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徐州市地震应急救援处置能力的几点思考

2017-01-21 17:49谢依杭
中国应急救援 2017年2期
关键词:速报防震徐州市

张 林 谢依杭

提升徐州市地震应急救援处置能力的几点思考

张 林 谢依杭

从徐州市地震应急救援基础、存在问题及现状等方面初步探讨了徐州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情况,并对进一步提升地震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

提升 地震应急救援 处置能力 思考

地震灾害作为群灾之首,是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更加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将防震减灾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地震应急救援作为防震减灾工作三大体系之一,在承担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从徐州市地震应急救援基础、存在问题及现状、对策与建议三个方面探讨了徐州市的地震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建设。

1.徐州市地震应急救援基础

1.1 地震应急工作组织领导

市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市政府应急办负责统筹协调指挥全市地震应急管理工作,由市地震局具体承担市地震应急的日常工作,市地震局设有专门应急救援处,编制2人。建立地震应急24小时值班、信息上报和应急处置等制度,并按照此系统做好地震突发事件信息的报送工作。地震事件发生后,市防震减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转为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设在市政府办公室应急指挥中心,负责指挥协调全市抗震救灾工作。

1.2 地震演练及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2011年以来,徐州市连续6年组织开展不同类型市级“5.12防震减灾应急综合演练”,达到了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目的。预案系统建设方面,徐州市始终坚持把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作为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2009年-2012年,全面开展了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工作,实现了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政府、全市中小学、大中型企业和市防震减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全部完成了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编制工作,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为保证徐州市各单位和部门地震应急预案时效性,徐州市2013年完成了全市大中型企业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2014年完成了全市各级政府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2015年修订完成了市防震减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预案的修订、2016年9月份将与市教育局协调,完成全市中小学校地震应急预案修订。

1.3 地震应急指挥通信系统

2013年,徐州市投入150万元完成了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积极抓好系统的使用管理,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应急指挥移动平台(应急指挥通信车)。2016年,徐州市投入专项经费11.4万元,完成了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与市政府应急指挥平台互联互通的升级改造。2015年,投入31万元率先在全省完成市地震应急无线电通信网络系统建设,为各县(市)区地震局安装了无线电台,实现了与县(市)区地震局的互通。2016年配合省地震局为市地震局完成了与省地震局的地震应急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建设。

1.4 地震应急队伍建设

2009年,徐州市以市地震局在职工作人员为基础,成立了市地震局地震现场工作队,目前已经历了3次调整,以适应现实需求。市地震局现场工作队每年开展两次以上拉动演练。

2010年,徐州市成立了“徐州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在市消防支队训练基地举行揭牌和授旗仪式,徐州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成为徐州市抗震救灾专业救援力量,各县(市)区建立了综合救援大队。

2012年,在徐州医学院麻醉学院成立了一个200人的防震减灾志愿者站。2014年,在徐州工程学院成立了60人的防震减灾志愿者站。

2016年,徐州市以蓝天应急救援队为基础,建立了一支60人的徐州蓝天地震应急志愿者专业救援队,该救援队队员来自各行业且多具备专业救援能力,队伍配有专业机动车辆及部分专业救援装备。

此外,全市五县六区建立了灾情速报员网络。各县(市)区所辖镇(乡)街道办事处要设立一名灾情速报员,每两年进行一次更新的培训。目前全市通过上报审核的灾情速报员共155人。

1.5 地震应急保障工作

徐州市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及应急救援资金由市、县(区)政府统一管理,根据灾情需要,实行统筹安排,合理调配。市政府指挥中心应急通信做到了上下畅通,联络快捷、方便,并配备常用的通信器材及装备,应对突发事件。近年来,市地震局先后争取专项地震应急装备经费共计100余万元用于购置各类应急装备,包括应急指挥车、海事卫星电话,为现场工作队成员配置个人防护器材等。市政府在2013年对全市应急装备进行了登记,纳入统一管理,实行分部门储备,科学调配,建立了徐州市应急管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努力提升全市应急装备体系建设水平。

1.6 地震应急救援科普宣传

联合主流新闻媒体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自2011年起,市地震局每年投入专项经费40万元作为主要新闻媒体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经费,在徐州日报社、徐州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联合采取专栏报道、专家访谈、公益广告等形式广泛实施科普宣传教育。在《徐州日报》社每年有24个专版刊发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文章,徐州广播电台每天有3个时段播发防震减灾宣传公益广告,连续三年来做到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月月见报、天天有声”。

