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欢
(湖南城市学院图书馆 湖南 益阳 413000)
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实践分析★
雷 欢
(湖南城市学院图书馆 湖南 益阳 413000)
全媒体时代来临的大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也要不断创新。在对39所985高校图书馆从多媒体信息服务、基于web2.0技术的网络信息服务、移动服务等方面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高校图书馆在全媒体环境下信息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有利于实现我国高校图书馆全媒体信息服务的内容更新及机构重组。
高校图书馆;全媒体;信息服务
自2008年开始,“全媒体”这个词开始高频次地出现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中,图书馆界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关注社会与技术发展动态,对“全媒体”愈发关注。全媒体是传媒界的一种称谓,是媒体走向融合后的跨媒介的产物,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图片、文字、声音、图像、光、电等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通过文字、声音、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1]。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面对信息载体形式丰富、传播方式多元化的冲击,面对读者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不得不创新其信息服务的内容、手段和方法。通过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来满足读者各种信息需求。
为此,笔者通过对我国39所985高校图书馆网站进行调研,从多媒体信息服务、基于web2.0技术的网络信息服务、移动服务等方面分析了图书馆全媒体信息服务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有利于实现我国高校图书馆全媒体信息服务的内容更新及机构重组。
为了管窥我国高校图书馆当前信息服务的现状,笔者针对性地选取39所“985工程”高校图书馆来开展调研,以此了解关于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方面的最新动态。具体的调研方法如下:笔者通过访问高校图书馆的官方网站,择取 “简介”、“信息服务”等栏目信息,从而获取各馆的信息服务情况,如服务方式、多媒体信息服务、基于web2.0技术的信息服务、移动服务等相关现状。
1.1 多媒体信息服务
各高校图书馆在全媒体时代开展多媒体服务主要体现在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信息共享空间是为了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方便读者进行学术交流,综合运用舒适的物理空间、便利的网络环境、先进的信息技术及知识丰富的信息处理人员,搭建的一站式服务空间。因此信息共享空间既是一个可以学习的物理空间,又是一个广义的信息空间。通过调研,发现现有高校图书馆多媒体信息服务方式主要有视听阅览室和VOD视频点播等方式,具体包括校内专题、名师讲座、影视资源、音频资料、网络电视、语言学习、教学资源、师生创作作品。其中,包含有实物音像资料、IC咨询台、电子阅览区、音像视听区、投影仪、电子白板、大屏幕电视、音响设备、扩音设备、有线网络、无线网络、闭路电视网络、DVD播放机、台式电脑等设备的信息共享空间成为所有调研高校开展信息服务的主要平台,利用其空间及多媒体设施开展学术讲座、研讨、会议、影视/音乐欣赏、论文答辩或其他学术交流活动。在信息共享空间里,各高校图书馆均提供自助打印、复印、扫描等服务。
另外,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图书馆提供个人或团体研修室,有助于师生读者的学术交流、教学科研。还有些高校图书馆希望通过迎合大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求新求变的心理,开展了一些极具特色的多媒体信息服务,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设立了集多媒体资源、协同研讨空间、多媒体服务设施、软件体验、新闻资讯、技术咨询和支持为一体的多媒体学习共享空间,推出了具有预约、查询图书、图书续借、电子资源下载等个性化功能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以及提供电子书、平板电脑、移动图书馆、移动经典阅读、移动多媒体课程点播等特色服务的数字应用体验区。清华大学推出的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图”,具有逗闷子、图书馆知识问答、查询馆藏图书、查询百度百科、自我学习和训练等服务功能。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打造的“I Library Space”服务,能实现新技术体验、数字阅读、社交休闲于一体,可提供学习平台、分享数字阅读、开展各种沙龙和学术论坛等特色服务。
1.2 基于web2.0技术的网络信息服务
Web2.0技术是利用web平台,以用户为导向的互联网产品模式,其包括Blog、Wiki、RSS、SNS、Podcast、Ajax、Tag等技术[2]。Web2.0技术的普及和用户信息需求的改变促使图书馆推出基于web2.0技术的信息服务。调查结果显示,95%的图书馆都在使用社会性软件开展工作,其中网络聊天和实时通信类软件的应用最为广泛,这一类软件在图书馆的应用最早始于1993年,通常是为了在参考咨询中与用户进行沟通。而其他社会性软件在图书馆的应用则起步较晚,从2005年开始,使用社会性软件开展工作的ARL(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成员馆数量稳步上升,2007年是上升速度最快的一年[3]。
