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一度量衡到规范计量学名词

2017-01-23 11:57赵伟魏星
中国科技术语 2016年6期
关键词:主科计量学研究员

赵伟 魏星

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计量学名词》于2015年9月正式出版。该书是中国计量学领域第一本规范的科技名词书。内容包括:计量学通用名词,几何量,质量、密度、衡器,力值、硬度,振动、冲击、转速,容量、流量,压力、真空,声学,温度,电磁,无线电,时间、频率,光学,电离辐射,化学15部分,共3606条,每条名词均给出了定义或注释。笔者一行采访了计量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著名计量专家——叶德培研究员。

叶德培研究员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203所原副总工程师、总计量师,是国防计量领域备受尊敬与爱戴的老专家。她参与了计量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从成立到审定、出版《计量学名词》的全部过程,为计量学名词审定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名词工作很重要

谈到计量学名词工作的重要性,叶德培研究员认为:从历史上看,是先有测量才有的计量。最初的测量是拿手来量的,但每个人的手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所以测量的结果就不一样。而计量就是保证测量结果一致才出现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测量,都有尺寸、容量和重量的计量,但名称和标准都不一样,各国之间不能通用。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就下令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颁发了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谨的管理制度。当时的度量衡其实就是计量,度量衡的统一也蕴含了计量学名词的统一。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计量,重视计量学名词。新中国成立后非常重视计量工作,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技术管理局设立了度量衡处,负责全国度量衡管理工作。1985年9月6日,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1986年7月1日正式实施。

叶德培研究员告诉我们:她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毕业以后,就直接分配到航天科工集团203所从事无线电计量,当时该所属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五院主管是聂荣臻元帅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他们对计量都非常重视,指出的航天事业开门七件事中就有一件是计量,因为航天的成功离不开计量。计量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基础,对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或物质的认识,都要通过“量”来描述和体现。所以,要认识世界和造福人类,就必须通过对各种“量”的测量去实现。计量学就是测量及其应用的学科,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对“量”的准确测量。如果这些“量”的名称不规范、不统一,人们就无法进行交流,就会阻碍学科的发展;“量”的含义不科学、不准确,人们就无法进行“测量”。

对从事计量工作的人员来说,必须把名词搞清楚,才能真正理解计量工作的含义并正确操作,给出正确的结果。比如,检定和校准这两个名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检定证书是确定计量仪器是否合格,能否使用。而校准证书则是对测量仪器不管其原来什么指标,以计量标准测得的结果为准。如果不懂它们的意思,就不知道应该出具检定证书还是校准证书。一个计量工作人员,他必须要对计量名词有正确的理解,才能正确进行操作,给出正确的结果。根据计量结果出具的检定证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对于我们引进的仪器设备,我们验收以后,开具的检定证书说它不合格就可以索赔。目前我国实行注册计量师制度,计量学名词是注册计量师培训和考核的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无论从理论认识上,还是从实践操作上,计量学名词工作都非常重要。

要与国际接轨

谈到计量学名词的特点,叶德培研究员认为,最突出的就是要与国际接轨,这非常重要。

她讲道,我们企业现在都在走出去,甚至到国外投资,那么计量就必须想办法做到国际互认。我国出具的计量检定证书或者校准证书如果得到国际互认,我国的企事业单位就可以直接把我们的证书拿出去,得到承认。否则,我们出口的产品还需要到出口方去测,将是一大笔费用。所以国际互认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要国际互认的话,我们计量技术机构的校准或者测试实验室的技术能力要按照国际标准得到认可,这叫实验室认可。认可的时候,要检查我们出具的所有文件和证书。这些文件和证书都要以测量为基础。如果我们的名词、测量数据和单位不跟国际接轨,就无法相互交流,就不会得到国际承认。另外,如果名词不能相互交流,那么实际上在贸易上就是一个技术壁垒,还会引起一些误解。所以,计量学名词与国际接轨、得到国际互认具有实际意义,非常重要。

新出版的《计量学名词》中的计量学通用名词部分,就主要采用了国际标准《ISO/IEC导则 99:2007》,这个国际标准是以8个国际组织的名义正式发布的,这8个组织包括国际计量局(VIPM)、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这个国际标准是目前为止全世界统一的计量学名词的一个标准。

与国际接轨不仅是指已有名词和单位的名称与国际接轨,也要注意对国际新概念新名词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如在过去,中国的科技界对测量结果只知道给出一个值和正负误差,但正负误差在新的计量领域里,已经认为是不太科学了。新的、科学的概念是“测量不确定度”,这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建议用于评定测量结果的新概念,但国内一直未能很好地引入。叶德培研究员经过数年的努力,先后将国际《测量不确定度表示导则》译为中文,并写成教材进行推广,现在,“测量不确定度”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标准。我国现在出具的校准证书都必须给出测量不确定度。

