员教育和管理方式,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生命力所在,是增强党员意识的根基性工程。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对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挑战,党员管理和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轻视和误区。有的党组织对发展党员把关不严,发展党员的质量需要提高;党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党员管理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流动党员管理机制还不健全;有的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不规范、不健全,甚至存在形式化、娱乐化、庸俗化的现象;有的党组织对党员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业务、轻教育的倾向,淡化、弱化和虚化问题突出。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上单一、照本宣科,流于形式化、表面化。特别是当前处于信息爆炸时代,各种信息层出不穷,跨越时空限制,让人应接不暇,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潮趁机作乱,想方设法去占领意识形态,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就会对党员意识产生严重的冲击,其后果极其严重。因此,必须立足新形势、新挑战,积极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始终让广大党员牢牢地树立党员意识。

2.积极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必须严肃认真地组织党内政治生活。每一名共产党员,必须严格按照《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要求,不断加强党员自身建设。要时刻牢记自己第一身份是党员,任何党员都不能游离于党的组织之外,更不能凌驾于党的组织之上,每个党员无论职务高低,都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矢志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纪律挺在前面,用铁的纪律规范约束自己,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通过不断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

积极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必须严格党员管理。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呈现出多元性、复杂性、差异性、流动性、利益性等多元特征,表现为各种利益诉求层出不穷,各种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这给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农村党员、城市社区党员、国企党员、“两新组织”党员、机关事业党员,呈现出地域、行业、身份的差异。党员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实践中很容易形成党员管理的一些“边缘地带”“灰色地带”“真空地带”。有一些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开始逐渐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主体功能的发挥也就无从谈起。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打造一个立体化、全过程、无死角、全覆盖的党员管理模式,构建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矛盾化解模式,搭建党员活动的各种载体和平台,把各个层面的党员全部纳入其中。从实践看,“网格化管理”“智慧党建”“楼宇党建”“产业党建”“流动党支部”“网上党支部”“党员先锋岗”“亮身份、亮牌子”“党建品牌创建活动”等都是很好的创新方式。

积极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必须活化党员教育方式。党员教育是做好党建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创新。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在党员的理想信念、革命意识、群众意识、纪律意识、服从意识、忠诚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这也是我们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然而近些年来,对党员的教育培训一直存在着一些误区,存在着“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对党员采取单纯输入式的教育,被动地接受事先订制的内容,重程序、完任务,做表面文章,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直接加重了党员意识淡化的危机。因此,面对这些问题,党员教育必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决不能“一个方子治百病”。要创新教育内容,要把马克思基本原理、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史国情、遵规守纪等党性教育内容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解决现实问题。要深入浅出、接地气,坚决避免假大空,真正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实到实处。要创新教育手段,避免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采用案例式、互动式、研讨式、体验式等教育方式进行教育。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充分利用“微课堂”“微党课”等形式进行。要创新教育机制,要构建党员教育的良好氛围和长效机制,动员社会一切教育资源服务于党员教育,打造一批党员教育的“红色殿堂”。只有广大党员不断接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常态化教育,才能滋养心灵,增强党员意识。

总之,时代的号角已吹响,美好的蓝图已绘就,要在全党上形成推进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的巨大合力,需8 900多万名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增强党员意识,去铸就一个又一个的时代辉煌。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2]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7.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4.

[4]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0.

[5] 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下卷)[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李玉良.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党员意识研究[J].知与行,2017,(11):30-35.

2017-10-08

李玉良(1971-),男,山东安丘人,高级讲师(副高),从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D261

A

1000-8284(2017)11-0030-06

〔责任编辑:崔家善〕

猜你喜欢
党员意识意识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意识弱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增强党员意识应树立正确新三观
新形势下增强党员意识研究
党员标准是什么?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