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丹 李向荣 吕变喜 贾怀军
(1.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山西省大同市,037008;2.大同煤矿集团大地选煤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省大同市,037003)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的山西煤炭产业结构优化
宋 丹1李向荣1吕变喜1贾怀军2
(1.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山西省大同市,037008;2.大同煤矿集团大地选煤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省大同市,037003)
山西煤炭产业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之难题。通过系统分析山西煤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煤炭产业供给侧的改革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去除落后产能,调节煤炭供给;加大降成本力度;完善煤炭市场机制;深化改革,通过转型补短板。
煤炭供给侧 产业结构 去产能 山西
1.1 去产能初见成效
山西省2016年全面提速去产能减产量,省委书记骆惠宁曾专门主持召开座谈会,与省属钢铁煤炭企业主要负责人沟通意见,统一思想。2016年初,山西确定全年关闭退出煤矿25座。截至10月底,25座煤矿全部停产关闭,退出产能2325万t/a,完成省内验收;在减产量上,2016年前三季度,山西规模以上原煤产量5.9亿t,同比减少1.13亿t,占全国原煤产量减少量的39.3%。
数据显示,2016年山西累计下达奖补资金12.13亿元,并从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中给予支持,全年补助资金3.65亿元。全年全省安置煤炭钢铁去产能转岗职工3.16万人,其中去产能煤企已分流安置17914人。
1.2 改革蓝图已经出台
《山西省“十三五”综合能源发展规划》已经出台,“十三五”期间,山西省将重点推进煤炭基地、煤电基地、现代煤化工及煤层气、新能源等基地建设。在已有煤炭大集团整合重组基础上,调整优化产能结构,突出动力煤、无烟煤、炼焦煤三大资源品牌优势,通过产业、产权、管理、文化等的深度融合,研究探索分基地、分煤种组建世界一流、国内引领的特大型煤炭集团公司。
晋北动力煤基地,先培育同煤集团和中煤平朔两个亿吨级煤炭集团,其他小煤矿、小企业重组兼并,逐步引导整合到优势企业。晋中炼焦炼基地培育焦煤集团亿吨级煤炭企业,焦煤属于全球稀缺资源,尤其是山西的焦煤,优质主焦煤销往首钢、太钢、鞍钢、莱钢等国内知名钢铁企业,并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晋东无烟煤基地,培育阳煤集团、潞安集团和晋煤集团三大煤炭集团向亿吨级企业迈进。
2.1 产能严重过剩
2015年我国煤炭有效产能约 47 亿t,远大于实际产量 37 亿t,产能过剩 10 亿t。 2010年山西煤炭产量从约7.4亿t上升到9.77亿t,增幅约31.8%,2015年回落为9.75亿t,虽然产量下降了0.14%,但相对于产能的严重过剩显得微不足道。同时我国对煤炭进口的增多也加剧了山西产能过剩的步伐。2013年,我国煤炭年进口量超过了 3 亿t,2015 年进口量回落到2 亿t左右。因为进口煤炭比国内更具有价格优势,所以在我国产能严重过剩的大背景下,还存在着大规模的煤炭进口。山西煤炭产量约占全国煤炭的四分之一,大量的煤炭进口对山西煤炭市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2.2 系统成本过高
(1)尽管一些大型企业一直在进行产业结构的改革与优化,但是山西的煤炭产业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大多数煤炭企业并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产权与管理制度,也未形成整体高效的运作机制。并且山西的煤炭产业依然存在落后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的现象,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2)安全成本比较高。安全成本是为保证安全和因安全问题而产生的一切费用。据统计,山西煤矿与安全相关的费用占当前煤炭成本总额20%以上,并且还在逐渐提高。
(3) 山西煤炭企业办社会成本高。目前企业存在离退休人员移交费用高、破产经费缺口大、很多公司还拥有幼儿园 、食堂 、浴池 、招待所 、生活供水供暖 、房管、敬老院、学校、医院、物业等社会福利性单位。目前,煤炭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大面积亏损,在此情形下,企业办社会的支出费用进一步加重了煤炭企业的负担,严重束缚了煤炭企业发展。
2.3 需求不足
受全球经济下滑、能源转型、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多面影响,煤炭需求缺乏强有力支撑。自 2013 年消费量达到高峰42.44亿t之后,2014年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约2.9%,2015 年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3.7%。主要原因是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煤产业需求下降。2015 年,钢铁行业用煤6.27亿t,电力行业用煤18.39亿t,化工行业用煤2.53亿t,建材行业用煤5.25亿t,四大行业对煤炭的需求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3.6%、6.2%、8.4%、8%。同时,技术进步也促使煤炭消耗的下降。
2.4 产业结构单调
山西的经济结构相对比较单调,还是以高度依赖煤炭资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是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产业结构模式,全省三分之二的县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煤炭。其表现为结构档次偏低、效益不高、转换功能不强、市场适应能力弱、受控度高、出入市场的主动性差等特征。
