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平
【摘 要】 鼻出血是人体常见病和多发病,对66例鼻出血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析,发现肝火上逆者最多,对这些患者的病种进行分析发现高血压患者最多,对于不同的患者根据病情的不同进行辩证论治,效果良好。
【关键词】 鼻出血 中医证候 调查分析
鼻出血是人体最常见的出血,多发于春冬季节,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病之一,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少年鼻出血部位多为鼻中隔前端黎氏区,出血原因多为局部因素,中、老年出血部位多为鼻腔后端鼻咽静脉丛,一般和血压的升高有显著关系,老年人多因高血压等引起鼻出血。高血压鼻出血已经成为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一治病因素,西医治疗鼻出血的方法很多,但往往是为了止血而止血,治标不治本,容易复发,笔者根据临床实践对66例鼻出血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统计分析和病种分析,对其进行辨证治疗,效果良好。
1 鼻出血的中医证候
鼻出血,中医称为鼻衄,证名,《内经》对此有丰富的论述。《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但“鼻衄”之证名则见于《千金要方》卷六,《证治准绳·杂病》,“衄者,因伤风寒暑湿,流动经络,涌泄于清气道中而致者,皆外所因。积怒伤肝、积忧伤肺、烦思伤脾、失志伤肾、暴喜伤心,皆能动血,随气上溢所致者,属内所因。饮酒过多,啖炙煿辛热,或坠车马伤损致者,皆非内、非外因也”。鼻衄可归为虚实两大类,属实者有肺热,胃火,肝火;属虚者有肝肾阴虚,阴虚肺燥,脾不统血。实证者因火热迫血妄行而致衄,虚证者因阴虚血热或气虚不摄血而鼻衄。
1.1 肺经热盛
证候:鼻衄发作突然,鼻血点滴而出,色鲜红,量不多,鼻腔干感,可伴有咳嗽痰黄,口干身热。鼻肌膜色红或在易出血部位见有糜烂,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
1.2 胃热炽盛
证候:鼻衄量多,血色深红,鼻肌膜色红干燥,可见出血点。伴见烦渴引饮,或齿龈肿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1.3 肝火上逆
证候:衄血较多,色深红,时作时止,来势骤急,伴有烦燥不安,头痛,眩晕,耳鸣,口苦咽干,胸胁胀满,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1.4 肝肾阴虚
证候:鼻衄时作时止,血色淡红,量不多,渗血沥沥。兼证:口干津少,耳鸣,目眩,心悸失眠。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1.5 阴虚肺燥
证候:涕中带血,量少,多于擤涕、揉鼻、喷嚏时诱发,鼻肌膜干燥或干萎,或有干痂附着,伴有口干、咽燥、咳嗽少痰。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1.6 脾不统血
证候:鼻衄渗渗而出,淋漓难止,血色淡红,鼻肌膜可见表浅溃疡,出血量可少可多,但其势较缓;兼见面色不华,神倦懒言,头昏眼花,食少便溏;舌淡,苔薄,脉缓弱。
2 66例鼻出血患者的中医证型分析
根据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及中医耳鼻咽喉口齿科学对鼻出血各个证候进行制定, 再调出住院病历, 登记患者的主诉、现病史、中西医的疾病诊断和证型诊断及治疗情况等, 最后进行分类统一。
根据统计发现,鼻出血患者当中,肝火上逆的患者最多,占到48.48%,其次为肺经热盛,占到15.15,胃热炽盛占10.6%,肝肾阴虚占12.12%,阴虚肺燥占7.57%,脾不统血占6.06%。
对66例患者的病种进行统计,其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高血压成为鼻出血的第一诱因,占到53.03%,血液疾病占15.15%,而外伤则是占到13.6%,肿瘤占6.06%,其他占8.7%。
3 中医辨证论治
3.1 肺经热盛型
治宜疏风清热,泻肺止血,方用桑菊饮合泻白散加味。药物组成:霜桑叶、白及、白茅根各15g,菊花、连翘、桔梗、芦根、桑白皮各12g,杏仁、薄荷、地骨皮、黄芩炭各10g,甘草6g。口渴者,加花粉、生石膏;咳嗽、痰黄者,加前胡、瓜蒌;咽痛者,加射干、牛蒡子。
3.2 胃热炽盛型
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方用清胃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药物组成:水牛角40 g,生石膏、川牛膝各30g,当归、生地黄、丹皮、赤芍、茜草根各15g,黄连12g,三七粉3g(冲服)。口渴者,加花粉;便秘者,加生大黄。
3.3 肝火上逆型
治宜清肝泻火,降逆止血,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车前子(另包)、钩藤、石决明、茜草根各20g,龙胆草15g,柴胡、黄芩、栀子、生地、木通、泽泻各12g,当归10g。
3.4 肝肾阴虚型
治宜滋养肝肾,凉血止血。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药物组成:生地黄、熟地黄、丹皮、枸杞子、黄精、旱莲草各15g,泽泻、茯苓各12g,山药、山萸肉、知母、黄柏(盐炒)、阿胶各10 g。头晕耳鸣甚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
3.5 阴虚肺燥
养阴清肺汤加减,生地黄15g,麦冬9g,白芍15g,丹皮9g,玄参12g,贝母9g,白茅根15g,旱莲草9g,藕节9g,侧柏叶9g,甘草6g。
3.6 脾不统血
治宜补益心脾,摄血止血。方用归脾汤加味。药物组成:黄芪、炒枣仁、五味子各30g,党参、白术、远志、白及、侧柏炭各15g,龙眼肉、木香、枸杞子各12g,茯神10g。
4 注意事项
4.1 辩证论治
中医的精髓是辨证论治,鼻出血在中医上虽然分为六种证候,每一种证候的临床表现都是出血,但是其内在的机制机理并不相同,要根据各证候进行辩证论治,对症下药。同时,一年四季用药各不相同,在中医理论中,鼻出血有发病的节气高峰,春秋两季发病较多,故治病要考虑季节因素,不能千篇一律。
4.2 标本兼治
可以看出,高血压是鼻出血的第一大诱因,而高血压患者中老年较多,老年人身体状态较差,鼻出血一般较重,在出血过程中,因精神紧张而又会引起血压的迅速升高,出血更加严重。《血证论》说:“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因其高血压病鼻出血来势甚猛,所以在治疗上要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首先用鼻腔填塞法止血,寻找溃疡面及出血点,然后进行辨证施治。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心理疏导,医护人员要与患者耐心地进行沟通,对其进行心理调节,使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或情绪波动,减轻患者的精神紧张状态,对止血具有积极的作用。
4.3 止血与活血相结合
中医有“见血休止血,祛瘀为先”的理论。过度使用止血药有“留瘀”之弊,经络阻塞反而会加重血瘀,可引起出血,出血又会加重瘀血,故止血药与活血药配合使用才能起到良好的止血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志香,鼻出血的中医辨证治疗[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8)P11.
[2].贾跃进,高血压鼻出血的中医证治规律初探[J].中医药研究,2000(16):P26.
[3].胡连玫,浅谈中医护理方法对高血压鼻出血患者的效果[J].求医问药,2013(11):P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