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丽
从20多年前的草莽丛生,知者寥寥,到逐渐走上职业规范之路,券商分析师在金融界的影响力日盛,职业关注度不断提升,吸引各路谋士施展拳脚,其准入门槛也随之成为焦点。随着行业的发展,券商分析师头顶的光环越来越多,有从业时间较久的老分析师们感慨,“竞争激烈,招聘条件也越来越苛刻”。而这些招聘标准,也折射了整个行业生态的嬗变。
以公募基金和保险公司为代表的机构投资人的快速崛起,拉动券商卖方研究业务随之迅速扩张。十多年来,卖方分析师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大众关注,媒体对分析师的报道时常充斥着“金融精英”、“年薪百万”等吸睛字眼。
标准如果根据公开报道还原一个分析师的形象,TA多半应该是名校学霸出身,通晓经济金融与财务,衣着光鲜,思维敏锐,伶牙俐齿,各大航空公司金卡会员,出入星级酒店,常年穿梭于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和行业协会等。……
那么,这样一份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职业,准入门槛如何?券商研究所在招聘分析师时,都有哪些具体要求?
新财富走访了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分析师及券商研究所相关负责人,总结归纳出分析师招聘的标准和套路,大体分为“硬性指标”和“软性指标”两大要素。硬性指标包括学历、学校、专业、知识储备等,软性指标则包括人品性格、社交能力、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身体素质以及外貌形象气质等。
随着行业竞争程度及券商研究对象、使用工具、市场环境的变化,十多年来,研究所在招人时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首先,时移事易,如今各券商研究所已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研究传统和研究文化,因此在择人时更倾向于招聘符合自身气质的候选人,而不一定是研究能力最强者。其次,分析师团队作战趋势明显,讲究团队内优势互补的同时对应聘者专业要求越来越开放。再次,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速度越来越快,不仅对应聘者学习和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挑战,更使得网络营销能力成为不少券商研究所分析师招聘的加分项。
硬性指标三道槛:学历、学校、专业
十多年来,券商研究所对分析师学历的基本要求几乎没有变过:硕士学历起步。学历、学校、专业背景,是招聘者为人才考核设定的第一道门槛。
曹凌松在申万宏源证券工作了近7个年头,目前担任人力资源部总监。他每年面试近千应届生,清一色的硕士。在他的印象中,也招过个别本科背景的学生,“被招进来做研究助理,如果他想继续往上升的话,就必须拿下硕士学位,这是硬性规定”。
新财富酷鱼评选大数据显示,81.52%的分析师的最高学历为硕士毕业,13.62%拥有博士学位,而只具备本科学位的分析师仅占比4.86%(图1)。
“宏观、固收、金工要求博士毕业,其他行业则不用,”招商证券研发中心董事总经理朱卫华强调,“因为在其他行业,博士不比硕士有优势。”
曹凌松表示,外资背景的研究所更喜欢招优秀的本科生,那是因为自身有较为完善的数据库和研究方法,本科生进去也可以立刻上手做研究。而国内券商研究所对硕士学位如此执着,一方面因为本科是通识教育,到硕士阶段才有较多的主动研究机会,与国内分析师的要求较为匹配。另有一个客观原因在于,这几年国内重点院校的优秀硕士研究毕业生很多,供给非常充分,研究所没有降低学历门槛的必要。
即便都是硕士,在券商研究所眼中也分为“三六九等”,而决定了这个分级的就是毕业院校。大部分券商研究所在招人时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只招985/211院校毕业生。不少券商会根据过往经验,对某几所大学的毕业生存在偏爱。另外,CFA(特许金融分析师)、CPA(注册会计师)证书也都是重要的加分项。
新财富酷鱼大数据显示,诞生最佳分析师数量最多的学校排名前五名分别为: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占比都超过了5%;其中复旦大学更是以超过10%的比例成为了券商分析师的“黄埔军校”(图2)。
一些有成熟培训机制的券商研究所,如申万宏源,每年新招人员中九成为应届生,少量的非应届生招聘时则主要以行业相关工作经验为选择标准。一般在行业内人脉广、信息渠道多、对行业有深入了解的人占优势。但是,从工作年限来说,却并非是越长越好。朱卫华指出,在实业工作8-10年的人,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很难再适应卖方研究的工作范式。相反,那些有2-3年工作经验的人更受券商研究所欢迎。
近年来,随着海归数量的增加,分析师应聘者中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也越来越多。恰逢卖方研究国际化的积极推进,“镀了一层金”的海归们对券商研究所是否更有吸引力呢?