要注意多学科之间的协调

计量学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因为所有的学科都要测量。计量学就是测量及其应用的学科。有测量的地方就有计量。所以计量学涉及很多其他学科的名词,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医学、光学、电磁学、无线电电子学、核科学等学科的名词。叶德培研究员认为,这是计量学名词区别于其他学科名词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些名词在其本学科的名称和计量学中的名称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这就涉及多学科之间的查重和协调问题。她向我们讲解了这些学科之间名词的协调问题:

计量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按照“副科尊重主科,主科照顾副科”的原则处理。对有些计量学中习惯的名称和其他主科不一致的名词,最后我们遵照了主科的叫法,和他们保持一致。如计量学中常用“均方根”,这个名词在物理学中叫“方均根”,物理学是主科,且计量学与物理学接近,所以,最后与物理学名词保持了一致,统一叫“方均根”。

但也有例外,有些名词,虽然与其他学科的叫法不一致,但计量学专家认为我们的叫法更合理,就仍然保持不变。如resolution这个词,很多学科都叫“分辨率”,我们计量学的名词叫“分辨力”。resolution不是一个比率,而是一个分辨的能力,所以计量学名词仍叫“分辨力”,与JJF 1001国家标准一致。

计量学涉及的专业非常广泛,所以内部各学科之间也存在名词的查重和协调问题。不同专业的重复名词怎么处理?在实践中,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定义完全一样,那么一个专业保留,另一个专业就去掉。比如,在无线电当中,有“平均功率”“峰值功率”,在光学当中,也有“平均功率”“峰值功率”,并且定义也一样,那么我们最后就在光学里保留,无线电里就不收了。如果要看平均功率的定义,在索引里可以找到该词,不影响使用。另一种情况,同样的名词,其定义上有一定区别。比如,通用名词里的“分辨力”,是所有的仪器都有一个可分辨的最小的一个量值,但化学里的“分辨力”跟一般仪器的分辨力的概念、定义有些区别。对这种名称一样、定义有区别的名词,我们就各自保留。

注意人性化、照顾习惯

有些名词,虽然有正称,但大家早已习惯了用另一个名称,已经约定俗成,出于人性化、照顾习惯的考虑,就没有强制只保留正称,而把这个习惯的名称标为“又称”或“俗称”,叶德培研究员举了不少这样的例子:

如无线电当中的“信号发生器”,我们加了又称“信号源”,因为惯用“信号源”的比较多。再如,“总选择性”这个词,举例来说,指的是:电视机调频率的时候,总有一定的频率范围,在该范围之内好选中,要是选择性好的话,这个范围内选择这个电台,边上那个电台就不会进来,这就是选择性。收音机、电视机都有这个概念。但在习惯上,常被叫作“通带”。这个名称挺形象的——电台在这个频率范围之内可以通过,其他电台就不能通过。我们就将“总选择性”又称“通带”。

有些计量单位的定名也是如此。比如“千克”是法定计量单位,在我国俗称“公斤”,这是允许使用的。再如,血压、压力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但我们习惯了“毫米汞柱”,所以我国规定允许使用“毫米汞柱”。这还是很人性化的,既考虑到法定计量单位,也照顾到习惯用法。

名词工作要与时俱进

关于名词的发展问题,叶德培研究员认为: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对新生事物的认识需要以测量为基础,因而出现很多计量方面的新技术、新名词。所以,计量名词工作也要与时俱进。比如,近年“雾霾”备受关注,空气当中的悬浮颗粒物的大小、密度、分布等指标的测量,决定着我们要不要发出预警,怎样才能使测量准确,使测量结果能够保持一致,这些都是计量学的一部分。计量学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发展,计量学名词也在不断发展,审定工作就要不断跟进。我们这本《计量学名词》已经打下了基础,我们还需要继续关注、增补新名词,促进计量学名词的发展。

结语

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中,叶德培研究员谈古论今,让我们受益匪浅。古代的书同文、车同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如今的计量学名词规范工作则是科技交流、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由衷地敬佩和感激当代那些为名词规范工作默默奉献的学者们。

猜你喜欢
主科计量学研究员
多元重构:艺术院校附中钢琴主科教学、实践与评价模式研究
生物化学计量学原理在离散生物动力系统的应用
贾康研究员
针刺治疗失眠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蒋保江研究员简介
体育成“主科”彰显健身强体的“核心价值”
郭占恒研究员
夏启斌研究员
加强管理,完善机制——对提高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主科课教学质量的思考
非“主科”教师当班主任值得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