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雄安新区绿色发展,不仅要有“路线图”,更应该有“施工图”

2017-01-23 10:27
中国生态文明 2017年2期
关键词:路线图新区建设

促进雄安新区绿色发展,不仅要有“路线图”,更应该有“施工图”

1.用生态理念规划建设雄安新区?

1992和2004年的北京城市总规划中,均有建绿化隔离带和卫星城的内容;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绿化隔离带设计名存实亡,城市规模远远突破了预期范围。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随后,京津冀空间规划编制完成,还相继出台京津冀交通、生态、产业等12个专项规划和系列政策。2016年初,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实施。虽然雄安新区并非“一张白纸”,现有三县城及周边地区居住数十万人口、分布众多的中小企业,但可以用先进理念和国际一流水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划定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准确把握空间均衡,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使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等的有机衔接,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规划应当适度超前,并为科技进步留有足够空间;功能分区合理,以免生活区与工作区隔离带来“潮汐式”拥堵;“跳出旧城去建新城”,面对强大的主城,新城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拉开的距离应能超越日常通勤的时空,才能避免沦为睡城的命运。综合开发地表和地下空间,建设“综合廊道”并减少“马路拉链”现象;统筹风向、地势、河流、建筑物高度及其布局,以免阻碍空气流动为灰霾天气的发生留下隐患;增加安防设施建设,以免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暴雨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情形再度发生。不仅要有路线图,更应该有施工图。要把雄安建设成为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而不是与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相适应的远看大楼林立、近看街道冷清的城市。

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集聚全国优秀人才,吸纳国际人才,充分借鉴国际经验,高标准高质量组织编制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并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坚持先谋后动、规划引领,这样才能使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真正崛起。

2.以创新驱动雄安新区的经济繁荣

只有经济繁荣了,城市才有活力、才有人气,也才有竞争力。雄安新区建设,必须以产业为支撑,通过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福利水平,以有效吸引北京人口和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转移。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完成了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其间,依靠投资拉动和要素投入,经济保持了近40年高速增长。1980年至2015年间,平均固定资本形成占GDP的比例超过40%,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同期水平。最近35年,按GDP衡量的经济总量增长了近30倍,超过6.2亿人口摆脱了贫困;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比例从1%激增到25%,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用占世界6%的水资源和9%的耕地,每年生产500亿件T恤、100亿双鞋,世界50%的钢、52%的铝、60%的水泥,以及25%的汽车。

创新驱动引领新区发展。把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动力,引导创新要素向新区集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雄安新区千万不能搞成工业集聚区,更不是传统工业和房地产主导的集聚区,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成为改革先行区。雄安新区应合理规划、布局和发展相关产业,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并保持经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使之既能满足雄安新区建设需求,更应为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加快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改善创新创业环境,积极吸纳和集聚京津及全国创新要素资源,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到优先地位,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载体,吸引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建设集技术研发和转移交易、成果孵化转化、产城融合的创新引领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京津冀体制机制高地和协同创新重要平台。发展新经济和服务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协同推进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从创新载体、运行机制、发展环境等方面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依靠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形成不同所有制并存的企业集群,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只有企业能盈利、地方有税收、居民有就业机会,才能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重点是把握世界潮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培育新动能,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河北要在“去产能治雾霾”与“稳增长保就业”之间权衡。一方面,从北京举办重大活动(APEC、两会、阅兵等)看,通过限产实现了蓝天;如果治雾霾,就得下决心去低端产能,以达到事实证明也能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河北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制造业比重较高,钢铁、石化、建材等资源型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一直在50%左右,吸引了大量就业人口;如果“去产能”力度过大,会带来失业问题。因此,要在雄安新区建设中,按照“北京设计、天津研发、河北制造”的布局发展高端制造业,对接振兴实体经济和中国制造2025等重点任务。北京是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创新型要素和资源聚集度最高的地方,如中关村代表国家创新的最高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无人技术及航空航天、机器人等新产业,可以在雄安新区落户生产,并形成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转型的“高地”。

雄安新区的建设需要一条不同寻常的新路。依靠国家强大的资源,雄安新区的建设不乏资本,缺的更可能是思想。因此,雄安新区的建设,从创新发展理念开始。以往四十年,我国的发展理念大多建立在经济能高速增长、固定资产至关重要、全球化会不断深入、速度和规模优先于效率、高速发展能解决发展中的积累问题等假设前提之上的,直接导致地方政府的投资饥渴症,只重规模,不重效率。在新区的建设中,不能再片面强调GDP增长;应该改变现有的经济政策体系,更强调与民众获得感关系更强的经济与社会指标评估。过分强调增长率,地方政府可以靠以债务驱动的固定资产投资去实现增长目标。在投资收益率不高的情况下,通过高投资率实现较高增长率最终只能是饮鸩止渴。

