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琴 杨梅 陈雷
(杭州萧宏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0)
生物修复技术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王晓琴 杨梅 陈雷
(杭州萧宏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0)
黑臭河道治理是城市水污染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生态法是当前治理黑臭河道的主要技术,具有可重复、廉价,生态效益好等优势,按照技术种类又可分为植物净化与修复、微生物修复、生物膜法,近年来生态草技术开始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随着材料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的生态草设计得以涌现,并使生态修复技术向定制化、专业化深入发展。
水污染;黑臭河道;生物修复技术
污染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治理污染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社会义务。我国水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其中又以河道污染最为突出,河道污染不仅威胁两岸的生态环境,还可通过地下水网污染地下水,威胁饮水安全,增加自来水厂净化的成本[1]。黑臭河道是一种常见的河道污染表现,黑臭主要与生活环境污染有关。生物修复是当前治理水污染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可重复、廉价,生态效益好,一般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本次研究试就生物修复技术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进展进行概述。
有关于黑臭河道水体研究并不少见,该类型污染水体多见于人口密集的区域,绝大多数城市都或多或少存在黑臭水体,按照污染来源以及特征可分为:①未截污的黑臭水体,如上海苏州黑、广州珠江江河段等,因缺乏必要的截污措施,流域范围内的有机物超出了自净的能力;②封闭性和半分封闭性的黑臭水体,主要是指封闭的河道,常见于蓄水区的河道,与外界交流少,水体更新速度慢,若受到有机物污染,便会导致水体黑臭;③缓流型黑臭水体,水体污染易在河低淤积,污染存在蓄积效应,有报道显示上海市内河每年约1500万m3污染物蓄积量。根据国内调查的黑臭河道主要与有机污染、无机污染、内源污染有关,水温对黑臭水体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从黑臭河道的成因、概括来看,生物修复技术如生态法,采用原位修复,模拟自然净化的过程并予以强化,具有投入少、二次污染少、可重复等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
2.1 生物生态法
生物生态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2.1.1 植物净化与修复
利用常见的改善水质效果较好的植物,利用植物的直接吸收、物理吸附、微生物作用去除或沉淀污染,常见的植物可分为挺水、沉水、漂浮以及浮叶植物四类,代表植物包括芦苇、香蒲、分演练、浮萍、睡莲、蒋菜、狐尾藻、金鱼藻等,治理的形式主要可分为人工湿地、沉水植物修复、生态浮岛等,有关于这些植物的新品种培育、组合、净化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如李某等调查发现芦苇浸出叶对蛋白核小球藻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一定浓度下抑制率达到100%,另有报道显示水葫芦对富营养水体中的COD、TN、NO2-N、TP具有较好的去除作用,去除率在50左右[2]。许多学者致力寻找新的品种、组合方式、生物学特性,以利于因地制宜的制定黑臭河道,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植物净化修复已被广泛用于城市污水、重金属废水、富营养水体的黑臭河道治理。
2.1.2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的净化作用,采用独特的载体,对菌体进行培养、驯化、富集,形成规模效应,主要方式包括生物膜法、添加微生物菌剂、生物促生剂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菌培养、筛选、预处理技术、投入量、清除效果的研究,张宗阳等采用优势复合菌剂对西洋河黑臭河水进行修复,结果显示菌剂对河水中的COD、NH3-H、TP去除率在80%以上[3]。菌剂还可与植物联合,达到协同目的,如根际杆菌便往往依赖于植物存活,相较于植物微生物可能是水质改善的主要贡献因子。生物促生剂,顾名思义通过药物提高为微生物的数量,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促生剂的最终目的在于创造适合菌群生长的环境,不仅可提高数量还可提高微生物的活性,投放的方式包括喷洒、泥底注射等,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水体污染[4]。
2.1.3 生物膜法
需注意的是,无论是添加微生物菌剂、生物促生剂都有明显的局限性,在污染较严重的水体中,改良环境的难度较大,植物难以存活,微生物易流失,同时植物净化存在局限性,植物本身生物学特性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同时死亡的植物还会造成二次污染。生物膜技术通过创造局部利于植物、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发挥持续性的净化能力,如人工浮岛便可视为一种生物膜技术。生物膜的载体主要为卵石等天然材料,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表面往往为粘液状的生物膜,在自然界便存在天然的生物膜,上面存在大量的生物,如细菌、藻类、真菌、原生动物等,是自然净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外较常见的河流生物膜法为砾间接触氧化法、生物活性炭填充柱净化法等,填料极大的扩大了比表面积,可负载大量的微生物。当前,关于生物膜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的填充材料研发。
2.2 生态草技术
生态草技术是一种新型生物膜载体净化技术,通过仿生学设计生物膜,以人工投入或土著菌群为种源,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应用效果较好。主要可分为细绳状生态填料、仿生生态草、阿克曼生态基,近年来新的材料不断被推出,这些材料在载菌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可以根据菌种进行定制[5]。
生物修复技术是黑臭河道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特别是在水体较小、流动性不强的污染水体治理中具有较高的价值。近年来,生物修复技术越来越专业化,多学科合作成为主流,生物学、新材料学技术、基因工程等学科的进步,都极大的推动了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相信在不远的未来,生物修复将成为一种普遍性污染治理技术。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jcs.mep.gov.cn/hjzl/zkgb/.
[2]高丹英,杨娇艳,王文玲等.黑臭水净化菌株的筛选及其水质改善能力[J].环境科学研究,2010,23(3):35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