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莉
大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吉林大安 131300
血液检验质量控制与生物安全防护
周莉莉
大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吉林大安 131300
为获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应找出影响血液检验质量的因素,对血液检验过程采取针对性的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在检验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按照规范步骤采集血液标本,把握好每一个环节,严格按照规范步骤进行血液检验,确保血液检验质量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血液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任何一项操作的疏忽或大意或遗漏均可增加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风险,因此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提高检验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养,重视生物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生物安全管理,保证检验人员身心健康。
血液检验;质量控制;生物安全
血液检验是临床常用的检验方法,血液检验结果不仅为临床诊断和资料提供有力的证据[1-3],也为临床输血安全提供保障。所以要加强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同时,血液是艾滋病、乙肝病毒、丙肝、梅毒等常见的经血液传播疾病病原体的传播载体,从事血液检验人员每天接触患者的血液以及被血液污染的器械等,在样本采集、标本处理、实验操作和卫生清洁过程中不可避免被带有经血传播疾病病原体的器械损伤,衣物、皮肤等被污染和泼贱等意外的发生[4],随时都有发生职业感染的危险。所以应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工作。为此,该研究分析血液检验的质量控制与生物安全防护如下,在保证检验人员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
标本选择。采集血液标本时,可按检验目的不同采集动脉血或静脉血。
采用肝素采血管或动脉血气体标本采集系统来采集动脉血标本。采用前者采集时,应注意抗凝剂(0.109 mol/L枸橼酸钠)与血液比例在1:9左右;采集动脉血后通常需上下左右摇匀送检。后者采集动脉血标本优于前者,血气分析采血后将针头刺入无菌橡皮塞,防止空气进入影响采血结果。
采集静脉血标本时一般选择双侧前臂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明显处进针,采取适量血液后,将血标本按照血培养→出凝血检查→血常规→血沉→血生化及其他的顺序依次注入血检测管。
体位选择。采血一般要求空腹。尽量在患者输液和输血前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患者静坐,姿势要统一,最好坐姿静息后抽血。输液、输血、采血不得在同一肢体上进行。为防止溶血,应在消毒酒精干燥后再抽血,尽量选用小号针头。也可在一次性注射器中保存血液标本,使血清自然析出。为避免真空采血标本受到污染,向后拉注射器活塞时应留出1 cm左右空隙,并在针头上盖针帽,朝下倾斜放好注射器针头,之后编号血液保本。为避免溶血现象的发生,包装和运输应在标本完全凝固后进行,途中不得振荡标本。
用注射器采血时,动作要轻柔,顺势采血,不可强力抽取,为防止血液凝固采血操作要迅速。溶血和抗凝效果不好的标本不得用于检验,应重新采集标本。在采集标本过程中,应严格核对患者信息[5]。
要保证标本送检的质量和速度。标本采集后尽快送检,如情况不允许或标本太多,可以放入4℃冰箱保存,以备检验。为避免污染的发生,应加无菌棉塞盖于试管上运送标本,避免剧烈振荡。
严格血液标本分类,分开存放,不可混淆。要按照规定,在彻底清洗管道中残留的血液、蛋白等物质的前提下,定期校准全自动血液和血常规分析仪。为保证顺利完成检验工作,要保证充足数量的试剂和洗液,准确无误的对照加样,使检测结果客观真实。要人工复查疑似有误差标本,通过分析各参数之间关系尽可能找出误差产生的所有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
检验结果不合格原因包括:①标本采集量的准确性。标本采集过多过少,均可降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②标本采血时间的时机。在检测某些项目时,如在饭后、抗菌药物应用后、剧烈运动后等情形下采集标本,检测结果会误导临床实践。③溶血后血液标本。
血液检验结果必须正确无误,且专人审核报告单,合格后方可发出。审核人员仔细核对患者登记表格,患者原始资料,检测报告单准确无误,审核有无漏项缺项,数据有无矛盾,小数点位置准确与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补足。
要邀请血液检验领域专家学者定期培训检验人员,通过考核活动督促其不断加强学习和职业能力提高,有效提高其业务能力和工作素质,全面提升检验人员的综合素养,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在血液检验管理中,要做好文件记录这一基础性工作。要按照规范要求,准确记录室内微小气候的基本数据、标本交接、使用保养和维护检验仪器和相关设备、试剂使用,已检验标本的保存和销毁情况等基本情况。在原始文件记录时,必须做到准确、及时、完整,以备查。
在采集和传递以及储存血液标本时,要确保无遗漏无污染,保证无溶血[6];要在2~7℃条件下储存不能及时送检标本,并控制在2 d以内完成检验。
购买检验仪器设备时,要确认生产厂家的营业执照、销售许可证等基础资料,确保质量;仪器设备要定期检查,严格按照流程操作,及时进行保养和维护。
标本结果不合格容易受到患者采血量、采血的时间和采血器具的影响。每个抗凝管有固定剂量的抗凝剂,要达到最佳抗凝效果必须与适量比例血液混合。可见精准的血标本采集量可影响检测结果,采血时严格按照血液标准量采集。采血时间一般选择早晨空腹采血、患者未做治疗前,身体状况平静,保证获得客观准确的结果。采血针选择大小合适,采血时动作轻柔快捷,采血后轻轻摇匀,防止剧烈动作造成红细胞破裂而溶血。