连续4年获得新财富通信行业第一名的中信建投分析师武超则毕业于英国斯旺西大学,是一名典型的海归分析师。在她看来,海外留学背景对应聘上这份工作并没有明确的帮助,与国内名校校友圈子相比,海外背景不会带来更多贴近效应。但她认为,海外学校注重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带给她较强的逻辑思考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及对数据的严谨态度,而这些对研究工作都很有帮助。其次,海外留学生相对而言眼界更为开放,做研究时更容易扩大视角,放眼全球寻找对标公司。
朱卫华对海归应聘者持理性态度:“海归也看学校和个人能力。”而在曹凌松看来,只有那些既有国际视野,又对国内市场、研究方法有一定了解的海归,才具备更多竞争上岗的优势,然而只有极少数海归具备这种素质,大部分海归至少还需要花半年时间实习,去适应国内市场。新财富酷鱼数据显示,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分析师占了全行业的16.13%。
硬性指标的第三道门槛是专业背景。一般认为,金融财会专业背景的人才与分析师职业最为匹配,不论是数据统计,还是对公司财报的解读,都需要运用财经专业知识,证券分析框架和逻辑也是以财经知识为基础。
光大证券前房地产行业首席分析师赵强1998年入行,2001年加入光大证券,并于2003年起一直从事房地产行业的研究,直至2014年离开,在行业内浸淫了16年之久。据他观察,早期分析师行业发展不完善,行业研究也不太成型,分析师偏重从财务角度去分析公司,因此更偏向招聘有财务背景的人才。
不过,除财务知识外,证券研究还需要极强的逻辑思维。同时,一些行业,例如电子、通信、计算机等,都需要极强的专业技术背景,才能对公司、产业进行深度解析,把握最新的行业趋势。而这些都是理工类背景人才的强项,金融类背景的人才往往难以跨越。
早在1995年,时任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的王明夫就开行业之先河,率先招聘纯理工科背景的人士担任证券分析师一职。之后20多年时间,证券界就纯理工科还是金融财管科更适合担任分析师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发展至今,各个证券研究所对分析师专业背景的要求越来越灵活。
在朱卫华看来,理工科背景的人去补充财经知识,比财经背景的人去补充理工科知识要更容易,当然他更倾向于本科是理工科、硕士是财经背景的复合人才。“如果硬要选,我们在周期品、工业制造品、TMT、医药方面更倾向于理工科的,其他行业选财经背景的。”朱卫华称,TMT、医药、化工的专业性太强,更倾向招有专业经验的人,其他行业则不受专业限制。
在业界有着“分析师黄埔军校”之称的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内部有一套完善的培训机制。曹凌松对新人培训颇为自信,在招人时,他对应聘者的专业背景更多是持开放的心态。
尤其在当下,研究团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新财富统计及调研数据显示,以小组形式参与新财富评选的比例超过60%。2016年新财富评选有417个以团队参评,这其中分析师超过3人的团队占比34%。其中多个团队配置人数超过5人。近九成团队的成员构成是由首席分析师统筹,组员按子行业进行分工。团队内搭配不同背景、能力的人才,形成互补的格局赢面更大。从这个角度,招聘时对应聘者的专业限制也越来越宽松了。
气质相符最重要
凭借学历、学校、专业“三板斧”从一众应聘者中杀出,还只是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在雇主面前露脸的机会,证券研究所对应聘者的定性考察才刚刚开始。人品、性格、社交能力、热情投入、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身体素质以及外貌形象气质等,都在考察范围之内。
大部分券商通过实习途径招聘留任,因此实习成为进入券商研究所的重要途径。对应聘者的定性考察,除了面试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要通过实习期间的表现来判断。
多数券商研究所招人时笔试之后还有一次性格测试,这不是单纯考察应聘者的性格,更多地是在考察应聘者的价值观是否与研究所的研究传统、文化传承以及文化氛围相吻合,即所谓的气质相符。
朱卫华将“正直诚信”作为他招人的第一标准。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黄燕铭多年来坚持的招人标准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性格,他偏向兼容并蓄、既有理科生特有的逻辑能力同时又有感知他人内心能力的人。相对于从同行手中挖一个强者,他更愿意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朋友培养成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一名。曹凌松则表示,申万对从同行那里挖人非常谨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担心已经打上别家烙印的分析师可能与申万价值观存在冲突。
