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教育App的研究现状分析

2017-01-21 10:12王静艾敏
物联网技术 2016年12期
关键词:在线教育互联网技术

王静++艾敏

摘 要:随着移动终端设备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各大在线教育机构纷纷将注意力投向移动终端,基于移动通讯设备的App市场呈现火爆的发展势头。文中通过对现有App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了现阶段国内移动教育App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App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建议。

关键词:移动教育App;在线教育;互联网技术;移动设备终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12-0-03

0 引 言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App成为各大互联网商业大亨看重的又一掘金领域,一方面通过App可以汇聚各类网络用户,实现扩大网络应用范围的目的,为互联网运营商带来暴利。另一方面,App的使用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行为习惯,为互联网开发带来不可预估的广阔市场。因此各类App资源的开发呈现出剧增的发展态势。在教育领域,鉴于手机App的移动化、便捷化、可视化、游戏性、个性化等特点,迎合了各阶段学习者的需求,目前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产生了移动教学、移动图书馆、移动学习、移动课堂等服务类型,随着App学习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移动教育App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现有App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现阶段移动教育App的研究现状及应用状况,希望能够对App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建议。

1 移动教育App 的概念及特征分析

1.1 移动教育App 的概念

App是一种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程序,当承载教育信息时即为教育App,为此我们将教育App理解为是为学习需要而开发的智能移动终端应用程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和手机用户的不断增长,截止2015年底,我国手机网民突破6.2亿人[1],在线教育逐渐平移到手机移动端。因此各大在线教育机构纷纷发力App在线服务,例如学大教育、新东方、猿题库等。

1.2 特征分析

与传统教育相比,教育App具有以下特征:

(1)随时随地。教育App可以冲破时空的限制,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微信”“微课”“微博”等概念的出现亦如此。

(2)游戏化。很多App将游戏融合到学习内容中,为学习者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旅程,特别是幼儿教育领域,例如针对幼儿语言类学习开发的 “我爱汉字”“宝宝识字开心农场”“儿童识字双语动画”等App,针对幼儿逻辑思维训练开发的“儿童口算益智游戏”“数学计算大挑战”等。

(3)互动性强。移动App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时查看课程并与同学进行实时交流,例如Google classroom App等。另外,App关注情境互动,更加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和人机互动活动,力求通过它们帮助学习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吸收多媒体化的信息内容[2]。

(4)智能化、个性化。移动App与基于计算机的网络学习不同,移动设备具有接受推送信息的功能,即使关掉屏幕也会收到相关信息的答案,保证了教学信息顺畅传播。此外,在测评方式方面,App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行为选择相关评测内容并开展测试,同时还可以根据进程对学习者进行缺陷分析及学习路径推荐[2]。

2 国内移动教育App的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笔者以“移动教育App”为关键字在CNKI中进行搜索,共搜到271条结果,从发表时间来看,2011年1篇,2012年4篇,2013年16篇,2014年50篇,2015年121篇,2016年截至目前为79篇,可见,关于移动教育App的研究逐年增长,这与IT时代周刊2015在线教育5大趋势移动App成主流的分析吻合。从研究方向方面进行统计,我国学者对于移动教育Ap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教育App的研发与移动教育App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研究两方面。

2.1 移动教育App的研发

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主流的开发方法是基于Android系统借助第三方软件设计开发的移动App,例如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App开发团队”使用Appbyme开发平台设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移动App,取得了较好的口碑[3];湖北大学杨兵、卢国庆等人基于Google公司的App Inventor平台开发了课堂点名系统;五邑大学的黄悦深提出基于HTML5的App开发模式,并设计了一款模拟图书排架的 “图书排架王”,旨在通过趣味游戏的方式传授图书索书号的相关知识。从面向的对象来看,主要针对大学生和幼儿,如西南交通大学傅娇娇基于儿童的认知特点对App的交互界面设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广州市第一二三中学的翁宗琮从自身集合多重角色的体会出发,对移动协同教育App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另外,辽宁师范大学刘丹等对现有移动App研发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建议,指出通过进一步解决用户友好性、教学内容系统设计与质量评估、知识产权保护和移动学习技术对学习行为的影响机制和作用途径等问题,来加速移动教育App的突破性发展。从数量上看,我国学者对App的开发研究不多且方向分散,说明教育App的研发尚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针对课程教学的App更少,这与现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需求不符。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中强调“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创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深化落实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提升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创新效能。可见,现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围绕信息技术的深化应用。而移动App以其方便快捷、随时随地、交互性强的技术优势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补充和帮助,是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深度融合的良好平台,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基于课程教学移动App的开发上进行深入探索,开发出跨操作系统的、简单易操作的移动App课程教学平台软件,让广大教师根据自己的课程特点及需求制作课程平台。只有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内在需求选择合适的App,才能更好地助力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4]。

