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燕青,季汉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教学方法
“沉积岩石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学风建设
史燕青,季汉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沉积岩石学”作为资源勘查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已经开设数十载,随着本科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学生为主体的学风建设在构建该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尤为重要。通过调查问卷、课堂走访等方式,本文对学生在该课程学习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认为目前存在学习兴趣不太浓厚、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方法欠科学、教学方式较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认为要保证“沉积岩石学”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专业认同度,提高学习兴趣;营造学术氛围,培养科研意识;强化课程管理,抓班风促学风;加强师资队伍,促进教学改革。
沉积岩石学;教学质量;学风建设
sedimentary petrology; teaching quality; study style construction
岩石学教学对培养创新型地质人才的关键作用备受关注[1-3], “沉积岩石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石油地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4],是各高校重点建设的品牌课程。为了提高“沉积岩石学”的教学质量,教学团队长期坚持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学风建设是构建该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是“沉积岩石学”创品牌、促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首先要从学生出发,深入了解该门课程的学习状况,制订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学风建设措施,保障教学质量。《礼记・中庸》对“学风”的定义是“广泛地加以学习,详细地加以求教,谨慎地加以思考,踏实地加以实践。”[5-6]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价方案》评估指标体系中,学风被作为重要的一级指标。本研究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做了具体调研和分析,总结了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学风建设措施。
通过课堂走访和观察,笔者实时了解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编制了“沉积岩石学课程学习及整体学风状况的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导语、个人基本信息、具体测试项目三个部分,其中具体测试项目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和动机、学习方法和策略等主观因素和师资水平及教学方法、学习环境等客观因素。本问卷的调查对象选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正在学习“沉积岩石学”课程的200名学生,笔者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回收有效率93%。从回收的样本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供分析参考(表1)。
1.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2]。对学生学习态度的研究有助于深刻地把握他们的学习情况。本调查通过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学习兴趣、课堂出勤情况、课后作业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
表1 “沉积岩石学”学习状况及整体学风调查表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沉积岩石学”是地质专业很重要的基础课程(86%),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很高。多数的学生对该课程很感兴趣(70%),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程兴趣程度一般(30%)。有一半的学生对目前学过的课程一般熟悉(50%)甚至不太熟悉(10%)。大学生的课堂出勤率是学校和老师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沉积岩石学”课程的课堂出勤率调查情况显示大多数的学生基本不旷课,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偶尔旷课(14%),有个别学生(2%)经常旷课。在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调查显示,偶尔抄作业和经常抄作业的学生总数占到20%(分别为17%和3%),大部分学生选择向同学请教并讨论完成或独立完成(分别为36%和44%)。最后,调查显示影响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态度的主要原因有3个,分别是对所学专业的不认同、课程内容枯燥陈旧并不感兴趣以及只掌握了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分别占到17%、36%和65%。
2.学习目标和动机
对于学生对学习“沉积岩石学”课程以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动机和目标的调查,有助于我们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该部分问卷的设计从学习动力、对地质学专业的选择和认同度以及毕业后的长期目标等方面展开调查。
从调查的结果分析,60%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对课程和知识的渴求,而其余大部分比例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就业压力(35%),个别学生学习动力来自父母敦促(3%)或者对学习呈应付态度(2%)。对于考试成绩,大部分学生(70%)选择认真学习和复习,力争取得好成绩,也有相当比例(29%)的学生认为不必太苛求成绩,考前突击,成绩达到中等即可。对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选择方面,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37%学生选择专业的初衷是发自于对本专业的喜欢和兴趣,40%的学生选择本专业是看重其较高的就业率,而剩下部分则是父母的安排(9%)或者在高考中被动的调剂选择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14%)。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之后,67%的学生对本专业充满信心和信任(信任度三颗星及以上,共计五颗星),而还有一部分学生(33%)对本专业比较茫然(信任度两颗星及以下,共计五颗星),信任指数低。对于毕业后的长期目标,大部分学生已经有明确的计划并且约70%的学生选择会考研进一步深造(58%)和出国深造(14%),而有一定比例的学生目前还没有清晰的目标和计划(11%)。
3.学习方法和策略
对于学生在“沉积岩石学”课程学习中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主要从学习的时间、学习媒介等方面展开调查。调查显示,有35%的学生认为课堂笔记只是个辅助工具,供考前参考,有8%的学生只是在课堂无目的记录,有5%从来不做笔记。超过半数(52%)的学生每周在课外投入到本课程学习的时间较少,只有1~2个小时(30%)甚至1小时以内(22%)。对于课程的学习媒介,大部分学生选择最基本的教材和教师课件以及普通网络资源,但是对专业文献的查阅普遍较薄弱,只有19%的学生会经常利用校园网上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查阅相关文献并开展拓展学习。
4.课程教学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代课教师的职称、资历、名气口碑等因素是学生选择该教师的主导因素。相应的,高职称、资历丰富的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比较符合学生的期望值。对于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的教学效果比较理想(67%),但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32%)认为课堂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缺乏互动和创新。在实验实习环节,有近25%的学生认为实习课的内容较多,难度较大,希望增加实验课的学时。
