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巧明,陈 军,王 炜,王宗胜,谯显明,罗俊杰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兰州 730070;2.甘肃省平凉市农业科学院,平凉 744000;3.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庆阳,745600)
紫苏育苗及茬后移栽复种高产栽培技术*
欧巧明1,陈 军1,王 炜1,王宗胜2,谯显明3,罗俊杰1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兰州 730070;2.甘肃省平凉市农业科学院,平凉 744000;3.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庆阳,745600)
甘肃省紫苏主产区紫苏及其食用油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紫苏比较效益的逐步提升,特别是陇东地区紫苏种植面积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传统春播长期因受春旱制约,影响了出苗和生长发育,产量低而不稳。结合紫苏主产区作物种植及紫苏栽培实际,采用目前主推的先进栽培技术,可提高紫苏产量及品质,对提升其种植比较效益及种植户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近年研究基础上,总结并介绍紫苏育苗、茬后移栽复种高产栽培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措施,包括土地与品种选择、整地与施肥措施、种子处理及育苗方法、移栽及种植密度、病虫草害防治等,并从全耕与少免耕及茬口选择等方面加以论述,以期在促进麦油轮作倒茬,调整了粮经结构比例的基础上,为紫苏主产区紫苏栽培效益提升及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紫苏 栽培技术 育苗 茬后移栽 复种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属唇形科(Labiatae)紫苏属(Perilla L.)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传统药、食、油、菜、香料兼用植物,也是迄今发现的种子油中α-亚麻酸含量最高(55%~75%)的植物,广泛分布于海拔260~2 010 m,北纬20~34°区域[1~3]。
紫苏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山东、甘肃、四川、浙江和安徽等省区,是国家卫生部首批颁布的60种药食兼用作物之一,北方以油用为主,有西北、东北2个传统产区,兼作药用,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抗病虫和适应性强的特性,适宜在富含腐殖质的壤土、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中种植;南方以药用为主,兼作香料和食用[1]。
甘肃省是我国油用紫苏重要产区之一,年播种面积1.33万hm2左右。陇东地区是甘肃紫苏栽培主产区之一,特别是近年随着当地紫苏及其食用油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及甘肃省紫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落户,紫苏种植面积及比较效益逐年提升,已成为种植区农民增收的重要农业产业。但由于传统的春播长期受春旱制约,影响了出苗和生长发育,产量低而不稳,影响种植户增收效果。近年来,甘肃省庆阳市等地探索并主推麦收后复种紫苏栽培技术,在实现麦油轮作倒茬,调整了粮经结构比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7]。
近年来,项目组在对搜集的国内外紫苏种质资源200多份进行鉴定评价及品种优选的基础上,在紫苏品系研究中,探索并试验示范了紫苏常规直播、育苗移栽及育苗茬后移栽复种高产栽培技术,发现常规直播往往受春旱制约,出苗不齐、生长发育迟缓,而育苗移栽及育苗茬后移栽复种栽培,特别是早春温室育苗及小麦、胡麻等茬后适时移栽复种,紫苏籽产量平均可达115.13 kg/667 m2(较常规直播可增产约20%~45%),最高达258.43 kg/667 m2。该技术如结合少免耕及轮作倒茬等因素,对提升紫苏种植比较效益及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理应成为主推技术。现将紫苏育苗茬后移栽复种高产栽培技术作以介绍,以期为其紫苏品种示范、粮经结构调整及产业开发提供有效科技支撑。
