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玉鱼的内涵及其鉴定特征

2017-01-21 14:00曹武松
收藏界 2016年12期
关键词:青玉鱼形玉质

曹武松

三门峡虢国墓地自发现以来,一直倍受关注。关于虢国历史及出土器物的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虢国墓地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中,大量精美绝伦的玉器,也是虢国文化中的一大亮点,令许多专家学者惊叹不已。

虢国墓地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种类之全、玉质之良、工艺之精、价值之高在周代考古中实属罕见,是我国先秦时期的艺术珍品。虢国墓地出土玉器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用途大致可分为礼玉、佩玉、殓玉、用具、饰件、棺饰等几大类。其中佩玉器物在虢国墓地出土玉器中品种和数量都是最多的,占玉器的一大半,在琳琅满目的佩玉中,造型各异、惟妙惟肖、精致灵动的鱼形玉器数量颇多,不知这是否迎合了《诗经》中鱼意象的深刻内涵。在此,笔者甄选部分精美鱼形玉器做以简单鉴赏分析,以期与读者朋友共享古玉之精妙。

一、富裕丰收的象征

在远古社会,生产力低下,生存环境恶劣,人们为了生存,大多选择临水而居。相较于打猎,捕鱼的危险性较低,且鱼的繁殖能力极强,数量种类众多。并且有鱼就暗示有水,这对于农业文明来说,有水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不难理解古人把鱼的丰富等同食物的充足,把它当成富裕丰收的象征。《周颂·潜》是专用鱼类为贡品的祭祀诗,“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有鲔,鲦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从鱼的数量之多、品种之繁以及人们对鱼类品种的熟知,可以看出当时的发展状况。“以(鱼)享以(鱼)祀,以介景福”是饮水思源、祈求福佑的祭祀行动。

玉鱼,顾名思义即刻玉为鱼。宋代文学家程大昌《演繁露鱼袋》:“《六典》符宝即载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银,佩以为饰。”又用作殉葬品。杜甫《诸将》诗:“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佩鱼之风始于商代,墓葬中出土大多是棺饰玉。出土的玉鱼或悠悠摆尾,或团身跳跃,形式多样,造型简洁而生动。西周时期的玉鱼则多是片状雕,形象生动,或直或曲,或细或宽,张口圆目,其身体背脊和腹下用短阴线琢出两组鱼鳍,两面纹饰相同,尾分叉,在脊背或口部有钻孔,以便佩戴或悬挂。

西周 长条鱼形佩(图1) 长9.6厘米,宽1.6厘米,厚1.1厘米。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河南博物院藏。

青白玉。末端有红褐色斑块。玉质细腻,微透明。器身较厚,末端较薄。双面片雕,依其形制特征,属于长条鱼形佩亚种。两面均饰减递浅浮雕立体鳞纹,柄部刻两周凸弦纹,应是柄形器残断后改做鱼形。整体圆润规整,线条挺直有力,形态亲近自然。轮廓与器表面巧妙结合在一起,观者正视会产生立体圆雕效果。

西周 弓背鱼形佩(图2) 长6.95厘米,宽2厘米,厚0.25厘米。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河南博物院藏。

青白玉。冰青色,大部分受沁而杂有大片竹黄色斑点。通体磨光,玉质鲜润。曲体弓背,鱼体肥大,尾分叉且下弯,嘴部钻一圆孔。两面均用匀称的细阴线琢出圆眼、鳃、鳍鳞等部位,造型淳朴浑厚、简洁、明快,不追求形体的细部刻划。

西周 扁体鱼形佩(图3) 长3.1厘米,宽2.5厘米,厚0.2厘米。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河南博物院藏。

青玉。冰青色泛白。玉质细腻,晶莹润泽,半透明。形体较宽,呈扁状体,尾分叉,口微张,嘴部钻一圆孔。两面均用匀称的细阴线琢出圆眼、鳃、鳍等部位,该鱼似悠悠摆尾,更显活泼生动。

西周 扁体鱼形佩(图4) 高2.1厘米,最宽1.6厘米,厚0.25厘米。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河南博物院藏。

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有黄白色斑点。半透明。整体近梯形。素面,尾分叉,头部一圆穿。线条简洁而概括,不追求细节。

