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流域生态治理现状及修复措施

2017-01-20 09:41魏永平段艳芳
中国水利 2017年7期
关键词:断流汾河流域

魏永平,段艳芳

(1.山西省防汛应急抢险总队,030002,太原;2.山西水利发展研究中心,030002,太原;3.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030012,太原)

水生态文明论坛

汾河流域生态治理现状及修复措施

魏永平1,2,段艳芳3

(1.山西省防汛应急抢险总队,030002,太原;2.山西水利发展研究中心,030002,太原;3.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030012,太原)

生态文明;生态修复;现状;保障措施;汾河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被称为山西人的母亲河。流域面积39 471 km2,全长716 km,自北向南纵贯6个市27个县。近年,随着经济社会特别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流域用水量不断增加,加之采煤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体污染、植被退化,流域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破坏。为从根本上解决汾河流域生态问题,山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理念,从全省经济总量最大、人口集聚最多、生态环境最弱的汾河流域入手,2015年10月启动了第五次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突出“综合治理、自然修复”,力争通过5年工程建设、10年自然修复,使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重现“汾河流水哗啦啦”的好风光。

一、治理历程回顾及生态修复成效

1.治理历程

第一次治理,20世纪50年代起,以建设骨干性工程开发利用水资源为主,在汾河流域主要水源区的干支流上建设了汾河、文峪河等一批大中型水库工程及大型灌区。

第二次治理,20世纪70年代,在汾河干流上修建了汾河一坝、二坝、三坝和部分堤防工程,在流域内大规模打井和地下水开发,在山区新建了一批淤地坝以控制水土流失。

第三次治理,1998年长治大水后,实施了以修建堤防为主体的防洪体系建设,完成汾河中下游800 km堤防新建和加固工程,建成了河流控导工程;实施汾河上游81 km河道治理,形成了干流相对完善的防洪体系。

第四次治理,实施了“千里汾河清水复流工程”,通过调引客水,有效扭转了汾河干流断流的历史,汾河地下水水位开始回升。

对汾河的前三次治理主要是开发水资源和建设防洪体系,在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的同时,也造成了流域水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由此形成了2008年之前汾河干流部分河段长达12年的断流问题。第四次治理主要解决了汾河干流河道多年断流问题,但河道基流不足的问题仍未解决。

2.修复现状及成效

(1)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三位一体治理格局

2015年7月,山西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纲要 (2015—2030年)》,同年 10月 8日,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启动。2016年4月,水利部与山西省政府联合批复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2015—2030年)》。9月2日,山西省政府第130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 (草案)》。9月29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对《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草案)》进行初审。2017年1月11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由此形成省部联合批复规划、省委省政府印发纲要、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条例三位一体、三管齐下、综合施策、系统推进的治理格局。

(2)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启动一批核心项目建设

按照“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综合治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启动了一批核心项目建设。一是2014年启动了晋祠泉复流工作。二是按照《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实施全长82.2 km的汾河中游核心区干流蓄水工程,目前规划建设的15座蓄水闸坝工程基本完工;汾河中下游82 km河道上建设的15道液压翻板闸计划2017年上半年完工蓄水;汾河中段世泰湖1 200亩(1亩=1/15 hm2)的滩涂湿地每年补给地下水资源约 60万m3,周边地下水水位显著上升,湖区周围的井深从200 m到了80 m左右。湿地不仅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产养殖、休闲娱乐等产业年产值可达200余万元。三是沿汾6个市分别编制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2016—2018年三年项目滚动规划,启动了一批汾河生态修复重点项目。

(3)汾河水生态日渐恢复,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通过增加汾河入渗补给、恢复西山泉域植被和严格泉域水资源管理等措施,到2016年年底,晋祠泉水位已累计上升23.38 m,距泉口仅剩4.38 m,再经过2年左右的持续回升,有望实现自然出流。晋祠泉系的平泉断流十几年后重新出流,目前共有8处泉水出现复涌,水量最大的一眼日出水量已经近千吨;汾河连续7年不断流,汾河太原段景观廊道经过一、二期的治理,重新流淌的汾河水和绵延的湿地公园已成为城市的一道景观,流域水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