品种选择以紫苏新品种陇苏1号、ZNZS-4-1-1为主,亦可以选择项目组前期优选的陇苏09-8-1、赤城苏、甘泉苏、平洛苏等高产(150 kg/667 m2以上)中熟品种或苏里娜苏、陇城苏等丰产、高α-亚麻酸(66%以上)品种。
此外,紫苏籽粒小,千粒重3~4.5 g/1 000粒。播种前,对预种紫苏品种进行籽粒精选,剔除秕、破、坏、杂、霉变籽粒。
2.1 适期育苗
紫苏抗寒性较强但不耐干旱,种子在地温5℃以上即可萌发,适宜的发芽温度18~23℃,植株可在0~5℃生长(但易受霜冻影响),5~18℃生长缓慢,夏季高温生长旺盛,适宜花期温度22~28℃,适宜湿度75%~80%。
温室(拱棚)育苗:甘肃陇东地区选择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甘肃中部及天水适当推迟。可结合当地前茬收获期适时调整。
大田育苗:甘肃陇东地区选择5月上、中旬,甘肃中部及天水适当推迟,可结合当地前茬收获期适时调整。育苗地点选择在复种地头、田园行间或庭院。
2.2 种子处理
紫苏种子萌动发芽需50~75℃积温,且种子种壳松脆,但含油脂较多,发芽较慢,通常需要15 d以上,故育苗前期可采用60~70℃温水浸泡3~5 h,期间纱布包裹轻搓3~5次(亦用浓度200 mg/L的赤霉素20~25℃下浸泡种子8~l0 h催芽),以缩短育苗周期,提高发芽率及整齐度。
2.3 苗床选择及床土配制
育苗盘育苗:选择50孔育苗盘,以普通温室蔬菜(番茄、黄瓜)育苗基质与大田土3∶1的比例充分混匀后,喷水湿润土壤,趁墒撒种。每孔3~5粒种子。
苗床育苗:选择肥力均匀、平坦向阳的田地(避免前茬马铃薯田地),按深10~20 cm做成面积约10.0 m2的苗床,并浅翻打平。然后施入育苗基质100 kg、腐熟农家肥200~300 kg(禁用未腐熟生粪)、草木灰少许(预防移栽后的猝倒病),根据土壤肥力可适当加施过磷酸钙(1.0~1.5 kg)及尿素(0.5 kg),充分浅翻混匀打平,并在畦面撒草木灰少许,充分浇水后待土壤湿润不粘时趁墒撒种。
2.4 播种
播种时可按照行株距7 cm×7 cm点播,每穴2~3粒,深度1~2 cm左右,覆盖遮阳网遮荫保湿。亦可将种子均匀稀撒至苗床后(种间距约3 cm×3 cm),将育苗基质与肥沃田土按1∶1混合后撒盖于种子上层,厚度1~2 cm,并覆盖遮阳网遮荫保湿,用种量2.5 g/m2左右。
2.5 苗床管理
播种后适时适量喷水保湿,但亦要防止过湿板结。通常播种后因温度情况5~10 d即可出苗,出苗后适时检查,若有片状缺苗,可从其它处切割起苗补栽。三叶期后及时间苗(密度1株/0.005 m2,共约2 000株/10.0 m2),以防影响后期分枝。期间育苗盘育苗出苗前期喷水保湿即可,出苗及三叶期后,根据幼苗生长状况可适时喷洒叶面肥,以便促进生长和壮苗。苗床育苗出苗前及三叶期前期喷水保湿即可,三叶期后根据幼苗生长状况可适时喷洒叶面肥,以便促进生长和壮苗,如遇干旱可浇透水1次,但需严格控水控肥,苗高控制在15 cm左右。
紫苏具有耐旱寒、耐瘠薄、适应性强等特性,适宜在土质疏松且中性微碱土壤中种植。因此,紫苏移栽种植宜选择地势相对平坦、肥力中等且相对保水保肥的沟坝地或旱垣梯田,缓坡地次之,低洼、陡坡及瘩薄地不宜。
紫苏根系为直根系,再生侧根能力强,移栽成活率高。具体移栽时间以前茬作物收获期和天气而定。陇东紫苏主产区一般在夏至前后移栽(5月中下旬)。
针对陇东、天水等主栽区作物生长状况,如采取育苗及茬后移栽复种栽培技术,可选择前茬为小麦、胡麻、冬油菜茬口地,待前茬收获后,结合整地,及时施入农家肥15~30 t/hm2或化肥(过磷酸钙375~750 kg/hm2、尿素300 kg/hm2),及时用旋播机灭茬整地。如墒情较好或遇雨可适时趁墒挖穴移栽,墒情差时可点水栽植(点水约0.5~1.0 kg/株·穴)。
移栽时育苗盘紫苏苗方便整盘运输,且可直接抽出苗分株移栽;苗床紫苏苗最好按单株分挖,批量置于自制苗盘运输,并尽快移栽;移栽成活率通常均在95%以上。移栽株行距约为60 cm×60 cm左右(水地亦可增加至70 cm×70 cm,贫瘠旱地适当密植),根据墒情及土壤肥力,留苗2.8万~3.5万株/hm2左右。墒情较好或土壤肥沃地块,栽植密度可适当调整,但切忌密度不宜过大,以防后期过密减产。通常旱情较重,可适当密植,水肥充足可适当稀植(项目组在榆中县水肥充足水地,移栽株行距75 cm×75 cm最为适宜)。此外,移栽尽可能选择阴天或者傍晚时分。
考虑到陇东前茬栽种模式及土壤状况,亦可采用留茬免耕移栽,但需选择雨后墒情较好时移栽,栽植要求与灭茬移栽相同。
紫苏栽植至大田后,待缓苗后植株长出新芽时,需及时中耕松土除草(至后期紫苏植株起身较高时,除草相对困难;若种植面积较大,人工除草速度较缓慢,且费工费时,可以使用除草剂,如精禾草克和拿捕净),并视土壤墒情补浇水1~2次,结合中耕培土追施尿素150 kg/hm2。
紫苏田间管理与施肥须结合前茬等实际情况,适量施肥。要防止氮肥过量导致植株疯长贪青,特别是一些肥力充足的土壤,要少施或不施;在施足底肥后,后期酌情追肥即可。此外,在紫苏花期前后,亦可喷洒1~2次叶面肥(如富尔655等),促进早熟,提升千粒重。