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保证检验质量,必须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工作。分析前质量控制涉及多部门多方面人员,除了检验科及其检验人员外,还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和相互协调,包括医生、护士、患者之间相互配合,尤其是应得到临床医生和护士的支持和理解,只有在医护患三者的积极努力和配合下,才能获得合格的检验标本,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检验人员必须坚持原则和标准,严格把关,不断提高检验质量。
血液是乙型肝炎、艾滋病病毒等病原体传播的主要载体[7],血液检验人员可直接或间接感染此类病毒,是其感染的高危人群。为防止自身感染的发生,检验人员必须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生物安全防护,尽量避免感染的发生。
①利器。检验人员皮肤为其穿破,携带病毒血液可进入皮下组织或血液循环,导致感染的发生。②破损皮肤。检验人员皮肤出现溃疡、擦伤后等情形时可直接接触携带病毒的就诊者血液,会造成职业暴露。③黏膜接触。与血液循环相对较近且相对薄弱的眼结膜、鼻粘膜等黏膜组织,带有病原体的血液在试管未封闭前可能由于各种原因飞溅到其中,可致相应病原体感染的发生。感染病原体以HIV、HBV和HCV等较为常见。可见,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所致的感染机会较多[8]。
为确保检验人员身心健康,保证生物安全,在检验过程中应将所有血样视为已经携带相应病原体,即必须遵循普遍性预防原则[9]。这是保证检验生物安全和落实生物安全措施的的前提性保证。
血液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主要包括:①加强培养检验人员的专业技术,开展防护文件的学习。要不断强化学习和培训关于血液检验人员生物安全前瞻性知识和相应管理制度和规范,不断增强其生物安全意识和预防观念,通过学中干、干中学等不同的途径,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以及职业暴露后处置的能力和水平。②为防止血液检验所致职业暴露和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应采用安全系数高的检验用品。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幅提高了血液检验器具的安全性,很多医院购置先进设备避免相关人员直接接触血液标本,显著降低了职业暴露和感染的发生率。③合理处理废弃物,实行安全隔离制度。为避免病原体传播和流行,应严格限制检验室人员出入,合理划分清洁区、间隔区和污染区等不同的操作区域,于相互连接的两个区域之间,明确标明具体界限,警示标识应设立在出口入口明显处设立过渡区域。要加强管理检验用危险品,分类收集并无菌化管理感染性医疗废物。
综上所述,影响血液检验质量的因素很多。为获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应找出影响血液检验质量的因素,对血液检验过程采取针对性的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在检验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按照规范步骤采集血液标本,把握好每一个环节,严格按照规范步骤进行血液检验,确保血液检验质量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血液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任何一项操作的疏忽或大意或遗漏均可增加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风险,因此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提高检验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养,重视生物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生物安全管理,保证检验人员身心健康。
[1]李旭.临床护士如何做好检验前血液标本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360-361.
[2]李春艳,隋青,邱齐,等.血液检验的质量控制和结果管理[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5):21-22.
[3]吴宁.质量控制对血液检验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4):107.
[4]刘月霞.血液检验中医务人员自身的安全防护问题分析[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2,3(4):314.
[5]徐军,王步云,余艳琴,等.血液临床检验分析前阶段标本准备的质量管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2):103-105.
[6]黎艺,杨汉才.血液检验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34):172.
[7]申小平.检验人员在血液检验中的生物安全问题分析[J].现代诊断与医疗,2013,24(12):2847-2849.
[8]田玉玲,雷力民,黄伟,等.医学检验人员职业暴露的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2):176-177.
[9]成能斌.血液检验中的安全问题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1):82-83.
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7)08(c)-0056-02
2017-05-20)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24.056
周莉莉(1975-),女,吉林大安人,专科,主管检验师,研究方向:医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