目前,web2.0技术在图书馆常用的主要有:RSS(信息推送)、BLOG(博客)、Wiki(维基)、 Instant Message(即时通信)、SNS(社会性网络)、Collective Intelligence(集体智慧)、Tagging(标签)、浏览器插件、Greasemonky(滑猴子)、Bookmarklet(小书签)、Ajax、Open Soucrce(开源软件)。在沿袭以上的划分标准的同时,我们调查了以下几种Web2.0技术在985高校图书馆的应用情况:博客、RSS、维基、网摘、SNS、P2P、IM。根据对39所985高校图书馆基于web2.0技术的信息服务的调研及对数据的整理, web2.0技术的信息服务已在各高校普及,进一步体现了全媒体时代各种信息技术对高校图书馆的渗透。特别是博客的应用,39所高校图书馆中大部分都有应用,其他如RSS、维基、网摘、SNS、P2P、IM等都有个别应用,实现了web2.0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厦门大学图书馆无疑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其通过博客、微博、XMU_Library(图书馆公告板) 版、“图书馆吱声”等多种方式广泛地与全体师生读者实现互动服务;他们还将Wiki应用于图书馆团队工作中,馆员之间共同协作文档,如行事日历、各项指示、会议记录、各种规范,实现了馆员之间的互动交流[4]。
1.3 移动服务
根据美国Pew因特网研究中心于2009年7月22日发布的一份题为《无线因特网的使用(Wireless Internet Use)》的研究报告显示,56%的美国成年人曾经使用手提电脑、移动电话、游戏机或MP3等无线工具接入因特网,而最普遍的无线网接入方式是手提电脑,其比例大约为39%。32%的美国人民使用移动手持设备登入因特网,以收发邮件、即时通信或搜寻信息等[5]。国内,国家数字图书馆对外建立了移动数字图书馆、手持阅读器、自助文印、虚拟现实、数字电视、整合发布等众多个性化、人性化的信息服务系统,使广大读者可以使用手机、PC、数字电视等数字终端通过互联网、卫星通讯网络、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连接国家数字图书馆来满足自身的数字资源需求[6]。本人通过对39所985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开展情况进行调研,被调查的高校图书馆基本上全都推出了手机移动图书馆服务,以实现读者个人借阅信息短信通知、讲座与培训短信提醒等。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也开展了微信、微博服务,利用社交媒介与读者实现随时随地的交互,了解读者所需所想,并在第一时间内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在虚拟网络进一步赢得读者的青睐。如南京大学图书馆利用“Pad+”数字图书馆互动服务终端,为用户提供图书馆的相关资源和信息,并利用“Pad+”体验图书馆交互服务,让读者随时随地畅游图书馆。但是,同时也应注意到各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有诸多不足,如利用移动终端技术有待提升,移动终端服务页面显示不够简捷等等,有时不能很好地给读者提供更方便、快捷、人性化的移动服务。
综合以上调研数据可知,我国高校图书馆全媒体信息服务已初步开展,多媒体、web2.0技术及移动服务等的加入,促进了全媒体信息服务方式的多元化,但随之而来的是用户信息诉求也在不断攀升,由此衍生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2.1 整合各种媒介而开展的信息服务较少
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图书馆主要通过设置信息共享空间来应对全媒体环境所带来的冲击,但问题是,信息共享空间主要是将各种现代化设备设施、各种载体的信息资源放置于同一个物理空间,而将各种不同媒介(包括纸质文献、数字资源、网络信息)、不同技术设备、信息服务人员以及用户等有效地整合到同一个实体和网络平台上,是必然趋势,但现阶段的信息服务少有涉及。
2.2 基于用户信息需求而开展的信息服务举措较为欠缺
现代用户的信息需求已经转向移动化、期待交互化,图书馆如要更好地为用户开展信息服务,就应迎合其不断变化的信息诉求,为其提供移动性、交互性服务。但从调研来看,移动性服务主要就是手机图书馆服务,形式较为单一,且大多馆还处于试开通状态。
此外,从调研来看,带有交互性特点的Web2.0技术服务开展得不容乐观,除常见的学科博客服务之外,其他的Web2.0技术服务特别是SNS社会交互服务均少有涉及。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普及,全球正进入全媒体的新世界秩序中,作为随时关注新信息环境,并基于师生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的高校图书馆,急需创新性信息服务以顺应时代要求。然而,具体如何转型、如何构建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性信息服务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共同面对的首要问题。本文将从信息服务机构、信息服务方式、信息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阐述如何构建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性信息服务。
3.1 创新全媒体环境下信息服务的机构重构
全媒体时代下,技术不断更新及其在图书馆界的广泛应用,给图书馆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因此对业务机构进行重构,成为高校图书馆在全媒体时代中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做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首先要对原来图书馆的机构进行重组,使原来各部门的功能和内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做到各部门工作人员各负其责,发挥出各自的力量,又有良好的合作,使效率最大化。
图1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重组
从图1可以看出,在全媒体环境下,重新构造的部门设置基于全媒体这一主线,从用户服务的角度出发,着力打造一条包括“信息统一采集、信息统一组织加工、信息统一提供利用”的业务流程。在该业务流程里,将同一信息内容的不同媒介形式,包括发布在纸质媒体、手持阅读器、手机、互联网等媒体上的形式,全部以信息节点为基准囊括进某一业务模块,从而为师生用户提供基于某一主题的知识服务。
重新构建的机构中,全媒体信息采集部包括了原有的采访部的全部工作内容和原有咨询部的部分工作内容,即新建的部门主要负责采集全馆的各种媒介形式的文献资源,包括纸质的、数字的、虚拟的资源。不管属于何种内容,不管依附何种载体,只要符合馆藏建设需要的文献资源,全部由该部门统一采集。全媒体信息组织部则包含了原有编目部的全部工作内容和咨询部或技术部的部分工作内容,该部门主要负责对纸质媒介文献进行编目加工,对数字文献包括电子图书、数据库等进行组织整合,对虚拟文献进行加工整合,等等。而全媒体信息服务部则包含了原有的流通部、阅览部、咨询部等的工作内容,其主要是通过利用全媒体技术,利用各种全媒体资源,以一站式、一条龙式的模式为师生用户提供信息服务。该部门的特色在于设置有两大空间:全媒体知识空间和全媒体教学研究空间,便于师生在此进行教学研究讨论与交流,实体的空间服务加上虚拟的交互技术的运用,丰富多彩的全媒体资源及时呈现,于是,各种深邃的思想火花将源源不断地得以迸发,各种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也将如雨后春笋般得以产生。
