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敏,李丽,孙伟奇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山东 青岛 266041)
军民融合式航材保障研究
史玉敏,李丽,孙伟奇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山东 青岛 266041)
作为航材保障部门,需要深入研究如何整合军方和地方的资源,发展现代化的航材保障模式。
军民融合;航材保障;战时保障
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要想打赢信息化战争则必须加快我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步伐,加快武器装备和装备保障能力的快速转型。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制定了军民一体化战略。总体过程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就是军转民,第二步就是发展军民两用。
我军航材保障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军队单独保障已经出现一些弊端,但军民融合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保障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军航材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学习和借鉴外军在航材保障方面军民融合的一些具体措施。从航材筹措到航材仓储再到航材运输,都已初步探索军民融合模式,理论体系逐步健全,编制体制逐步完善。
多年来沿用的航材筹措模式就是除个别消耗五金件及劳保用品从市场采购。地方企业若想加入部队采购环节较难,目前,地方企业加入军工生产,申请资质困难,由于政策不健全,流程不统一,沟通起来有困难。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优化航材筹措渠道。
1.1 加快政策建设,优化合作条件
首先,尽快建设配套完善的军民融合制度。建设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军民融合的流程,规定双方的权责利关系,达到双赢。让双方合作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并在税收、技术创新、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军民融合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从而吸引水平较高的企业参与投标,从而提高军民融合的整体水平。其次,加强沟通协调,确保一致。军民融合关系确立后,应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建设进度及合作问题,从而确保信息一致、意见一致、建设一致。
1.2 建立资质认证制度,严格准入机制
首先,建立资质认证制度。按照国家和军队有关规定,只有符合资格审查和许可条件的企业才能进入航材保障领域,形成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制度,规定各要素和缓解,对应不同的航材工作环节要求严格审查,建立合格供方名单。其次,实行航材保障项目的招投标制度。遇到需要军民融合的项目可以采用招投标的方式,公开招标、公平竞争,根据项目需求确定最佳民间企业。再次,实行动态管理。合格供方名单建立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采用动态管理,定期审核企业的资质及工程建设质量、合作完成情况等,对于审核不合格的企业实行推出机制,同时邀请资质更好的企业进入,这样才能保证合格供方的先进性与工程建设的合格率。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符合要求的企业进入航材保障领域,使承保企业时刻感到不进则退的竞争压力。
1.3 建立退出机制,确保维护军方合法权益
军队根据军民融合合作的各个环节及建设工程进度、质量等建立一定的考评机制,对于考评不合格的企业,应责令退出合格企业名单。同时加大退出监管力度,企业若想单方退出合作领域,首先要注销其军民合作资质,经许可后方可退出。对其航材保障科研、器材供应和维修保障能力进行剥离,使军方的核心能力得到保留。为确保航材保障领域工作的按时完成或战时的急需合作,可以给予适当的补贴,延缓或反对其退出。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研究和完善,航材仓储管理水平已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在信息技术和手段飞速发展的当代,我们的航材仓储管理模式和水平还满足不了信息化战争的需求,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建设。
2.1 完善标准体系制度
航材仓储的物资分类及编码标准目前和地方仓储企业不太一致,若实行军民融合则必须要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和器材存储要求,严格器材的进出管理及仓库的日常管理,确保统一管理,统一调配。
2.2 建立军民融合的航材储备体系
航材可以分为专用航材和通用航材,专用航材可以由部队航材仓库专门仓库,通用航材则可以由社会仓库来存放。目前地方很多单位实行“零库存”,也就是要减少储备成本,加快从生产到使用的速度。但部队在战时会面临大量物资的消耗,临时生产使用会造成供不应求,因此可以跟地方仓储单位合作,建立军民融合的航材储备体系。在地方储备系统重点储备应对作战和突发公共事件急需的战略物资,对于需求量大、社会生产能力弱的物资器材则需重点储备。
2.3 以民补军,完善储备设施
与地方储备设施相结合,实行军民共建,军民共用的原则。在建设之初与地方单位达成协议,军用的某些设施可以提供民用,民用的设施可以提供军用,军民也可以共建需要的设施,但在战时或紧急情况下,则以优先完成军事任务为原则。
航材运输是航材保障工作的重要环节,美国二战之所以取得战争的胜利与良好的后勤运输机制是分不开的,在随后的一系列战争中,美国不断总结经验优化运输机制,目前已建立了非常完善的物资运输系统。我军应当借鉴其先进的经验,优化航材运输机制。
3.1 借民为军,提高物流水平
借用地方的基础设施和保障装备,充分开展军地合作,如地方的仓库、铁路、公路、站台、设备等,都可以借来使用,适当给予补偿或开展互用合作,来满足军方不足或战时急需。
3.2 优化布局,加强储备能力
合理规划布局,将地方仓库、单位充分利用,统筹考虑,满足战时快速机动的要求,在布局储备地点时,应当考虑各种战略规划的需要,要根据航材的消耗和应急抢修的需要,尤其是部队跨地区作战时,保障机型不同但不便于携行大量航材的情况。
3.3 集中优势,保障重点任务
在遇到需要重点保障或急需保障的任务环节,应当集中军对运输和地方运输的大部分力量进行保障,保障重点在武器装备、武器弹药、维修器材等装备物资能在最短的时间供上。
3.4 各军种协同作战,实现联合保障
将军队运输保障力量、地方军工企业,以及民兵技术支前力量,统一编组、统一指挥、统一部署,从全局着眼综合考虑应急物流保障需求,科学合理的制定物流保障规划,摸清军民保障力量,在战时统一组织,按照平时签订的合同要求进行分工,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军队领导统一指挥下,打破军民界限,目标一致,力量集中,减少不必要的审批和报告环节,精简重叠的物流保障机构,提高物流保障的统一性和时效性。
坚持军地双方优势互补,以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航材保障能力为目标,突出军方在谋划、决策、协调、指导军民一体化航材保障中的主导作用,动员、吸纳、引导地方保障力量积极参与军队航材保障活动,确保军队始终掌握军民一体化航材保障主动权。
[1]肖杰 王凯 孙万国 构建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J],国防技术基础,2010,5:3-6.
[2]蔡扬明 占群峰 毛才善,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方法浅析,海军装备维修[J],2012.10,36-37.
[3]吴亚男 李雄 王树礼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军民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研究[J],物流科技,2012,6:20-23.
[4]李环林 军民融合装备保障[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8-11.
TB48
A
1671-0711(2017)04(下)-01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