时代变迁,也给一批批应聘者留下了不同的烙印。新财富对报名参评第十四届最佳分析师评选的1200余位分析师的基本信息进行梳理,结束显示,分析师平均年龄仅为31岁,相较2015年的32岁,分析师团队进一步年轻化。其中“85后”已经成为证券研究行业的生力军。本届参评分析师中共有606位是“85后”,占比已达四成。此外,“90后”分析师也已陆续登场,20余位参评分析师未满26岁。从业时间的长短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分析师快速成长的趋势,从业短于5年的分析师在比例上已经基本赶了从业5-10年的(图3)。
“和老一辈相比,年轻一代更希望自我价值能够被认同,他们在选择研究行业时更愿意跟随自己的兴趣,也开始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不像老一辈分析师常常全身心投入这个行业,无法区分工作和生活。”85后乃至90后的加入,带来了更感性、更前沿的视角,但也让曹凌松明显感觉到近几年的应届生们都相对浮躁。“很多分析师都成了看‘风的分析师,而不是看‘猪的分析师。申万多年来还是倾向踏实肯干,专注研究本分的人。”
能说、能写、能跑
分析师日常工作中需要与不同的投资者、上市公司及行业协会进行大量沟通,在做各种推介和路演时,时而需要简明扼要,时而又要侃侃而谈。因此,券商研究所在招聘时大多倾向于性格偏外向、有较强表达能力、并善于结交人脉的候选人。这是券商研究所招聘分析师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券商分析师是一项对综合要求很高的职业。2016年获新财富宏观经济第一名的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在获奖感言中用“时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形容自己面对资本市场的工作心态,并自称从2013年加入海通开始几乎每天坚持游泳锻炼身体,因为行业压力大,“能不能受认可,很大部分要靠运气,运气好时要珍惜,运气不好要死扛,身体好才能扛过去”。
可见,没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和强健的身体,从业者很难承受和化解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带来的压力。因此,一些研究所在面试时,会刻意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目的是观察应聘者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的反应。有人会略显慌乱,有人选择闪躲,有人会迎难而上,这些都成为招聘者的判断依据。
新财富过去3年的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分析师平均每3天要出一份研报,而这只占据了他们1/3的工作时间,另外还有1/3的工作时间用在了对外服务上,23%的时间奔波在上市公司调研上,同时还要利用碎片时间处理大量邮件、信息、线上会议等(图4)。
以2016年最“勤奋”的长江证券为例,全年共撰写研报9755篇,人均177篇,几乎每人每两个工作日就出产一篇研报,研报数量创同行之最,其中深度报告3361篇,53名分析师人均撰写深度报告63篇。除了日常研究,分析师们还需要就实时热点、政策变化、突发事件等快速反应,撰写研报。据不完全统计,特朗普取胜的当日,分析师共发出报告30余篇,而此前就美国大选主题,分析师共发布研报250多篇。英国脱欧事件,搜索到的相关研报逾150篇。
为了能够快速出产高质量的研报,较强的学习能力是对分析师的基本要求,分析师必须高效运用各种研究工具,最大限度占有资料,提高工作效率,并在限定时间内补足自身短板。
较强的学习能力是达成自我驱动的前提。招聘者看一个人是否主动,一般从实习时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情况来判断,有些人能准时完成,有人能提前一两天能完成,并自主寻找研究课题,有的人会提前积极主动和布置任务的人去互动,寻找答案。这些都构成招聘者判断的因素。实习结束,能交出像样的实习报告或独立研究成果者,容易给招聘者留下好印象。
另外,要想从一众学霸中脱颖而来,分析师还必须拥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包括研究框架的创新、观点的独创以及销售方式的创新。在曹凌松看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分析师,善于思考,不容易人云亦云。在深度思考的基础上,写出深入的、有前瞻性的研报,揭示市场背后的逻辑,给买方带来启发、思考,这样才能赢得市场尊重。
朱卫华通常会要求应聘者谈其对分析师工作的兴趣点,以及如何看待这份工作。“有没有独特的角度、与众不同的思考,有独立思维的人胜出。”他的一个小诀窍是询问应聘者上学时是否偏科。在他看来,偏科的人会对他感兴趣的东西更加全情投入,适合做研究;而不偏科的人更懂得做组合,哪里有短板就补哪里,适合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