二、婚姻或配偶的象征

鱼作为一种寻常可见的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不知不觉中被染上了人类生活印记,具有独特的文化意味。《诗经》中所写的食鱼、钓鱼等意象往往是男女婚恋的象征。如《诗经·陈风·衡门》有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对此,近代闻一多的《说鱼》、孙作云的《<诗经>恋歌发微》,都谈到鱼的这种象征作用。《卫风·硕人》写庄姜出嫁的盛况,最后一章连用拟声拟态的叠词,对鱼加以歌咏:“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来表达对庄姜美满婚姻的祝愿。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鱼形玉器制作的又一个高峰。此期出土之数量大、造型各异,玉鱼受前代影响甚大,基本秉承了商代玉鱼的个性,如果仔细观察,仍可发现不少商代玉鱼的典型特征。

西周 弓背鱼形佩(图5)长7.2厘米,宽1.8厘米,厚0.3厘米。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河南博物院藏。

青玉。深青褐色,因受沁有大片黄褐色斑块或斑点。玉质细腻、通体磨光、微透明。躯体拱背,身体为圆润弧形,嘴端较大,口微张,鱼眼以斜刀方式雕刻成大圆眼,尾部分叉呈“V”字形,作出水跳跃状,两面均用匀称的细阴线琢出眼、鳃、鳍等部位,造型奇特,线条奔放,具有强烈的线条美、韵律美,给人以潇洒、飘逸的美感。

西周 长条鱼形佩(图6) 长9.3厘米,宽1.45厘米,厚0.15厘米。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河南博物院藏。

青玉。全部受沁呈青灰色或青褐色。玉质稍粗,微透明。细长条扁体,尾分叉,嘴端较大,口微张,嘴部钻一圆孔。双面片雕,依其形制特征,属于长条鱼形佩亚种。腹下部略凿小豁口,以示腹鳍所在,背鳍以细阴线表示,造型简洁明快,形态栩栩如生。

西周 象鼻鱼形佩(图7) 长10.8厘米,高2.8厘米,厚0.1~0.2厘米。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12虢季夫人墓,虢国博物馆藏。

青玉。全部受沁呈棕黄色。微透明。鱼圆眼,象鼻,阴线刻出眼、鳃、鳍等部位。象鼻前端中间呈小“V”字形开口,又似正将另一条鱼吞入口中,仅留鱼尾于口外。鳃下有鱼爪,鳃上有一细小圆穿。造型奇特,似乎表现大鱼吃小鱼的情景,生动形象。

西周 鱼尾形玉佩(图8) 长4.5厘米,宽1.65~2.35厘米,厚0.4厘米。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12虢季夫人墓,虢国博物馆藏。

青玉。冰青色,有棕色斑。玉质细腻,微透明。整体呈弧形,一端作鱼尾状。两端各有三个小穿,中部两穿。一面有六道弦纹,一面素面。线条简洁、明快,鱼尾微翘,更显生动。

三、名贵事物或高贵人物的象征

用名贵难得之物来隐喻高贵贤能之人是《诗经》常见的现象。《诗经》中仅用单字“鱼”来象征名贵事物的亦不在少数,比如《小雅·鹤鸣》以鱼在渊、在渚,比喻贤人在朝或在野;《大雅·早麓》中“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则用来比喻贤能各得其所。鱼意象在《诗经》中内涵的丰富性,让我们看到灿烂的鱼文化。

西周时期的玉鱼片雕者居多。其边楞多打磨的润滑圆润,构成一种立体感,且呈现了少数棒形的圆雕玉鱼。外型除以往平直和跳动状外,新增一种:鱼尾下摆作跃起之态,但尾端同鱼腹根本在一个水平线上,曲折不甚,整器仍垂直,其应为弧曲跳动状玉鱼的简化外型。西周玉鱼在琢工上,有的精细,有的简练,有的写实,有的抽象夸张。精工细作的器物作为王公贵族的佩饰,而比较粗犷的器物可适用于敛葬。

西周 弓背鱼形佩(图9) 长10.8厘米,最宽3.1厘米,厚0.4厘米。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虢国博物馆藏。

青玉。豆青色,局部受沁呈土黄色。玉质较细,半透明。曲体弓背,鱼体肥大,整器作弧形扁平体,鱼嘴主要为吻部前伸且上下外凸的钉帽形,大圆眼,尾部中间呈“V”字形开口,头部下方钻一圆穿。两面均以等距平行直阴线刻划背鳍、腹鳍,鱼鳞为斜刀法琢成环带形,尾部饰有双钩技法雕出的纹样,颇具浮雕感,造型灵动可爱,形体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西周 弓背鱼形佩(图10) 长5.3厘米,最宽2.6厘米,厚0.2厘米。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虢国博物馆藏。