2.2 移动教育App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研究

我国学者对移动教育App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研究为数不多,主要集中在移动教育App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安徽师范大学张慧、刘延华将高校公共课、翻转课堂与App移动学习终端平台的开发相融合,研究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公共课移动学习平台的功能模型,并通过实际开发案例探索App移动学习平台在高校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可惜文章并未对App开发软件及平台进行详细介绍,只在结尾提到由于受App移动应用平台功能的限制,高校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应用受到很多限制,这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在移动教育App开发研究中的欠缺。渤海大学李玲、胡卫星等人介绍了欧美、中国香港等地的基于教育类App的人机交互应用模式,为教育App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苏州大学郝等将移动App应用到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中,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最后提出了相关意见。可见我国学者对移动教育App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持乐观态度,但受技术瓶颈的限制,移动教育App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还需要研究者进行深入探索。笔者认为,未来移动教育App在高等教育领域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甚至对整个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一定影响,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前期慕课等在线教育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为移动教育App深入人心提供了良好的铺垫。在线爱课程、慕课课程等的发展让广大师生们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感,为随之而来的移动教育App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过渡。

(2)智慧校园建设为移动教育App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移动教育App的特征迎合了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的诉求,也为21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

(4)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我国学者对移动App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分析层面,没有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只有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宋莉娜等探讨了儿童教育类App的体系化评价机制问题,提出儿童教育App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并指出通过加强相关科研、评价主体多元化等方式构建健全科学的儿童教育App体系。这与火爆的儿童教育类App市场格格不入,需要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经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造成这样尴尬局面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1)由于儿童教育类App产品的低门槛准入与高市场需求刺激,导致各类公司纷纷投入到App的开发中,造成App产品数量巨大但质量堪忧的问题,同时又受到各方面因素限制不能做的太大,限制了其内容的延展性和功能设置,不能满足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需要。

(2)儿童教育App的购买者和使用者都不是教育工作者,而此类App经常作为家长无暇陪伴孩子的替代品。

(3)出于对儿童用眼健康的考虑,很多家长内心对儿童过早接触电子产品有抵触情绪,因此对使用App的时间有限制。

3 促进移动教育App在教育领域中得到深入发展的策略

针对上文对我国移动教育App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移动教育App的发展:

(1)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尽快开发出跨平台、简单易操作的App开发平台,让广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的课程特点安排课程资源。一款教育App是否受到用户的喜欢与资源设计者有密切关系,设计者在设计App时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起点、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对学习内容要有系统化的设计和架构,同时要注意学习者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及时反馈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解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5]。因此教师是最合适的App设计者。

(2)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实现移动网络的全覆盖,为学生的移动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基于移动教育App的学习从时空上看是零碎化、随时随地的,在这种碎片化的学习为学习者节约时间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学习过程数据,而这些数据正是反应学习者学习特征的重要资料,对教师了解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具有重要作用,必须进行深入挖掘。智慧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智慧计算,即在大数据环境下利用数据库、智能计算与数据挖掘技术实现信息化体系对用户的理解及对趋势的把握[6]。因此智慧校园的建设也是提高移动教育App应用价值的重要条件。

(3)注重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培养,提升教师TPACK水平。移动教育App作为一种新的信息技术手段要在教学中得到合适的应用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TPACK是2006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Punya Mishra和Matthew j.kochler教授提出的针对教师使用技术进行有效教学所必须的知识,近几年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国内也是学者们研究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重要理论。笔者相信,随着教师TPACK水平的提升,移动教育App在课程教学中的协同价值终将得到充分体现。

随着移动App在课程教学、学校教育中的深入融合,社会各界会转变观念,关注其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当然这以提高教育App质量为前提。

4 结 语

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及移动终端设备性能的不断提升,移动教育App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我国,移动教育App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可以预见,伴随着各大厂商及研究者们的深入研究,移动教育App将迎来高速发展的契机,未来的移动教育App将会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产品,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速途研究院:2014年Q4移动阅读市场分析报告[EB/OL].http://tech.huanqiu.com/news/2015-03/5882744.html

[2]刘丹,胡卫星,李玉斌,等.移动教育 APP的研发现状与应用问题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6(8):47-52.

[3]苗国建.移动学习环境下微课设计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5.

[4]钟广锐.移动学习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32(3):82-86.

[5]王曦.“互联网+智慧校园”的立体架构及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07-111.

[6]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39.

[7]唐敏,周永刚,陈明武.构建“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智慧教育方案[J].物联网技术,2016,6(5):113-115.

[8]刘丹,胡卫星,李玉斌,等.移动教育App的研发现状与应用问题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6(8):47-52.

猜你喜欢
在线教育互联网技术
浅谈互联网+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传播学门外的互联网技术反思:《Daedalus》互联网专辑剖析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互联网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