3.2 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创新
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图书馆管理系统与互联网、移动通信、广播电视等的有效对接,使不同设备、不同网络、不同服务冲破时空限制,对于任何人都保持高度连接性,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知识聚合化的全媒体服务。图书馆需充分利用全媒体多载体、多媒体、多时空的多选择特征,在基于传统实体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利用手机、手持阅读器、电脑等媒介开展服务,其中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是当前图书馆可以主要利用的创新服务途径[7]。在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可以为用户量身定制服务菜单,为用户建立“我的图书馆”。在信息内容的发送上,也可以利用三网融合技术,将用户所需信息发送到手机、电视、网络等任一终端,也可以利用相关的工具和载体为用户建立个性化的专属知识库,以便用户获取一手资料。
3.3 建立全媒体知识空间
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不仅仅是提供纸质图书的借阅服务,而应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建立全媒体知识空间,收藏全媒体资源,为师生提供更全面、更丰富的知识资源。正如国外有关专家所说,在全媒体背景下,现在图书馆的诸多功能都应再配置,图书馆的空间和服务须持续性地激发用户的创造力[8]。全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构建的全媒体知识空间能随时为师生读者提供触手可及的各种资源,他们能通过多个终端如网络、手机、电视等获取同一信息内容的不同表达形式。
3.4 基于全媒体环境开展立体化信息服务
全媒体技术给图书馆实现三网融合和各种载体、各种媒介、各种形式、各种空间等的聚合带来可能。全媒体除了包含传统纸质媒介外,还包括各种新媒体如声频、视频、图像、数字、互动媒介等,这也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立体化服务提供了可能性。全媒体时代的高校图书馆立体化服务是指综合运用多种渠道和终端,用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载体,全时段、立体化、宽用户地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在服务形式上呈现三维空间效果,让用户全方位感受和体验服务成果,置身于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包围之中,手机、数字电视、电子阅读器、智能移动终端等新媒介将成为重要的信息服务工具[9]。如南京大学图书馆就很好的利用“全媒体”举办了读书节,首先宣传推广读书节的信息是通过互联网发布,其次他们开设了博客、手机网站、微信、微博等各种新模式,通过不同媒体、不同终端对信息进行同步更新,适应了各种信息需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10]。
[1]罗鑫.什么是“全媒体”[EB/OL].[2016-09-28].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11194266.html.
[2]赵亮.图书馆 2.0——改变你的服务[EB/OL].[2016-09-28].http://my.donews.com/leonz.
[3]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为大学图书馆界创建公共政策博客[EB/OL].[2016-10-11].http://www.nlc.gov.cn/newtsgj/yjdt/2010n/4y_2175/201004/t2010041 2_34103.html.
[4]萧德洪.参加第五届图书馆领导研修班报告 (The 5th Annual Library Leadership Institute)[EB/OL].[2016-09-28].http://lib.hku.hk/leadership/2007.html.
[5]John Horrigan. Wireless Internet Use [EB/OL].[2016-10-02]http://www.pewinternet.org/Reports/2009/12-Wireless-Internet-Use.aspx.
[6]国家图书馆走出纸堆进入互联网[EB/OL].[2016-09-08].http://bbs.libhome.cn/thread-6137-1-18.html.
[7]李晓岩.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创新服务途径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5):69-71.
[8]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library as place:rethinking roles.rethinking space[EB/OL].[2016-09-18].http://www.clir.org/pubs/reports/pub129.
[9]张方宁.“全媒体”视野下图书馆服务的未来[J].情报资料工作,2011,(4):73-75,79.
[10]南京大学图书建造节[EB/OL].[2016-09-28].http://blog.sina.com.cn/s/blog_ 4d5a923b0100rvif.html.
本文系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15C0270)“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创新性信息服务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G250
A
2016-10-02 责任编辑:张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