3.优先实现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有机衔接

堵车是“城市病”之一;化解车速低、“潮汐式”拥堵难题,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应当先行。事实上,人流和车流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交通拥堵;东京、新加坡等国际化都市人口密度、机动车保有量均很高却有较畅通的车流。

交通体系一体化是优先目标。雄安新区已建有2座高铁站,分别是2015年底开通的津保铁路的白沟站与白洋淀站。2016年1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固安至保定城际铁路、北京至石家庄城际铁路等9个项目均已获得批准,需在2020年前实施。在两条铁路中,前者将北起固安县,向南经过雄县、容城县、安新县等地,终到保定市;后者途径容城等线,暂设站点保定、石家庄机场等。固安至保定城际铁路将在3年内建成开通,届时居民在搭乘固保城际铁路,途经廊涿城铁、北京城际铁路联络线后直达北京新机场,容城居民可通过北京至石家庄城际铁路到达石家庄机场。河北省交通厅在2016年8月就规划,2020年前需初步建成环首都通用机场群;新建项目中雄县赫然在列。

雄安新区与京津之间交通的高效便捷联系,对雄安新区的发展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捷的交通,完备的水电气热供应及周到的服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加快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建设,目标是建设绿色交通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与京津冀三地机场“无缝对接”是必要之举。重视交通方式的衔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干、公共交通为主体实现高可达性、作转运,以共享单车为补充,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绿色、先进、高度智能化的世界一流交通系统;二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控制私人小汽车的无节制增长。三是推广利用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不断提高汽车燃油效率强制性标准,减轻交通运输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压力。四是减少不必要的出行,鼓励低碳出行,鼓励使用城铁(地铁)、公共汽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五是加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的管理,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新一代智能公交系统、智能停车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物流系统、智能共享单车系统等将会走进新区生活,形成绿色低碳的交通文化和交通社会。

4.建设绿色宜居、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雄安新区建设要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成为生态标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能建成高楼林立的城市,要疏密有度、绿色低碳、返璞归真,自然生态要更好。要科学合理确定新区建设规模,完善生态系统功能,突出“科技、生态、宜居、智能”方向,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美丽家园。在雄安新区四个定位里,首先是绿色生态宜居城市,必然要求有好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雄安新区绝对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而要强调在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优先;一定要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此同时,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把一些功能转移到河北、天津去。

建设宜居环境。环境宜居了,城市才会发展、也才能可持续发展。应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从产业优化和结构调整入手,引进低能耗、无污染的企业,以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坚决杜绝污染项目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建设;对已有污染型的企业,要施行清洁生产,开发低污染高效率的生产工艺,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用全新理念建设污水处理厂,尽可能实现零能耗、化学品使用的最小量化、有机物质的合理循环;建设垃圾焚烧场等公用环保设施,解决垃圾围城等问题;推行污染物的集中治理,实现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切实推进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等的建设,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利用工业余热、丰富的地热资源,并采用地源热泵等技术进行绿色供热,为居家家庭提供一个温度适宜的环境,创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宜居环境。

5.推广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传统的“矮屋厚墙”可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本质是节能。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反映中国特色、风格多样的“危楼跨水、高阁依云”的建筑消失了,城市建设“千城一面”,鸽子笼式建筑或“水泥”森林耸立,不仅使邻里不再相识,也割断了文化联系。如果雄安新区建筑不能按节能环保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使用中必将浪费大量能源,改造也将花费大量资金。因此,应统筹新建、拆迁、特色小镇和文物保护等关系,推进太阳能建筑物一体化,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少使用玻璃幕墙,以免反光增加PM2.5二次颗粒物的生成几率、甚或造成意外交通事故。提高建筑节能环保标准,公共建筑应选用节能型供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在居民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注重文化传承,体现中华传统经典建筑元素,结合区域文化、历史传承、时代要求,打造城市特色风貌。

我国古人有逐水而居、依山建城的传统;“八水绕长安”、“北京城有五条河”均是当时建城选址的重要条件。雄安新区选在“华北明珠”白洋淀下游,城市建设和发展有了水资源保证;有水,城市就有了灵气、人气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运行管理等,均需要消耗资源能源;人口越多,支撑城市运转的空间需求越大,“生态足迹”越大。因此,应以节地、节水、节能和节约一切资源作为城市规划、产业进入的“门槛”;“开源节流”并举,统筹防洪与“海绵城市”建设,建设雨洪与污水分流设施,尽可能利用雨水资源;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保护“白洋淀”生态环境,不仅是供水安全的需要,也是雄安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通过努力,使各种经济活动更加有效,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和污染物排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使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可持续之路。