近年来,山西在延伸煤炭产业链方面做了不少文章,如同煤的煤制甲醇、潞安的煤基合成油、阳煤的煤制乙二醇、晋城煤业的合成氨项目等,虽然已经投产,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存在市场和规模的困扰,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可以挖掘。 煤机制造方面,大都以修理为主,大型设备的制造还是以贴牌或合作为主,没有形成真正的煤炭企业的机械制造品牌。金融产业板块方面,焦煤、阳煤、晋煤、潞安、同煤等先后成立了财务公司,在融资、租赁、担保和资产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依然有可挖掘的潜力。煤电一体化方面,在众多煤炭企业发展煤电一体化的道路上,同煤集团已建成1605万kW装机容量,其他煤炭企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也存在开机率不高等因素,有待于进一步协调发展。文化旅游、物流贸易、农业等产业,各大煤炭企业仍有不同程度的资源优势有待于大力挖掘利用。
3.1 进一步去除落后产能,调节煤炭供给
对存在企业技术水平低于煤炭行业平均技术水平、存在安全隐患比较大、低效率、高成本的落后产能进行淘汰,加大整治查处力度,查封取缔违规的煤窑,整合中小型煤窑,严格规模准入制,可以提高安全系数,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同时应该实行制度改革,山西几大煤炭企业仍属于国有制,这必然导致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过低的现象,应该适度减少政府的干预,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并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和煤炭企业中科技人员占比,不仅能提高安全生产效益,还能提高资源利用率。
3.2 进一步加大降成本力度
(1)减少人员,优化劳动组织。优化组织结构,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改进要素的合理调配和更有效利用。面对老煤矿多年形成的人多于岗的历史现象,企业应该从优化布局、科室人员整顿和劳动用工整顿入手,优化劳动组织,实现减人提效。
(2)挖掘潜力,降低不必要的支出。 要建立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目标管理体系,就应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的终身核心价值观,统筹协调使各种生产要素高效运转,激发各个部门增收创效的工作积极性。调研查找人员工作效率低、成本费用高的原因,实行科室绩效与工资直接挂钩机制,打破还存在的平均主义工资分配机制,激发职工干部的工作热情,同时应建立成本预警制度,对每项成本费用进行分析,形成成本项目控制全覆盖管理,严格控制企业不合理费用支出。
(3)精简机构,减轻企业负担。山西省的五大煤炭企业有办社会职能,在目前供给侧改革的指导下,应继续推进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如企业自办的普通全日制中小学校、人防机构、公安、社区机构、社保机构、市政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应该分离移交。而职工食堂、生活浴室、广播电视网络、住宅物业管理、职工活动中心、企业自办的托儿所、垃圾污水处理、供电、供水、供气、供暖等机构应该实行分离改制。
认真贯彻落实“以降成本增利润为中心”的战略思想,按照精准化管理和多元化经营的发展理念,全方位节支降耗降成本,多元经营提效益,努力实现扭亏为盈的目标,为山西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机制
完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寻求建立能正确反映煤炭市场供求关系、煤炭资源稀缺特性的交易机制。充分利用煤炭交易平台提供的信息、金融、物流等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建立包括现货交易、期货交易、短期协议、中长期协议等交易新机制。
目前,随着山西煤炭行业去产能、去库存效果的显现,煤炭价格出现了上涨,相继电企发电成本上升,火电企业难以消化煤炭市场价格大幅波动。背后其主要原因是电力市场建设的不完善,而这种电企制度的不完善带来的不利迫使煤炭行业也要承担一部分损失。截至2016年11月,火电已经出现亏损,而我国政府政策是为了民生电价不能轻易涨,“市场煤、计划电”的矛盾再一次上演,所以只能采取措施降低煤炭价格,使得煤炭企业的利益下降。
所以,应该积极推进煤电共同体市场的完善与发展,使能源供求达到均衡的状态。
3.4 深化改革,通过转型补短板
(1)坚定不移清理僵尸煤矿企业。山西煤炭行业在坚定不移地推行“去不安全产能、去落后产能、去非法违法产能”,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把工作做全面做细致,要求在清理僵尸煤矿企业时,并不是一定要以企业为单位,可以以矿井为单位,将那些开采成本高、安全生产条件差、资源枯竭的矿井列为“僵尸矿井”,彻底去除。
(2)延伸煤炭新兴产业链。紧盯煤炭科技前沿,不断创新或积极引入煤炭生产先进科技,拓展产品深加工范围,提升产业附加值,延伸煤炭新兴产业链,加快煤化工产业的升级发展,各煤炭企业因地制宜开展煤基合成气、煤制油、煤焦油、煤层气、焦炉气综合利用、型焦生产、活性炭、碳纤维、二甲醚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3) 推动煤电一体化深度融合。煤炭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交换股份、赎买等方式参股或控股电力企业,深化煤电联营合作模式、商业模式和发展模式,实现煤炭电力行业协调发展。同时,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山西省资源、能源及原材料加工优势,做大做强冶金、有色金属、化工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载能产业,构建“煤-电-铝”、“煤-电-化”、“煤-电-材”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引导煤电联营发电企业参股下游企业、园区,探索成为其承担社会责任的自备电厂或参与大用户直供电,提高机组发电利用小时数,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提升整体市场竞争力。
