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娣唐雪梅王海静
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刘明娣1唐雪梅2王海静2
目的 探讨导致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患者出现输液外渗的原因及给予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患者14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常规护理配合,观察组针对性护理配合;对出现输液外渗概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输液外渗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患者施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提高静脉输液质量。
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输液外渗
医院在施以静脉输液期间,往往表现出药物溶液于血管外侧周围组织渗出的情况,即表现出静脉输液外渗的情况[1-3]。如果未经合理干预,对患儿的疾病治疗等均会产生对应影响。本文将确定最佳方法降低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患者出现输液外渗的概率作为研究目的,以此说明针对性护理配合静脉输液的临床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140例门诊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照组与观察组静脉输液患儿通过数字奇偶法分组;对照组(70例):男42例,女28例;年龄分布范围为3个月~10岁,平均年龄为(5.79±1.13)岁;观察组(70例):男50例,女20例;年龄分布范围为4个月~9岁,平均年龄为(5.62±1.15)岁;对两组静脉输液患儿的性别与年龄施以对比,差异未呈现出显著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静脉输液期间施以常规护理配合;观察组:静脉输液期间施以针对性护理配合:(1)针对患儿表现出的血管特点加以分析,对进针角度加以有效明确,之后确定表现出较高弹性的血管施以穿刺操作,此过程中将患儿呈现出血运较差位置以及瘢痕位置有效避开,并且禁止出现多次穿刺现象,防止患儿呈现出血管充血水肿的情况。(2)对静脉输液患儿顺利完成穿刺后,利用透明透气胶带实施固定,保证形状为S型,将患儿的反折环有效减少,根据患儿当前表现合理明确所使用的胶布数量。如果于患儿的头皮位置实施穿刺,则完成穿刺固定后,需要继续选择胶带将头部进行缠绕,防止在外力牵扯作用下,对患儿正常输液造成影响。如果于患儿的四肢施以穿刺,则于功能位选择小夹板进行有效固定。(3)对静脉输液患儿完成输液后,需要于血管位置将针头快速拔离,合理准备棉球以及棉签等对患儿的出针位置实施按压,直至未出现出血情况。输液后不要随意对输液速度进行调节、禁止患儿进行相关的剧烈运动以及注重血管条件的配合等。(4)在对患儿施以输液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将巡视力度加强,对穿刺位置加以认真观察,并且要求患儿家属对患儿的输液情况加以监视,避免患儿呈现出哭闹不安以及动作幅度较大的情况。就巡视情况,需要合理完成儿科注射室静脉输液巡视制度的创建,合理完成儿科注射室静脉输液巡视单的设计。针对巡视的区域、分工情况、时间分配情况以及具体内容等加以强调。要求巡视单可以有效体现专科特点,最终对患儿的输液安全做出有效保证。此外对于此项制度的执行情况,护士长需要认真给予督查以及质量控制,最终对于制度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5)准备色彩儿童输液固定板对患儿进行提供,保证在儿童输液过程中对其手部针头以及足部针头施以固定。要求输液固定板需要保证色彩鲜明,颜色共包括红色、黄色、蓝色以及绿色。针对患儿喜好加以了解后,合理进行不同颜色固定手板选择,使儿童输液恐惧感显著缓解,将输液过程中表现出高度集中情况加以转移,从而对于护理人员输液操作可以积极配合。利用输液固定板施以有效固定后,可以将出现输液外渗以及脱针的概率显著降低,使护理人员工作量以及护患纠纷有效减少。
1.3 统计学方法
准备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两组静脉输液患儿的护理结果分析,计数资料以%形式表示并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静脉输液患儿出现输液外渗概率(1.43%)同对照组静脉输液患儿(12.86%)比较,呈现为明显降低(P<0.05)。
对导致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患者出现输液外渗的原因加以分析,主要集中于药物应用、护理人员操作以及患儿自身等因素方面[4-5]。于药物应用方面,主要体现为药物对患儿造成的刺激性较大,对患儿的周围血管产生损害后,继发表现出血管扩张现象导致表现出药物外渗症状。于护理人员操作方面,主要体现为护理人员在进行相关操作方面技能不熟练等;于患儿自身因素方面,主要集中于患儿无法积极配合,因为表现出哭闹以及身体扭动情况导致[6-8]。
本次研究中,通过选择输液固定板进行有效固定,可以有效防止出现输液外渗以及出现脱针的情况,可以使护理人员工作量以及护患纠纷发生率显著降低,通过创建静脉输液巡视制度,患儿的安全性可以得到有效保证。此外开展输液知识健康宣教,可以使配合度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患者施以针对性护理配合完成静脉输液工作,可以充分保证输液外渗出现概率的降低,从而优化静脉输液质量。
[1] 张静,何淑贞,靳爱红,等. 留置针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106例小儿外周静脉[J]. 护理研究,2016,30(12):1533-1534.
[2] 江晓琛,冯玉玲,朱世华,等. PDCA循环法在改进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4,15(36):73-74.
[3] 董素娟,袁鑫生.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16,22(5):155-156.
[4] 火花,张燕.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5,15(5):240.
[5] 程贞琼.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护理干预[J]. 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376.
[6] 管淑红. 门诊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6):8932.
[7] 万爱英,李莉,何方. 小儿静脉留置针中止原因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0):180-181.
[8] 杨雪茹,冯海珊,高佳玲. 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失败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临床护理,2017,9(2):138-140.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of Children Peripheral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Infusion Extravasation
LIU Mingdi1TANG Xuemei2WANG Haijing21 Pediatric Injection Room, Qingdao Haici Medical Group, Qingdao Shandong 266033, China; 2 Cadre Health Care Section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 of infusion extravasation in children with peripheral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an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argeted nursing. Methods 140 cases of children pediatric peripheral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intravenous infusion in our hospital outpatient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 car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argeted nursing; the probability of infusion extravasation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rate of infusion extravas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be us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children's peripheral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intravenous infusion; infusion extravasation
R473
A
1674-9316(2017)14-0139-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7.14.077
1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儿科注射室,山东 青岛 266033;2干部保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