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上海十三五科技创新蓝图

2017-01-20 06:02杨凯
华东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上海中心科技

文 杨凯

勾勒上海十三五科技创新蓝图

文 杨凯

开放,是上海这座城市最大的优势。

明媚于春光里,上海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相继发布,上海已然听到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冲刺号令,依稀间也勾勒出上海“十三五”期间的科技创新蓝图。

在明媚的春光里,上海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相继发布,上海已然听到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冲刺号令。

无论是国家规划还是上海的发展要求,“十三五”时期的上海都将立足长远,跳出地理范围的局限,把未来三十年发展与“十三五”规划紧密衔接,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争取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战略性、功能性作用。

而科技创新将是这幅蓝图里笔墨极重的一处风景。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推进,不断引发群体性技术突破和颠覆性创新,主要发达经济体都不约而同地发布创新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实现经济再平衡的重要抓手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石,科技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

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发布,国家对上海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全球创新趋势和竞争态势,抓住机会窗口,加强系统谋划,从而抢占创新制高点,在竞争中有所作为,争取主动。

事实上,整个“十二五”期间上海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就,科技研发费用保持稳定增长,从3.1%增加到3.66%;2014年上海专利授权总量达到5万多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23.7件,重大的科技成果、国家科技奖项占到了全国总数的16.5%,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而根据2015年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显示,上海的世界知识力竞争力位居亚太地区第六位。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第二篇里,重点提及了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用,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创新型省份、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上海就承载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职责,肩负着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要使命。

同时,国家和上海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描绘出一幅上海科技创新的蓝图,在迈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征程中,关键是汇聚创新人才和发挥创新潜能,基础是建设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重点是发挥重大工程和项目的支撑作用,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从而辐射带动更广大区域创新发展,切实担负起国家赋予上海的使命。

科创中心建设—战略定位

毫无疑问,上海加快科创中心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责任重大。去年上海出台科创中心建设的22条意见,如今相关细则陆续落地,“科创中心”已经成为上海的第一热词。

这一点在上海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便定了基调,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以重大创新改革举措为抓手,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形成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高新科技产业重要策源地和全球重要创新城市打好框架。

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进入实施阶段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科技部副部长阴和俊介绍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关政策情况,上海市副市长周波介绍关于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会上,周波副市长向与会媒体介绍了《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总体情况,指出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委办对上海市研究起草《方案》给予了全面的指导帮助,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该方案,标志着在部分区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方案》提出主要实施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张江地区已形成的大科学设施基础,进一步打造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汇聚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一流研究团队,建立符合科学规律、自由开放的制度环境。二是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重点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高端装备等领域布局一批开放式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以及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三是实施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结合国家战略布局,依托上海基础和优势,实施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率先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快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四是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搭建“双创”平台,完善创新服务,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特色鲜明、创新功能突出、适宜创新创业、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创新集聚区。

事件: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

谈到“科创中心”,自然和创新创业分不开。2016年,是上海“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关键之年,将启动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16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同意上海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举措和核心任务,构建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提升我国在交叉前沿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到2020年,将基本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基础框架。

三区合一—重要着力点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第十一篇中提到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发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对外开放门户作用,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经济区。目标是放在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质量,深化在服务业开放、金融开放和创新、投资贸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的先行先试,在更大范围推广复制成功经验。

作为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两年多来探索了大量可推广可复制经验,全方位拓展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上海”,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两年多来探索了大量可推广可复制经验,去年自贸试验范围扩大后,上海继续走在改革试验前沿,全方位拓展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十三五”规划中“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质量”的提法,其实也是对上海提出更高要求,明确了上海自贸区实现功能提升的方向。

而充分发挥示范区与自贸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叠加区域的创新优势,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将是“十三五”期间上海的重要着力点。这将使上海在国际和国内创新资源、创新链和产业链,以及“三区合一”的统筹结合,对标国际、面向全球,从而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进一步集聚全球资源、世界智慧。

事件:上海市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启动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保税区域—“上海市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3月15日正式启动。这是继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上海等12个城市设立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之后,上海市设立的第一批示范园区。

自2013年9月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以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保税区域积极引进跨境电商试点项目,目前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进口量已占到上海市跨境电商进口量的一半以上,区域内已形成多元化的跨境电商发展新格局。