(4)加强战略合作,发展煤机装备制造产业。充分利用各煤炭企业所属的中央机厂、装备公司等资源优势,与煤机企业实现战略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提升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准。在原来以修为主的业务基础上,开展煤矿大型设备的研制工作。实现井下综采设备“三机一架”和 煤炭洗选设备的成套化,做精煤炭输送提升设备、矿用减速机、煤机电气及液压元件,形成产品系列化,开拓井下辅助运输设备、井下通风设备及控制系统、井下无线网络通信、矿山数字化系统新领域,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冶金轧制设备。
(5)大力发展培植金融、物流、贸易等产业。煤炭企业构建起以自己的财务公司为中心,融资租赁、融资担保、资产管理等多功能互联互通的一体化金融运作平台。同时运用“互联网+”,以煤炭物流为核心,坚持物流和贸易并举,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大力发展物流贸易产业。
(6)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利用山西的佛教、边塞、晋商、根祖、太行和黄河等文化资源优势,煤炭企业可发展传统文化产业项目和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数字内容、新闻广播影视、会展等新兴文化旅游产业。
更进一步优化山西煤炭发展产业结构,促进煤炭安全高效清洁生产和消费,提高煤炭产业现代化生产技术,以此来弥补高成本、低效率及僵尸企业的退出造成煤炭供给的短期,达到优化山西煤炭产业结构的目标。
[1] 林伯强.供给侧改革促进煤炭“去产能”[J].煤炭经济研究,2016(4)
[2] 乌云娜,刘凌云.煤炭去产能与新能源替代关系研究[J].中国煤炭,2017(1)
[3] 郑锐锋.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行业去产能路径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6(4)
[4] 贾康. “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
[5] 邓磊,杜爽.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
[6] 朱超.我国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探索中国煤炭[J].中国煤炭,2016(10)
[7] 李魁,宋佳佳.我国煤炭产业的结构性分析及建议[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8] 张闯,史志斌,吴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中国煤炭,2009(3)
[9] 刘志亭.青岛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与重点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责任编辑 张大鹏)
Shanxi coal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basing upon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Song Dan1, Li Xiangrong1, Lv Bianxi1, Jia Huaijun2
(1. Business School of Datong University, Datong, Shanxi 037008, China;2. Dadi Coal Prepar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Datong Coal Mine Group, Datong, Shanxi 037003, China)
Shanxi coal industry was faced with problem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systematically current situation and open question of Shanxi coal industry,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poin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coal industry supply-side reform, including cutting outdated capacity, adjusting coal supply, reinforcing cost-reducing, perfecting coal market mechanism, deepening reform and improving weak links by transformation.
coal supply-side, industrial structure, cutting overcapacity, Shanxi
宋丹,李向荣, 吕变喜等.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的山西煤炭产业结构优化 [J].中国煤炭,2017,43(5): 30-33. Song Dan, Li Xiangrong, Lv Bianxi, et al. Shanxi coal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basing upon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J]. China Coal,2017,43(5): 30-33.
TD-9
A
宋丹(1975-),女,甘肃会宁人,硕士,就职于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为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