6.将治理大城市病与区域协同发展有机结合,为后来者留有发展空间

北京集中了大量非首都功能,这是造成大城市病的重要原因,也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包括优质的教育资源、优质的医疗资源、重要的科研资源、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企业总部资源等。通过疏解,不仅要解决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过多的问题,也能够对改善河北投资环境和增强吸引力发挥重要作用。要把分散疏解与集中承接疏解相结合,把通过行政力量的疏解与通过市场力量的疏解相结合。疏解不能是行政命令的一刀切,最终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按中央规划,到2030年,雄安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将初具影响力,最初人口在100万人左右,最高达200万到300万人;疏解和承接,具体执行需要按步骤、循序渐进地加以实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非首都功能疏解业已开始。3年多来,北京推动了一批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学校、医院等的有序疏解。累计调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场370余家,从业人员21.8万人;累计退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1340余家。投资439亿元的首钢京唐公司二期项目2015年在曹妃甸开工建设,北京现代汽车沧州第四工厂2016年10月竣工投产,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管委会于去年底揭牌。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新校区加快建设,天坛医院丰台院区、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二期进展顺利。

雄安新区建设,应按照中央总体部署,依据主体功能区承接北京转移人口、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加强户籍制度改革,顺应人口自然流动规律,引导城市合理布局。特别要重视社区发展,以满足全体市民的生活、安全、医疗保健、受教育、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照顾弱者人群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需求,建成和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逐步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抚、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不出社区的目标。在城市周边的郊区,也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加强饮水工程、公路、沼气、电网和危房改造;既然是承接非首都功能,一些与中央政府关系不大的,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以及金融中心等,甚至部分部委的非核心部门,都可能迁往雄安新区。因此,要改善新来者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入学等条件,并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建立公共财政保障的制度框架,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正常流动,形成以工带农、以城带乡的协调发展格局。

7.加快机制体制改革创新,形成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科学设置管理机构,整合行政资源,建立精简、高效、统一的新区管理机构;赋予新区充分管理权限,提高服务效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些改革事项可以在新区先行先试,取得成效后再逐步推广。制度逐步对接。针对税收分享影响企业疏解搬迁的问题,2015年6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从顶层设计上扫除了因地区间税收利益博弈带来的障碍。国家食药监总局于2016年7月批复同意京冀协同发展医药产业转移的监管措施,在沧州的“北京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可以由北京市食药监局异地监管和审批,在全国开了先河。

建设新的地方财政金融体系。新区经济建设的引擎转向投资资本收益率后,不能再依赖房地产及由此衍生出的土地财政,财政情况将发生变化。运用市场化办法筹措建设资金,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在土地、财政、金融、投资等方面,强化政策创新和储备。新区政府可以编制完整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寻求市场化的政府信用评级,并以信用评级为基础,发行地方政府债,以改变新区政府的投融资模式。这样,不仅提升地方的债务管理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地方政府经济、财政和债务情况的透明性。确立新的社会管理体系。自由流动的人力资本是一个城市繁荣的基础。新区建设应该废除户籍制度,改变户口对人力资本配置的扭曲,实现一个真正有活力的劳动力市场,进而提升创业创新的活力和成功率。

智能化管理城市。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还可以拓展资源承载力,减少废弃物排放。开发新材料替代耗竭性资源,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用力度,重视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提高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经济,对经济运行及社会生活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电商的发展,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可以较快地实现新常态下的供需平衡。应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结推广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经验,构建“互联网+智慧城市”系统,并在社保、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九大领域取得突破;推进产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等的建设,建设智能停车场以免汽车占满道路,使城市管理更精明,居民生活更便利,资源配置更合理,生态环境更宜居,公共信息更透明,以及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

形成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中,应重视体制机制建设,以制度保障雄安新区建设和发展。按照“大部制”的构想组建“小政府”,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法律法规、标准标识、市场准入、监督检查等方面的调控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建立管理规章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减少机构重叠、设置不当造成的管理效率低下,出现“有事没人管”的管理“真空”,或一事多部门管理的相互扯皮,或因人设岗浪费人力资源等问题,提高治理水平,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为人民公平共享。建立环境责任考核和追究制度,开展传统社区的保护与社区中心建设,特别要重视老龄人口服务场所的建设;加强管理人员教育和培训,使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人员获得不断学习的机会,促进管理不断迈上一个新台阶。

猜你喜欢
路线图新区建设
路线图,作用大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描述路线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宁波三门湾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