这么多年来,上海一直保持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国际经济中心的地位也在逐渐形成

四个中心—全面支撑

在“十三五”规划第九篇中提到,提升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功能,发挥上海“四个中心”引领作用,构建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支撑的网络化、组团式格局。这一在上海耳熟能详的“四个中心”目标,也是第一次进入国家规划,同时意味着“四个中心”上升到新的高度,将不只是一座城市的定位目标,而且是推动建设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

事实上,推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着力提高创新供给质量和效率,将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从而服务“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加快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提供全面支撑。

声音:上海已具备经济中心地位

通过强调产业转型、发展相关行业,来带动经济中心整体建设。经过多年努力,上海国际经济中心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如今谈到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的标志,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是金融、贸易和航运。虽然标志在变化,但这么多年来,上海一直保持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国际经济中心的地位也在逐渐形成。

目前,上海还有不少短板,主要体现在城市服务全球的能力上,比如贸易、航运的金融结算功能,那些能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的服务能力,是衡量国际经济中心最基本、最直观的指标。虽然长期以来,公众认同上海是经济中心,但这一认同主要集中在一流的硬件环境上,在软环境上,上海还有不少服务功能实现不了,因此,聚焦服务功能的软实力培育,应该是上海十三五期间需要努力的方向。

“十三五”北京科技创新再出发

前不久举行的2016年北京市科技大会,让人看到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勃勃雄心∶力争到2020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进一步强化,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环境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更加健全,协同创新体系更加高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初具规模,“高精尖”经济格局初步建立,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优化,京津冀协同创新成效显现;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引领支撑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据北京市科委负责人介绍,为实现上述目标,北京将围绕以下四大重点任务,全面改革创新。

一是实施知识创新中心计划,打造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

超前部署国际前沿领域攻关,紧紧围绕国家创新战略和首都发展需求,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推进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建设,不断优化有利于知识创新的机制环境,将北京打造成为国家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全球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

二是实施技术创新跨越工程,构建国家创新驱动先行区。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深入实施“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制定2022科技冬奥行动计划。建设一批高精尖产业创新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精尖”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率先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新产业体系。以科技支撑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三是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构筑协同创新开放共享新格局。

优化创新格局,促进全市各区和重点园区精细化、差异化发展。落实“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形成“北京—津冀”有机衔接、互联互通的合作体系,打造区域协同创新中心。以“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为重点,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把握“一带一路”等国际化发展重大机遇,形成全球开放创新核心区。

四是深化全面创新改革,建成全球创新创业首选地。

积极推动中关村新一轮试点改革,打造制度创新升级版。最大程度调动和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全球创新人才港”。充分放活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加快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科技创新法制保障,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创新治理现代化,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

人才战略—保障科研自由探索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第二篇中提到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社科人才、企业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善于发现、重点支持、放手使用青年优秀人才。要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所需要的高端国际化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供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紧缺的。要有效解决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不受用”等供求不匹配问题,需要研究人才供给侧、厘清供给侧问题、注重供给侧发力。

同时,未来上海也将着力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强化持续跟踪。更多引入海外专家和国内其他地区专家;优化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原创性评价权重;探索应用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建立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的趋势判断和团队发现机制。

“十三五”江苏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日前召开的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消息,“十三五”时期,江苏将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65%以上。

据了解,“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研发经费比重由2.04%提升至2.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0.1%,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88%,高效协同创新成效明显,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

“十三五”时期,江苏将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江苏省代省长石泰峰说,未来五年,江苏将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使得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8%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以上。突出人才优先发展,推进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实施引领产业重点科技专项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建设一流产业科技创新载体,构建开放式产业科技创新网络,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产业科技创新生态,充分释放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事件:上科大建立千人专教队伍

上海科技大学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正式获批筹建还未满4年,如今却已是海内外师资荟萃之地,诺奖教授只是代表人物之一。在新校园全部建成的过渡期内,学校至2015年底已建立84个课题研究组,科研工作全面开展,高水平科研成果开始涌现。

九项任务加快打造上海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学校已选聘380位专任教师,包括90位常任教授、290位特聘教授。他们中,有4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位英国皇家学会会士、2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94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63位国家、外专、青年、上海等各层面“千人计划”人才。

