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鹏
(甘肃省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甘肃兰州 730000)
核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方鹏
(甘肃省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甘肃兰州 730000)
近些年来,我国对于核能的开发力度变得越来越强。核能事业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能源,相应的科学技术也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可以说核能事业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当前我国有利用核能事业中的核辐射技术对污水和废水进行相关的治理,极大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对核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相关应用作出一个大体的分析。
核辐射技术;环境保护;发展;应用
随着现代化经济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从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百年来随着工业化文明的高度发展,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工业生产产生的污染排放物包括生产中的废水都会随着空气或者河流进入人们的日常当中,由于工业化的高度发展,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因此,我国近年来加强了对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核辐射技术也很好的应用于治理工业产生的污染物之中,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近年来核辐射在环境保护中的相关应用。
核辐射是原子的结构从固有的一种状态转变到一种新的状态,相对应的能量状态也发生了改变,在此转变的过程中会释放出能量。核辐射可以存在于所有的物质当中,发生相应的原子核结构的变化以及能量的变化。核辐射可以使相关物质的原子发生电离或者激发,也就是常说的电离辐射。
放射性的相关物质会与靶核发生相应的碰撞,使得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发生相应的改变,同时反射性物质在此碰撞的过程中,会以波或者微粒子为介子释放出相应的能量,这种能量就是核辐射。因此,在核爆炸或者核事故中释放出来的能量都有核辐射能量的存在。[1]
在当前,环境面临的危机已经成为了国家首要处理的问题。国家当前的环境危机主要来源于工业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气体和排放的相关废水和污水等。传统的处理污染废水已经不能解决当前的环境危机,而核辐射作为一项新兴的治理污水的技术已经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以下是核辐射在环境保护中的几项应用:
2.1 核辐射技术在废水和污水中的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强,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和污水的总量也不断在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也进一步加强。传统的治理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方法主要是依靠常用的生物渗透法、物理净化法以及化学反应的中和法,这些传统的处理方法并不能很好的保证将废水和污水中的腐殖质等不容易处理的物质及时的排除。
目前使用的核辐射技术通过将污染物质进行相关的辐射分解,对那些不易处理的物质进行相应的分解处理,同时还可以对排放的污水和废水进行消毒杀菌。核辐射在治理废水和污水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引入污染物的现象,且对于废水中产生的自由基的处理要比传统的化学治理法使相应的分子更具有活性。核辐射技术通过改变污染物分子的结构,使其进行分解处理,加速分解物的分解活性。区别于传统的方法,核辐射技术对于废水和污水的治理更具有显著的效果。[2]
2.2 核辐射技术在污泥中的应用
传统的污泥处理法一般都是将污泥直接填入大海或者河流之中,并且对废弃的污泥一般不进行处理。然而,污泥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和丰富的有机物质,可以作为农作物的废料或者相应的改良剂,适应于农田和园林绿地去使用。与此同时,污泥中也含有大量的危害物质,如病原微生物、害虫卵和相应的寄生虫,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人畜的安全会造成一定的威胁。
废弃的污泥可以通过核辐射技术进行二次利用,对其进行灭菌处理。通过核辐射的灭菌处理,会使污泥的胶着性降低,依附在污泥中的病原体微生物或者害虫卵都会被直接杀死。通过核辐射的方式,及时处理了污泥中的有害物质,使其可以直接当做农田或者园林绿地的肥料,对农作物进行相关的养护。
2.3 核辐射技术在空气治理中的应用
近年来,大气污染的问题越来越恶化,究其原因是由于空气中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比例越来越高,对空气加剧了污染力度。其中工业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污染气体,以及光化学污染过程中释放的氮氧化物等气体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针对于形成酸雨的二氧化硫气体大多数国家都采取在污染烟气中去除的措施,而对于氮氧化合物的状态比较稳定,发生反应的活性比较低,对于氮氧化合物的处理是非常棘手的。通过核辐射技术中的电子束辐射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氮氧化合物的反应活性,可以有效的将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合物从空气中去除,进一步降低了大气污染程度。[3]
本文通过对新兴的核辐射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希望借此文章可以加深人们对于核辐射技术的理解,对核辐射在环境中的应用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1]马雪萍.核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6,03:32.
[2]吴海辉.核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9:154-155.
[3]梁世刚,田慧敏.核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7,03: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