青玉。浅冰青色,头部受沁呈棕黄色。玉质细腻,晶莹温润,半透明。曲体弓背,鱼体宽短肥大,躯体与尾部的形体比例像似,上下尖翘,头、眼、鳃、鳍俱全。头、尾各有一个圆穿。造型简洁灵动,活泼可爱。

西周 长条鱼形佩(图11) 长6.4厘米,最宽2.6厘米,厚0.25厘米。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虢国博物馆藏。

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有褐色斑。晶莹温润,微透明。鱼身作扁长条形,较宽大,正背面纹样相同,鱼的头、眼、鳍俱全,口微张,尾分叉。两面削薄呈刀刃形,头端中部和下部各有一个圆穿。线条简洁而概括,把形体勾画的极富立体感。

西周 圆雕玉鱼(图12) 长5.6厘米,宽1.3厘米,厚1厘米。圆雕。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呈灰白色。玉质细腻,半透明。鱼圆睛突吻,以单阴线界出腮、背鳍、腹鳍,尾有三角形钝尖。正背面纹样相同。嘴部有一斜穿。线条简洁流畅,生动立体。

西周 圆雕玉鱼(图13) 长8.6厘米,宽1.1厘米,厚0.9厘米。圆雕。青玉。墨绿色,全部受沁呈灰白色。玉质较细,微透。系用柄形器改制而成。首端雕成鱼首,圆目平鳃,尖尾直身。鱼身保留原柄形器器身节状凹弦纹。嘴下有一斜穿。轮廓和细部有机融为一体,风格写实,雕琢技法娴熟。

周人不仅佩戴单件玉佩,组玉佩的出现更成为当时的新风尚,王公贵族多佩戴组佩,代表其高贵的身份。“璜”通常作为成组玉佩中的重要玉件而出现,鱼形璜表达了人们对鱼这种形象的喜爱。

玉璜,在中国古代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被《周礼》称为是“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六器之中的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等四种玉器,历史最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玉璜的形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半圆形片状,圆心处略缺形似半璧;另一种是较窄的弧形。一般玉璜在两端打孔,以便系绳佩戴。殷商时期,玉璜是重要的佩饰件和礼仪用品。除了素面的玉璜外,许多玉璜被琢成龙形或鱼形,表面雕琢双勾云纹、鳞纹或三角纹。西周的玉璜沿袭了殷商的风格,并发展成组佩饰件。玉璜被上凹下凸地用于串饰中,项链上的玉璜也逐渐增多,上下重叠,有多至数枚者。

西周 鱼形玉璜(图14) 长7.1厘米,最宽2厘米,厚0.4厘米。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6孟姞墓,虢国博物馆藏。

青白玉。浅冰青色,个别部位受沁呈灰色。玉质细腻,温润微透。通体磨光。躯体拱背,整体呈“V”字形,脊背凸起,嘴端较大,口微张,鱼眼以斜刀方式雕刻成大圆眼,鱼身较长,用单阴线界出腮、脊鳍、腹鳍,尾部分叉呈“V”字形,首、尾各有一圆穿。身饰双排鳞纹。作出水跳跃状,整体规整圆润,生动活泼,和谐对称,形体飘洒。

殓玉是用于随葬,为死者殓尸的玉器。它是源于古人的崇玉思想,认为用玉裹尸,尸可不腐。《周礼·春官·典瑞》载:“大丧,共饭玉、含玉、赠玉。”即口琀玉、脸盖玉、手握玉、脚踏玉、甚至脚趾缝也要夹玉,以此达到尸身不腐的目的。这也是汉代“金缕玉衣”的雏形。

西周 长条形玉鱼(图15) 长4.7厘米,宽1.2厘米,厚0.2厘米。出土时位于左脚右侧。青玉。冰青色。玉质细腻,半透明。鱼呈长条状,鱼的头、眼、鳍俱全,尾部分叉。头端有一小圆穿。线条挺直有力,形态亲近自然。

西周 长条形玉鱼(图16) 长7.9厘米,宽1.6厘米,厚0.4厘米。出土时位于左脚右侧。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呈土黄色或灰白色。玉质较细,微透明。鱼呈长条状,两面略鼓,头、眼、鳍俱全,口微张,尾分叉。嘴部有一小圆穿。背面保留有丝织物痕迹。造型简洁明快,形态栩栩如生。