创新文化—培育城市基因

科学普及与创新创业的文化将构成“十三五”期间上海的两重奏。“服务科技创新,浓郁创新文化氛围,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普及工作的导向,其宗旨也在于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这也对“十三五”的科普工作提出了国际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精品化的发展要求。

而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是城市文化基因的另一层诠释,加强科学精神和科研诚信建设,大力培育和弘扬创新创业精神,营造敢为人先、包容多元、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是未来推动创新创业基因植入城市文化的落脚点。

事件:九项任务加快打造上海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在3月17日举行的“2016年上海市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站会议”上,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公布了加快打造上海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九项任务。

推动众创空间发展、打造创业首站、探索科技金融创新、探索技术转移机制、深化成果转化建设、“创业在上海”品牌打造、深化创业导师工作、提升政策服务质量、大赛与政策资源整合对接等九项具体任务为下一阶段创新创业生态营造指明了具体的可执行方向。

例如在探索科技金融创新方面,将进一步完善“3+X”科技信贷体系和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探索微贷通“小额、批量化”模式,提高信贷增量。研究制订上海市天使投资风险补偿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稳妥推进天使投资补偿政策的实施。探索创业保险新业务,力争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先行先试,为创业者提供保障支持。

浙江:激情创新驱动“十三五”澎湃发展

“十三五”是充满机遇、充满挑战的五年,是浙江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此间举行的浙江两会上,浙江省长李强就表态,要完成“十三五”既定的目标,必须把创新驱动放在重要位置,“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

诚然,创新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创业创新能否成为浙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并推动形成改革开放新局面、经济社会新气象?对于政府来说,责无旁贷,也责任艰巨。

“十二五”期间,浙江年度研发经费支出从494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累计获得专利授权94.5万项,新增5个国家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从3558家增加到771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396亿元增加到4910亿元,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仅去年一年,浙江科技财政支出就达258亿元,撬动了包括企业和社会科研经费投入超过1000亿元,占GDP的2.33%,高新产业对规上工业的贡献率达55%。

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就表示,创新,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强大驱动力。

产业领袖—形成高端产业策源

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不懈努力,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上海将继续综合施策,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总结经验、完善方法、创新思路的方法下,产业结构调整“既要下、也要上”,持之以恒调整“三高一低”企业以及与上海长远发展不相适应的产业。同时深入评估调研,通盘谋划产业发展战略,特别要聚焦先进制造业以及高附加值、高技术水平、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前瞻布局,力促发展,努力培育“十三五”经济增长新亮点。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智慧服务、绿色产业、健康产业成为“十三五”时期上海打造产业领袖,形成高端产业策源的方向。

2007年以来,上海市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十二五”期间,共完成产业结构调整项目4208项、累计节约能耗435万吨标煤;腾地近8.8万亩,均达到或超过计划目标。“十三五”期间,上海市计划实施调整重点区域50个,调整项目3500项,预计腾地近6万亩,节约能耗200万吨标煤。其中,2016年启动实施调整项目1000项,重点区域18个,并完成2015年启动的11个重点区域调整。

“十二五”期间,共完成产业结构调整项目4208项、累计节约能耗435万吨标煤;腾地近8.8万亩,均达到或超过计划目标

声音:突出上海特点,明确“互联网+”的实施行动

上海经信委副主任傅新华在上海两会“十三五”规划专题审议时介绍,为了突出上海特点,明确“互联网+”的实施行动,上海“互联网+”的实施意见提出了21个专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的事项,分别是“互联网+”研发设计、虚拟生产、协同制造、供应链、智能终端、能源、金融、电子商务、商贸、文化娱乐等。第二,保障市民的衣食住行,提升生活品质的专项,分别是“互联网+”交通、健康、教育、旅游、智能家居。第三,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城市管理能力领域的3个专项,分别是“互联网+”公共安全、城市基础设施、电子政务。

傅新华强调,目前发布的专项只覆盖近3年可预见的重点领域。“《实施意见》的21个专项行动既全面对接了国家指导思想的11个专项领域,又结合上海的实际进行了细化,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同时,由于互联网发展迅猛,此次发布专项仅覆盖近3年可预见的重点领域,今后还要继续开放创新,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拓展专项行动领域。”

猜你喜欢
上海中心科技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上海电力大学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