通过对“沉积岩石学”课程的学生学习状况开展的针对性调查与分析发现,当前学生该课程的学习状况大体是良好的,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一些是当前大学生学习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兴趣不太浓厚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沉积岩石学”课程的重要程度有明确的定位,但是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低下。课堂作业完成的情况调查也暴露出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缺失,努力程度低,学习投入不足,学习缺少毅力,甚至个别学生存在较严重的消极思想。
2.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近半数的学生在专业的选择环节、上大学之后课程的学习目标都是侧重于将来容易就业,动机较为务实和功利,对地质学专业和本课程的真正了解和兴趣不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不够,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和科学问题的探究精神。个别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职业规划还比较茫然。
3.学习方法欠科学
调查发现,接近半数的学生平常对本课程投入时间少,主体采用考前突击的方式学习,课程知识理解不深入。学习的媒介单一,缺乏对专业文献资料进行获取和研究的意识培养和手段训练。课程学习的内容比较局限,缺乏拓展性学习。
4. 教学方式较单一
调查反映出教师的资历和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较大,在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偏传统,缺少一些教学艺术,实践环节不足等问题。实验教学是地质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沉积岩石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总学时64,其中实验学时为20,共10次实验。目前,我们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由于学习不够主动,缺乏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动手能力较弱,光靠课内实验课较难完全掌握课程技能。
针对在“沉积岩石学”课程学习及整体学风状况调查研究中所暴露出的相关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措施入手开展学风建设,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1.培养专业认同度,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7]。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专业知识仍然以被动学习为主,缺乏对专业的认同度和信任度,导致学习兴趣低下,因此从新生入校开始就应加强专业教育,为学生讲解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就业去向、优秀校友事迹等方面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专业、提升专业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和憧憬美好未来,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就“沉积岩石学”课程而言,需要向学生灌输该门课程的相关内容是目前石油勘探和开发过程中的基本指导理论,在国家石油工业领域和宏观能源战略方面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使学生感到将来学有所用,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2.营造学术氛围,培养科研意识
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目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出于就业压力,学生普遍科研意识淡薄,也有悖于学校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指导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刻意营造学科的学术氛围,可以适当设置难度超出“沉积岩石学”基本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科研命题,通过举办学科知识与技能竞赛、学术报告、专业讲座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相应地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度。
3.强化课程管理,抓班风促学风
好的学风建设必须完善课程的课堂制度、考勤制度。要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加大对学生到课的考勤和巡查力度。同时完善对学生学习程度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指标,积极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班委会、团支部和学生干部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创建求知上进、生动活泼、团结互助、争先创优的良好班风。学风建设是班风建设的核心,求知成才是班风建设的中心任务。
4.加强师资队伍,促进教学改革
调查显示,教师的资历、知识结构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沉积岩石学”教学团队目前共6名教师,包括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师资力量可谓雄厚,但随着青年教师的不断加入,教师梯队呈现脱节现象,好的教学方法未能得到有效传承和应用,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要不断促进教学方法的课程改革: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向、最新研究成果并融入教学过程,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师生互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还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比如进行野外沉积岩教学,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设计开放性创新性实验项目,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教学或科研课题,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1] 谢庆宾,季汉成,朱筱敏,等.“晶体光学与矿物岩石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1):109-111.
[2] 赖绍聪.“岩石学”系列课程建设的改革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4(3):58-60.
[3] 杨仁超,樊爱萍,韩作振,等.“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10(3):92-95.
[4] 朱筱敏. 沉积岩石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5] 曾参,子思.礼记・中庸[M].王媛,徐阳鸿,译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
[6] 刘一鸣.高校学风建设与大学生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166-168.
[7] 陈勇,周瑶琪,陈世悦.谈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地质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2008(3):32-52.
G642
A
1006-9372(2016)04-0047-04
2015-11-30;
2016-08-11。
北京市名师骨干教改项目、校级重点教改项目“‘沉积岩石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校级教改项目“基础地质实验教学管理方法研究”。
史燕青,女,工程师,主要从事岩石学教学研究及实验室管理工作。
投稿网址: www.chinageoeducation.net.cn 联系邮箱:bjb3162@cugb.edu.cn
史燕青,季汉成.“沉积岩石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学风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16,25(4):47-50.
Title: Study Style Construction in Improving Sedimentary Petrology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uthor(s): SHI Yan-qing, JI Han-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