紫苏抗病性强,病害不易发生,发病通常由病毒类引起。甘肃紫苏主栽区主要病害有猝倒病、斑枯病、锈病、炭疽病、根腐病,虫害有蚜虫、叶螨(红蜘蛛)等。
5.1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猝倒病:通常在低温多雨及播种过密时病害发生严重,病部及周围表土可见到一层絮状自霉。防治需适时查看,发现零星病株,立即挖除并撒少量草木灰。发病初期,可选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等喷雾防治,7 d喷1次,喷药2~3次,以控制病害蔓延。
根腐病:属真菌病害,主要靠雨水、未腐熟农家肥传播。高温多湿、低洼积水、土质豁重、多年重茬情况下发病严重,主根受害腐烂,不出侧根,植株矮小,严重时茎叶枯萎死亡。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等喷雾防治。主要喷洒根茎部,7 d左右1次,连喷2~3次。
斑枯病: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出现黑褐色小斑点或病斑,病斑干枯后常形成孔洞,严重时致叶片脱落,高温高湿、种植过密及通风透光差时较易发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
锈病及炭疽病:危害叶片。播前用15%三唑酮拌种(约种子重量的0.4%),发病初期,可选用1∶1∶200的波尔多液或15%~25%三哇酮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7~10 d喷1次,连喷2~3次。
5.2 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蚜虫、大青叶蝉:可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醋乳油3 000倍液喷雾防治。
叶螨(红蜘蛛):发病初期,可选用40%乐果乳剂2 000倍液、73%炔瞒特乳油1 200倍液等喷雾防治。收获前15~20 d停止。
5.3 成熟期注意防雀
紫苏具有特殊香气。在其秋季籽粒成熟期,麻雀易形成雀泛弹食紫苏籽粒,并导致籽粒撒落,造成减产,特别是独片种植区域,危害非常严重。种植面积较小时,可采用防鸟网遮挡;种植面积较大时,可设置假人、彩条等方式驱赶,亦可于晨暮人工鸣哨驱赶。
紫苏成熟期易落粒掉粒,特别高温及麻雀弹食时落粒更严重。因此,适时收割很关键,收获过早籽粒成熟度不好,产量低,籽实含油量低;过晚落粒严重,造成减产。
甘肃紫苏主栽区通常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即可成熟。即植株茎干枯黄、花冠萼筒褐黄干缩、大部分叶片开始枯黄脱落,籽粒呈灰褐或白灰色(白苏粒)且粒壳变硬时,应及时收获(按节气在寒露前后,早霜期低温更利于其落叶收割)。至全株变黑或叶片全部脱落,则易造成严重落籽而减产。收获后整株成捆晾晒;待风干后熟,拍或摔打脱粒,脱粒后需及时晾晒,干燥低温处储藏(含水量低于9%时即可入库),防止霉变。
[1] 谭美莲,严明芳,汪磊,王力军,严兴初.国内外紫苏研究进展概述.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2,34(2):225~231
[2] 刘月秀,张卫明.紫苏属植物的分类及资源分布.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8,17(3):1~4
[3] 赵玉昌.紫苏数量性状研究.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7:1~3
[4] 史志锋.陇东麦收后复种紫苏栽培技术.甘肃农业科技,2011,(2):54~55
[5] 刘永强.镇原县旱地麦后移栽荏栽培技术.农业与技术,2015,35(22):99~99
[6] 何春霞.正宁县无公害紫苏栽培技术.中国农业信息,2015,(5):93~94
[7] 李峰,耿智广,张文伟.庆阳市紫苏育苗技术.甘肃农业科技,2016,(1):92~93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集成与应用”科研创新团队(2015GAAS02),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胡麻技术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CARS-17-SYZ-6),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重大专项(2016GAAS59)专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