联合相关部门每年突出抓好“六进”中的“一进”,如2013年联合市教育局开展的“进百家校园”活动、2014年联合市民政局开展的“进百家社区”活动、2015年联合市安监局开展“进百家企业”活动等。每次活动通过展板巡展、咨询互动等方式宣传地震应急救援常识,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开展“百家单位参观地震科普馆”活动,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加大对科普馆的宣传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主动加强与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先后邀请包括市人大机关、市公安局、部分县(市)区政府机关、街道办事处、中小学校等的工作人员来地震科普馆参观学习,受到了广泛好评。

2.存在问题及现状

2.1 地震应急预案编修雷同严重

在近年徐州市开展的各类地震预案修编工作中,从收集的预案质量上看,市级和县(市)、区级政府预案明显好于其它单位和部门上报的地震应急预案。除了可操作性不强外,许多单位和部门拿出的应急预案过于雷同,拷贝现象较为严重,缺乏针对性,并未做到“因地制宜”。一些单位和部门对预案修编工作重视度明显不足,认为预案不同于法律法规,编修过程敷衍瞒混,编修完成束之高阁。这种没有做到以有效的假定为基础、不与实际相结合、不为预期使用者所接受的预案,极易造成准备工作已充分的幻象,最终影响极其严重。

2.2 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近年来,徐州市在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整体取得长足进展,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地震应急救援处置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但因编制、经费等客观因素制约,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足。

2.2.1 灾情速报员流失严重

灾情速报员是地震发生后开展地震灾害应对处置的第一响应人,承担着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地震宏观异常观察与上报、震后灾情上报、震后组织自救互救等多重任务。考虑到在地域上平均分散的原则,徐州市灾情速报员在建立之初是以各街道办事处办事员与各乡镇政府助理员为基础成立的。然而,由于基层工作性质决定,岗位与人员之间变动速度较快,在原先兼任灾情速报员的人员调离原岗位后,由于工作交接漏洞及重视程度不足,易造成灾情速报员职责出现空置。且地震系统对各灾情速报员的管理缺乏规范性文件约束,这也是造成灾情速报员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2.2.2 志愿者队伍专业救援锻炼不足

从近年来国内外特大地震紧急救援的经验来看,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作为专业救灾力量的补充,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一支反应迅速、机动性高、突击力强的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能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实施紧急救援,减轻人员伤亡。徐州市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成立时间早,涵盖领域广,但因受到场地、经费等因素制约,徐州市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普遍缺乏实战救援的锻炼。每年对志愿者队伍的课堂培训无法取代实战救援经验。

2.3 地震应急知识宣传仍有大空间

徐州市防震减灾工作一贯注重地震应急知识宣传工作,但在开展各类宣传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诸多民众的地震应急意识仍存偏颇。一是部门市民地震应急意识依旧淡薄。虽然近年来我国乃至世界大震频发,但徐州市及周边地区相对稳定,且已经多年未见破坏性地震特别是重大破坏性地震发生,许多市民把地震当“新闻”看,存在一种终身断然不会遇到大震的麻痹思想,没有任何防范意识。二是部分市民应急知识过于老旧并热衷于民间谣传。有市民的避震自救知识想当然成分过多,与科学避震自救方法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有些市民对民间谣传的热情度明显高于科学知识。以上这些现象在街头社区宣传过程中,部分市民与地震工作者的现场交流中多有透露。综上看来,徐州市地震应急知识宣传工作,仍然大有可为。

3.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预案编修管理工作

积极寻求专业指导。徐州市在开展各类地震应急预案修编过程中,可向国家级、省级地震部门提出加强预案编修指导要求,邀请国家局、省局相关专家对各类地震应急预案修编责任人进行系统培训,引导其开展本地区、本部门的地震风险识别与评估、区域脆弱性评价及现有资源评估等预案编修准备工作,以切实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保障震后应急处置高效、有序。

