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淮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73-01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学习、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大胆开展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研究,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1.转变观念,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新教材,成为摆在每一个高一教师、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学校和社会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注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的精神与能力。教育部颁发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1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质疑和探究的欲望。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们的思想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来源于好奇心。"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知识。正所谓"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所思"。
问题教学策略是双向和多向的,可以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问,教师答;还可以学生问,学生答。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比如在复习《古代政治制度》时学生就提出了颇有价值的几个问题:分封制为何在西周前期和后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形成的背景和区别;君主专制制度为何在明清时期会走向极端等等。我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找准角度去分析问题,从而得到答案。
1.2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回答和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后,老师千万不要马上向学生奉送所谓的真理,而是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生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自由驰骋在探究学习的广阔时空之中。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放手解放学生,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1.3开展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交流合作和竞争的意识。 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既可通过对教学内容重难点设疑,组织学生进行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也可结合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对重要的历史问题进行专场课堂讨论或辩论,还可以让学生分工查找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再分享"智慧成果"。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建议,其中特别强调开展课堂讨论和社会调查,而讨论和调查都是需要通过合作才能顺利进行的探究性学习问题。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并养成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2.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2.1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2.2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2.3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3.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历史文化璀璨夺目,人文特点突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如在讲授"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基础"时,教师可适时地补充秦始皇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但最终无法使秦始皇长生不老的故事后,及时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宽度"的真谛。再如,在讲授司马迁、范缜、李时珍、曹雪芹、林则徐等历史人物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或充满激情地把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就史学巨篇《史记》,范缜为坚持真理,不畏权贵著《神灭论》,李时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二十七个春秋完成《本草纲目》,曹雪芹在贫病饥寒交加中创作文学巨著《红楼梦》等坚强的意志,邓世昌以身殉国,林觉民流血牺牲等为国家和民族而英勇献身的崇高情怀,以及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人格魅力等等,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坚强的意志,养成高贵的品质,树立以民族、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己任的远大理想。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新课改之后的高中历史教材进行分析,指出了它的特点,提出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同时也提出了高中历史教学新的评价方法与理念。作为历史教师,惟有适应这种潮流,不断地变化调整,才能担当起时代所赋予的重任,也只有历史教师的积极参与,历史新课改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