西周 扁长条形玉鱼(图17) 长3.4厘米,宽1.4厘米,厚0.4厘米。出土时位于左脚下端。青玉。冰青色,大部分受沁呈黄褐色。玉质细腻,半透明。鱼身较宽短,鱼的头、眼、鳍俱全,尾部分叉。头端有一圆穿。线条简洁明快,形象生动。

西周 扁长条形玉鱼(图18) 长8.2厘米,宽2.1厘米,厚0.25厘米。出土时位于右脚右侧。青玉。豆青色,全部受沁呈黄白色。玉质较粗,不透明。鱼身呈长条状,腹、背部略鼓,头、眼、鳍俱全,尾分叉。嘴上有一小圆穿。正面有朱砂和丝织物痕迹。造型灵动可爱,形体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西周 弓背形玉鱼(图19) 长5.4厘米,宽1.1厘米,厚0.2厘米。出土时位于右脚右侧。青玉。深冰青色,全部受沁呈土黄褐色或黄白色。玉质较粗,微透明。鱼身呈弯曲状,鱼的头、鳍仅示意而已,尾分叉。头端有一个圆穿。背面保留有朱砂和丝织物痕迹。造型简洁灵动。

西周 鱼形脚趾夹玉(图20) 长4.7厘米,宽1.2厘米,厚0.2厘米。出土时位于右脚右侧。青玉。冰青色,全部受沁呈土黄色。玉质较粗,不透明。鱼身呈长条状,鱼的头、眼、鳍俱全,尾部分叉。头端有一小圆穿。鱼身残留有丝织物痕迹。整体规整圆润,生动活泼,风格写实,雕琢技法娴熟。

西周 长条形玉鱼(图21) 长5.7厘米,宽0.8厘米,厚0.3厘米。出土时位于右脚下端。青玉。冰青色,全部受沁呈土黄色。玉质较粗,微透明。鱼身呈长条状,两面略鼓,鱼的背鳍与腹鳍仅示意而已,尾分叉。头端有一小圆穿。整体圆润规整,轮廓与器表面巧妙结合在一起,观者正视会产生立体圆雕之效果。

西周的鱼形玉器一定程度上承袭商代的风格,但也有创新和发展。西周玉鱼制作较商代更为规矩、精细。上吻向上微翘、下唇凸出尖角的玉鱼数量增加。长度有所增加,不少玉鱼长度超过10厘米。综合上文分析发现,西周玉鱼还具备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鱼嘴的形状主要有三种:

①、吻部前伸且上下外凸,接近商代的“T”形嘴(图22),然此期吻肥厚,前凸明显,鱼嘴呈钉帽状;

②、吻上端尖翘,前缘向下渐内收, 下端漫圆,有些前缘有“V”形开口,吻下雕有一凸齿,似为脚爪;

③、钝尖状。除单阴弧线鱼鳃外,新增的双线腮亦多见。

2、鱼眼首要为斜刀琢成的大圆眼。双线腮多。

3、斜刃刻刀形尾已不再盛行,此期鱼尾较宽,末端平截,常扁薄若刃,中心有“V”形小豁口,状马蹄。鱼尾长度所占整长的比重有所增加,有甚者可达到二分之一。

4、玉鱼大多体表光素,罕见鳞纹装饰。鳍、尾的直阴线痕愈加细利,可见揣摩工具较商晚愈加薄锐。

5、钻孔位置,除传统口部、尾部外,新增置于脑后、脊背的孔。

古玉之美,在于它的材质自然之美、造型之美、雕琢工艺之美及内在蕴含之美。而古代玉鱼造型之独特,雕工之精美,形态之灵韵,纹饰之简洁、明快,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玉雕艺人的聪明才智。玉鱼不论是在选材用料上,还是雕琢手法上;不论是形象刻划上,还是审美情趣上都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对后世影响很大。(责编:禹默)

猜你喜欢
青玉鱼形玉质
石性与玉质
鱼形符号在唐代器物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乞丐和狗
简述《四方青玉》的艺术特点
玉质天成
当绘本邂逅美术美美交融
血路
红山文化萤石质鱼形饰的鉴别和探讨
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鱼形玉器鉴赏
甜瓜新品种台湾青玉、莹甜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