徐州市历年开展的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编修工作多是市地震局与市应急办协商后,以市政府办名义向预案编修主体下发编修通知,以此方式推动编修工作。徐州市各类预案编修后续管理工作的推动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在预案编修通知下发后,继续依托市政府办、应急办的政府效力,开展对预案收集情况通报工作,以此提升地震预案编修质量。

3.2 加强各类应急队伍管理工作

3.2.1 加强灾情速报员队伍管理

我国《地震灾情速报工作管理规定》第二十四条明确指出:“建立经费投入机制。各级地震工作部门要保证地震灾情速报网建设、维护的经费投入。要将此项工作经费纳入本地政府、本部门年度财政预算和工作计划经费预算。”由此看来,地方各级地震部门在开展灾情速报员建设管理过程中是需要经费投入的。据悉,南京市地震局已于早年实施对全市各灾情速报员进行年度固定经费奖励的制度,效果良好。徐州市各级地震部门也可将灾情速报员队伍维护经费纳入单位年度预算中,以维持灾情速报员队伍建设运行良性开展。

完善制度,提升灾情速报员的责任意识。一是建立培训、考核机制,市、县地震工作部门要加强对灾情速报人员的培训教育与考核,不断提高灾情速报员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意识。二是建立检查机制,各级地震部门要建立适宜本地区的地震灾情信息速报工作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与灾情速报工作人员通讯是否畅通,及时更新和补充灾情速报员信息。三是建立奖惩机制,应对上报及时、准确信息的灾情速报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3.2.2 积极探索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实战化训练方法

一是政府应对此项工作增加适当经费投入,可派遣少数志愿者参加国家的相关培训课程,将先进救援经验带回本地志愿者队伍,以点带面提升志愿者队伍整体能力。二是徐州市各级地震部门可加强与当地综合应急救援队联络,争取建立定期军地联训机制,积极为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提供实战化训练平台。利用武警消防现有训练场地,邀请专业救援队员对地震应急人员开展短期封闭训练,使受训者掌握基本自救互救方法,救援工具使用等,切实提高徐州市地震应急志愿者应对真实地震的救援能力。三是各志愿者队伍应从自身及社会其它渠道积极寻求帮助。如志愿者个体加强自主学习,积累自身应急救援知识,提高自身应急救援能力;志愿者队伍加强对外宣传与交流合作,以正规渠道接收社会各界捐赠,充实队伍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完善装备技术保障能力等。

3.3 加强地震应急知识宣传工作

3.3.1 宣传活动应侧重地震自救互救知识宣传

地震灾害发生后的72小时期间,被埋压灾民的存活率随时间的消逝呈递减趋势。尤其是在第一时间(震后半小时),被救出的人员存活率在95%左右。然而,在地震发生后的这段时间,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很难到达现场对对受灾群众进行施救,因此,第一时间开展自救互救成为挽救生命的最重要途径。广大市民掌握一定的自救互救常识,对减轻震害伤亡作用巨大。徐州市今后开展的各种渠道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中,对应急救援自救互救常识部分,要略有侧重。

3.3.2 引导市民进行家庭应急物资储备

社会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要注重在应急主体上“家庭、社会、政府”有机结合的多主体参与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当灾害发生后,最快最便捷到达灾民手中的应急物资是源自家庭的储备,其它后续应急物资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步就位。日本政府明确要求每个家庭都要存有满足自身三日需要的应急食品。家庭应急物资的储备能够为灾后救援“黄金72小时”里灾民自救互救提供保证,在整个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中,家庭储备应是重中之重。地震部门在进行防震减灾宣传活动过程中,可陈列部分家庭应急储备物资,向市民宣传家庭应急物资重要性。另外,为合理引导家庭储备,可由当地地震部门罗列采购清单,政府出资或补贴,统一采购应急救援包向市民发放,这也是推广家庭应急物资储备的有效途径。

4.结束语

对政府来说,应当充分认识到本地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护航作用,加大重视和投入;对地震部门来说,应当充分认识到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与防震减灾整体工作的支撑作用,寻求各方工作创新与突破;对个人来说,应当充分认识到地震应急救援知识与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作用,加强学习和应用。

作者单位:徐州市地震局

猜你喜欢
速报防震徐州市
徐州市奋力推动全行业百日攻坚行动
2015—2020年徐州市农业用地时空变化分析
防震演练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一种新型折页式防震锤
禅 悟
机械手表中的防震器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