二、生态修复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汾河流域自身产流量仍在减少

山西省38%的农田灌溉和39%的人口供水水源依靠汾河。但根据流域分段水资源量评价资料,1956—2013年流域内水资源总量仅有31.9亿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26%。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1996—2002年间,由于降水量的减少,流域内自产流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种情况下,主要依靠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增加地表径流供水,同时大量超采地下水,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147%。到2012年,随着外调水的增加,流域内用水总量为28.97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仍高达80%以上。

2.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

地下水开采量增加、大规模煤炭开采对地下水造成破坏、河道防洪堤防工程大面积压缩河道宽度等因素导致了地下水水位下降。据《山西省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影响及评价》数据显示,开采1t煤平均影响和破坏2.48m3地下水资源。目前汾河流域的地下水超采量仍有70亿m3之多,太原、临汾盆地地下水水位距地表仍有65~85 m。

3.汾河河道局部断流

流域内地表径流量不断减少,汾河中下游河段局部断流。1985—2011年间,中游河段断流发生最为频繁,这个时期流域内地表水开发利用率在90%以上,8大岩溶泉中的3处千古名泉断流,其他4处出流量大幅度减少。人为过度开发利用地表水和岩溶泉域的岩溶水是汾河河道断流的一个主要原因,自然枯水是导致汾河中下游河道断流的另一个原因。

4.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治理

汾河流域现有的森林面积只有6 180 km2,森林覆盖率为15.7%,除流域内几大森林区植被覆盖率达70%外,大部分植被率低于40%。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流域生态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汾河各支流源头高郁闭度的植被覆盖率逐步降低,涵养水源和产流能力减弱,各支流上游沟壑纵横,下游湖泊面积不断减少,大部分一级支流出现断流。目前还有1.64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没有得到改善和治理。

5.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污染问题突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部分支流河床内倾倒垃圾现象严重,地下水水质日益恶化。2012年汾河流域总用水量 10.4亿m3,由此产生的废污水量达3.9亿m3,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成为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由于河道断流、水质污染,2012年汾河干流符合各类水质标准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分别为:Ⅱ类9%、Ⅲ类15%、Ⅳ类13%、劣Ⅴ类63%。

三、实现汾河流域生态修复目标的保障措施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是一个生态化、全流域、系统性治理过程,在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优化水土资源开发利用

合理调整土地用途,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坚持节水优先的原则,重点推进农业、工业、生活节水,强化中水利用,提高用水效率;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科学配置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大力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2.增加地表水资源量

加大黄河水利用,依托黄河和沁河流域已建成的供水水源工程,向汾河干流调水补给,恢复河基流;通过大水网等工程建设向汾河流域调水,解决流域水资源配置不足,增加地表水资源量。在汾河流域重点河段和汾河两侧建设一批调蓄径流的“珍珠串”蓄水工程,加大地下水的涵养和补给力度,恢复河流水域湿地和流域生态基流。

3.依法划定流域水源保护区

依法划定汾河及 9大支流源头保护区,重点在高海拔的山区设立汾河及各支流源头保护区,制定分区保护措施,封山育林,恢复植被,形成森林覆盖区;在流域石质山区和宜林土石山区营造高郁闭度林地,开展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4.加强地下水及岩溶泉保护

做好晋泉复流和地下水压采等水生态保护工作,加强地下水水位与水量“双控体系”管理,依法关停流域重点保护区内的煤矿,分期分批关闭太原、临汾、运城等各大盆地的岩溶水井,加大渗漏补给、水质保护等工作,加强晋祠、兰村等 8个岩溶大泉泉域和地下水系的保护,增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实现晋泉等3处岩溶泉域的复流。

5.严格水污染防治

控好源头,全面加强汾河流域污染源综合整治,实施清洁小流域建设和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全面治理太原城区的10条汾河支流;实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和重要水源地达标监督管理,加强污水防治,严堵污染物入水口,加大废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力度,实施污水资源化管理。 ■

责任编辑 张金慧

TV+X171.4

B

1000-1123(2017)07-0057-02

2017-02-10

魏永平,经济师。

猜你喜欢
断流汾河流域
陪汾河走一走
压油沟小流域
一图读懂《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
全世界超过一半河流每年断流
全球超半数河流每年至少断流一天
村口的老人
沙颍河流域管理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汾河水韵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